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希伯萊語

鎖定
希伯萊語是猶太人使用的一種語言文字。它只有22個輔音字母,沒有元音字母。它的前10 個字母分別代表1至10 希伯萊語 個數字。猶太神秘主義把每一個希伯萊字母都賦予了一種獨特的寓意,因而希伯萊字母具有一種特殊的神秘色彩。歷史上希伯萊語曾幾乎變成一種“死亡”的語言。但是,19世紀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後,希伯萊語得到“復活”。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希伯萊語也被定為以色列正式的官方語言之一,政府開始大規模推行希伯萊語教學,於是出現了“學生教家長説母語”的特殊現象。

希伯萊語簡介

希伯萊語 希伯萊語
希伯萊語屬於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或屬閃含語系閃語族),為猶太教的宗教語言。過去的二千五百年,“希伯萊語”主要用於《聖經》與相關宗教方面的研究,自從20世紀特別是以色列復國以來,“希伯萊語”作為口語在猶太人中重新復活,漸漸取代取代阿拉伯語、猶太西班牙語和意第緒語(或稱為“依地語”,猶太人使用的國際交流語),以色列建國後將“希伯萊語”定為官方語言之一;另一種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目前(2004年)使用人口約510萬。
字母表-希伯萊語 字母表-希伯萊語
希伯萊語共有22個字母,他們皆為輔音字母。但事實上,任何一門用口表述的語言,若沒有元音,根本就不可能藉聲帶發出聲音來,希伯萊語自然也不例外。希伯萊語的元音就包含在其輔音中。除了22個字母外,還有詞尾發生形狀變化的5個字母。伯萊文的行文和阿拉伯文相同,都是從右到左書寫。
字母表-希伯萊語 字母表-希伯萊語
猶太人原來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島的一個遊牧民族,最初被稱為希伯來人,意思是“遊牧的人”。根據記載他們歷史的聖經傳説,他們的遠祖亞伯拉罕(阿拉伯發音為易卜拉辛)原來居住在蘇美爾人的烏爾帝國附近,後來遷移到巴勒斯坦,他的後代分為兩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古蘭經中也承認亞伯拉罕是阿拉伯人的祖先。
猶太人到世界各地後,語言、風俗逐漸和當地居民同化,但他們堅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以此維持民族的獨立性,仍然用自己的希伯萊字母書寫文字,在意大利西班牙的猶太人,語言被同化,用希伯萊字母書寫的叫“拉丁諾文”;在德國波蘭的猶太人語言為“依地文”;在中國的猶太人,由於他們的宗教信仰也不吃豬肉,逐漸和回族混淆。因為他們信仰不同,在基督教國家受到歧視,不得擁有土地,只好經商,逐漸積累商業經驗,基督教徒不允許放高利貸,而猶太人的信仰不禁止,可以從事信貸活動,逐漸成為歐洲的著名商人和銀行家,更為低層平民所憎惡,不時發生打擊猶太人事件。終於導致在希特勒德國發生迫害、消滅整個民族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大量移居美國和巴勒斯坦,在巴勒斯坦重建以色列國,重新人為恢復希伯萊語言,導致和當地定居已久的阿拉伯人的矛盾鬥爭,使中東成為世界的熱點地區。

希伯萊語趣聞

以色列國小天地大人民使用86種外語
以色列在世界地圖上面積小得連國名都寫不下,“以色列”三個字往往要放到地中海里,用一個箭頭指向它所在的位置。
猶太人在閲讀以希伯萊文出版的書 猶太人在閲讀以希伯萊文出版的書
然而,這個丁點兒版圖的小國,名堂卻很多。以色列猶太人會講的外語之多,可稱世界之最。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那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終於有了自己的國家——以色列。猶太人逐漸從世界156個多國家和地區,迴歸以色列定居,使以色列成為一個多語並存的猶太移民國家。
以色列國內不同猶太移民之間,講五花八門的外語。有人統計,以色列猶太人使用的外語多達86種,不亞於聯合國官方會議上使用的多國外語。
猶太民族的多元文化,為以色列這個小國撐起一片廣闊的天空。因而,人們説以色列是國小天地大。
講究個性化的民族
以色列建國後,猶太領導人曾討論,新成立的猶太國家是否需要統一的猶太語言?有的猶太領袖説,最好不要有統一語言;另一派猶太領袖認為,以色列必須有統一語言。
猶太人是個講究個性化的民族,提倡多語並存的理由是:統一猶太人的語言,這如同禁錮猶太人的思想和創造天性。曾有人戲言,“一個猶太人就有兩種意見,兩個猶太有三種意見。”因為,兩個猶太人之間,可能會有一種觀點相似,求同存異,剩下的不同意,已夠猶太人整天爭論不休,活躍思想,各抒己“語”。
以色列有部分猶太領袖堅持,推行多語並行制,他們主張:讓德國猶太移民,在以色列繼續講德語;摩洛哥猶太移民,在以色列繼續講法語和阿拉伯語;東歐猶太移民講依迪吸語;西班牙猶太移民講拉底羅語和西班牙語……在以色列不同猶太移民之間的交流,可大量使用翻譯。
以色列另一派猶太領袖,強烈反對多語制。他們認為以色列必須有全國統一的官方語言,猶太國家若沒有統一的語言,以色列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國家。
猶太人關於以色列是否使用官方語言的爭論,最終達成一致意見,他們決定把希伯萊語作為以色列的官方語言。所有到以色列定居的猶太移民,不管以前會多少門外語,來以色列後,人人都要學講希伯萊語。
希伯萊語死而復活
兩千多年前,猶太人被驅逐流放到世界各個角落地。從那以後,古老的希伯萊語,只被完好保存在猶太人的智慧 經典中。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猶太人不再説希伯萊語,慢慢希伯萊語變成一種死去的語言。希伯萊語的再度使用,是語言學史上獨一無二的事。它把一種近2000年不説的語言引回到千家萬户的日常口語之中。
希伯萊語是猶太人的民族語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它屬於中東閃含語系閃語族的一個分支,沒有元音字母,只有22個輔音字母,其文字從右往左書寫。許多文學作品和文獻是用這種語言創造出來的,今日則主要保留在《聖經》、死海古卷和大量猶太教法典及文獻之中。
公元前70年,羅馬人毀掉了猶太人的都城耶路撒冷。猶太人被逐出家園流落世界各地。他們使用寄居國的語言,致使希伯萊語作為口語逐漸消失(但作為書面語繼續存在)。
希伯萊語 希伯萊語
19世紀後半葉,有一個猶太人決心復活希伯萊語。他是立陶宛猶太青年埃裏澤·本·耶胡達。1879年,耶胡達發表論文《事關大局的問題》,認為在現代世俗世界同化的壓力下,猶太民族作為一個獨立民族而生存面臨大問題;而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家園,是猶太民族存在的必要條件。為了保證民族延續和民族復興,猶太人必須重説希伯萊語。
當時人們都説他是瘋子,希伯萊語已死去近兩千多年,區區一個埃裏澤·本·耶胡達竟口出狂言,要復活希伯萊語,簡直是痴人説夢,談何容易。然而,做事執著的耶胡達,不理別人的冷嘲熱諷,他一個人開始編纂希伯萊語字典,創造現代新希伯萊語詞彙。他還動手辦希伯萊語報紙,用希伯萊語寫書,辦希伯萊語學校,教授現代希伯萊語。
經過埃裏澤·本·耶胡達不懈的堅持和努力,最後他帶動一大批猶太學者、教授、老師、作家、新聞記者、醫生和其他社會各界人士,加入到他的“瘋子”行列,一起復興希伯萊語。耶胡達不僅救活希伯萊語,而且還使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猶太人把耶胡達稱為現代希伯萊語之父。繼埃裏耶胡達之後,猶太學者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終於使希伯萊語成為以色列的官方語言。
耶胡達決心在與其他猶太人交往時只説希伯萊語。他的第一個孩子成了近2000年來第一個把希伯萊語當做母語來説的孩子。1884年,他開始編輯一份週報,進一步宣傳他的思想;同時,為了證明古語能夠新生,供現代社會使用,他着手編纂一部字典,並積極擴展詞彙量。1890年12月,他組建了一個希伯萊語委員會(即今希伯萊語研究院)以發展這項事業。
後來,耶胡達找到了一些願意實踐他語言思想的志同道合之士。他不僅要求他們積極使用希伯萊語,還堅持要這批拓荒者的子女把它當做母語來學。
不錯,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學校都講授希伯萊語,但是僅作為一種瞭解宗教和經書的古語來講授。所以,耶胡達的要求對於祖居聖地的猶太人和定居多年的拓荒者來説,影響甚微。不過,年輕的移民們急於開創一種嶄新的生活,許多人樂於讓孩子去學這種未曾實踐過的語言。
在這個萌芽的教育體系中,建立希伯萊語的嘗試所遇到的困難不難想像,正如當時的老師所言:“氣氛濃重壓抑。難以想像和描述第一顆種子是怎麼種下去的。我們像啞巴,結結巴巴的,要手和眼來幫忙。”
經過艱苦的摸索,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巴勒斯坦地區全部使用希伯萊語的幼兒園、中小學和專業學校已達64所。
終於,入學的兒童把自己看成了希伯萊語事業的擁護和保衞者。曾有這樣一個報道:有人從一個小女孩手中搶走一個布娃娃。才上學一個月的女孩吃了一驚,抓住那人的衣袖,用希伯萊語叫道:“還給我!還給我!”那人裝作聽不懂,要女孩説意第緒語,但女孩堅持説希伯萊語,寧可因此失去布娃娃。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的猶太人慈善機構出資在海法市籌建一所技術學院(即後來的海法理工大學)。規劃者認為,由於德語是國際公認的語言,新學院中講課要用德語。消息披露後,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舉行了一系列的示威、罷工、罷課和抗議集會,開學典禮被迫推遲。
同樣,其他學校也開始用希伯萊語講授全部課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技術學院以希伯萊語為唯一授課語言;第一代説希伯萊語的家庭也出現了。1925年,希伯萊大學的創辦成了全民族的大事。
據1916-1917年間統計,巴勒斯坦地區8.5萬猶太人中有3.4萬人把希伯萊語當做第一用語或日常用語。有意義的是,其中農業定居村和特拉維夫市75%的兒童及33%的成年人説希伯萊語。希伯萊語的延續得到了保證。
1923年9月29日,英國託管當局承認了希伯萊語的地位:“阿拉伯語、英語和希伯萊語為該地區的官方語言。”
雖然希伯萊語在1948年5月以色列國建立前後還經受了多次挑戰,移民數往往超過了原有居民數,然而希伯萊語作為存活語言的地位從未動搖。現在,希伯萊語是以色列國的正式語言,500萬人使用。
如今,在以色列大家都説希伯萊語,這得歸功於倔強的埃裏澤·本·耶胡達,是他使沉寂了兩千多年的希伯萊語復活,並在猶太民族的智慧長河中繼續。
為紀念埃裏澤·本·耶胡達創造現代希伯萊語,以及他對猶太文化的貢獻,今天的猶太人,在以色列各大城市以埃裏澤·本·耶胡達的名字命名街道。在耶路撒冷市中心,有一條著名的埃裏澤·本·耶胡達街,以色列海邊城市特拉維夫和海法,也各有一條埃裏澤·本·耶胡達街。
猶太人非常積極學外語
到以色列學習猶太曆史和哲學。如果只會一門外語。當在耶路撒冷住下後,才發現會説的外語太少。在接觸的猶太人中,他們一般都會講三四種外語。
例如,學希伯萊語的猶太同學瑪雅,來自瑞士,會講德語、法語、英語和一種在瑞士當地流行的山地語言。另一個猶太人愛斯特,來自瑞典,會流利地講瑞典語、德語、英語和依迪西語。去到那裏經常被人問:“你會幾門外語?”回答人總是很尷尬地:“只會英語。”猶太人積極學外語的信念是:“會説幾門外語,你就具有幾個人的價值。”

希伯萊語知識

學習希伯萊語必須瞭解的知識:
1.“希伯萊”與“以色列”二名有何分別
希伯萊語 希伯萊語
許多人對此問題只有一個模糊印象,不知希伯萊與以色列二名到底有何不同。
“希伯萊”(HEBREW)一名,首見於創世紀十四章13節。當時亞伯蘭迦南人稱為“希伯萊人”。約瑟埃及宰相時,埃及人稱以色列十二支派子孫為希伯萊人(創四十三章32節)。列王時代,非利士人稱以色列的軍隊為希伯萊人(撒上四章6節)。列王紀上下並未提及此名,似乎不為當時人們所重視。
“希伯萊”乃是一個民族的名稱,廣義言之,凡由亞伯拉罕而生的子孫都包括在內,狹義言之,只有以色列十二支派子孫才被稱為希伯萊民族的人。此意原名為“渡河而來者”。指亞伯拉罕從伯拉大河彼岸渡河到迦南地而言。
但另一説則謂,希伯萊源出“希伯”,即閃的第四代孫(玄孫),當時希伯的人口繁多,人稱之為“希伯民族”,以後亞伯拉罕渡河到迦南時,人們即稱之為希伯萊人,即“屬希伯之人”。不過這種解釋頗為牽強,還是以前一解釋為佳。
至於“以色列”(IsRAEL)乃指雅各十二支派子孫而言。以後他們成立一個國家,因此以色列便成為一個國家的名字。所羅門王逝世後,他的國分為南北,北國稱以色列,南國稱猶大。以色列國先被毀滅,以色列人被擄至亞述,以後猶大國人亦被擄至巴比倫。猶大人被擄七十年後得以回國,稱猶大省,以後他們一直被稱為猶太人。1948年猶太人復國,改用“以色列”之名,至今被稱為“以色列國”(舊約稱猶大,新約稱猶太,意同)。
“以色列”是天使給雅各所起的新名,首次記載於創世紀三十二章3、8節。願意為“神的王子”,在聖經用過二千五百次左右,可見人們對此名甚為重視,而“猶太”一名,不過用過七百次左右而已。
保羅自稱希伯萊人,並且強調自己是希伯萊所生的希伯萊人(腓三章5節)。又説他是以色列人,意即他是一個非常純粹的以色列人,是希伯萊民族之嗣。保羅能操希伯萊語(徒二十一章40節),也能操流利的希臘語(徒二十一章37節)。當時有些猶太人只懂希臘語而不懂希伯萊語(徒六章1節),正如今日有不少在外國出生的中國華僑之嗣,被稱為“僑生”,只懂當地言語,不懂中國話一般。
保羅生在外國的大數,可能因此被哥林多教會的反對派毀謗,他不是純粹的希伯萊族與以色列人。
2.古代希伯萊的高等教育
古代希伯萊位於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區,巴勒斯坦是亞洲西部瀕臨地中海的狹長地帶,有約旦河流灌其境。公元前三千年代,迦南人住在這裏,因而巴勒斯坦又名迦南。希伯萊人原是西亞和美索不達米亞一帶的遊牧民族,曾住在埃及,公元14世紀因不堪埃及人的虐待,在酋長摩西的率領下,進居巴勒斯坦,以色列部落居住在土地肥沃的北部,猶太部落住在南部山區。公元前1028年建立以色列猶太王國。掃羅、大衞、所羅門都是開明國君,國勢日益強大。公元前933年分裂,以色列王國以撒馬利亞為國都,猶太王國以耶路撒冷為都城。公元前722年,以色列亡於亞述;公元前586年,猶太亡於巴比倫。猶太亡國之際,戰勝者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掠獲大批戰敗國的富貴之家到巴比倫,造成歷史上有名的“巴比倫之囚”。直到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國滅巴比倫,希伯萊人才得以重返家園,建立宗教公社,以猶太教為立國施教之本,以耶路撒冷為都城。公元70年,猶太國家被羅馬帝國吞併。
宗教在希伯萊人的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希伯萊人原信奉多神教,後信奉猶太教。猶太教尊奉耶和華為宇宙的主宰和唯一真神,聲稱猶太人是上帝的“特選子民”,一切美好事物皆由耶和華賜予。猶太人非常重視傳統的宗教和文化教育,把辦學校當作僅次於敬神的美德。其信念是“敬畏上帝是智慧之始”,“敬畏上帝是知識之始”。其教育特點是將信神放在求知之上,認為信仰有餘而知識虧缺,不足為患,而知識有餘而信仰虧缺,必然為害。提倡人人敬神,人人受教;終身敬神,終身受教。
希伯萊人最初以家庭教育為主,父訓即是法律。父親既是家庭的祭司,又是子女的教師。公元前2世紀,希伯萊產生了學校。最早的學校是在“巴比倫之囚”以後由猶太會堂發展而來的。會堂最初是希伯萊人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之後逐漸兼負教育青年的重擔。後來學校從猶太會堂分離出來,形成較完備的教學制度。公元前一世紀,希伯萊人的學校已極為發達。
希伯萊學校不僅僅是由會堂演變而來的,其產生也曾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當希伯萊人在巴比倫為俘時,曾見識巴比倫優良的學校和圖書館。在希臘化時期,又大量接觸希臘的文化和教育。從公元前3世紀起,耶路撒冷建成了希臘式學校和體育館,希伯萊學者競相學習希臘哲學、文化和科學,希臘語的地位僅次於希伯萊語。這時希伯萊學校的建立是和希臘的影響分不開的。
教育史家認為,猶太的高等學校是先於中等學校和初等學校而產生的。希伯萊人把廣泛宣揚經典視為頭等大事,寺廟活動須由僧侶主持,另有專人到各地宣傳講解,兩者都必須精通經義,並能進行系統而深透的講述,此外還需具備其他才能。由於缺乏合格的人員承擔此類職責,遂在寺內選拔才智優異之士由專家進行培養,以後又擴充受教育者的範圍,更多的青年有機會接受此類高深的教育,終於出現了水平較高的學校。公元前2世紀祖果(Zugot)統治時期出現的柏特席勒(BetHillel)和柏特山密(BetShammi)即是兩所有名的學府。兩校直到公元70年才因寺院被毀而停辦,但此時耶城之外又有新的高等學校。
植根於宗教法典之上的希伯萊學校以培養信仰為主旨。初等學校以《五經》為教科書(包括《創世紀》、《出埃及記》、《利未書》《民數論》《申命記》等五篇),中等學校以《法典》為教科書,高等學校則是“研究和講解《法典大全》的房舍”,顯然,這類課程較為狹窄。希伯萊的各類學校都以苦鑽經典為主課,一般是教師口授,學生背誦和記憶。高等學校偶然有問答和討論,但不佔重要位置。
古代東方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也是人類教育發達最早的地方。從高等教育看,古代東方最早出現了高等學校,且種類繁多。既有世俗政權舉辦的,也有教會舉辦的。高等學校的培養目標是神職人員和各級政府官員。高等教育成為貴族或上層子弟的禁臠。在教學內容上,古代東方的高等學校注重傳授實用的知識。即使是教會控制的機構,也不僅僅學習神學,而是兼顧其他學科。平心而論,後來大學所具有的許多特徵,都可以從古代東方學校中發現或找到其源頭,如神學在高等學校的特殊地位、自由講學和辯難的風氣、跨國或跨地區遊學的風尚等等。當然,古代東方國家高等學校的水平是參差不齊的,高等學校與其他學校或機構的界限也不甚分明。可以説,這一時期的高等教育在制度上、管理上及規模上,尚處於初級水平或萌芽狀態。
3.猶太教綜述
猶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猶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猶太教的主要誡命與教義,來自託辣,即聖經的前五卷書。
猶太教最重要的教,在於只有一位神,即無形並且永恆的上帝。他願所有的人,行公義,好憐憫,因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所以人都應該有尊嚴且受到尊敬地對待。
猶太人以學習及祈禱來侍奉上帝,同時遵行摩西五經上所指引的誡命。對於聖約的堅信,猶太人認為這就是上帝對他們的呼召,也是他們對世人的見證、他們的使命。但猶太教並不主張其他民族為了被救贖而必須接受她的宗教信仰和敬拜方式;這世界會因為它所行的而受審判,而不是因它所信的教條而受審判;所有公義的民族皆分享將要到來的和平世界。因此,猶太教並不是一個積極傳教的宗教。猶太教堂所接受的改信者,必須遵照猶太教當局的規定,因為一個人改信猶太教並不只是簡單的自我認定的事情。
重要的猶太教經典就是聖經,由託辣(Torah)、先知書(Prophets)和聖著(Writings)三部分構成。
西元70年,耶路撒冷的聖殿被羅馬帝國燒燬,猶太人被趕出猶大地,當時在以色列土地的猶太教學者開始編輯6卷名為米市納(Mishnah重述)的經典,保存了猶太教的典章、戒命和習俗等一序列的經書。隨後在五世紀中革瑪辣(Gemara解釋)做了一些補充,收錄了在以色列地和巴比倫時期的註釋與討論,以及猶太教師之間的辯論,這二部分內容構成了塔耳慕得(Talumd,猶太口傳經文),它確立了猶太人在學習信仰、思想、典章生活規範上的遵行準則。
在中世紀,歐洲各國的猶太人被視為劣等民族,在宗教上受迫害、政治上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和自由、在經濟上受到種種限制。與他們的身體侷限於“隔都”的高牆之內相適應,他們的精神和靈魂也只有沉醉傳統的《塔耳慕得》學問的框架中。那時,猶太人居住的隔都猶如“國中之國”,而猶太人則成了所在國人民心目中的“外國人”。然而,隨着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勝利,猶太人的狀況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歐洲各國的猶太人先後獲得了公民權,享有了和其他民族一樣的平等地位,這使他們擁有了做人的自由和尊嚴。多少個世紀以來夢寐以求的願望終於在此時得到了實現,這是令他們最振奮、最揚眉吐氣的時刻。這就是猶太史上所稱的解放。解放把猶太人一下子置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的背景之下。使猶太人開始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著名的猶太學者族恩茨才説,猶太人中世紀的結束是以法國大革命為標誌的。
18-9世紀的歐洲是一個理性主宰的時代,包括宗教在內的一切意識形態都要依據理性法庭的審判決定何去何從。猶太教當然也免不了這樣的命運。同時,解放以後的猶太人首當其衝面臨的是如何調整自己,使自己適應宗主國的社會、文化環境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場相對於歐洲來説是遲到了的猶太啓蒙運動(哈斯卡拉)終於發生了。德國的摩西·門德爾松擔當了啓蒙的先驅。門德爾鬆開闢的啓蒙運動所追求的目標有兩個,一是“衝破隔都的禁錮,把猶太人改造成真正的歐洲人;另一方面,他又希望猶太人繼續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然而這是一個不易兼得的兩難。正是適應啓蒙運動的目標的需要,德國猶太教內部率先實行了宗教改革。
改革的直接後果是猶太教的分裂。原來統一的傳統猶太教逐漸分化出改革派、保守派,以及正統派;在20世紀的美國還從保守派中分化出了重建派。這些不同的宗教派別把猶太人劃分成不同的陣營,從而導致了猶太人的分裂,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現在。
多數猶太人的宗教活動,主要在家中進行。它包括每天三次的祈禱,早晨、下午及日落之後。會眾的禱告通常在猶太會堂舉行。會堂是猶太人禱告與學習的地方,在星期一、星期四、安息日及節日和至聖日(HighHolyDays)會堂的敬拜,包括讀希伯萊文的託辣,與先知書。會堂的敬拜,可由會眾當中博學的成員來主持,在大多數的會堂中,是由管會堂的司會(Cantor)或者教師(Rabbi)主持,他們是專職的信仰教導者,都接受過猶太教神學院(Yeshiva)的訓練。教師的專業職責,是指導會眾每週及每日的學習單元,,教師也提供會眾諮詢,與規定,有關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猶太教的戒命及傳統。這些包括人與人間的分爭,但是有關比較嚴肅的事,如脱離猶太教,則必須交付當地宗教法庭來處理。
傳統的猶太人遵行飲食誡命,這些誡命記載於肋未紀,這些誡命包含奶與肉不可以同食,人道的宰殺動物,並嚴禁吃血、吃豬肉、無鱗的魚類及其他被禁止的食物。雖然這些飲食誡命在衞生上有益,但是最主要的動機是在個人生活上期待能自我控制、節制及道德的訓練。一個人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下,都希望能遵行這些託辣的誡命。對於飲食誡命,如同其他的猶太法律及風俗,在當今猶太教的三大派系(正統牌、保守派及改革派)中,遵守程度與方法仍存在着些許的差異。

希伯萊語希伯萊語奇蹟

隨着猶太人流浪到世界各地,希伯萊語滅亡了兩千年,但以色列建國後,希伯萊語人為地復活。這在世界語言歷史上是屬於絕無僅有的奇蹟。今天的希伯萊語,和兩千年前的希伯萊語是相通的。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到古以色列大衞王的年代。現代的以色列人可以聽懂兩千年前人們的對話。現代的言語能夠做到與兩千年前的語言相通這在世界上也是屬於絕無僅有的奇蹟。

希伯萊語希伯萊語的拼寫規則

希伯萊語共有二十二個輔音字母,沒有元音字母,拼寫的時候用四個輔音字母Alef, He, Vav, Yud當作元音來拼寫單詞,也就是説這四個輔音字母Alef, He, Vav, Yud身兼兩職,既做輔音字母又做元音字母,這四個字母也同樣可以互相組合成為複合元音。現代的希伯萊語拼寫是相當規則和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