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易近人

(漢語成語)

鎖定
平易近人(拼音:píng yì jìn rén)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 [1] 
“平易近人”比喻態度温和,對人和藹可親,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理解;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含褒義。 [1] 
中文名
平易近人
拼    音
píng yì jìn rén
近義詞
平易近民和藹可親
反義詞
咄咄逼人盛氣凌人
注音字母
ㄆㄧㄥˊ ㄧˋ ㄐㄧㄣˋ ㄖㄣˊ
成語出處
《史記·魯周公世家》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

平易近人成語出處

平易近民,民必歸之。(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 [1]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平易近人”。 [1] 

平易近人成語典故

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曾為周武王攻滅商朝,建立西周王朝立下了大功。周公被封在曲阜為魯公,但他沒有到那裏去,而仍舊留在都城輔佐王室。他派長子伯禽去接受封地,當了魯公。 [3] 
伯禽到魯地後,過了三年才向周公彙報在那裏施政的情況。周公很不滿意,向他説:“為什麼這麼遲才來彙報?” [3] 
伯禽答道:“改變那裏的習俗,革新那裏的禮法,三年後才能看到效果,所以來晚了。” [3] 
在這以前,曾輔佐文王、武王滅商有功的姜尚被封在齊地。他只過了五個月,就向周公來報告在那裏的施政情況了。當時,周公感到驚奇,便問他説:“你怎麼這樣快就報告情況呀?” [3] 
姜尚回答説:“我簡化了君臣之間的禮節,一切按照當地風俗去做,所以這樣快。” [3] 
後來周公聽了伯禽過三年後才來作的彙報後,不由嘆息道:“唉,魯國的後代將要當齊國的臣民了。政令不簡約易行,百姓就不會對它親近;政令平和易行,百姓就必定會歸附。” [3] 
以上便是成語“平易近民”的由來。到了唐朝,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凡言“民"處皆改為“人”,此語也不例外。如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這句話時就改成了“平易近人”。 [2] 

平易近人成語寓意

姜太公建立齊國以後,面對齊地民眾舒緩達觀、自由開朗的社會風尚,他並未強制推行嚴峻措施,而是推行了“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體現了齊文化較濃厚的民本思想,及其民主、兼容變通的文化魅力。歷史也證明,姜太公的“平易近民”促進了周文化與東夷文化的融合,為齊文化的勃興做出了貢獻。 [2] 
在現實工作、生活中,平易近人不僅是管理者的基本素養,也是每個人為人處世的黃金法則。管理者如果平易近人,謙遜温和,就會激勵下屬的士氣,贏得下屬的認同、尊敬和親近,會為自身形象增光添彩,進而提升管理者的個人魅力。相反,如果管理者盛氣凌人,高高在上,下屬必定疏遠之,管理者由此就會被孤立起來,不僅不能瞭解下情,更難以調動下屬的工作積極性。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人們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人和事,放下身段,平等待人,對人謙遜温和,也就意味着接地氣,有親和力,這樣必然會產生一種強大的磁場以及健康向上的力量,贏得人們的尊重和信任,贏得和諧人生。由此可見,平易近人是一種可貴品德,也是一種大智慧,更是成功的法寶。 [2] 

平易近人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平易近人”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含褒義; 對人和藹可親,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瞭解。 [1] 
運用示例
清·趙翼《甌北詩話·韓昌黎詩》:“凡昌黎(韓愈)與東野(孟郊)聯句,必字字爭勝,不肯稍讓;與他人聯句,則平易近人。” [1] 
清· 龔自珍《雜詩》:“欲為平易近人詩,下筆清深不自持。” [1] 
參考資料
  • 1.    平易近人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08]
  • 2.    郭麗著. 齊國成語典故今讀[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8.01:117-119
  • 3.    滕浩選編. 青少年成語典故讀本[M]. 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2015.0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