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己(拼音:jǐ)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2]  。“己”本義説法不一,朱駿聲認為己像絲的形狀,是“紀”的本字。還有人認為“己”像弋射時綁在箭或石上的絲線。“己”有第一人稱代詞的用法,指自己,“己”音與“自”相近,於是後世又把這二字構成“自己”這個聯合式合成詞來廣泛使用。早在甲骨文中,“己”就被假借作天干第六位的代稱,又常用作帝王的廟號。“己”還有紀識、識別的意思,亦當屬假借,這種意思後來寫作“紀”。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NNGN
倉    頡
SU [3] 
鄭    碼
YY [3] 
筆    順
橫折、橫、豎彎鈎
字    級
一級(0060) [1] 
平水韻
上聲四紙 [4] 
筆畫數
3+0
異    體
𢀒
統一碼
5DF1 [3] 
四角碼
1771₀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注音字母
ㄐㄧˇ

字源解説

“己”構型説法不一。許慎《説文解字》認為“己”像萬物因迴避而收藏在上中的彎彎曲曲的形狀。高亨《文字形義學概論》:“古代五行説:戊己為中央,為土。許氏據此,釋己為中宮,又以為己字象萬物曲體而避藏於土中,此皆曲説也。”有人認為“己”的甲骨文是用來捆綁東西的一根彎曲的絲繩頭的象形。根據文字學家的考證:“己,綸索也,以利約束。”綸索本是上古綁在箭上或獵鷹腿上的絲繩。初民便是用這綸索的佶屈(彎曲)形來表示屈折和束縛之意,所以《廣雅》解釋説:“己,紀也。”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己即紀之本字,古文象別絲之形,三橫二縱,絲相別也。”是散絲的頭緒。“己”也就是“”的初文,字的本身就有“約束”和“法”的意思。 [5] 
有人認為,“己”字應是“𢏚”字的“己”部件。“𢏚”是字古文字,模擬曲折的犁溝,周圍是田地(右圖)。“己”是田間的田埂(田地裏稍稍高起的分界的小路),“𢏚”字去了兩塊田(或多塊),中間的田埂就是“己”。“己”字古音讀gi(後變來ji),“埂”讀gěng,都屬“見紐”,即g母。“己”字形像田間小道之形,從這個角度講“己”是象形字,本義是田埂。 [6] 
還有人認為“己”像弋射時綁在箭或石上的絲線,諸多猜測,不一而足。
“己”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字形有左向(甲組圖1)和右向(見擴展圖冊)兩種,到西周(甲組圖2)以後,右向的寫法被淘汰,只剩下左向的一種,沿襲至今。東漢時期由於字形接近,一度與“巳”字混淆,但不久後的楷書就將它們分別開了。 [2] 
己字的原義現已逐漸湮沒。作為指代天干的第六位,與地支相配,用以紀年、紀月、紀日,也主要是具有傳統文化的意味。己字一直以人稱代詞,表示自己、自身、本身的意義,活躍在漢語中。己與他相對,指代主體。《左傳·僖公二十年》:“善敗由己,而由乎人哉?”《左傳·宣公十四年》:“謀人,人亦謀己。”《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這些例句中的己字,都是指代行為的主體。 [19]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代詞
自己,對別人稱本身或本身所屬的一方。
oneself
《孫子·謀攻》:“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己方;己見; 克己奉公
名詞
天干的第六位,與地支配合用以紀年、月、日。參看“干支”。
the sixth of the ten Heavenly Stems
紀日示例:《禮記·月令》:“(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
己亥年
順序第六的代稱。


(Jǐ)姓氏用字。



動詞
紀識,識別,後作“紀”。

墨子·節葬下》:“(舜)道死,葬南己之市。”

助詞
語氣詞,用於句中。無義。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君子曰:‘彼己之子,邦之司直。’樂喜之謂乎!”

名詞
姓氏用字。


己茂(漢代人,見於《通志·氏族三》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7]  《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四】【己部】居擬切(jǐ)
中宮也。象萬物闢藏詘形也。己承戊,象人腹。凡己之屬皆從己。
𢀒,古文己。
〖註釋〗①中宮:皇后住處。這裏指中央。②詘(qū):彎曲。 [10] 

説文解字注

“中宮也”注:戊已皆中宮,故中央土。其日戊已。注曰:己之言起也。《律曆志》曰:理紀於己 [20]  。《釋名》曰:已,皆有定形可紀識也。引申之義為人已。言已以別於人者,己在中,人在外。可紀識也。《論語》:克已復禮為仁,克已言自勝也。
“象萬物闢藏詘形也”注:闢藏者,盤闢收斂,字像其詰詘之形也。此與巳止字絕不同。宋以前分別,自明以來書籍間大亂。如論語莫已知也。斯已而巳矣,唐石經不譌(訛),宋儒乃不能了。居擬切,一部。
“己承戊,象人腹”注:冡《大一經》。
“𢀒,古文己”注:己亥譌三豕者,己與三形似也。 [11] 

廣韻

居理切,上止見 ‖ 己聲之部(jǐ)
己,身己。《爾雅》曰:“太歲在己曰屠維。” [17]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己部】 己
古文:𢀒
《唐韻》居擬切。《集韻》《韻會》苟起切。《正韻》居里切,音紀。《廣韻》:身也。《韻會》:對物而言曰彼己。《書·大禹謨》:捨己從人。《禮·坊記》: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
又《韻會》:私也。《論語》:克己復禮。
又《釋名》:紀也。《詩·小雅》:式夷式己。箋:為政當用平正之人,用能紀理其事也。
又日名。《説文》:己,中宮也,象萬物闢藏詘形也。己承戊,象人腹。《爾雅·釋天》:太歲在己曰屠維,月在己曰則。《禮·月令》:季夏之月,其日戊己。注:己之為言起也。
又官名。《後漢·西域傳》:元帝置戊己校尉,屯田於車師前王庭。注:戊己中央,鎮覆四方。
又開渠播種,以為厭勝,故稱戊己焉。
又《集韻》:口已切,音起。姓也。《詩·商頌》:韋顧既伐,昆吾夏桀。箋:顧昆吾,皆己姓也。 [12]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宋體) 字形對比(宋體) [13]

書寫提示

“己”字書寫演示 “己”字書寫演示
【筆順】①㇕(橫折)②一(橫)③乚(豎彎鈎)
【寫法】❶乚和第二筆橫左端相接,不出頭。❷首筆的㇕(橫折)豎段在豎中線右側,略向左下斜行。❸橫筆在橫中線上側。❹乚的彎鈎段較寬,鈎部超出上部。 [14]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5]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əɡ
先秦
王力系統
k
ǐə
先秦
董同龢系統
k
jə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k
iə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
jəgx
西漢



東漢





jəї


j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ї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əї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e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ji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k
ǐə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i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ï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ǐə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上六止

開口呼
全清
居理切
ki
集韻
上聲
上六止
開口呼
次清
口已切
kʰie
上聲
上六止
開口呼
全清
苟起切
kie
禮部韻略

上聲





居里切

增韻

上聲





居里切


去聲





居吏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齊微



全清

ki
洪武正韻

上聲
三薺


全清
居里切
ki

去聲
三霽


全清
吉器切
ki
分韻撮要

陰上
第三幾紀記



全清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
53
上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
21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sɿ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tɕi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tɕi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tsɿ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tɕi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tɕi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tɕi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ki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kei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kei
2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i
51
上聲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i
33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i
53
陰上
文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i
11
陽去
白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ki
31
上聲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i
44
陽去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i
21
上聲
俗讀。為“自”訓讀,疾二切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8]  、漢典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1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74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25]
  • 4.    四紙 己  .搜韻[引用日期2019-04-13]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新世界出版社,2006.7:428
  • 6.    孫中運著.漢字雜談[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11:429
  • 7.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4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70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609-610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2[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074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121
  • 11.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07:2961-2962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68
  • 13.    字形對比、異體字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25]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48
  • 15.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4-13]
  • 16.    己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1-27]
  • 17.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51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87
  • 19.    殷傑編著.漢字春秋:生活風貌[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80
  • 20.    《禮運》《革卦》的“己”“已”“巳”之辨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4-01-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