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蔡州三首

鎖定
《平蔡州三首》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組詩作品。第一首寫李愬雪夜襲破蔡州的大捷,描繪了攻打蔡州城的情景以及消滅叛軍後蔡州城內的祥和氣氛;第二首寫平叛後百姓的歡欣,表現人民對平叛事業的擁護,盛讚李愬用兵如神;第三首寫平叛的巨大影響,描寫了各方對平叛的反應以及平叛後國家形勢的安定。全詩語言通俗易懂,而又不失之淺近,寫得既平易流暢而又雄壯開闊,顯示出詩人高超的藝術功力。
作品名稱
平蔡州三首
作品別名
平蔡州
作    者
劉禹錫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古詩

平蔡州三首作品原文

平蔡州三首
其一
蔡州城中眾心死,妖星夜落照壕水
漢家飛將下天來,馬箠一揮門洞開
賊徒崩騰望旗拜,有若羣蟄驚春雷。
狂童面縛登檻車,太白夭矯垂捷書
相公從容來鎮撫,常侍郊迎負文弩。
四人歸業閭里間,小兒跳浪健兒舞。
其二
汝南晨雞喔喔鳴,城頭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憶舊事,相與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辭,官軍入城人不知。
忽驚元和十二載,重見天寶承平時
其三
九衢車馬渾渾流,使臣來獻淮西囚。
四夷聞風失匕箸,天子受賀登高樓。
妖童擢髮不足數,血污城西一抔土。
南峯無火楚澤間,夜行不鎖穆陵關。
策勳禮畢天下泰,猛士按劍看恆山。 [1] 

平蔡州三首註釋譯文

平蔡州三首詞句註釋

⑴蔡州:唐天寶時為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縣
⑵壕水:一作“河水”。
⑶馬箠:馬杖;馬鞕。
⑷捷書:軍事捷報。
⑸閭里:里巷;平民聚居之處。
⑹汝南晨雞:典出《樂府詩集·雞鳴歌》。汝南:即蔡州。
⑺感激:感動。涕零:落淚。
⑻天寶:唐玄宗年號,公元742—756年,被稱為太平盛世。承平:太平。
⑼九衢:四通八達的道路。
⑽失匕箸:一作“皆失據”,一作“皆失箸”。
⑾妖童:邪惡的小子。對興兵作亂者或侵略者的蔑稱。擢髮:拔下頭髮(計數)。極言其多。
⑿策勳:記功勳於策書之上。 [2]  [3] 

平蔡州三首白話譯文

其一
蔡州城裏的叛軍已經鬥志全衰,晚上妖星隕落,餘光把護城河照白。
李愬像飛將軍李廣那樣從天而降,馬鞭一指,城門立即大開。
叛軍崩潰逃散,紛紛向朝廷的軍旗跪拜投降就像一羣蟄伏的動物被春雷驚醒一樣。
吳元濟這小子被反綁雙手押上囚車,太白旗上懸掛着捷報,正在隨風飄揚。
宰相裴度從容地前來安撫百姓,李愬揹負着文弩出郊外歡迎。
平叛後,四民各安其業,城鄉安閒寧靜,小孩子嬉笑跳躍,士兵們起舞歡慶。 [2] 
其二
汝南城的晨雞喔喔地啼鳴,城頭上軍鼓號角氣調和平。
路旁老人回憶起當年往事,面對官軍一個個感激涕零。
老人強止住眼淚上前致辭,官軍入城百姓們全然不知。
忽然驚異在這元和十二年,重新看到天寶年間太平時。 [3] 
其三
大路上車馬相連,渾渾如流,是使臣來獻淮西叛亂的囚犯。
割據的軍閥們聞訊都怕得拿不住筷子,天子登上高樓接受百官賀贊。
吳元濟罪惡累累,擢髮難以數盡,終於血污了一撮泥土,在城西被斬。
南方從此沒有戰亂,淮西一帶十分安寧,穆陵關夜間不用上鎖,可以照舊通行。
朝廷記功行賞後,天下出現太平局面,猛士們手持利劍,正準備收復常山郡! [2] 

平蔡州三首創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軍雪夜襲破蔡州,生擒了割據抗命的淮西藩帥吳元濟。劉禹錫滿懷激情地寫作這三首詩,熱烈讚頌這一重大勝利。 [4]  [5] 

平蔡州三首作品鑑賞

平蔡州三首整體賞析

劉禹錫這組詩共三首,第一首寫平叛大捷,第二首寫平叛後百姓的歡欣,第三首寫平叛的巨大影響。
第一首詩頭兩句寫的是蔡州城大兵壓境的情景,接下來四句描寫李愬將軍攻城的情景,隨後四句寫城陷以後的情景,最後四句描繪了消滅叛軍實現統一後的蔡州城內的祥和氣氛。開頭形象地描述了戰前情勢和人心向背。吳元濟雖如妖星照臨護城河一般盤踞蔡州,然而民心喪盡,這就註定了他必然滅亡的命運。“漢家”以下六句,描述了平定蔡州生擒賊首的經過情形,展現出三個有機的畫面:李愬的軍隊如神兵天降,所向披靡;叛軍如冬眠的蟲獸被春雷震懾,土崩瓦解,跪拜投降;吳元濟被捆綁着押上囚車,告捷文書迎風招展。短短六句,概括力極強。“相公”兩句以讚賞的筆調刻畫裴度入城安撫軍民,李愬在城外恭迎的場面。中唐時期,由於藩鎮割據多年,軍人只知有藩將,不知有國家和朝廷,李愬用最高禮節恭迎裴度,實際上是樹立中央政權的威信,使蔡州軍民“知朝廷之尊”。詩人如此着筆,一方面是讚揚裴、李維護國家統一的精神和品格,另一方面,也有垂範於世的深意。蔡州平定不久,一些長期割據的軍閥慌忙交出了權力,足見此次行動的影響。結末兩句寫蔡州平定後的情景:四民安居樂業,城鄉安閒寧靜,兒童們歡樂跳躍,兵士們也歡騰起舞,呈現一派安定祥和景象。詩人無比欣慰之情,充溢字裏行間。這首詩從大處落筆,層層鋪展,寫得平實樸素而又形象生動。作者以“漢家飛將”“春雷”喻指李愬及唐王朝軍隊的神威勇武,以“妖星”“賊徒”“羣蟄”“狂童”等稱呼叛鎮,表現出鮮明的愛憎感情。飛、下、揮等一系列動作性很強的詞語的選用,強化了平叛鬥爭的情勢,增強了詩歌的氣勢與力度。這些都是此詩寫作上的成功之處。
第二首極力渲染蔡州凌晨雄雞報曉、鼓角不悲的和平氣氛,並用速描手法,表現人民對於平叛事業的擁護,盛讚李愬用兵如神。首句用“汝南”而不用“蔡州”,正好化用古樂府《雞鳴歌》成句:“東方欲明星爛爛,汝南晨雞登壇喚”,句中“汝南”兩字彷彿專為此詩而設,信手拈來,可謂一巧;平蔡之役原是雪夜奇襲,正好至翌日晨雞啼鳴而奏功,二巧;雄雞一唱天下白,隱含官軍克復蔡州城、人民重見天日之意,首句因而具備興句的性質,三巧。細繹詩意,其地、其時、其事無一不巧,可謂巧合無垠,深切樂府神理而又全不着痕跡。次句“城頭鼓角”四字説到了平蔡州的戰事。這次戰役是奇襲,叛軍猝不及防,在睡夢中就被解除了武裝,敵我雙方沒有經過激烈的廝殺,而李愬又極富於指揮才能,城破以後號令嚴明,一無所犯,所以連善悲的鼓角聲聽起來也覺得十分“和平”了。開頭兩句用常語寫奇襲,而務於字外着力,看似平易,其實筆運千鈞,而又能舉重若輕,不同凡響。淮西藩帥叛亂達三十多年之久,唐王朝發動多次征討,都以損兵折將告終。李愬出敵不意,攻其不備,一舉平蔡。按照常情,“攻城以戰,殺人盈城”,平蔡之戰,卻幾乎是兵不血刃,簡直是個奇蹟。劉禹錫不去正面描寫奇襲的險艱,也不去正面描寫李愬的智勇,而是竭力渲染蔡州凌晨雄雞報曉、鼓角不悲的和平氣氛。這樣寫,把神奇包含在平凡之中,不着“奇”字而奇蹟愈顯,取徑之曲,全在藉端託寓。《藝概·詩概》所謂“本面不寫寫對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這兩句適足以當之。接下來兩句用速寫手法,表現人民對於平叛事業的擁護。説“道旁”而不説“道中”,是暗示讀者,“道中”正有大隊官軍在行進。“憶舊事”實際上是一種對比。蔡州老人看到路上一隊隊雄赳赳的官軍,引起了深沉的回憶。他見過天寶盛世,享受過國家統一的太平,也經歷過安史之亂後,蔡州淪為叛軍巢穴的痛苦。“憶舊事”,到“皆涕零”,深刻揭示了人民對於國家統一的熱烈嚮往和平蔡之役的重大意義。詩的後四句敍老人語,“官軍入城人不知”一句與開頭兩句相關合,盛讚李愬用兵如神。最後兩句為喜極之語。從天寶末年到元和十二載,已有六十多年之久,即將翻過這黑暗的一頁,老人於遲暮之年而出乎意外地睹此快事,頓覺無比欣慰,滿眼光明,對國家的中興充滿着希望。至此,全詩主旨順勢托出,一筆作頌,一筆作收,流吐毫不費力,而不盡之意,仍在篇外。詩中特別標明“元和十二載”,是出於詩人精心安排,他要用史筆將這一重大事件著之竹帛,流傳千古。這詩寫得通俗易懂,流走飛動,而又不失之淺近。既平易流暢而又精煉,顯示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才能。清人翁方綱説,劉禹錫此詩“以《竹枝》歌謠之調而造老杜詩史之地位”(《石洲詩話》卷二),一語道出了它的藝術價值。
第三首詩通過平叛大軍凱旋、各方對平叛的反應以及平叛後國家形勢的安定等方面來描寫淮西平叛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全詩寫得通俗易懂、流走飛動,而又不失之淺近。既平易流暢而又精煉,顯示出詩人高超的藝術功力。 [4]  [5] 

平蔡州三首名家點評

其一
清·李因培唐詩觀瀾集》:“漢家飛將下天來,馬箠一揮門洞開。賊徙崩騰望旗拜,有若羣蟄驚春雷。”雲垂海立,筆勢崢嶸。 [6] 
清·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突兀,亦似從天外飛來(首四句下)。 [6]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漢家飛將下天來,馬箠一揮門洞開”,亦確是李愬夜半入蔡真情事。下轉入“從容鎮撫”,歸到“相公”,正復得體。 [6] 
其二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夢得曰:柳八駁韓十八《平淮西碑》雲:“‘左餐右粥’,何如我《平淮西雅》雲‘仰父俯子’?韓碑兼有帽子,使我為之,便説用兵伐叛矣。”韓《碑》柳《雅》,餘為詩云:“城中晨雞喔喔鳴,城中鼓角聲和平。”美愬之入蔡城也,須臾之間,賊無覺者。又落句雲:“始知元和十二載,四海重見昇平時。”以見平淮之年雲。 [6]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隱居詩話》雲:人豈不自知邪?及自爰其文章,乃更大謬,何也?劉禹錫詩固有好處,及自稱《平淮西》詩云“城中喔喔晨雞鳴,城頭鼓角聲和平”為盡李愬之美,又云“始知元和十四載,四海重見昇平年”為盡憲宗之美。無不知此兩聯為何等語也。 [6]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前二句言兵不血刃、兇渠就縛之易,未見蔡人慶幸之意。雖高文典冊不及柳州二《雅》,徑淨流動則過之,夢得自負亦不謬。《隱居詩話》乃雲:“起結網聯,不知為何説。”何異盲者照鏡耶? [6]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紀事》語不足憑,究之柳雅劉詩,遠遜韓碑,李義山詩可也而證也。 [6]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劉賓客自稱其《平蔡州》詩“城中晨雞喔喔鳴,城頭鼓角聲和平”云云,意欲駕於韓《碑》、柳《雅》。此詩誠集中高作也。首句“城中”作“汝南”,古《雞鳴歌》雲:“東方欲明星爛爛,汝南鉍雞登壇喚。”蔡州,即汝南地。但曰“晨雞”,自是用樂府語。而“城中”“城頭”,兩兩唱起,不但於官軍入城事醒切,抑且深合樂府神理,似不必明出“汝南”,而後覺其用事也。末句“忽驚元和十二載”,更妙。此以《竹枝》歌謠之調,而造老杜詩史之地位,正與“大曆三年調玉燭”二句近似。此由神到,不可強也。 [6] 
清·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倒從亂平後説入,章法句法,無不警拔(“汝南晨雞”二句下)。 [6] 
其三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時唯常山不庭(末句下)。 [6]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敍淮西詩,當以此詩(按指《平蔡州》三首)為第一。 [6] 

平蔡州三首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唐德宗年號,公元785~805年)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7]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87
  • 2.    梁守中.劉禹錫詩文選譯[M].成都:巴蜀書社,1990:188-192
  • 3.    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474-475
  • 4.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817-818
  • 5.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45-346
  • 6.    陳伯海.唐詩匯評(中)[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815-1816
  • 7.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