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巫峽

(唐代楊炯詩作)

鎖定
《巫峽》是唐代詩人楊炯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寫巫峽的急流險灘,先寫巫峽山峯之險峻異常,接寫峽江波濤之洶湧,再寫行旅之人的恃憑忠信在懷而一無所恐,最後嘆惋神女的仙姿已不復可見而其化身之靈芝仍吐芳馨。全詩有對祖國山河的讚頌,也有對自己履險自如的安慰,寫景雄渾開闊而不求工細,詩筆縱橫馳騁,情味韻味俱佳。
作品名稱
巫峽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楊炯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巫峽作品原文

巫峽
三峽七百里,惟言巫峽長
重巖窅不極,疊嶂凌蒼蒼
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
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傷。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呂梁
美人今何在?靈芝自有芳
山空夜猿嘯,徵客淚沾裳 [1] 

巫峽註釋譯文

巫峽詞句註釋

⑴巫峽:長江三峽之一。西起四川巫山縣,東至湖北巴東縣官渡口。兩岸重巖迭嶂,在三峽之中,以秀麗著稱。
⑵巫峽長:由於巫峽迂迴曲折且較為狹長,所以古人誤以為巫峽最長,實際上三峽中最長的為西陵峽。
⑶重巖:一重重,一層層的山峯。“疊嶂”義同。窅:深遠的樣子。
⑷蒼蒼:本指深青之色,此指蒼天。
⑸天險:天然險要之地,此指長江。《南史·孔範傳》:“長江天塹,古來限隔。”
⑹莓苔:苔蘚。爛錦章:言山高谷深,莓苔生長有若錦繡文采。
⑺忠信:忠和信為古人所遵守的一種道德信仰和規範。蹈:履行。
⑻砥柱:即三門山,原在今河南三門峽市東北黃河中,河水包山而過,南曰鬼門,中日神門,北曰人門,險急常覆舟筏。
⑼呂梁:即呂梁洪,在今江蘇徐州東南五十里。有上下二洪,距離七里,排列着巨石,波濤洶湧。
⑽美人:指瑤姬。《水經注》:“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謂天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於巫山之台,精魂為草,實為靈芝。所謂巫山之女,高唐之姬,旦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旦早視之,果如其言,故為立廟,號朝雲焉。”
⑾靈芝:草名。舊謂仙草。自有芳:自有馥郁的芳香,意即神女之精魂猶在。
⑿猿嘯:猿猴大聲嘶鳴。
⒀徵客:行旅於他鄉之人。 [1]  [2]  [3-5] 

巫峽白話譯文

三峽共有七百里,人們都説巫峽最長。
重重岩石極為深遠,層疊的山峯高聳入雲。
絕壁橫空,奇險無比,上面遍佈青苔,斑斕如同錦繡。
若不是在午夜根本看不到月亮,即使無風的時候波浪也是那麼猛烈。
我遵守忠信之道,在這裏泛舟也不會有什麼妨礙。
可以經過砥柱山,也可以泛舟呂梁洪。
巫山神女現在在哪裏?只留下靈芝獨自芬芳。
空蕩的山上有猿鳴叫,遠行的客人淚水沾濕了衣裳。 [6] 

巫峽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垂拱元年(685)詩人赴梓州(今四川三台縣)任司法參軍途經巫峽時。詩人此次由太子詹事司直光崇文館學士調出為梓州司法參軍,是受從弟楊神讓附徐敬業叛亂的牽連,帶有貶謫的性質,因此心境鬱悒,沿途寫下的幾首山水詩都有憂鬱不平之氣,而此詩是較典型地體現了作者當時的心靈活動的一篇。 [7] 

巫峽作品鑑賞

巫峽整體賞析

這首詩寫巫峽的急流險灘。全詩十六句,分為兩部分,前八句寫所見,後八句寫所思。首四句總寫巫峽的氣勢,先化用古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盛弘之荊州記》)之意,敍述巫峽之長,然後通過對懸崖峭壁的描繪襯托巫峽之險:巖巒重疊一望無際,層層壁立的峭崖上摩雲霄。三、四兩句用平視和仰視的角度展現了巫峽的幽深窗遠和兩岸峭壁的險峻。酈道元《水經注》曾這樣描寫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楊炯這裏顯然是受其影響的,但詩人並沒停留在這一般的描繪上,從第五句開始,詩人對巫峽的險狀進行了具體刻畫。“絕壁橫天險”四句應是寫一處具體的險要,它橫立江中,上面長滿青苔,就是在夜裏也看得很清楚。下面流急浪險,哪怕沒風也波濤噴激,令人心驚。這是詩人夜中乘舟途經,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看來詩人不知其地名。難以稱名指實,但這麼一來,就使得它由實變虛,部分地超脱了現實,帶上一種象徵意義——與詩人的境遇相映襯,成為仕途兇險的象徵。
詩人遭到政治上的打擊,遠貶殊方。此刻面對巫峽風波之險,自然就聯想到仕途的兇險莫測,於是一連串的感觸油然而生。從第九句開始,詩轉入後半部的情緒抒寫,與前面的景物描繪構成對稱的格局。“忠信”四句承上用比喻表達自己的信念:只要自己光明磊落,恪守着以忠事君、以信處世的準則,像這樣泛舟歷險又有什麼可憂懼。“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呂梁”兩句一言其險,一言其遠,泛言可以行於四方,化險為夷。詩人由行舟所歷的天險聯想到宦途所遭人禍,就信筆借行舟為喻,表達自己堅定的信念。虛實之間,過渡巧妙自然,了無痕跡。至此為止,詩中的情調一直是開朗自信的,前途充滿了希望。然而詩人畢竟身處逆境,當走上貶謫之途的此際,不可能沒有一絲傷感,尤其是自己遭貶純屬無故誅及,自不免怨憤不平。“美人”兩句就表達了這種情緒。古詩中美人常用來比喻理想或君主、友人,這裏是比喻君王,而以靈芝自喻,兩句意思説自已遠離朝廷,空有忠貞和才幹不能進用、報效。託詞雖婉,心情卻頗為激切,詩人對自己忠而見疏、懷才不遇的遭際深覺不平,可是又無可奈何。在這種心情下,聽到峽中淒厲哀絕的猿嘯,他不由得一陣傷感,潸然淚下了。《水經注》載:“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屢引悽異,空岫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詩人在這裏將典故與現實、環境與心情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情景交融、聯想豐富的藝術境界,讀來令人對作者的遭遇產生深深的同情。
寫山水而寄託自己的情思,是中國古代山水詩的一個特色。在這樣的山水詩中,山水景物不再是單純的觀賞對象。而成為與作者的心境相感發相映襯的表現媒介。作者寄意于山水,是為了抒發情感,因此,詩中的景物描繪有時就不那麼刻意求工。楊炯這首詩就是如此,它寫景雄渾開闊而不求工細,為主體的情感活動構成了恰當的背景。 [7] 

巫峽名家點評

五邑大學教授孟祥榮《三峽古代詩歌導讀》:先寫巫峽之長,次言其幽深、其秀奇、其險峻、其雄偉。層次分明,文字遒勁老拙。以下筆鋒突轉,就景敍情,抒發詩人不畏艱難的壯闊情懷。“忠信”二字,為一篇之本。 [2] 

巫峽作者簡介

楊炯(650—約695),唐代詩人。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縣)人。十歲舉神童,待制弘文館。二十七歲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永隆二年(681)充崇文館學士,遷太子詹事司直。恃才傲物,因譏刺朝士的矯飾作風而遭人忌恨,武后時遭讒被貶為梓州司法參軍。如意元年(692)秋後出為婺州盈川縣令,死於任所,故亦稱“楊盈川”。與王勃、駱賓王、盧照鄰齊名,世稱“王楊盧駱”,為“初唐四傑”。工詩,擅長五律,其邊塞詩較著名。明人輯有《盈川集》。 [8] 
參考資料
  • 1.    孫建軍.全唐詩選注.北京:線裝書局,2002:226
  • 2.    孟祥榮.三峽古代詩歌導讀.西安:陝西旅遊出版社,1992:59-60
  • 3.    繆鉞.唐詩精華.成都:巴蜀書社,1995:66-67
  • 4.    陳書良.御定全唐詩簡編(上).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100-101
  • 5.    餘學新.三峽詩詞注評.武漢:武漢出版社,2006:312
  • 6.    高芸.只為大唐添錦色 初唐四傑詩詞賞析(上).北京:應急管理出版社,2022:98-100
  • 7.    東山.中國古代詩歌鑑賞(中).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173-177
  • 8.    蕭滌非.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