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康尼查羅

鎖定
出生於意大利西西里島,1841年,進入巴勒莫大學醫學系學習,1845年,參加那不勒斯召開科學代表大會,並在會上做了報告。意大利著名化學家同時還是一位革命家,參加了1848年的巴勒莫起義。 [1] 
中文名
康尼查羅
國    籍
意大利
出生日期
1826年7月26日
逝世日期
1910年5月10日
畢業院校
巴勒莫大學
主要成就
意大利著名化學家同時還是一位革命家
性    別

康尼查羅簡介

康尼查羅最重大的成就就是確立了阿伏加德羅提出的原子—分子學説。1860年,參加國際化學家代表大會。他給“原子”和“分子”這兩個概念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得到了化學家們的贊同,康尼查羅提出“原子是組成分子的最小粒子,而分子是物質性質的體現者──分子是在理化性質方面可與其他類似的粒子相比較的最小粒子”。他的一生對化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康尼查羅生平

康尼查羅1826年7月26日出生在意大利西西里島一個行政官員的家庭。在中學裏他的學習很好,其中算術曾獲得過金質獎章。15歲時結束了中學教育,根據他當時的志趣進入巴勒摩大學醫學系。開始時他對各門功課都有興趣,後來,由於巴黎科學院院士、生物學教授弗德拉的影響,他迷上了生理學。在弗德拉的指導下。他研究的第一個課題是輸入神經與輸出神經間的區分。在1845年拿不勒斯科學家代表大會上,他關於神經系統研究的論文受到了代表們的好評。當時研究生物學,必須進行化學實驗。然而醫學系的實驗條件極差,康尼查羅只好時常到老師家做實驗,還在自己的家裏構築了一個簡陋的實驗室。實驗不僅培養了他對化學的興趣,更重要的是使他發現了自己化學知識的不足,從此他的興趣又從生理學轉向到化學。
正在這時候,巴勒摩大學鬧學潮,康尼查羅是個積極分子,因而被迫離校,弗德拉對此很惋借,於是介紹康尼查羅到比薩大學繼續深造。在比薩大學,化學教授皮立亞是個很有學問和威望的教授。康尼查羅到校後不久,在實驗中就被皮立亞發現是個有才華的青年,任命他為自己實驗室的助手。為了獲得更多更系統的化學知識,康尼查羅一方面為皮立亞教授準備課堂實驗:一方面堅持聽皮立亞開設的無機化學有機化學課程。實驗和聽課相得益彰,僅僅三年、有計劃有系統的訓練已經使康尼查羅成為一個基礎知識紮實,實驗技術精湛,學術思想潔躍的化學家。
思鄉之情使康尼查羅告別了他敬愛的老師皮立亞,於1847年夏天回到了巴勒鼠此時西西里的革命運動正在蓬勃地發展。康尼羅查一回到巴勒摩就奮不顧身地投入革命運動,和他的老師弗德拉一樣成為革命運動的中堅分子。1848年之月西西里反對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二世的武裝起義正式爆發,這是波瀾壯闊的1848年歐洲革命的一部分。起義者們經過激戰,把斐迪南二世趕出了西西里島,建立了臨時的革命政府、一在戰鬥中,康尼查羅擔任炮兵指揮員贏得羣眾的信任,被推選為西西里議會的眾議員,井被任命為眾議院的秘書。好景不長,那不勒斯國王糾集了周圍幾個封建王國的軍隊進行反撲,1849年4月攻丹了西西里全島,起義遭到失敗。康尼查羅參加了最後的抵抗後,不得不流亡到法國。復辟的王朝宣佈判處包括康尼查羅在內的12名起義領導人死刑,康尼查羅暫時無法回到家鄉。
在法國流浪的半年中,他仍然抓緊時間考察了里昂等地的化工企業,學習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許多知識後經皮立亞和法國化學家卡胡爾介紹,他來到法國化學教授謝福瑞的實驗室工作,在這裏,他認真地開展有機化學的實驗研究,對當時有機化學發展的新進展有了充分的認識。
當時的意大利分裂成八九個小國,康尼查羅雖然暫時不能回到家鄉西西里島,但是他還是想回到意大利,回到離家鄉近一點的地方。這時位於意大利北部有個叫皮埃蒙特的國家,在1848年曾支持西西里的起義,對康尼查羅等革命者十分尊重。1851年皮埃蒙特政府聘請康尼查羅到當地技術學院任物理化學數學教授。他到學院後的第一件事是建造化學實驗室。因為他已充分認識到,沒有化學實驗室是不能創造科學成果,也不能培養科學人才的。就在這個學院,他取得了有機化學的一個重要發現:芳香醛類和鹼液作用轉變為相應的酸和醇的反應。這在教科書上稱為康尼查羅反應。它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上都有重大意義。
1855年,皮埃蒙特最著名的大學——熱那亞大學聘請他為化學教授。在繁忙的教學之餘,他系統、深入地考察了理論化學的發展和問題,《化學哲學教程提要》就是他這一時期的科研成果。
1860年4月,西西里農民再度起義,包括康尼查羅在內的革命戰士紛紛返回西西里,斐迪南二世再次被趕出了西西里,康尼查羅回到闊別11年的故鄉,成為西西里國家的非常委員會成員,但是此時的康尼查羅沒有忘記他的科學事業,在革命工作十分繁忙的9月,仍然趕赴德園卡爾斯魯厄爾參加了第一次國際化學家代表大會。由於閲讀了他的《化學哲學教程提要》的小冊子,多數化學家從此理解並接受了阿佛加德羅的分子假説。34歲的康尼查羅也被公認為理論化學的權威。
康尼查羅從德國回來後不久,西西里的那不勒斯王國與皮埃蒙特王國合併成立了意大利王國,到1870年,意大利玉國又統一了意大利全境。在這場完成國家統一的革命中,康尼查羅在科研教學之外,以極大的熱情從事社會政治活動。偉大的科學家也是當時一位傑出的政治活動家。
統一後的意大利王國設首都於羅馬。新政權在羅馬建立一所全國最高級的學府一羅馬大學。這裏雲集了意大利一批最優秀的學者。康尼查羅當然是第一批被推舉的,1871年他來到了羅馬大學任化學教授。在羅馬,他一方面從事教學,為意大利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化學家,一方面從事有機化學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此外他述是意大利王國的議員,副議長,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家財政委員會的成員,為建設統一後的意大利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康尼查羅原子分子學説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學教授阿佛加德羅所提出的分子假説沒有引起重視,更沒有被承認。由此產生的嚴重後果,當時絕大多數化學家是沒有預見到的。
在1860年以前的近半個世紀裏,由於不承認分子是單質或化合物在遊離狀態下獨立存在的最小質點,不承認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這一正確假説,世界各國化學家們對原子和分子的認識就很混亂。當時化學家們所倚重的測定原子量的工作也遇到了麻煩,常被當作測定元素原子量的相對標準的氧或氫,由於不承認它們是雙原子分子,那麼採用例如蒸汽密度法等物理方法來測定原子量,數值就難免產生成倍的偏差。原子量不能準確地測定,分子組成自然就無法測定了。每個化學家各有各的一套元素符號和化學式的寫法,例如有人把HO當作水,又有人把水當作過氧化氫。有人用CH2表示甲烷(應該是CH4),也有人用它來表示乙烯,以至於在著名化學家凱庫勒編寫的教科中,醋酸的化學式競達19個之多。這種混亂的情況使許多著名的化學家甚至懷疑原子量是否能測定,原子量究竟是否存在。這實際上是對原子論提出懷疑。如此混亂的化學怎麼能繼續向前發展……。
為了結束這一混亂局面,統一大家對元素符號原子量化合價化學式的認識,凱庫勒等人發起召開一次國際化學家大會。會議於1860年9月3日至5日在德國的卡爾斯魯厄舉行、主要來自歐洲各國的140名化學家出席了會議。會議經過了激烈的爭論,沒有取得統一的意見,只好不了了之,但在會議就要結束時,會下散發了一本名叫《化學哲學教程提要》的小冊子,就是這本小冊子使問題豁然明朗,很快統一了大家混亂不堪的認識。化學家們終於明白承認阿佛加德羅的分子假説是扭轉這一混亂局面的唯一鑰匙。這本小冊子的作者就是意大利化學家康尼查羅。
簡單他説,康尼查羅是通過研究化學史來論證原子一分子論的。他的方法充分地體現了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康尼查羅在熱那亞講授理論化學時,發現了由於不承認阿佛加德羅分子假説所造成的混亂。面對這一困境,他首先研究了道爾頓的原子論、阿佛加德羅的分子假説及其實驗依據。通過這一歷史的考察,他認識到爭論的症緒。但是要解開這一癥結,還必須掌握更多的化學事實。為此他又考察了貝採裏烏斯的電化二元論及杜馬對它的批判,總結了杜馬等許多化學家所作的與分子論相關的工作,沿着歷史的線索對化學理論和一些測定方法進行分析和總結,他解決了以下兒個大家所關心的問題:
1.強調地指出阿佛加德羅的分子假説是蓋·呂薩克氣體化合定律的自然結論,從而説明了分子假説是有根據的。
2.提出一些化學家不接受阿佛加德羅分子假説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過分地信賴了貝採裏烏斯的電化二元論。有機化學中的鹵素取代氫的實驗事實恰好證明電化二元論是不全面的。
3.説明了怎樣根據分子假説,運用蒸氣密度法來求分子量。同時他運用氣體密度法測定了氫、氧、硫、氯、砷、等單質和氯化氫、醋酸等化合物的分子量。
4.在測定分子量的基礎上,結合分析化學的資料,進而提出一個確定原子量的合理方法。還論證了阿佛加德羅假説與杜隆——珀替定律的關係。這一定律是法國物理學家杜隆和珀替在1818年由實驗推導出來的關於固態單質的物質熱容量與原子量的關係。
5.指出當量與原子量不同,它是原子參加化學反應的數量單位,當量和原子價的乘積就是原子量。
6.根據大量的實驗資料證明無論在無機化學還是在有機化學中,原子量只有一套。化學定律對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同樣適用。
7.確定了寫化學式的原則。
康尼查羅所解決的這些問題澄清了許多模糊乃至錯誤的認識,為原子——分子論的確定掃除了障礙。他的上述觀點正是《化學哲學教程提要》這一小冊子所陳述的主要內容。
康尼查羅的工作和他的小冊子一樣受到了同行們很高的評價。和門捷列夫一道發現化學元素週期律的德國化學家邁爾在結束卡爾斯魯厄會議的回家途中就閲讀了這本小冊子,他感慨他説:“這本篇幅不大的論文對於大家爭執中最重要的各點闡述得如此清楚,使我感到驚奇。眼前的屏障好象剝落下來,許多疑團煙消雲散……這應歸功於康尼查羅的小冊子。”
康尼查羅的合理闡述,把原子論和分子假説整理成一個協調的系統,原子一分子論因此才為廣大化學家們接受。原子一分子論的確立,直接導致化學元素週期律的發現和有機化學系統的建立。

康尼查羅成就榮譽

康尼查羅一生中最大的貢獻在於他宣傳和發揚了阿佛加德羅的分子學説,向人們證明了只有一門化學科學和一套原子量。他提出了測定原子量的方法,同時精確地測出了不少元素的原子量。在其著作《化學哲學教程提要》一書中,他指出:“近年來科學的進步已經證實了阿佛加德羅的關於氣太物質具有相似結構的假説,即同體積的氣體無論是單質還是化合物,都應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而不含有相同數目的原子。因為不同物質的分子中可能含有不同數目的原子,其性質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這便是我們今天的阿佛加德羅定律的雛形。在1860年舉行的德國卡爾斯魯厄第一次國際化學會議上,康尼查羅又一次闡明瞭什麼是原子,什麼是分子,以及什麼是原子量,什麼是分子量,並統一了當時化學界有關原子量的不同意見,提出了分子式正確的書寫方法,為“原子—分子”理論的發展和最終確立掃除了障礙。對此,元素週期律的發現者門捷列夫也十分肯定地承認:正是康尼查羅的演講和他的理論給了自己工作的靈感和必要的參考材料。 除此之外,康尼查羅還發現了芳香醛類化合物同鹼液作用生成相應的醇和酸的反應,此反應後來也被稱為康尼查羅效應。他還提出了“羥基”的概念。
雖然康尼查羅一生並沒有發現什麼新物質,也沒有提出新的學説,但是,他澄清了當時化學界混亂的局面,使近代化學的發展走上了正確的軌道。從此,化學的研究逐步進入了微觀領域,人們開始探究分子、原子的結構。康尼查羅的卓越功績受到了全世界科學家的尊重。同時,他對科學孜孜以求的精神和認真嚴謹的態度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康尼查羅提出“原子是組成分子的最小粒子,而分子是物質性質的體現者──分子是在理化性質方面可與其他類似的粒子相比較的最小粒子”。對化學發展的巨大貢獻,使他在全世界享有很高的聲望。1862年英國皇家學會選他為會員。1872年英國皇家學會又授予他第一枚特製的法拉第獎章。
1906年為了慶祝他80壽辰,在羅馬舉行了國際應用化學代表大會,在會上,授予康尼查羅一座象徵着傳遞真理的比立特之座像。
1910年5月10日,84歲的康尼查羅因年高而去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