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巫山高

(王融詩《巫山高》)

鎖定
《巫山高》是南朝齊詩人王融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前四句寫想象中巫山的美麗景象,後四句通過想象寄託作者感情。全詩通過想象與對眼前景的幻覺式感受,寫出詩人那種歆慕、期待而又悵惘的心理,也烘托出神女縹緲的身姿面影。整個境界,迷離惝恍,空靈飄忽,既符合所寫對象神女的特點,也充分體現出想象中境界的特點。
作品名稱
巫山高
創作年代
南朝齊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作    者
王融
作品別名
《同沈右率諸公賦鼓吹曲》
出    處
《樂府詩集》卷一七

巫山高作品原文

巫山1
想像巫山高,薄暮陽台2曲。
煙霞34舒捲5,猿鳥6時斷續。
彼美7如可期,寤言89在矚10
憮然11坐相思,秋風下庭綠12 [1] 

巫山高註釋譯文

巫山高詞語註釋

1、巫山高:本為樂府鼓吹曲辭漢鐃歌十八曲之一。
2、陽台: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序:“昔者先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蓆。’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後遂以“陽台”指男女歡會之所,雲雨指男女歡愛。
3、煙霞:煙靄雲霧。
4、乍:剛,正在。
5、舒捲:舒展和捲縮。
6、猿鳥:猿啼鳥鳴。
7、彼美:那美人。
8、寤言:晤言,相會而對語。醒後説話。《詩·衞風·考槃》:“獨寐寤言,永矢弗諼。”
9、紛:紛紛。
10、矚:注視,目睹。
11、憮然:悵然失意貌,驚愕貌。
12、庭綠:庭院的綠葉。 [1-2] 

巫山高白話譯文

是想像,還是在夢幻裏?巫山高聳,楚王神女;一層薄薄的暮色,飄漾着陽台神曲。
煙雲乍舒乍卷,變幻在頃刻須臾;猿鳥忽靜忽啼,時斷時續。
神女如在眼前,眼光與我相遇。即使從夢幻中醒來,眼前仍站立着那飄然的形體。
唉,夢去也,空讓我惆悵遊絲如縷,嫋嫋的秋風,吹去庭院的綠意。

巫山高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永明十年(492),系與沈約(即題內沈右率)、謝朓、劉繪等人同時所賦。此詩是一首神話詩,作者根據巫山神女的美麗傳説,通過自已的想像和幻覺式的感受刨造出一個極其朦朧飄忽、迷離而又空靈美麗的意境有感而寫下此詩。 [3]  [4-5] 

巫山高作品鑑賞

巫山高作品賞析

詩人通過對巫山自然美及其神話傳説的描寫,寄託自己的一種朦朧的情感和追求,同時似乎又不乏惆悵和失望。首句以“想象”冠領,説明這是想象中事。 “薄暮”,“陽台”為神話中巫山神女出沒的地方。宋玉《高申》中説,楚懷王在巫山高唐觀遇巫山神女,女依依離去,對懷王雲: “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首聯一開始便把讀者帶入神話的境界,使讀者心馳神騁,想象飛騰。
二聯“煙霞乍舒捲,猿鳥時斷續”,承前寫巫山神女出沒處的傍晚景象。在旁晚時分,在那高聳的巫山幽僻的陽台,彩雲忽然舒展翻卷,猿鳴鳥啼斷斷續續。“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作者用猿啼鳥鳴來突顯巫山陽台環境的清幽。
三聯“彼美如可期,寤言紛在矚”,轉寫巫山神女。化用《詩經・陳風・東門之池》有“彼美淑姬,可以晤言”句。巫山神女正期待盼望着約會,我從幻覺中醒來,那巫山神女飄然絕美的仙姿好象紛然眼前。這裏寫想象中巫山神女那美好的希冀,是有所寄託的。以巫山神女的期望寄託作者自已對心上人的懷戀。美學上叫“移情”作用。
尾聯“憮然坐相思,秋風下庭綠”,作者從想象中回到了現實。巫山神女正期待着那幸福美好的相會,何時與自己的心上人相見,故惆悵地坐在庭院裏,倍加思念心上人。這時一陣冰涼的秋風吹過庭院裏的花草樹木。情景相生,餘韻悠然。
此詩突出的藝術特色就是作者以巫山神女的故事,寄託自己對心上人的無限思念。這種手法在古代詩詞中多有應用。如李清照的《行香子》詞借七夕牛女相會的神話故事,寄託自己對丈夫的繾綣離情。這類詩詞都有一種含蓄美、朦朧美。作者不直接把真意説破,因此使讀者產生一種神秘感,使作晶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6] 

巫山高名家點評

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木齋《古詩評譯》:“此詩寫得五彩紛呈,有“想像巫山高,薄暮陽台曲”的典故,有“煙霞乍舒捲”的物象,有“猿鳥時斷續”的音響,有“彼美如何期”的感受和“秋風下庭綠”的色彩。表現了六朝華彩的審美情趣。” [7] 

巫山高作者簡介

王融(46-93),字元長,琅琊臨沂(今周山東)人。少舉秀才,累遷太子舍人。上書齊武帝求自試,遷秘書丞、丹陽丞、中書郎兼土客郎。竟陵王蕭子良舉為寧朔將軍。為“覓陵八友”之一。後因擁立蕭子良為帝,事敗賜死。善詩文、精聲律,曾與沈約、謝跳等共創“永明體”。事蹟見《南齊書·王融傳》、《南史·王融傳》。今存詩八十餘首,文五十餘篇,原集十卷,後散佚,明人輯有《王寧朔集》。鍾嶸《詩品》卷下:“元長、士章,並有盛才,詞莢英淨。至於五言之作,幾乎尺有所短。譬應變將略,非武侯所長,未足以貶卧龍。” [3] 
參考資料
  • 1.    (清)沈德潛編.古詩源:嶽麓書社,1998年05月第1版:第186頁
  • 2.    王光鵬主編 尚永亮 劉尊明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 (第2版),武漢出版社:null,2004年08月第2版:第70頁
  • 3.    王光鵬主編 尚永亮 劉尊明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 (第2版):武漢出版社,2004年08月第2版:第70頁
  • 4.    《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808-809頁
  • 5.    魯寶玉 汪玉川編著.漢魏六朝詩選: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03月第1版:第257頁
  • 6.    呂晴飛等編著.漢魏六朝詩歌鑑賞辭典:中國和平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653頁
  • 7.    木齋.古詩評譯:京華出版社,1999年:第3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