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河村

(雲南德宏州潞西市風平鎮下轄村)

鎖定
該行政村隸屬潞西市風平鎮,地處風平鎮南邊,距風平鎮政府所在地46.00公里,到鎮政府道路為彈石路,距潞西市政府41公里。東鄰龍陵,南鄰中山,西鄰勐戛,北鄰上東。轄平河一組、平河二組、平河三組、平河四組、平河五組、平河六組、平河七組、平河八組等8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户386户,有鄉村人口2102人,其中農業人口2102人,勞動力100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821人。全村國土面積8.45平方公里,海拔2100~2200米,年平均氣温15.00℃,年降水量2,150.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6285畝,人均耕地2.99畝,林地49397.07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35.0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61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中文名
平河村
耕    地
總面積6285畝
總收入
635.06萬元
農業人口
2102人

平河村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285畝(其中:田1238畝,地5047畝),人均耕地2.99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馬鈴薯等作物;擁有林地49397.07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68.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44畝,主要種植茶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0.00畝,其中養殖面積 10.00畝;草地2,990.00畝;其他面積67.00畝。有豐富的硅礦資源。 [1] 

平河村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386户通自來水。有386户通電,有74户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户277 户(分別佔農户總數的100%、19.79%和74.0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户數248户,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户數248户(分別佔總數的66.31%和66.31%)。
該村到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該村設有汽車站,距離集貿市場29.0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6輛,摩托車15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73畝,有效灌溉率為13.89%,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73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2畝。
到2008年底,全村有8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户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1户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45户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平河村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35.0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82萬元,佔總收入的44%;畜牧業收入230.46萬元,佔總收入的3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324頭,肉牛194頭,肉羊4070頭);林業收入21萬元,佔總收入的3.3%;第二、三產業收入95.3萬元,佔總收入的15%;工資性收入6.3萬元,佔總收入的0.1%。農民人均純收入116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1人(佔勞動力2.08%),在省內務工21人。

平河村人口衞生

該村現有農户386户,共鄉村人口2102人,其中:男性1109人,女性993人。其中農業人口2102人,勞動力1009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聚居地)。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946人,參合率99.49%;享受低保258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衞生所和鎮衞生院分院,衞生所面積為35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鎮衞生院分院43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無垃圾集中堆放點,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無人畜混居的農户。

平河村文化教育

平河村 平河村
該村建有小學1所,校舍建築面積966.00平方米,擁有教師8人,距離法帕中學42.0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62人,其中:小學生162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

平河村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4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47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971.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1.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33.00萬元,有固定資產55.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37.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2] 

平河村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村內道路建設;2、文化活動室建設;3、農田水利建設;4、教育投入力度不夠;5、人居環境惡劣。。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積極引進高產、優質的林產品,如核桃等,大力發展紅豆杉種植基地,有計劃、有步驟的對轄區內人居環境惡劣的村社實行異地搬遷。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和村內道路及文化活動室等公益事業建設,不斷改善生產生活環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