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巾山

鎖定
在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舊郭東南處有一座巾山,又名巾子山。巾子山連小固山,山高百餘米,三面臨街,南瀕靈江。山頂有雙峯,分東峯、西峯,兩峯相距五、六十米,為巾山的最高點,狀如帢幘,巾子山由此得名。巾子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臨海的標誌之一,隸屬於巾子山的巾山塔羣龍興寺同屬於臨海市台州府城文化旅遊區
中文名
巾山
地理位置
浙江省臨海市赤城路2號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8:30-16:00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龍興寺
著名景點
千佛塔
文峯塔
南山殿塔
華胥洞
別    名
巾子山
巾幘山

巾山地理位置

臨海巾山 臨海巾山
巾山,又稱巾子山,位於臨海古城區東南隅,高百餘米,三面臨街,南瀕靈江。山頂有雙峯,分東峯、西峯,兩峯相距五、六十米,為巾山的最高點,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臨海的標誌。雙峯於唐代始建雙塔,南宋臨海人陳耆卿所撰《嘉定赤城志》記載:“兩峯如帢幘,一號‘帢幘峯’,其頂雙塔差肩屹立”。巾山雙塔,臨海人稱之為:大塔、小塔;大小雙塔又稱“文峯塔”。大塔螺旋中空,內有石級盤旋而上,可以登頂遠眺,小塔實心。

巾山代表景點

巾山華胥洞

摩崖石刻之一 摩崖石刻之一
西峯塔下西側有個華胥洞,相傳為華胥子所居。華胥子即皇華真人,為古代道士,曾在山上煉丹修道,歷經磨練,終於得道昇天,成為仙人。後來,華胥子駕鶴仙去時,一陣微風,將他的頭巾吹落,飄然而下,變成了巾山兩峯。從此,這座山被稱之為“巾子山”。兩峯之間的一塊石壁上,有“遺巾處”三字鐫刻,邊上有塊平坦的巨石,人們稱之為“仙人牀”,石壁上方刻有一個桌面大的“佛”字,在這下面有“巾山摩崖”,民國時邑人屈映光在此處題有“通幽”二字。

巾山西麓雙塔

多寶塔(千佛塔)塔身的佛像造型(局部) 多寶塔(千佛塔)塔身的佛像造型(局部)
巾山
巾山(5張)
再往下,在巾山西麓又有雙塔,即南山殿塔和千佛塔。在巾山兩峯南側有座南山殿,殿前有長階,石階下有隻戲台,戲台南面高矗着修長的“南山殿塔”。據説:此塔是為紀念唐玄宗時抵禦安祿山,死守瞧陽城的張巡元帥而建。在南山殿的北面,有多寶塔,即千佛塔,因塔的各面面磚和壁龕上均刻有佛像(原有佛像1003尊),故稱千佛塔。千佛塔是台州境內現存唯一的元塔,經受了700多年的風風雨雨,屹立至今。在歷史上,曾是天寧寺(古龍興寺)的重要組成部分,曾叫龍興寺塔。始建於唐天寶三年(即公元744年)。塔共七級六面,高30多米,其內中空。從第一級起,每級都設有一個壺門;從第二級開始,每級每面除虛門外,均設有壁龕。千佛塔為磚木混合結構的樓閣式建築。它不但在藝術上是件罕見的珍品,而且在建築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日本常盤大定在其所著的《支那佛教之研究》第六卷《支那文化史蹟》中刊有攝於1922年前後的照片和介紹文章,文章稱:千佛塔“巍然雄豪的風姿還依然存在,特別是壁面的千佛磚,進一步體現了它外觀的莊嚴美”。此外,日本的《東方美術大觀》等雜誌亦載有此塔的照片及介紹文章。多寶塔和南山殿塔、巾峯雙塔合稱為“巾山羣塔”。一山四塔,不僅在國內,就是國外也是少有的。
遊巾山,看羣塔,東南西北都可上。東從靈江大橋北側小固嶺登山,由東向西遊;北從老電廠東面,可拾級而上;西從老南門——興善門東北面的城牆道口起步;南從臨海師範山腳上山;遊客可任意選擇。山上除羣塔外,還有許多著名的景點,如華胥洞、仙人牀、仙人橋、南山殿、讀畫閣、三元宮、藏經閣、楊節愍公祠、不浪舟、中天鬥、小寒山遺址、嵐翠亭、玉輝堂、望江樓、居士林、佛靈巖、金雞巖、茅庵嶺等。宋代詩人戴復古題翠微閣詩云:“雙峯直上與天參,僧共白雲棲一庵。今古詩人吟不盡,好山無數在江南。”

巾山寺廟宮殿

南麓:
南坡的天際閣(今圮),俗稱小寒山,系明末義士陳函輝的讀書處。陳函輝追隨先賢方孝孺捨生取義,是台州浩然正氣的傑出代表。
沿石級上行幾十步,即抵巾子山最大的叢林兜率禪寺。兜率系印度梵文音譯,為知足常樂之意。禪寺建於五代十國時吳越廣順三年(953)。勝光和尚居之,故名“勝光安國”。宋代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兜率寺”。寺中有怡道軒、鐘鼓樓、藏經閣、大雄寶殿等建築。古代寺院講究前樟後柏。兜率寺前面的古樟皆有幾百年的歷史,高大的樹冠鬱鬱葱葱,蔚為壯觀。
再沿石級上攀,就出現一條東西走向的青石板小道,可一直抵達南山殿。循南坡小道沒走多遠,便至玉輝堂(今圮)。此堂是明代正德年間台州太守顧東橋所建。古人將君子比德於玉,建堂時適逢大雪,相映成輝,故名。堂上舊有“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春夏之交,草木際天”一聯。
玉輝堂西側為三元宮,系巾子山保存較完好的古建築。明代萬曆八年(1580)此宮建成,清代道光年間重修。道教稱天、地、水為“三元”。《雲笈七籤》雲:“夫混沌分後,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萬物。”可見三元的重要地位。此間宮雖小,景尚幽。後負絕壁,多摩崖石刻;前臨大江,見舟楫往還;旁一古樟,大可數抱,五百年物也。
三元宮西側為楊節愍公祠,民國八年(1919)楊氏後人為紀念楊時熙所建。楊時熙字知白,臨海城西人,也是一個寧肯站着死,不肯跪着生的錚錚鐵漢。明末時,他任兩淮鹽運使,是著名愛國將領史可法部下。順治二年,清兵十萬圍揚州。史閣部可法命楊時熙共同守城。五月,清兵克揚州,史可法殉國,時熙自縊於城上。子廷棟,省親至揚州,亦從父死。清代乾隆時,賜諡“節愍”。
緊挨着楊公祠的建築便是中鬥宮(俗稱鬥閣)。蓋因崇奉鬥姆之神而建之。鬥姆是道教所信奉的女神。傳説她是北斗眾星之母。宋元以來崇奉漸盛,尊為“先天鬥姆大聖元君”。宮內有愍忠祠,系明代嘉靖年間台州府知事武公崇祀處。武公因御倭死難,祠久圮,唯石碑尚存。還辟有讀畫閣。閣中有構舫,繞以朱欄,名“不浪舟”。此間遠眺,澄江匹練,羣山圍屏,竹樹煙籠,風景清曠。
離開鬥閣,繼續沿小道朝西走去,便到達仙人橋。所謂橋者,實則是在山壁旁鋪了幾塊石板而已;相傳是皇華大仙路過此橋,上巾峯得道昇天。
仙人橋西側有清暉堂(今圮)。此堂甚古。據宋代嘉定年間的《赤城志》雲,清暉堂又稱清暉庵。堂庵日月相繼,清輝滿庭,連鮫人(人魚)室裏的珠盤都沒有此間明亮。
西麓
緣石級而上,左側可見五級六面古塔,明代萬曆年間建。再上幾步,就是南山殿,為唐張巡崇祀處。安史之亂時張巡守睢陽(今河南杞縣)。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他甚至殺妾勞軍,堅守數月不屈,睢陽失守被殺害。此殿明末重修,入清以後,屢遇靈異,台人無不祈禱響應。
望江樓在南山殿南側,俯視靈江,為登眺的好去處。
東麓:
如果從東麓登山,就會穿過小固嶺旁的山洞。此洞幽暗清涼,為避暑勝地。1965年9月,靈江一橋竣工,公路經其間,小固嶺洞不復存在。上有貞慶堂,舊名小固山房。光緒年間有孀婦在此守節,故名。堂前巨樟,翠蔭遮天。
貞慶堂北側有碧雲庵(今圮),清代洪熙祚妻陳氏所建。外有石坊,內有鄧鍾嶽書“筠心荻訓”和毛奇齡書“一塵不染”諸額。堂前有山茶一株,高出牆際。
離開二堂庵,經連綿石級,抵“水牛背脊”。旁有景德寺,系宋代所建,奉觀音像。後幾經焚燬。清代順治年間,僧人就其地結茆,便有“茅庵”的俗稱。
茅庵以南有聽濤閣(今圮)。它前瞰靈江,後擁茂林,江濤松籟,遠近可聞,乃登眺勝地。
北麓:
如果從北麓登山,沿着石級,經茅庵嶺西折,可直上巾子山峯。南坡有一花崗石建築,曰逋翁亭,為近年所建。逋翁是中唐著名詩人顧況的字,他曾客居臨海,任臨海新亭監。
兩峯之間南坡有翠微閣(今圮)。直欄橫檻,下瞰闤闠;迴廊曲牖,俯視江濤。
巾峯寺在遺巾處東側,唐代又名帢幘精舍,宋代時又名淨光塔院、明慶塔院,歷代皆有重修。惜乎抗戰時被日機炸燬,至今未能修復。 [1] 

巾山其他景觀

貢院,在巾子山北,宋乾道七年朱守江建,在州東三百步。
龍井,在巾子山西麓。舊傳龍伏於此,常有云氣騰空。後建浮屠鎮之而止。
忠孝泉,在縣東四里。傳為錢俶命所鑿建,又舊傳巾山二塔常欹側,自鑿此泉即正。
佑正廟,在巾子山後,祠五通。宋建炎四年賜今額門,有雙檜甚古。
戒闍梨坐禪處,在巾子山兜率寺石壁中。 [2] 
愍忠祠,在巾子山,祠明知事武暐,因御倭戰死,明嘉靖三十七年建。 [3] 
六通院,舊在巾子山南麓,後晉天福二年建。 [4] 
巾山旁有巾山廣場及台州府城民俗博物館

巾山文人題詠

●唐·顧況《臨海所居》:“ 家在雙峯蘭若邊,一聲秋磬發孤煙。山連極浦鳥飛盡,月上青林人未眠。”
●唐·任翻《題巾峯寺》:
“絕頂深秋生夜涼,鶴翻鬆露滴衣裳。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
“靈江江上巾峯寺,二十年來兩度登。野鶴尚存松露滴,竹房不見舊時僧。”
“ 涼生絕頂竹房開,老鶴何年去不回。唯有前村明月在,夜深還過半江來。”
●宋·戴復古《題翠微閣》:“ 雙峯直上與天參,僧共白雲棲一庵。今古詩人吟不盡,好山無數在江南。”
●明·高輔元《雙峯》:“ 玉削雙峯倚碧空,峨然勝慨出鴻蒙。雲堆對峙形俱傑,天柱高擎勢並雄。自昔縱橫猿鶴舊,由來趣味古今同。遺風積德多名望,留有芳馨滿海東。”
●清·施閏章《巾子山》:“城上雙峯俯萬家,振衣秋色滿天涯。潮聲遠帶孤帆沒,塔影橫催白日斜。近海樓台餘宿霧,寒山村郭少黃花。當年戰壘腸堪斷,殘戍沿江剩暮笳。”
●清·袁枚《題南山殿壁》:“ 刀上蛾眉喚奈何,將軍鄰境尚笙歌。殘兵獨障全淮水,壯士同揮落日戈。六射鬚眉渾不動,一城人肉已無多。而今鼠雀空啼竄,暮雨靈旗冷薜蘿。”
●清·洪頤煊《巾山雙塔》:“ 雙塔崚峋鎖碧苔,幾時投筆向江隈。前朝亞字紅欄在,引得遊人日日來。”
●近代·陸翰文《花朝不浪舟宴集》:“ 廿四番風次第經,江邊柳眼為誰青。嵯峨雙塔如飛槳,錯落羣峯作畫屏。佳日共傾金谷酒,夕陽紅滿半山亭。鶯啼草長春光媚,隔水樵歌更耐聽。”
●當代·於快《夜吟巾子山頭》:“ 孟春寒氣未及收,望斷郡城第一樓。錫杖遠飛塵坌外,幘巾還拂闉闍眸。前峯水映三台夢,麓塔月殘半佛頭。飲露中宵休罷去,平生自詡淚空流。”
參考資料
  • 1.    陳無畏:《巾子山遠眺》  .新浪博客.2017-3-20[引用日期2020-02-07]
  • 2.    【宋】陳耆卿.《嘉定赤城志》.浙江臨海:宋世犖刊,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
  • 3.    【清】洪若皋.《臨海縣誌》.浙江臨海:洪氏自刊,康熙二十二年(1683)
  • 4.    洪頤煊.《台州札記》.浙江臨海:洪氏小停雲山館刻本,清道光十四年(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