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嶽(拼音:yuè)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説文解字》小篆 [2]  ,另有學者認為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 [3]  。嶽本義指高大的山,後來成為“五嶽”的專稱。又指對妻子父母的稱呼。嶽也是姓氏用字。嶽和嶽二字為不同的姓氏。
中文名
拼    音
yuè
部    首
五    筆
RGMJ(86);RMJ(98) [4] 
倉    頡
OMU [4] 
鄭    碼
PDAL [4] 
筆    順
撇—豎—橫—豎—橫—豎—豎—豎
字    級
一級(編號:1137)
平水韻
入聲三覺 [5] 
注音字母
ㄩㄝˋ
總筆畫
3+5(部首+部首外)
異體字
*嶽、𡵹、𡵽、𡶓、𡶳(*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5CB3 [4] 
四角碼
7277₂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上下結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説文解字》無“嶽”字,有“嶽”字。對於“嶽”字,許慎先指出“五嶽”的名稱,然後分析字形。“從山獄聲”,説明“嶽”字為形聲字。有人認為,“嶽”字的聲符“”也有表意作用。古代牢獄的圍牆又高又厚,以免犯人越獄逃跑。秦漢之際,獄字已有牢獄義。住在大山區的人,周圍都是高山環繞,像在牢獄中一樣。以字用獄作聲符,取其周圍高大像獄之意。“嶽”字產生以後,成了古籍中的常用字,比嶽字出現的頻率高得多。 [6]  許慎並沒有明確這些山成為嶽的原因,不過列舉了一個很重要的重文,即圖5。這一重文由兩部分構成,下為山,上為兩座相連的山脈,較為形象地描寫了“嶽”的特點,可謂山外有山。其實,《説文解字》中的這一重文與甲骨文“嶽”一脈相承。 [7]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據圖A釋為“嶽”,並解釋為:“象山嶽層巒疊嶂之形,為嶽之初文。殷人視山大川為神祇,予以隆重的祭祀。”應該説,甲骨文“嶽”形象生動地表現出山嶽的高峻。
現代通用漢字“嶽”由兩部分組成,上為丘,下為山。“山”的作用不言而喻。“”的古字形像兩座小山。可見,“嶽”字的現代簡體字、許慎的重文和甲骨文三者的構形頗有同工之妙,即都是在山的上方添加山,表示“山嶽層巒疊嶂”之義。《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以“嶽”為正體字,“嶽”字被作為異體淘汰。 [3]  [7] 
殷商時代的嶽字泛指大山。甲骨刻辭中所記載的“尞(燎)嶽”“拜於嶽”“拜禾於嶽”“奏嶽”“告嶽”等,都是對高山神靈進行不同形式的祭祀,祈求降雨、豐收,獲得福佑。到了周代,嶽字所指的範圍開始縮小。《尚書·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嶽,如西禮”。講舜巡視各地,到四座大山上燒柴祭天。“岱宗”即泰山,沒有稱為東嶽。其他三座大山沒有具體山名。
不同時代有不同數量的“嶽”,“嶽”所指的山也會隨時代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從傳世文獻來看,上古時期有“四嶽”之説,即《尚書·虞書·舜典》中所提的東嶽、南嶽、西嶽、北嶽,這裏沒有提及中嶽。到了《周禮》,則有五嶽之説,同樣沒有列舉“五嶽”的具體山名,鄭玄注:“東曰岱宗,南曰衡山,西曰華山,北曰恆山,中曰嵩高山。”嵩高山即今河南嵩山。至於恆山,主峯原在河北曲陽縣西北,明代定山西渾源的玄嶽為恆山,沿用至今。
嶽又用於對妻子的父母的稱呼,即岳父、岳母。妻子的父母之所以要冠以“嶽”,據説是因為習慣上稱妻子的父親為丈人,而泰山有丈人峯,故又稱丈人為泰山,而泰山又為五嶽之長,於是在“丈人”前面加個嶽字,去掉後面的人字,宋時稱為“岳丈”,同時又稱為“嶽公”,妻子的母親同步稱為“岳母”。母與父對偶,明代又把“嶽公”改稱為“岳父”,沿用至今。 [6]  [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uè
名詞
高大的山。
mountain
《詩經·周頌·般》:“陟其高山,墮山喬嶽。”
韓愈《喜雪獻裴尚書》詩:“聚庭看嶽聳,掃路見雲披。”
山嶽;三山五嶽
特指“四嶽”或“五嶽”。
mountain
《詩經·大雅·崧高》:“崧高維嶽,駿極於天。”
張衡《思玄賦》:“二女感於崇嶽兮,或冰折而不營。”

上古官名,主四方之祭,為諸侯之長。

《尚書·堯典》:“嶽曰:‘否德,忝帝位。’”後泛稱一方諸侯或封疆大吏。

稱妻子的父母。
-in-law

岳父;岳母;岳家
〈文言〉即嶽山。古琴瑟部件。

趙希鵠《洞天清錄集·古琴辨》:“若太古琴,或以一段木為之,並無肩腰,惟加嶽,亦無焦尾。”

(Yuè)姓氏用字。參看“嶽姓”。



[8-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九】【山部】五角切(yuè)
(嶽)東,岱;南,霍;西,華;北,恆;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從山獄聲。
𡵹,古文象高形。
【註釋】①霍:即衡山。②泰室:即嵩山。 [10] 

説文解字注

“(嶽)東岱、南霍”注:南霍者,衡山也。在今湖南衡州府衡山縣西北。《風俗通》曰:衡山一名霍山。《爾雅·釋山》曰:霍山為南嶽,《尚書大傳》《白虎通》皆舉霍山,《毛傳》則曰:南嶽,衡。許宗毛者也。曰南霍,正皆謂今湖南之衡山。即漢地理志長沙國湘南縣東南之禹貢衡山也。《封禪書》:漢武帝元封四年,巡南郡,至江陵而東,登禮灊之天柱山,號曰南嶽。此郭景純所謂武帝以衡山遼曠,移其神於天柱者,蓋自是天柱始有霍山之名。而衡山不曰霍山矣,許言霍者,從其朔偁也。天柱山者,今安徽六安州霍山縣南之霍山是也。
“西華、北恆”注:《爾雅》曰:恆山為北嶽。《毛傳》曰:北嶽恆,《禹貢》職方之恆山也,在今直隸省定州曲陽縣。
“中大室”注:大各本作泰,今正。古書大字、俗或讀他蓋切。改為太,又改為泰,蓋不可盡正矣。《爾雅》曰:嵩高為中嶽。《封禪書》《郊祀志》皆曰:中嶽,嵩高也。按《禹貢》曰外方,《左傳》曰大室,《國語》曰崇山,崇之字亦作崈,亦作嵩。故崇山亦曰崈高山,亦曰嵩高山。《地理志》:潁川郡崈高縣武帝置,以奉大室山,是為中嶽。古文以崇高為外方山也。大室,崇高錯舉。可見一山數名,即河南。河南府登封縣北之嵩山也。
“王者之所㠯巡狩所至”注:㠯,用也。王者所用至此而巡狩也。巡狩者,巡所守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按堯典。二月至於岱宗,五月至於南嶽,八月至於西嶽,十有一月至於北嶽。不言中嶽也。而《封禪書》《郊祀志》述《堯典》皆雲:中嶽,嵩高也。何氏注《公羊》則偁《堯典》。而補其文曰:還至嵩,如初禮。應劭風俗通則曰:中嶽,嵩高也。王者所居。故不巡焉。其説乖異。
“從山,獄聲”注:五角切。三部。
“𡵹,古文。象高形”注:今字作嶽。古文之變。 [11] 

康熙字典

【寅集中】【山部】 嶽
《集韻》:嶽古作嶽。《説文》:嶽,古篆作𠚁。《六書正譌》:從丘,山,象形。嶽,嶽經傳通用。按《字彙》引古文分為二,今依《正字通》並入後嶽字註。
又姓。宋嶽飛,明嶽正。 [12] 
【寅集中】【山部】 嶽
古文:𡶓、嶽、𡶳、𡴳
《唐韻》五角切。《集韻》《韻會》《正韻》逆角切,並音鸑。《説文》:東岱,南霍,西華,北恆,中泰室,王者巡狩所至。從山獄聲。《白虎通》:嶽之為言桷也。桷,考功德,定黜陟也。揚子《法言》:川有瀆,山有嶽。《詩·大雅》:崧高維嶽。《詩詁》:山高而尊者嶽。唐虞四嶽,至周始有五嶽。《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郭註:衡山,南嶽。
又霍山為南嶽,即天柱山,潯水所出。霍衡俱為南嶽也。《正字通》:按《地理志》,衡山在長沙湘南縣,故曰江南衡。若天柱在廬江潯縣,則江北矣。亦曰南嶽者,漢武帝以衡山遼曠,移其祠於天柱,亦名天柱為霍山。衡霍其實一山,衡山名霍。猶泰山一名岱也。
又嶽嶽,長角貌。《前漢·朱雲傳》: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
又姓。《正字通》:嶽敏。見廣西志。
又通作嶽。《書·堯典》:帝曰:諮,四嶽。傳:四嶽,官名。一人而總四嶽諸侯之事也。
又州名。本巴州,隋曰嶽州,以天嶽山名,山在洞庭湖。
又葉虞欲切,音玉。曹植《責躬》詩:願蒙矢石,建旗東嶽。庶立毫釐,微功自贖。
《集韻》或作〔⿱𦫽山〕。《詩》:崧高維嶽。註:又作𡽺。 [13]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嶽字書寫筆順 嶽字書寫筆順
【規範提示】“山”3畫,第二筆一筆寫成。
【寫法】❶“丘”寬、大,“山”窄、扁。❷“丘”,主體在上半格;第二筆豎在豎中線左方;第四筆短豎在豎中線右側;末筆長橫,收筆於橫中線。❸“山”,首筆豎在豎中線。 [14]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ŋ
ŭk
王力系統
ŋ
eɔk
董同龢系統
ŋ
uk
周法高系統
ŋ
rewk
李方桂系統
ng
ruk
西漢



東漢





ruk


ru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屋沃燭覺

rok
北魏後期北齊

ok
齊梁陳北周隋

ok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ŋ
ɔk
擬音/王力系統

ŋ
ɔk
擬音/董同龢系統

ŋ
ɔk
擬音/周法高系統

ŋ
ok
擬音/李方桂系統

ng
åk
(參考資料:漢典 [15-16]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四覺

開口呼
次濁
五角切
ŋɔk
集韻
入聲
四覺

開口呼
次濁
逆角切
ŋɪɔk
增韻


入聲






逆角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去聲
蕭豪


齊齒呼

全清

iau

入聲作去聲
歌戈


撮口呼

全清

中州音韻


入聲作去聲
蕭豪






葉耀

洪武正韻

入聲
六藥


次濁
逆角切
ŋiak
分韻撮要

陽入
第十剛講降角







(參考資料:漢典 [1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ye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ye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yo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o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yo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yɐ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ia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yə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ŋoʔ
23
陽入
吳語
温州
ŋo
212
陽入
湘語
長沙
io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ŋɔk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ŋɔk
5
陽入
粵語
廣州
ŋɔk
2
陽入
粵語
陽江
ŋɔk
54
上陽入
閩語(閩南語)
廈門
gak
5
陽入
閩語(閩南語)
潮州
ŋak
4
陽入
閩語(閩東語)
福州
ŋouʔ
4
陽入
閩語(閩北語)
建甌
ŋa
42
陽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8]  、漢典 [1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10]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10
  • 3.    徐中舒著.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01:1026-1027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6]
  • 5.    平水韻 三覺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10]
  • 6.    何金松編著.漢字春秋:天地寫真[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154
  • 7.    黃思賢,魏明揚著.漢字中的自然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5.03:82-83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873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608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254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2-10]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248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61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33
  • 15.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1]
  • 16.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1]
  • 17.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0]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5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