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巧果

(以麪粉、雞蛋等為主料的食品)

鎖定
巧果即七夕果,乞巧果子,又稱巧食或巧舌,是中國特色傳統糕點,七夕的應節食品。民間常以“七曲八彎”來形容“七巧”的形狀。
上海郊縣農村有這樣的習俗,即新婚婦女在農曆七月初七(俗稱巧日)走孃家時,都從孃家帶些巧果回來送給丈夫。因此,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前後乃是巧果的生產旺季。亦是紹興地區七夕必備食品。也是温州地區在七月初七時孃家親戚送給外孫輩的一種禮品。 [1-2]  同時亦有極具膠東特色的山東巧果,製作時有專門的巧果卡子,即模子,卡巧果的卡子大多用棗木、梨木刻成的。
中文名
巧果
外文名
Proper fruit
主要原料
麪粉 雞蛋
發源地區
山東
民俗淵源
七夕節
分    類
小吃

巧果歷史

巧果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相傳是女子為祈求織女賜予自己一雙巧手而製作的一種食物。巧果種類多樣,主要的原料是油、面、糖和蜜。將製作好的麪糰放入各種圖案的模具中壓制成特定的形狀,如剪刀、石榴、蘋果、金魚等形狀,再用油炸熟。有些巧果還會點染成七種顏色,用長線穿成串,尾端繫上花布,掛於壁間,作為裝飾或者是零食。

巧果製作方法

巧果做法一

材料:特製小麥粉25千克、綿白糖5千克、飴糖3千克、芝麻仁4千克、嫩豆腐2千克、食鹽0.3千克、植物油12千克。
製作:
巧果 巧果
1.水調麪糰調製:在綿白糖、飴糖、豆腐、精鹽中加適量水充分攪拌,然後加入小麥粉、芝麻仁繼續攪拌成水調麪糰,靜置片刻,使麪糰處於鬆弛狀態。麪糰調製時加水量要恰當,麪糰宜編硬一些,以便壓制皮面。
膠東巧果卡子 膠東巧果卡子
2.成型:將麪糰等分若干塊,靜置片刻(5分鐘左右)。可手工成型,也可機械成型。手工成型:案板上撒一些撲粉,用擀麪杖(專用木棍)先將麪糰壓扁。然後擀薄(約厚1毫米左右),橫向整齊摺疊;摺疊寬度8釐米以內,約在4釐米處的中間從左到右直線開切一刀,再切段,每段寬3釐米以內。在每段摺疊連接處打刀眼(即面片中間切兩條縫隙),篩去撲粉待油炸。機械成型:用軋皮機(皮子車)壓薄成型。
3.油炸:油鍋油温加熱到175℃左右,先將生坯篩淨撲粉,預防粉受高油温焦化而污染油質,影響製品色澤。再將生坯倒在笊籬中慢慢放入油鍋;待浮上油麪時,迅速用笊籬撥動生坯,並且不斷翻身,待呈金黃色時,立即撈出油鍋。
4.冷卻、裝箱:撈出油鍋後,迅速瀝去多餘的油,攤開冷卻,趁微熱裝入箱內密封。

巧果做法二

兔形巧果 兔形巧果
主料:麪粉、温水、奶粉、糖、酵母
1. 温水溶解酵母,將酵母水分多次倒入摻有奶粉和白糖的麪粉中,揉成均勻的麪糰。
2. 揉好的面蓋上保鮮膜室温醒發一小時,醒發好的麪糰拿出來用手揉勻,面揉得時間越長,做出的成品越好吃,顏色越白。
3. 揉好的麪糰切下一塊,搓成長條,按照模型的大小揪成小劑子,將小面塊放進卡子裏,用手指按壓,並用剪刀剪去多餘的面,最後使勁磕出來,一排小巧餅就做好了,蓋上乾布醒發一刻鐘,烤箱185度預熱,十分鐘就好。
4. 然後用模具磕出其他形狀的巧餅,也放進烤箱裏烤熟後拿出,晾涼後即可食用。 [3] 

巧果質量標準

形態:呈稜形小塊,厚薄均勻。
色澤:表面呈金黃色,油潤,無生粉。
口味:入口鬆脆,具有芝麻香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