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拉望須豬

鎖定
巴拉望須豬(學名:Sus ahoenobarbus):是豬科豬屬的偶蹄動物。是菲律賓最大的野豬,頭體長142-154釐米,尾長19釐米。體重約150千克。頭部狹長,頭部末端有鼻盤。該物種沒有面部突起的疣,但臉部的顏色對比頭部其他的區域會產生具有面具的外觀。身體呈深灰色至黑色,頸部,軀幹和四肢都覆蓋着一些稀疏的黑色毛髮。一道較長的淺色鬃毛沿着背部的中心延伸至尾巴。
棲息於各種原生態和次級生境中,從海平面到1,500米的低地和中部山地雨林到乾燥的開闊林地和草地。主要是夜行性的,組成2-3只的家庭小羣活動和出入。主要吃植物性食物,包括落果、農作物玉米、迷迭香、大麥、穀物和水稻,也挖掘土壤中的植物根莖和節肢動物、無脊椎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是一種分佈在菲律賓的特有種豬科動物。它只分佈於巴拉巴克島巴拉望島卡拉棉羣島
(概述圖片參考: [1] 
拉丁學名
Sus ahoenobarb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亞    目
豬形亞目
豬科
亞    科
豬亞科
豬屬
巴拉望須豬
亞    種
無亞種 [2]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
中文名
巴拉望須豬
命名者與年代
Huet, 1888
同義學名
Sus barbatus ssp. ahoenobarbus
外文名
Palawan Bearded Pig

巴拉望須豬形態特徵

巴拉望須豬
巴拉望須豬(10張)
巴拉望須豬是菲律賓最大的野豬,頭體長142-154釐米,尾長19釐米。體重約150千克。身體呈深灰色至黑色,頸部,軀幹和四肢都覆蓋着一些稀疏的黑色毛髮。一道較長的淺色鬃毛沿着背部的中心延伸,在頭部和頸部的背面最為突出。尾巴上覆蓋着長長的黑毛,並在尖端有一個獨特的羽毛狀“長刷”。頭部狹長,頭部末端有鼻盤。該物種沒有面部突起的,但臉部的顏色對比頭部其他的區域會產生具有面具的外觀。額頭,鼻子的末端和眼睛周圍是黑色的,而一條較長的白色或赭色的毛髮穿過眼睛前方的鼻樑,並隨着下顎線而變寬。該物種只所以名為“巴拉望須豬”是因為在同類物種中下頜有最長的“鬍子”,每隻眼睛前面還有一縷蒼白的毛髮。 [3] 

巴拉望須豬近種區別

巴拉望須豬與婆羅州須豬相似,曾經是婆羅洲須豬亞種之一,但它的體型明顯小於分佈在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洲須豬。根據頭骨和體型以及面部標記,巴拉望鬍鬚豬都與較大的婆羅洲須豬不一樣。婆羅洲須豬的鬍鬚往往在眼睛和鼻子之間最突出,而同一區域的巴拉望須豬的毛髮就相當短,沿着下顎線才會有最長的毛髮。 [3] 
巴拉望須豬 巴拉望須豬
婆羅洲須豬 婆羅洲須豬

巴拉望須豬棲息環境

棲息於各種原生態和次級生境中,從海平面到1,500米的低地和中部山地雨林到乾燥的開闊林地和草地。也經常出沒於沿海地區較乾燥的石灰岩和紅樹林,並出現在耕種和管理地區。 [4] 
在曼塔林加漢,維多利亞或安納帕罕和帕格達南山脈的偏遠山區森林中仍然相對常見,如頻繁的行進和進食跡象所示。 直到2016年在卡拉伊(Calauit)草地——稀疏森林中很常見。 與草原地區的聯繫體現在當地名稱“ baboy damo”,意為草豬。 該物種來自巴拉望島的所有主要森林類型,包括常綠和半常綠山地,山地和低地,超鎂鐵礦,石灰石和紅樹林。 濕地更是經常出沒的地方,尤其是那些在森林地區內部或與之毗鄰的地區。 [5] 

巴拉望須豬生活習性

對巴拉望須豬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運動、家庭活動和社會組織,幾乎什麼都不知道。眾所周知的很多事都來自傳聞。該物種組成2-3只的家庭出入。主要是夜行性的,儘管這種活動方式可能是受到密集狩獵的影響,除了在相對不受干擾的地區,該物種最常在清晨和傍晚活動,但在狩獵和其他人為干擾司空見慣的地區,幾乎只在夜間活動。在開始大量覓食之前,這些豬在一整天都可以在開闊的草原棲息地中看到,除了最熱的時段。白天,巴拉望須豬在森林中尋找棲息地,在庇護區挖掘淺窪處。覓食發生在大多數原生森林類型和濕地中,偶而在草地中發生。由於巴拉望島上的森林變得越來越零散,耕地是該物種的重要食物來源,巴拉望須豬可能會對農作物造成極大破壞。最常見的在田間出沒的標誌,是用鼻子在土壤中挖掘植物根莖而產生的車轍痕跡。該物種在島嶼之間遊動,並且經常使用泥窪地打滾去蟲泥浴。 [3] 
雜食性。主要是大量的植物,尤其青睞殼鬥科和龍腦香科富含油脂的果實。 [4]  包括來自榕樹等的落果,以及農作物玉米、迷迭香、大麥、穀物和水稻,也可能會消耗土壤中的根莖、真菌和節肢動物、無脊椎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尤其是在樹木結果的時期,巴拉望須豬會聚集在一起吃落在地上的水果,或者是為了報復人類,偶爾襲擊鄰近的森林花園或其他植物品種。 [3-4] 

巴拉望須豬分佈範圍

該物種是菲律賓巴拉望動物區的特有種,位於大巽他羣島主島的東北邊緣。在巴拉望島的主要島嶼,以及一些較大的衞星島嶼:巴拉巴島、布蘇克島、布蘇加島、卡拉伊特島、科隆島、庫里昂島、杜馬蘭島、林帕坎島和潘達南島(Balabac,Bugsuk,Busuanga,Calauit,Coron,Culion,Dumaran,Linapacan,Pandanan)各島嶼生活。在靠近巴拉望島主島的一些較小的島嶼上也有記錄,但不清楚在這些島嶼上是否永久居住。 來自晚更新世的化石記錄該物種來自巴拉望南部的奎松(Quezon)(2001年),以及巴拉望北部的愛妮島(El Nido),從晚更新世到晚全新世(2011年)。 [5] 

巴拉望須豬繁殖方式

對巴拉望大鬍子豬的生殖習性知之甚少,儘管它們可能與婆羅洲須豬的繁殖方式非常相似。與其他豬相似,出生時的幼仔帶有淡橙色條紋。 [3] 

巴拉望須豬保護現狀

巴拉望須豬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近危(NT)。 [5] 

巴拉望須豬種羣現狀

該物種(即使是零星分佈)仍保持相對廣泛的分佈。 儘管在某些地區仍然局部存在,但是由於棲息地的碎片化和許多地區的沉重的狩獵壓力,該物種的種羣數量正在下降。 [5] 

巴拉望須豬近危原因

巴拉望須豬是巴拉望島大型動物中剩餘的最大成員,因此是自給自足和叢林肉貿易的主要狩獵目標。在更偏遠的地方仍在實踐中的傳統狩獵方法涉及使用由沉重的棕櫚杆和竹尖製成的圈套器固定在與豬肩等高處,既可用來固定捕食,但在過去也可以阻止人類入侵者的入侵 。狗通常用來狩獵,然後用低功率的步槍射擊或用帶有可拆卸鐵尖的短竹軸射中矛。 “野豬炸彈”通常由雕刻出來的地瓜組成,裏面裝滿炸藥、玻璃、瓷器或金屬碎片以及扳機,既可以用來阻止野豬從突襲田野中逃走,又可以用來固定誘餌肉類。一旦巴拉望須豬被誘餌吸引咀嚼時,炸藥就會爆炸,對頜部造成可怕的傷害,幾乎總是致命,但通常不是立即致命。 [5] 
儘管大多數狩獵是為了維持生計,但巴拉望島也有大量的叢林肉貿易。以前,人們經常以肉類來交換商品,但是越來越多的中間商和收藏家定期購買野生動物產品,包括野豬的肉。眾所周知,農村地區的餐館以及普林塞薩港省的首府都在菜單上提供野豬肉。 2006年叢林肉的價格是家豬的兩倍。 [5] 
有時也會交易野生仔豬。據報道巴拉望須豬也作為寵物在省內飼養,或者類似於家豬,被養到成年大小然後被宰殺。 [5] 
家豬通常在巴拉望須豬棲息地中自由漫遊,最近越南大肚豬被引入巴拉望北部的一個地區。與家養豬雜交已知是其他菲律賓野豬的一個問題,但不知道這種現象是否已經在巴拉望島發生。 [3] 

巴拉望須豬保護措施

該物種受到菲律賓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的法律保護,包括有關巴拉望地區的整套法律。 但是,在大多數地區(包括某些指定的“保護區”),此類法規的實施通常執行不力。 因此,優先要求包括更有效地執行現有法律,以及在關鍵區域增加新的保護區,如果可能的話,它們的目的是使地方政府當局能夠比現有國家保護區系統更好地進行管理控制。 關於在非保護區管理野豬以可持續地持續捕獵的建議(Blouch 1995)也不太可能得到有效實施。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