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比倫

(誕生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古國)

鎖定
巴比倫指的是古巴比倫(約公元前1894年–約公元前1595年),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距今約4000年前,在這裏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出現了王國。是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原本是一個阿卡德人的城市。歷史可以追溯到約四千三百年前的阿卡德帝國。“美索不達米亞”在《聖經》中稱為“示拿地”,是意為“兩河之間的土地”,故而又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在這平原上發展出了世界上首個城市,頒佈了第一部法典,有流傳最早的史詩、神話藥典農人曆書等,被譽為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1] 
中文名
巴比倫
外文名
Babylon
建立時間
公元前1894年
覆滅時間
公元前1595年

巴比倫歷史起源

巴比倫 巴比倫
(約公元前23世紀)一個年表出現較晚,描述阿卡德薩爾貢統治,有可能表明了巴比倫更加久遠的歷史。所謂的韋德納年表説,薩爾貢在“阿卡德前面”建立了巴比倫。(ABC 19:51)另外一個年代較晚的年表也類似地説,薩爾貢“挖起巴比倫坑裏的泥土,在阿卡德附近建立與其配對的城市巴比倫”。(ABC 0:18-19)凡·德·米魯普認為這些資料講述的可能是年代較晚的新亞述帝國王首薩爾貢二世而不是阿卡德的薩爾貢。語言學家I.J.蓋爾布認為Babil這個名字是對一個更早城名的模仿。黑爾茨費爾德描寫了一個在古代伊朗境內的城市伯爾(Bawer),Babil這個名字可能是對Bawer的模仿。大衞·洛爾則認為原始的巴比倫與埃利都等同。根據《聖經》記載説:名叫寧錄的王是巴別(古巴比倫)最初建立者。瓊·奧特茲(Joan Oates)在她書裏的説法——巴比倫的意為眾神之門——已經不被現代學者所接受。在公元前十九世紀左右,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的大片地區被阿摩利人所佔據。阿摩利人是來自北方黎凡特地區的遊牧部落。他們是講閃語的人,和生活在巴比倫尼亞、亞述的阿卡德人一樣。但是前者原本不是農民,他們採取着半遊牧的生活方式,圈養羊。隨着時間的流逝,阿摩利穀物商人崛起,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的幾個城邦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最著名的有伊辛(Isin)、拉爾薩(Larsa)、埃什努那(Eshnunna)、拉格什(Lagash)和後來的巴比倫。
古巴比倫時期
初期巴比倫王朝由一個名叫蘇穆–阿布(Sumu-abum)阿摩利酋長於公元前一千八百九十四年建立。他宣佈從鄰近的城邦卡扎魯(Kazallu)獨立。阿摩利人和蘇美爾人、阿卡德閃族人不同,他們不是美索不達米亞的土著人。他們來自西邊的土地,是半遊牧的閃族入侵者。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到公元前二十世紀期間,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古亞述帝國強大的國王們干預亞摩利人控制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阿卡德語城邦。可是在亞述人把他們的注意力轉向殖民小亞細亞之後,亞摩利人終於開始取代南部的土著統治者。
巴比倫
巴比倫(5張)
巴比倫控制着周圍一小片領土,一直被籠罩在更加古老,更加強大的城邦的陰影下,例如亞述、埃蘭、伊辛和拉爾薩。大約是一個世紀後,它成為漢謨拉比的短命王朝的首都,情況才發生了變化(於公元前一千七百九十二年到公元前一千七百五十年之間)。漢謨拉比因把巴比倫尼亞的法律編纂漢謨拉比法典而聞名於世。這對法學思想有着深遠的影響。
在漢謨拉比統治後,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被稱作巴比倫尼亞。平原北部在幾個世紀前就已經被亞述統一。在漢謨拉比死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這個亞摩利王朝對面積大幅度縮水的巴比倫尼亞進行統治,一直維繫到公元前一千五百九十五年。在這時候,屬於印歐語系的赫梯人從小亞細亞入侵。
在赫梯人劫掠巴比倫之後,説着孤立語言的加喜特人從古伊朗西北部扎格羅斯山脈湧來,跟着入侵,佔領了巴比倫,領導一個王朝。這個王朝持續了四百三十五年,一直延續到了公元前一千一百六十年。巴比倫城市在這期間改名為柯瑞狄尼阿什(Karanduniash)。
可是加喜特巴比倫最終成為了他們美索不達米亞同胞——北部的中亞述帝國(公元前一千三百六十五年——公元前一千零五十三年)和東部的埃蘭——的附庸。在加喜特時期,這兩個強權經常干涉、劫掠或控制巴比倫。在公元前一千二百三十五年,亞述王圖庫爾提–尼努爾塔(Tukulti-Ninurta)奪取了巴比倫的王位,成為第一個統治這裏的亞述國王。
據估計,巴比倫在公元前一千七百七十年到公元前一千六百七十年和公元前六百一十二年到公元前三百二十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可能是第一個人口突破二十萬的城市。據估計,它城市面積最大時大約在八百九十至九百公頃之間。
到了公元前一千一百五十五年,在亞述人和埃蘭人持續的侵略下,加喜特人失去了在巴比倫的控制權。然後一個説阿卡德語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本土朝代第一次統治了這塊地區。可是巴比倫國力羸弱,是亞述的附庸。它無能的國王無力阻止來自國外的西閃語族移民者進入、開發巴比倫尼亞——公元前十一世紀移民者由埃蘭人、蘇特人(Suteans)構成,公元前十世紀主要是迦勒底人。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後期阿蘭人短暫地統治過巴比倫。
亞述時期
貫穿整個新亞述帝國時期,巴比倫尼亞在亞述持續的統治下或者直接控制下。在亞述的辛那赫里布統治期間,巴比倫尼亞經常出現暴動,由迦勒底酋長麥若達赫–巴拉丹(Merodach-Baladan)領導,與埃蘭人結盟。在巴比倫城被徹底摧毀後,暴動才被鎮壓下去。在公元前六百八十九年,它的城牆、寺廟和宮殿被夷為平地,碎石被扔到阿拉圖(Arakhtu)。阿拉圖是位於早期巴比倫南部邊界的海。這一舉動震驚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宗教良心。隨後,辛那赫里布被他自己的兩個兒子謀殺,同時人們向神尼斯洛祈禱,以此來彌補毀城這一舉動。
辛那赫里布的亞述繼承者薩爾哈東火速重建古老的城市,在這裏加冕,每年都在此居住一段時間。薩爾哈東死後,巴比倫尼亞留給他年長的兒子——亞述王子沙瑪什順烏金統治。沙瑪什順烏金在因巴比倫民族主義變得狂熱後,在公元前六百五十二年對他的哥哥兼主人亞述巴尼拔發動了內戰。亞述巴尼拔在尼尼微統治着國家。沙瑪什順烏金得到了臣服於亞述的民族的幫助,包括以欄人、迦勒底人、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特人和在兩河流域以南沙漠居住的阿拉伯人。
巴比倫又一次被亞述人圍攻,它的盟友驟然垮掉,在饑荒中投降。亞述巴尼拔淨化這個城市,慶祝了一個和解儀式,但不冒險與主(Bel)“握手”。一個名叫坎達拉努的亞述總督受到信任來統治這個城市。在亞述巴尼拔死後,亞述帝國因為一系列的小內戰而開始解體。亞述–埃提爾–伊蘭尼(Ashur-etil-ilani)、辛–舒姆–利希爾(Sin-shumu-lishir)和最後的辛–沙–裏施昆(Sin-shar-ishkun)三個亞述國王接連統治。可是,巴比倫最後像許多其他近東地區一樣,利用亞述內部混亂的狀態,趁機脱離了亞述的統治。隨後亞述帝國被民族聯盟推翻了,巴比倫人見到了另外一個神聖復仇的例子。
巴比倫 巴比倫
新巴比倫迦勒底帝國
在迦勒底國王那波勃來薩的統治下,巴比倫終於擺脱了亞述的統治。他與基亞克薩雷斯(Cyaxares)——米提亞人(Medes)和波斯人及塞西亞人(Scythian)、西米里人(Cimmerians)的國王結盟,在公元前六百一十二年到公元前六百零五年之間摧毀了亞述帝國。巴比倫因此成為了新巴比倫帝國的首都(有時且有可能被錯誤地叫做迦勒底帝國)。
隨着巴比倫恢復獨立,建築工程的新紀元隨之而來。那波勃來薩的兒子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六百零四年——公元前五百六十一年)把巴比倫打造成古代世界的奇蹟之一。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全部重修帝國的庭院,包括重建七曜塔(Etemenanki ziggurat)和建造伊師塔門(Ishtar Gate)——環繞巴比倫周圍的八個門中最壯麗的一個。柏林帕加馬博物館(Pergamon Museum)擁有伊師塔門的重建版。原來的伊師塔門只留下了地基和散落的磚。
尼布甲尼撒也對空中花園(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蹟之一)的建造有功。傳説他為了思鄉的妻子安美依迪絲(Amyitis)而建造了這個花園。它是否存在存有爭議。儘管德國考古學家羅伯特·考德威(Robert Koldewey)的發掘被認為發現了它的地基,許多歷史學家不同意它的位置,也有些歷史學家相信它與亞述首都尼尼微的花園混淆了。
迦勒底人的統治沒有持續多長時間。人們不清楚涅裏格利沙(Neriglissar)和拉巴施–馬爾杜克(Labashi-Marduk)是迦勒底人還是土著巴比倫人。最後一個統治者那波尼德(Nabonidus)(公元前五百五十六年—公元前五百三十九年)和他的兒子攝政王伯沙撒(Belshazzar)是來自哈蘭的亞述人。
百科x混知:圖解巴比倫 百科x混知:圖解巴比倫
波斯奪取巴比倫
在公元前五百三十九年,新巴比倫帝國在俄庇斯之戰(Battle of Opis)中被波斯國王居魯士大帝擊敗。巴比倫著名的城牆確實是刀槍不入,只有通過城門或者通過幼發拉底河才能進入。幼發拉底河在厚實的城牆下面退潮。河流流入和流出處都配有金屬大門,防止有能力潛水且能夠游到大門的入侵者。居魯士(或者他的將軍)制訂了一個利用幼發拉底河進入城市的計劃,命令多批部隊停留原地,等候指令。一直等到巴比倫人全國性節日的夜晚(普遍認為是《但以理書》第五章裏伯沙撒王的宴會),居魯士部隊改變幼發拉底河上游的河道,導致幼發拉底河水位下降到男人大腿中部高或者全乾。士兵通過河道在牆下方行進。波斯軍隊佔領了城市內部的外圍區域,因此市中心就很容易拿下了。
希羅多德詳盡地描述了這一歷史事件。《希伯來聖經》裏的文章也提到了。後來,居魯士下達法令,允許俘虜回家,包括猶太人,允許俘虜在耶路撒冷重建神廟。
在居魯士和後來的波斯王大流士大帝統治下,巴比倫成為了第九轄區的首府(南方是巴比倫尼亞,北方是亞述)。它同樣也是學習和科技進步的中心。在波斯阿契美尼德期間,古巴比倫的天文和數學的藝術重獲新生,繁榮發展。巴比倫的學者完成了星座圖。這個城市是波斯帝國——當時已知世界最強大的勢力的行政首都。它在這個地區扮演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重要角色。許多已經做出的重要的考古發現讓人對那個年代有了更好的理解。
早期波斯國王嘗試去維持馬杜克(Marduk)的宗教儀式。但是到了大流士三世時期,過高的賦税和頻繁戰爭的制約導致巴比倫主要聖地和運河的破敗,也導致了周圍區域的分裂。叛變頻繁地發生。在公元前五百二十二年(尼布甲尼撒三世),公元前五百二十一年(尼布甲尼撒四世)和公元前四百八十二年(貝爾–史瑪尼(Bel-shimani)和沙瑪什-俄日巴(Shamash-eriba))土著巴比倫人國王短暫地恢復了獨立。可是這些叛亂相對很快地被鎮壓下去。巴比倫的城市和領土被波斯人穩固地統治了兩個世紀,一直到公元前三百三十一年亞歷山大大帝的到來。
在公元前三百三十一年,最後一個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大流士三世在高加米拉戰役中被古馬其頓希臘統治者亞歷山大大帝擊敗。當年十月,巴比倫淪陷於年輕的征服者。這次侵略的土著記述指出亞歷山大的統治不擾民。
巴比倫在亞歷山大的統治下恢復了作為學習和貿易中心的光輝。但是亞歷山大在公元前三百二十三年死於尼布甲尼撒的宮殿,隨後,他的將軍們——繼業者瓜分了他的帝國。然後持續數十年的戰爭馬上就打響了,巴比倫又處在紛爭的中心。
持續的動盪實質上掏空了巴比倫城。一塊年份為公元前二百七十五年的泥板記載:巴比倫的居民被運送到塞琉西亞(Seleucia)。這裏在建造一座宮殿和以古代名字埃薩吉拉(Esagila)命名的廟宇。隨着這次驅逐出境,巴比倫的歷史實際上結束了,儘管在超過一個世紀後,人們發現在它的聖殿裏仍然舉行獻祭儀式。到了公元前一百四十一年,在帕提亞帝國接管這片地區時,巴比倫城已經徹底荒蕪、無人知曉了。
波斯時期
在帕提亞人及後來薩珊波斯人的統治下,巴比倫(和亞述一樣)作為波斯帝國的行省度過了九個世紀,直到公元六百五十年。它一直擁有着它自己的文化和人民。這裏的人説着各式各樣的阿拉姆語,一直認為他們的家鄉是巴比倫。他們文化產物的例子經常能夠在巴比倫的塔木德,諾斯替曼達教(The Gnostic Mandaean Religion),東儀基督教及摩尼教裏找到。基督教在公元一、二世紀來到兩河流域,巴比倫是景教(Church of the East)的一個主教的所在地,直到阿拉伯/伊斯蘭征服此地為止。
穆斯林的征服
在公元七世紀中葉,擴張中的穆斯林帝國侵略、移民兩河流域。伊斯蘭化時期隨之而來。巴比倫作為一個行省而被同化。儘管阿拉姆語和景教至今尚存(但更多地集中在伊朗北部的亞述人中),但是兩者最終被邊緣化。曼達主義(Mandeanism)的境遇也差不多。人種上土著的兩河流域人、説東阿拉姆語的迦勒底天主教和亞述景教成員直至今日仍然認同巴比倫人/兩河流域人/亞述人的身份。
《聖經》的敍述
《創世紀》10:10説:位於希納(Shinar)的巴別(巴比倫)是烏魯克(Uruk)、阿卡德和卡耐(Kalneh)的鄰居。
巴比倫貫穿整部《聖經》,包括巴比倫之囚。它也在幾部預言書裏佔有突出位置。在巴比倫失去政治中心地位許多個世紀後,《新約啓示錄》提到了它,一些學者認為天啓文獻用它來指代羅馬帝國

巴比倫主要成就

巴比倫城與建築成就
古巴比倫城垣雄偉、宮殿壯麗,充分顯示了古代兩河流域的建築水平。尼布甲尼撒二世對巴比倫城進行入大規模建設,使巴比倫城成為當時世上最繁華的城市,也是中東最重要的工商業城市。巴比倫城以兩道圍牆圍繞,外牆以外,還有一道注滿了水的壕溝及一道土堤,城內的主幹道中央以白色及玫瑰色石板鋪成,另城有八個城門,其中的北門就是著名的伊絲達爾門,表面用青色琉璃磚裝飾,磚上有許多公牛和神話中的怪物等浮雕。巴比倫城被建設得宏偉壯麗,直到100多年後,希臘歷史學家,被稱為“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來到巴比倫城時,仍稱它為世界上最壯麗的城市。
幼發拉底河自北向南縱貫全城,城內的主要建築埃薩吉納大廟及所屬的埃特梅蘭基塔廟,高達91米,基座每邊長91.4米,上有7層,每層都以不同色彩的釉磚砌成,塔頂有一座用釉磚建成、供奉瑪克篤克神金像的神廟。據説,這就是《聖經》中耶和華變亂人們的語言,致使人們未能造成通天的巴別塔。城內古建築精華之一的“女神門”,高12米、寬近20米,門牆鑲嵌着形象生動的釉彩動物圖案,還有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蹟的“空中花園”,引人注目的人與獅子搏鬥的石刻雕像。
被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亦稱“懸苑”,它依偎在幼發拉底河畔,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公元前562年)曾以興建宏偉的城市和宮殿建築聞名於世,他在位時主持建造了這座名園。相傳,他娶波斯國公主賽米拉米斯為妃。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鬱鬱寡歡。國王為取悦愛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倫興建了高達25米的花園。此園採用立體疊園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層重疊,層層遍植奇花異草,並埋設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園由鑲嵌着許多彩色獅子的高牆環繞。王妃見後大悦。因從遠處望去,此園如懸空中,故又稱“空中花園”。
為了發展旅遊業,1978年,伊拉克政府制定與實施了一項修建巴比倫遺址的計劃,在遺址上仿建了部分城牆和建築,在城內修建了博物館,陳列出土的巴比倫文物,其中,猶以一塊高逾2米的黑色閃綠巖石碑的複製品最為珍貴,石碑的上半部是鐫刻太陽神將權標授予漢穆拉比情景的精緻浮雕,下半部則為用楔形文字記載的《漢謨拉比法典》全文。這部由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約公元前1792–前1750年)領導制定的世界第一部法典的石碑原件現保存在法國的盧浮宮博物館。此外,伊拉克政府還在巴比倫遺址和巴格達市內仿古重建了寧馬克神廟和空中花園,修葺一新古城的淡藍色城牆高數丈,重現了這座古城昔日的風韻。
空中花園
夢幻般的巴比倫空中花園 夢幻般的巴比倫空中花園
巴比倫王國在著名的國王漢謨拉比(公元前1792–1750)的統治下曾經繁榮一時。但是直到新巴比倫王朝,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才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人們相信傳説中的空中花園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年–562年)建造的。據傳,尼布甲尼撒為了取悦於其在米底亞長大並對山景懷有深厚感情的王后或者是妃子而建造了空中花園。
雖然對花園最詳盡的記述是出自Berossus和Diodorus Siculus等希臘歷史學家筆下,但巴比倫的歷史記錄卻對此事隻字未提。儘管在尼布甲尼撒時期存留下的各種書寫板上發現了對他的宮殿、巴比倫城以及巴比倫的城牆的種種描述,但這些書寫板上卻沒有一處提到過空中花園。甚至那些對空中花園進行過詳細描述的歷史學家們也從沒有親眼目睹過它們。
現代歷史學家爭論説:當亞力山大的士兵們到達了富饒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並看到了巴比倫時,他們深為(眼前的美景)所震撼。當他們後來回到崎嶇不平的家鄉時,帶回了有關美索不達米亞的令人驚歎的花園和椰子樹……有關尼布甲尼撒的宮殿……以及有關巴別塔和金字型神塔的各種故事。是詩人和古代歷史學家的想象力把這所有的元素混合在一起製造出了世界奇觀之一。
直到二十世紀,圍繞着空中花園的一些不解之謎才被揭示出來。在得到關於花園的地理位置灌溉系統,和真正面目的最終結論之前,考古學家們仍在努力地收集足夠的證據。
羅得斯島巨像一樣,考古學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園的遺蹟,事實上,不少在自己著作中提到空中花園的古人也只是從別人口中聽回來,並沒有真的看過,到底空中花園是否純粹是傳説呢?
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當然從來都不是吊於空中,這個名字的由來純粹是因為人們把原本除有“吊”之外,還有“突出”之意的希臘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錯誤翻譯所致。
巴比倫空中花園遺址 巴比倫空中花園遺址
一般相信空中花園是由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王(公元前604–公元前562)為了安慰患上思鄉病的王妃安美依迪絲(Amyitis,又譯阿米伊斯),仿照王妃在山上的故鄉而興建了空中花園。
空中花園在公元前600年建成,是一個四角椎體的建設,由瀝青及磚塊建成的建築物以拱頂石柱支承着,台階種有全年翠綠的樹木,河水從空中花園旁邊的人工河流下來,遠看就仿似一座小山丘。
巴比倫空中花園最令人稱奇的地方是那個供水系統,因為巴比倫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園的遺址相信亦遠離幼發拉底河,所以研究人員認為空中花園應有不少輸水設備,奴隸不停地推動連緊着齒輪的把手,把地下水運到最高一層的儲水池,再經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個難題,是在保養方面,因為一般的建築物,要長年抵受河水的侵蝕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於米索不達米亞平原(Mesopotamian plain)沒有太多石塊,因此研究人員相信空中花園所用的磚塊是與別不同的,它們被加入了蘆葦、瀝青及瓦,更有文獻指石塊被加入了一層鉛,以防止河水滲入地基。
古巴比倫 – 文化成就
流經伊拉克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流域,產生過飲譽世界的兩河文明,孕育了璀璨奪目的巴比倫文化,曾與古代華夏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比肩齊輝。
古巴比倫時代的科學以數學和天文最為發達,計數法採用十進位和六十進位法。六十進位法應用於計算周天的度數和計時,至今為全世界所沿襲。在代數領域,古巴比倫人可解含有三個未知數的方程式。在天文學方面,則已知如何區別恆星與行星,還將已知的星體命名。當時的曆法為太陰曆,將一年分為12個月,一晝夜分為12時,一年分為354日。為適應地球公轉的差數,已經知道設置閏月。
古巴比倫人在天象觀測方面的長期積累,使後來的新巴比倫人能預測日月蝕和行星會衝現象,並進一步推算出一年是365天6時15分41秒,比近代的計算只多了26分55秒。乘法表在古代並非中國一家獨有,古巴比倫的泥版書上也有乘法表。但漢字(包括數目字)單音節發聲的特點,使之讀起來朗朗上口;後來發展起來的珠算口訣也承繼了這一特點,對於運算速度的提高和算法的改進起到一定作用。
及至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朝漢謨拉比統治時期(公元前1792—前1750年)編纂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這部被認為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的第一部法典,將楔形文字和人像浮雕刻在一個2.25米高的石柱上。這部法典詳細規範了國王、奴隸主與自由民、奴隸之間的階級關係,還規定保護孤寡等。這不僅具有進步性的歷史意義,而且堪稱人類社會法典領域的開先河之作。
巴格達以南約90公里的希拉市附近的幼發拉底河河畔,有古巴比倫城的遺址。從公元前19世紀古巴比倫王國統一兩河流域到公元前6世紀前後,巴比倫一直是西亞最繁華、最壯觀的都市。特別是在新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前562年)王朝,新巴比倫城進入鼎盛時期。據史書記載,尼布甲尼撒二世擴建的新巴比倫城呈正方形,每邊長約20公里,外面有護城河和高大的城牆,主牆每隔44米有一座塔樓,全城有300多座塔樓,100個青銅大門。城內有石板鋪築的寬闊通衢,還有90多米高的馬都克神廟,兼有幼發拉底河穿過城區,上有石墩架設的橋樑,兩邊有道路和碼頭,其恢弘壯闊可見一斑。國王宮殿奢華至極,宮牆用彩色瓷磚和精美獅像裝飾,宮中還以“空中花園”裝點,古稱“懸苑”。這座方正的“空中花園”周長500多米,建在23米高的人造山上,園中遍植珍奇花木,宛如人間仙境。新巴比倫王宮的“空中花園”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歷史上,文明的發祥總是和河流密切相關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就像兩條生命之藤,伸展在荒涼和乾旱的沙漠地區,在今天伊拉克一代聯袂合作,塑造了肥沃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這裏,孕育了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兩河流域文明,也就是人們習慣所説的“巴比倫文明”。
考古發掘已經證明,巴比倫文明是距今6000年到公元前500年兩河流域一系列城市文明的總稱。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岸,風格類似或迥異的城市如繁星點點,點綴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這個歷史舞台上,蘇美爾人和後來各支閃米族入侵者像走馬燈一般依次扮演着創造文明的主角,共同奏響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輝煌的樂章。當重新翻開歷史,那一幕幕歷史的悲劇便浮現在眼前。

巴比倫政治體制

巴比倫政治制度

古巴比倫時代各城邦的政治制度蘇美爾阿卡德時代及烏爾第三王朝不同。漢穆拉比統一後,建立中央集權專制制度。國王獨攬政治、軍事、外交、司法和宗教等權力,直接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吏。
大行政區設總督,在較大城市中任命被稱為“沙卡那庫”的官員,小城市任命被稱為“拉比亞努姆”的官員治理。有些城市(如西帕爾等)獲得一定自治權,城市商人鑑督從富裕商人家族中選出,任期1年,負責税收、運河開鑿、城牆修築、公共倉庫和碼頭的管理等。
漢穆拉比的對內政策基本是伊新拉爾沙時期城邦政策的延續。統一過程中,漢穆拉比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是遠交近攻,靈活變動結盟關係,為統一兩河流域總目標服務。

巴比倫階級關係

古巴比倫社會分為三個等級:
1.阿維魯,為全權自由民,上層是統治階級,下層多是納税、服兵役和徭役的自耕農和士兵。
2.穆什欽努,為依附於王室土地的無權自由民,古巴比倫時代還存在其他類似穆什欽努的依附階層。
3.瓦爾都(男奴)和阿姆圖(女奴)是奴隸階級。

巴比倫土地制度

漢穆拉比時期王室佔有的土地分為三類:
1.“供養(維持)宮廷之田”;以供職為條件所授份地;以納賦税(納貢)為條件所授份地。以供職為條件領有份地者包括士兵、官吏、塔木卡(商業代理人、高利貸者)等。士兵列都、巴依魯以服軍役而領有王室份地。其份地可由其成年兒子繼承,但仍以服軍役為條件;拒絕或僱人代其服軍役者處死刑。
2.“納貢人”:指領有大部分王室土地是以納賦税(納貢)為條件的份地的人,受王室的剝削和控制,其份地亦不得買賣、抵押或傳於女繼承人。
3.除王室土地外,古巴比倫社會還存在神廟土地、城市土地及私人土地。漢穆拉比法典和考古發現的契約文書及其他文獻材料證明:私有土地佔相當數量,土地租佃僱傭關係已普遍流行。地租一般是收成的1/2或1/3。果園、菜園的地租為收成的2/3。
土地價值隨灌溉用水的供應情況而異,有的供應灌溉用水的園圃地租高達收成的3/4。高利貸業甚為活躍,神廟和酒店同時經營高利貸業。高利貸業的活躍促進債務奴役制的發展。債奴被稱為基薩圖。在家庭和婚姻關係方面,還保存父權和夫權的家長制殘餘。父家長可將其妻或子女賣為奴隸或使之變為債奴,子女須為其父家長殺害的他人子女抵命。債務奴役制的發展導致債務人的反抗。漢穆拉比之後即爆發了反債務奴役的鬥爭,導致國王發表解負令。這也是古巴比倫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巴比倫祭司階級

祭司是神廟的侍奉人員,負責主持祭祀活動、節慶典禮,唸咒祈禱,占卜等。他們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國家一個最特殊的階層。美索不達米亞大部分的神,都供在廟裏。因此,美索不達米亞地的廟宇也多得數不清。據統計,考古學家僅在蘇美爾遺址就發掘出了3500座廟宇!
美索不達米亞人注重現世的祈福和享樂,建造神廟是為了祭祀諸神,保持和神的良好關係,以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所以,一國之中,廟宇往往是僅次於王宮的最好建築。對修建神廟,各民族都捨得花大本錢。希羅多德在他著作中描述的巴比通天塔,就是最有代表性的神廟。既然神廟多得數不清,祭司作為神廟的侍奉人員,數量自然驚人。他們不僅人數眾多,而且權勢顯赫。
在美索不達米亞,國家的王權受到三種限制:法律、貴族和祭司。其中以祭司最有勢力。國王是神的代言人,其權力由神授予,而神的代表是祭司。在老百姓眼裏,人君如果不從祭司手中獲得權杖,就不能稱之為名正言順。祭司代表神授權給君王時,一般都有莊嚴隆重的儀式。在這種神權政治下,祭司擁有極大的特權。而且,祭司是國家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他們控制和管理着神廟裏的財富。
由於宗教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美索不達米亞的神廟聚斂的財富無以數計。國王一般劃撥一部分土地作為廟產,並指定區域獻租納税。對外戰爭如果獲勝,戰俘和戰利品優先送達的地方就是神廟。加上國民競相敬獻的各類供品,神廟裏不僅充滿了食品、蔬菜、水果,而且擁有大量的金銀財寶。祭司作為財富的管理者,他們出租土地、經營錢莊、參與商業活動,使神廟的財產不斷增值。因此,祭司因神得財,因財得勢,成為社會的特權階級。
祭司多出於名門望族,職業是世襲的,其稱號也代代相傳。他們還往往是國家少數壟斷了文化知識的人。在神廟開設的學校中,祭司既是校董,又是教師,通過教育對學生灌輸宗教思想,因而也是壟斷思想的階層。
祭司也分不同的等級,高級祭司負責主持重大的祭祀活動,普通祭司按等級各司其責。比如卡魯、那努負責領唱聖歌,尼撒庫負責主持奠酒,那姆克負責清掃,巴努負責驅魔儀式。另外還有專門從事占卜和解釋預兆的祭司,他們負責求神問吉、解夢看相、占星預卜等。

巴比倫國內學校

巴比倫的學校產生於何時,尚無定論。20世紀30年代,考古學家在幼發拉底河畔南部的馬裏城(Mari)挖掘出一所約公元前2100年的學校遺址,被認為是根據考古發掘所知的最古老的學校。“它包括一條通道和兩間房屋,大間房屋長44英尺,寬25英尺;小間面積為大間的三分之一。大間排列着四排石凳,每條可坐1人、2人或4人,共容45人;小房排着三排石凳,共可容23人;很似學校課室。兩房四壁無窗,從房頂射入光線。房中沒有講課的講台或講桌,卻放着許多學生的作業泥板。牆壁四周的底部安放着盛有泥土的淺淺水槽,好似是準備製作書寫用的泥板的。附近擺着一個橢圓形的陶盆,可能是儲放清水以便和泥製造泥板的,或則是放置書寫用具的。地面上裝點有很多亮殼,好似是教授計算的教具。這所房舍靠近皇宮,不靠近寺廟;剛好別處發掘的泥板書的儲存場所也是近宮而不鄰寺的;有人推斷這是古時的學校。”
兩河流域的學校以培養文士為目的。文士分為高級文士和低級文士。前者充任官員,後者則從事各種職業,如公證人、掌印員、土地測量及登記員、軍情記錄員、繕寫員、計算人員、秘書,等等。
在古代兩河流域,考古發掘了大量泥板書。這些泥板書標明的最早日期是大約公元前3000年,是用蘇美爾人的象形文字書寫的。在此後的1000年間,象形文字發展成為楔形文字,廣泛流行於中東地區,巴比倫人、亞述人、赫梯人和波斯人均使用它。這些考古發現的資料大多是宗教方面的文章或是與實際生活有關的文獻,如契約、記錄、文職人員的報告、法律、條例、公告等。還有一些資料是關於數學的,雖然當時兩河流域的數學比古埃及的數學水平高得多,但這些數學問題和古埃及一樣,涉及的都是一些實際問題。在晚些時期的數學記載中(即波斯和塞琉西時代),就有了一些天文圖表以及關於日曆占星術的計算步驟了。很明顯,兩河流域學校存在的目的是給不同類型的未來官員提供高級教學。
約公元前2000年的一篇蘇美爾文描述了當時學校的生活。該文後來被多次抄寫,所以可以推斷出它的描述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從此文多次使用阿得語來看,可判斷是由一名阿得族的學生所寫的,但全文還是用蘇美爾文寫成的,因為當時蘇美爾文是學術語言,其地位相當於後來歐洲的拉丁文。學生早上來到學校,自帶午飯。校長是“學校之父”(school father),有一名教蘇美爾文的教師和一名教算術的教師。上課的形式是抄寫已有的泥板書。學習的科目有蘇美爾文、算術和簿記。學校實行嚴格的紀律,執行紀律的人有一名勤雜工、一名教師和操場監管人。學生常常在一天內由於不同的過錯要遭受幾次鞭打,這些過錯包括早上遲到、上課講話、未經許可就起立或離開校園等。直到晚上,疲憊不堪的學生才能走回家,向父親彙報自己一天的情況(父親一般都是官員)。晚飯後早早上牀睡覺,以保證第二天早上精力充沛。有時候,教師還會被請到家裏,通常是由於做父親的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最傑出的書寫者和有知識的人,希望他比其他同學甚至比那些貴族出身的同學更優秀。
公元前2000年的智慧之家(the House of Wisdom)是兩河流域實施高水平教學的場所,入學者是已畢業的文士,這裏從事的研究也是高水平的。然而,兩河流域的學校不同於後來古希臘的學校,其所謂高深知識也是側重應用價值,而不是面向理論探索。以數學為例,理論推測並沒有獲得充分發展,大批巴比倫數學論文涉及的是具體問題。
巴比倫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明,其教育也是早於其他國家的。“甚至可以説,它早於埃及,至少是與埃及約在同時而有了學校。這是人類最初的學校教育搖籃,也是人類正式教育的起點。”當然,其高等教育還是相當模糊的。

巴比倫傳説故事

巴比倫相關傳説

每年春天,高原地區的積雪融化,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就在兩河流域氾濫成災。特別是下游一帶,地勢低凹,幾乎全被淹沒。一個流傳到今天的巴比倫神話,生動地反映了這種情形:一位巴比倫國王的祖先夢見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訴他,洪水就要淹沒大地,來懲罰人類的罪惡。因為他一向對神十分虔誠,所以神要搭救他。這個人聽從神的吩咐,造了一隻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還帶了幾隻動物和一些種子。
沒過多久,烏雲佈滿天空,黑暗籠罩了大地,狂風暴雨襲來,滔滔洪水淹沒了一切生命,只有那隻方舟在茫茫無邊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風住了,河水平靜下來。這時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動物放出方舟,將種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開始了。這個傳説很有可能是影響了聖經裏記載的諾亞方舟的故事:一個叫諾亞的人按照上帝的命令造了一隻方舟,全家人坐上去,躲過了水災。當洪水退落的時候,諾亞放出一隻鴿子。不久,鴿子銜着一片新擰下的橄欖葉子飛回來,使諾亞知道洪水已經退去,萬物又恢復了生命。後來,西方人就把鴿子和橄欖枝作為和平的象徵。
猶太人的《舊約聖經》在創世記這卷書中詳細記載了洪水毀滅世界的情況。

巴比倫相關神話

古巴比倫神話即古巴比倫時代的神話,其中包括世界上最早的敍事長詩就是《吉爾伽美什史詩》,神話人物有:伊休坦、女神伊什幹塔爾等。其中也有大洪水傳説的出現。
巴比倫文化多繼承蘇美爾—阿卡德文化,神話則更是如此。由於兩河流域國家的統一,宗教信仰也逐步趨於一致。在阿卡德王國時,天神安啓改稱安努,都姆茲改稱坦姆茲,埃阿神與安啓共用。巴比倫王國時,宗教表現為多神崇拜和一神崇拜。天神安努、地神埃阿、大氣神恩里爾等仍為主神,此外也有月神辛、太陽神沙瑪什,農神坦姆茲和伊什塔爾(即印娜娜),其它的神統稱為安努那基。但是,由於巴比倫王國統一兩河流域,巴比倫城成為王國首都,為表現王國的統一,這時出現了許多表現巴比倫保護神瑪爾都克和反映帝王業績的頌歌,其主要代表作品即是《埃努瑪·埃立什》和《詠吉爾伽美什》。

巴比倫相關歷史

巴比倫之囚”緣起於公元前601年。這一年尼布甲尼撒再度與埃及交戰,結果折翼而返。從公元前601年到公元前604年一直臣服於尼布甲尼撒的猶太國王約雅敬,便趁機脱離新巴比倫,投向了埃及的懷抱。尼布甲尼撒在聽到猶太國王投降的消息之後,大發雷霆,發誓要踏平耶路撒冷。公元前598年底,投降埃及的猶太國王約雅敬死去,他的兒子約雅斤即位。尼布甲尼撒認為進攻猶太王國的時機已到,親自率領大軍攻向耶路撒冷。經過兩個多月的圍攻,在猶太內部親巴比倫派的推動下,猶太國王帶着所有的大臣一起出城投降。尼布甲尼撒廢黜了約雅斤,封約雅斤的叔叔為猶太王,併為其改名西底家,讓他宣誓效忠新巴比倫王國,不得反叛。然後下令將猶太王室的大部分成員和猶太的能工巧匠一起押往巴比倫。臨行前,又下令部下對耶路撒冷的聖殿進行洗劫。
公元前588年,埃及向巴勒斯坦地區發動了進攻。猶太國王西底家和這一地區其他臣服於新巴比倫的小國,這時紛紛起來響應埃及人。不久,尼布甲尼撒又一次率新巴比倫軍隊對耶路撒冷發動了第二次圍攻。這次圍攻歷時18個月。由於饑荒和內部分裂,耶路撒冷終於在公元前586年陷落。尼布甲尼撒對一反再反的猶太國王無比的痛恨,下令在猶太國王西底家的面前殺死他的幾個兒子,然後又剜去了西底家的眼睛。當已經雙目失明的西底家押到尼布甲尼撒面前時,尼布甲尼撒對他説:“這就是你們背叛我的下場!”然後下令用銅鏈鎖着西底家把他帶到巴比倫去示眾。耶路撒冷全城被洗劫一空。城牆被拆毀,聖殿、王宮和許多民宅被焚燒。全城活着的居民幾乎全被擄到巴比倫。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巴比倫之囚”。
對猶太人來講,淪為“巴比倫之囚”是一次慘痛的經歷。猶太的先知文學,對尼布甲尼撒對耶路撒冷的圍攻和“巴比倫之囚”的記述,都保存在《聖經·舊約全書》中,尼布甲尼撒在那裏被説成是上帝懲罰猶太人罪惡的工具。

巴比倫聖經記錄

啓示錄18章 19章1~9節
18章第2節 他大聲喊着説:“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成了鬼魔的住處和各樣污穢之靈的巢穴(注:或作“牢獄”。下同),並各樣污穢可憎之雀鳥的巢穴。
18章第3節 因為列國都被她邪淫大怒的酒傾倒了。地上的君王與她行淫,地上的客商因她奢華太過就發了財。”
18章第4節 我又聽見從天上有聲音説:“我的民哪,你們要從那城出來,免得與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災殃;
18章第5節 因她的罪惡滔天,她的不義,神已經想起來了。
18章第6節 她怎樣待人,也要怎樣待她,按她所行的加倍地報應她,用她調酒的杯加倍地調給她喝。
18章第7節 她怎樣榮耀自己,怎樣奢華,也當叫她照樣痛苦悲哀,因她心裏説:‘我坐了皇后的位,並不是寡婦,決不至於悲哀。’
18章第8節 所以在一天之內,她的災殃要一齊來到,就是死亡、悲哀、饑荒。她又要被火燒盡了,因為審判她的主神大有能力。
18章第9節 地上的君王,素來與她行淫,一同奢華的,看見燒她的煙,就必為她哭泣哀號。
18章第10節 因怕她的痛苦,就遠遠地站着説:哀哉!哀哉!巴比倫大城,堅固的城啊!一時之間你的刑罰就來到了。
18章第11節 地上的客商也都為她哭泣悲哀,因為沒有人再買他們的貨物了;
18章第18節 看見燒她的煙,就喊着説:‘有何城能比這大城呢?’
18章第19節 他們又把塵土撒在頭上,哭泣悲哀,喊着説:‘哀哉!哀哉!這大城啊!凡有船在海中的,都因她的珍寶成了富足,她在一時之間就成了荒場!
18章第21節 有一位大力的天使舉起一塊石頭,好像大磨石,扔在海里,説:“巴比倫大城也必這樣猛力地被扔下去,決不能再見了!
希伯來文的巴別,或希臘文的巴比倫,意思都是混亂。巴別是寧錄之父古實所建。按照歷史,寧錄發明了宗教偶像的敬拜系統。尼布甲尼撒將巴別擴大,巴別就成了舊約聖經中聞名的巴比倫。在尼布甲尼撒王的領導下,巴比倫人毀壞了神的殿,並且奪走了殿中事奉神的聖別器皿,(但一1~2,王下二五8~9,14~15,)。舊約祭司以斯拉將這些器皿帶回耶路撒冷,擺在重建的殿中。(拉一7~11,五14,六5。)因此按照聖經的思想,巴比倫是邪惡之地,因為她毀壞了聖殿,擄掠了神的百姓和聖別的器皿。
聖經舊約中多次提到巴比倫與美索不達米亞,在聖經中巴比倫佔有重要地位:
1 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為巴別塔的建立地
2 亞伯拉罕家族的故鄉(迦勒底的吾爾)
3 消滅並擄掠猶大國的國家
4 舊約先知但以理所在的國家
5 被擄掠的以色列民需要脱離的國家
巴比倫的預表
彭伯(G. H. Pember)的著作和希斯錄(Alexander Hislop)所著《兩個巴比倫》一書都説,每一種異教都淵源於巴比倫宗教,沒有一種例外。寧錄所發明的宗教已經遍佈於全世界,甚至到達印度、中國和日本。因此基督徒將啓示錄的巴比倫預表作為宗教。也有解經家稱作為宗教的天主教為宗教巴比倫。
此外從聖經啓示錄的描述中,聖經學者認為物質巴比倫是罔顧生命,凡事以商業原則行事的源頭。聖經也多次直接將巴比倫隱喻為神的仇敵撒旦。
聖經預言的巴比倫結局
聖經啓示錄十八章二節説到物質巴比倫的傾倒。這節説,“他用強有力的聲音喊着説,大巴比倫傾倒了!傾倒了!成了鬼的居所,和各樣污穢之靈的巢穴,並各樣污穢可恨之鳥的巢穴。”在十四章八節有一位天使説,“大巴比倫傾倒了!傾倒了!”而在聖經啓示錄十九章,基督喊出了同樣的話。這指明巴比倫有兩次傾倒,就是宗教巴比倫的傾倒和物質巴比倫的傾倒。宗教巴比倫的傾倒要發生在大災難的初期,而物質巴比倫的傾倒要發生在大災難的末期。
參考資料
  • 1.    張偉堅. 古巴比倫王國對商務活動的法律調整. 《 CNKI 》 ,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