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幸福心理學

(2008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幸福心理學》是2008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肖永春。 [1] 
中文名
幸福心理學
作    者
肖永春
出版時間
2008年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頁    數
321 頁
ISBN
9787309061215
定    價
20 元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幸福心理學歷史背景

作為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幸福心理學出現的時間並不算早,尤其在中國,可以説它是新的歷史時期隨着政治經濟的不斷髮展,並順應新時代人們工作與生活的需求而不斷髮展起來的。我們知道,心理學的研究在此之前多側重於消極心理學,如病理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等,其目的在於心理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把研究重心放在了從負向、病理的角度來了解心理問題上,但是,沒有心理疾病並不等於心理的完全健康,人類的精神生活也需要更高層次的追求。幸福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分支學科,關注人性、社會和生活的積極面,關注人類的生存質量,致力於研究人的幸福生活,研究精神品質,指導人們追求高質量、高幸福指數的生活,以成為一個真正健康的人。

幸福心理學內容介紹

幸福跟什麼有關?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什麼東西都跟幸福感有關,比如高收入、高學歷、婚姻、年輕美貌、甚至日照時間。在中國,什麼東西跟幸福感更相關呢?和諧、友好的人際關係,至愛親朋的關懷,温暖的社會支持,這些是中國人看重的東西。儒家的核心概念叫仁,儒家很看重的就是人際關係。東方文化提供了幸福學很多的思想來源。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因素會讓我們的幸福感流失。西方心理學家稱之為幸福竊賊。就是説有些小偷在我身邊,偷我們的幸福感,主要是憂愁、鬱悶、焦慮、壓力、畏懼、憤怒、怨恨、嫉妒等等,我們一些負面的情緒讓我們良好的感覺流失了。那怎麼辦?幸福心理學告訴我們,我們需要阻止幸福感的流失。
幸福心理學是這樣一種東西,它是一種觀念,它希望我們可以改變舊有的觀念,從現在開始變得更加積極、更加重視我們的幸福生活,同時它也是一種行動,不光要這樣的認識,更需要我們的行動。幸福是多樣的,人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幸福,關鍵在自己的感知和體會。

幸福心理學內容簡介

《幸福心理學》的特點通俗易懂,注重實用性和操作性,可作為高等學校普通教育教材,也可以供廣大青少年朋友和社會人士閲讀。

幸福心理學目錄

第一篇 幸福是什麼
第 一 章 探討幸福
第 二 章 幸福的生理基礎
第 三 章 人格完善
第 四 章 積極心態
第二篇 實現幸福
第 五 章 把握情緒
第 六 章 洞悉情商
第 七 章 逆風飛揚
第三篇 擁抱幸福
第 八 章 溝通的藝術
第 九 章 兩性與愛情
第 十 章 婚姻幸福
第十一章 設定目標
第十二章 用好時間
第十三章 感悟幸福
參考文獻 [1] 

幸福心理學序言

幸福是什麼?
尼采説:幸福就是隨着權力的增加,阻力被克服了的那種感覺;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説:幸福是有健康的身體和易忘的記憶;盧梭認為:幸福是銀行有豐厚存款,家中有美食佳餚,加上良好的胃口;哲學家羅素認為幸福存在於心靈的寧靜與淡泊;蕭伯納雨果則認為幸福來自於與他人真正的分享;亞里士多德奧古斯丁認為幸福是一種美德的體現。
職業經理人認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在我的手裏,把公司做成一個世界品牌。”小學老師覺得:“幸福就是我的學生都能成才,我的兒子將來有所作為。”工人説:“幸福就是工資再高一點,加班的時間少一點,能和妻子、女兒散散步、逛逛公園。”起早摸黑的農民説:“我的牛越長越壯,奶賣得越來越多,就能給兒子娶媳婦了,這就是我一輩子的幸福。” 一名井下工作的礦工説:“幸福就是馬上要出井的時候。”不同個體對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
人類對幸福的追求和思索,古已有之,但抱怨不幸福者眾。錢勒在其自傳中説過:“當你自問自己是否幸福時,幸福就離開了你。”作家埃裏克·賀 佛(Eric Hoffer)也説過:“思索什麼是幸福正是許多人不幸的最主要的原因。”
心理學研究表明,幸福需要客觀基礎,但是客觀基礎不是幸福本身。幸福感不僅是一種心理現象,更是社會構造。美國著名的政治學教授羅伯特·萊恩認為:“當人們連衣食住行這樣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滿足時,他們不會感到幸福。因此,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前,收入每提高一點,就會使人感到更幸福一些。但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收入帶動幸福的效應就開始呈遞減態勢,並且收入水平越高,這種效應越小,以至達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這就是所謂的‘快樂鴻溝’現象。”當前我國國民也在重視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幸福感的提升,小康社會建設要顯著提高民眾的幸福感,應在精神文化方面投入更多,因為客觀物質條件對民眾幸福感提升的貢獻將越來越小,心理和精神層面的需求將日益突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在復旦大學推出了《幸福心理學》課程,幾年來課程頗受學生歡迎,選課踴躍,我們因此而頗受鼓舞,就幸福這個話題從心理學的角度作一個系統的梳理,因而有此書的誕生。

幸福心理學三個篇章

本書分為三個篇章,分別從幸福是什麼、實現幸福、擁抱幸福三個角度就影響幸福感的各個因素如人格心態情商逆商、愛情、目標和時間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心理學理論上的闡述,並詳細介紹了許多提高幸福感的實用策略。

幸福心理學編者

本書由復旦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諮詢師肖永春副教授擔任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生、復旦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劉明波和復旦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曹高舉擔任副主編,由具有多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工作經驗的復旦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全體老師編撰而成,各章撰稿人為:曹高舉(第一章、第七章),朱臻雯(第二章),肖永春(第三章、第十三章),劉明波(第四章),丁志強(第五章、第六章),範潔瓊、馬敏芝(第八章),李淑臻(第九章、第十章),餘蓉蓉(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因而本書也是多年從事心理學教學和實踐的同志們的集體智慧結晶。但因編者學識限制,本書恐難免有疏漏、不當之處,敬請讀者諒解。此書得以面世,感謝復旦大學出版社副總編孫晶同志和責任編輯馬曉俊同志的關心支持。同時,本書在構思和編寫中參考了國內外同行的大量有關資料,也一併致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