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氏大熊貓

鎖定
巴氏大熊貓(培根的熊貓),又譯包氏大熊貓,又名大熊貓巴氏亞種,是指一種大熊貓滅絕亞種,不是獨立物種。我國一直把這個亞種翻譯為巴氏或者包氏,但它的亞種名其實是“培根”這個姓氏。分佈於更新世中國緬甸越南北部,史前人類最早的食物之一。巴氏大熊貓的頭骨粗短,吻部不長軀幹粗壯,四肢強健。大熊貓雖是外表憨態可掬的植食性動物,但仍保留了食肉祖先的尖利腳爪和兇猛習性。中國廣西是南方動物羣的主要化石產地之一,這裏發現過不少巴氏大熊貓的化石。它們個體較大而粗壯,身長約2米,牙齒要比現代大熊貓大1/8左右 [1] 
別    名
大熊貓巴氏亞種
中文學名
巴氏大熊貓
拉丁學名
Akluropoda melanole uca bacon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食肉目
亞    目
裂腳亞目
熊科
亞    科
熊貓亞科
大熊貓屬
大熊貓
亞    種
巴氏大熊貓
分佈區域
中國,越南及緬甸北部
生存時間
早更新世—中更新世
食    性
植食
特    徵
身長約2.0米,肩高近1.0米

巴氏大熊貓特徵

位於中國卧龍大熊貓博物館演化廳內的巴氏大熊貓標本:
巴氏大熊貓較現今的大熊貓大及粗壯,長約2米。它們的頭顱骨粗而且短,鼻端較短。它的四肢粗壯,趾上有爪。牙齒較現今的大熊貓大,咀嚼面則較為複雜。 巴氏大熊貓的頭骨粗短,吻部不長,軀幹粗壯,四肢強健。大熊貓雖是外表憨態可掬的植食性動物,但仍保留了食肉祖先的尖利腳爪和兇猛習性。因此比普通大熊貓體形更大的巴氏大熊貓可能也不是好惹的,當遇到食肉動物時會拼死一搏 [2] 

巴氏大熊貓演化

巴氏大熊貓分佈在更新世早期至中期的中國、緬甸及越南北部。巴氏大熊貓很可能是現今大熊貓的祖先,並由始熊貓演化成的小種大熊貓衍生而來。
巴氏大熊貓是大熊貓中最大的一個亞種。它們最早出現在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已廣泛分佈在我國西南、華南、華北和華中地區,並且到達了越南和緬甸北部。這個時期可以説是熊貓家族的鼎盛時期,大熊貓與牛羚、鬣羚、劍齒象等動物組成了南方更新世著名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羣”。到中更新世晚期,巴氏大熊貓逐漸進化成現代大熊貓,同時它們的分佈範圍和數量繼續縮減,身體也逐漸變小,最後成為今天瀕臨滅絕的“活化石”。
與其他食肉動物類羣相比,大熊貓的進化過程比較單一,沒有太多分支。已發現的化石材料顯示,早在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中國雲南祿豐等地的熱帶潮濕森林的邊緣,就生活着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其體形猶如一隻肥胖的狐狸。由始熊貓進化的一個旁支叫葛氏郊熊貓,分佈於歐洲的匈牙利、法國等地的潮濕森林,在晚中新世滅絕。而始熊貓的主支則在我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進化,其中一種在大約300萬年前的更新世最早期出現,體形只有現生大熊貓的一半大,像一隻胖胖的狗。它們是小種大熊貓,牙齒已進化成適合吃竹子的類型。此後大熊貓進一步適應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形逐漸增大 [3] 

巴氏大熊貓分佈

廣泛分佈於我國南方,與劍齒虎、劍齒象以及北京猿人、南方猿人一起生活,盛極時。巴氏大熊貓生存環境:廣泛分佈於中國珠江、長江、黃河流域,越南,直到緬甸,中國台灣北緣。主要化石產地:中國,越南及緬甸北部 [2] 

巴氏大熊貓在重慶

在100萬-1萬年前的這個時段裏,正是在重慶盛產的巴氏大熊貓繁衍的鼎盛期,同時也是人類智慧的高度發展期。在200萬年前,那時熊貓不能用“大”做前綴,因為它們的體型,就跟如今的藏獒差不多。因此,科學家給那時的熊貓,起了個名字叫“小種熊貓”。而它們就是現代熊貓的直接祖先。科學家們甚至還在重慶境內找到了6000年前的熊貓骨骼。因氣候的原因,導致熊貓的主要食物———箭竹滅絕,才讓大熊貓逐漸遷移到了其它地區。

巴氏大熊貓在廣西

中國廣西是南方動物羣的主要化石產地之一,這裏發現過不少巴氏大熊貓的化石。它們個體較大,身長約2米,牙齒要比現代大熊貓大八分之一左右,咀嚼面的構造略微複雜些 [2] 

巴氏大熊貓生存

大熊貓的遠祖是兇猛的食肉獸,但後來選擇吃竹子這樣的生存方式。從生態區位來看,動物很少食用竹子,大熊貓選擇吃竹子可以避免和其他動物的正面競爭;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大熊貓其實是一種已進入衰亡階段的動物,人類的發展只是加快了它們衰亡的速度。
在100萬-1萬年前的這個時段裏,正是在重慶盛產的巴氏熊貓繁衍的鼎盛期,同時也是人類智慧的高度發展期。考古學家考察了許多人類遺址出土的熊貓標本,結果發現,在許多標本上都留有出自古人類之手的砍痕。這些信息顯示,此時的熊貓已經成為了史前人類的餐桌佳餚 [1] 

巴氏大熊貓化石

冠面近長條形,舌側凸,頰側較平。縱向連續排列3個齒尖,它們分別為下前附尖、下主尖、下後附尖。下前附尖最小,但發育清楚,其前緣較鋒鋭,下主尖居中,最為髙大,較其前後兩尖稍向舌側突出,其前緣較鋒鋭,後緣有點向後外側擠向下後附尖的前緣,後面的下後附尖也很粗大,稍矮於下主尖,其前緣被下主尖擠向頰側,而其較尖鋭的後端則挺向舌側,沒有其他附尖和齒帶發育兩齒根,前後齒根皆較粗壯,前齒根較後齒根還要粗壯一些,都呈圓柱狀 [3] 
冠面近長方形,前窄後寬,前緣前內角梢向同前內突由,呈鋭角狀,頰側和後側較平,舌側在下原尖處明顯向內凹。下前尖較粗大,偏向舌側,位於前內角,下原尖最高大,呈前後偏錐形,位於位於齒冠頰側中部部,下後尖較小,位於齒冠舌側中部,向前外緊挨着下原尖後內側,前3個主尖所圍成的下三角凹較深且向舌側開放;下次也較粗大,連依附於其的齒瘤,幾乎佔據下跟座2/3;下內尖與下次尖處於同一水平位置,但明顯比下次尖小;跟座凹較深。外側齒帶發育但是很弱。兩齒根,後齒根大於前齒根,後齒根應該是由兩個齒根癒合而成,因為在其前面明顯有一條很深的凹槽。
冠面近圓形,前寬後窄,前側與頰側較平,舌側呈圓弧狀。冠面四周高,中間略低,佈滿各種形狀的齒瘤突。下原尖、下後尖、下次尖都呈脊狀構成齒冠的邊緣 [3] 

巴氏大熊貓飲食習慣

大熊貓雖然也具有食肉動物吃肉的潛力,但它很少捕食動物或吃動物的屍體,這並不是它不喜歡吃肉,而是缺少機會。因為在大熊貓的分佈區裏,大型的食肉獸很少,沒有多少殘屍剩骸供它食用。如果它自己經常去捕捉鼠類等小動物所得到的營養卻常常不足以抵償消耗掉的能量。因此,大熊貓只能偶爾吃到一點肉食,大部分時間則按部就班地依靠竹子維持生命,成為一輩子循規蹈矩、依竹而生的動物。在野外,大熊貓的雄獸和雌獸平常都是過着獨居的生活,每個個體的活動範圍為4~7平方千米,所以它的種羣通常也是由零散的個體組成的,每個個體均棲息於相同的環境條件中,分享着同一地區的食物來源,彼此之間互相依賴和制約,自然地組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2] 
參考資料
  • 1.    刑立達編著,探索發現·古獸真相,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05,第12頁
  • 2.    李湘濤文/攝影,走獸之謎 3=.Mysteries of mammals.3,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2007.01,第69頁
  • 3.    傅之屏,劉昊主編,大熊貓棲息地 資源包,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07,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