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嶽永逸

鎖定
嶽永逸 [1]  ,男,四川劍閣人,中共黨員、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曾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民間文藝學、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北京市“百人工程”中青年理論人才培養計劃成員,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一戰線高端智庫特聘研究員,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華曲藝學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協會會員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日本神奈川大學COE訪問研究員,香港浸會大學訪問學人,劍橋大學訪問學者,兼任CambridgeJournalofChinaStudies(《劍橋中國研究》)、《中國節日誌》和《中國民俗志》編委。 [1-2] 
已出版《以無形入有間:民俗學跨界行腳》《舉頭三尺有神明:漫步鄉野廟會》《朝山》《人生儀禮:中國人的一生》《都市中國的鄉土音聲:民俗、曲藝與心性》《行好:鄉土的邏輯與廟會》《憂鬱的民俗學》《老北京雜吧地:天橋的記憶與詮釋》《靈驗·磕頭·傳説:民眾信仰的陰面與陽面》《空間、自我與社會:天橋街頭藝人的生成與系譜》《田野逐夢:走在華北鄉村廟會的現場》《温故:正在消失的服飾》等專著。曾榮獲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騰訊·商報華文好書”2015年度社科類好書獎,第四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第九、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文學藝術著作獎,第五屆北京中青年文藝工作者德藝雙馨獎,北京市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 [3-4] 
中文名
嶽永逸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北京師範大學 [4] 
主要成就
北京市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出生地
四川劍閣 [4] 
職    稱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

嶽永逸教育工作經歷

2012.9-2013.9 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人
2008.9-2009.9 香港浸會大學訪問學人
2005.7.15-7.30 日本神奈川大學COE訪問研究員
2004.7-2019.10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期間,2009年晉升副教授,2016年晉升教授
1998.9-2004.6 北京師範大學攻讀民俗學專業碩士、博士學位

嶽永逸研究興趣

從日常生活和信眾實踐研究中國當代的鄉土宗教與鄉村廟會,中國近現代都市文化,尤其是諸如相聲等市井文化百年來的演進、藝人羣體的生成與演化,中國民俗學理論,民間文藝學,民俗學史、節慶文化、人生儀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此外,也從事隨筆寫作。目前,主要興趣在於,從鄉土民俗學到都市民俗學的中國民俗學轉型的探討、民俗學史的研究。 [5] 

嶽永逸研究課題

1. 2016-2018年,主持完成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2016北京市宣傳文化高層次人才培養資助項目“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研究”(2016XCB106)
2. 2015-2017年,主持完成“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的北京師範大學自主科研基金項目“都市民俗學視野下地位羣體的日常生活研究”(SKZZB2015032)。
3. 2014-2018年,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北平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的民間文學及民俗學研究(1937-1949)”(14BZW153),結項“優秀”。
4. 2011年,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項目的“中國節日誌”(09@zh013)的子課題“廟會、祭會類項目的預研究”。
5. 2010-2014年,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項目的“中國節日誌”(09@zh013)的子課題“蒼巖山廟會”(JRZ2009028)。
6. 2009-2012,主持完成北京師範大學教學建設與改革項目通識教育優質課程“中國民俗文化(09-02-08)”。
7. 2008-2010年,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項目的“中國節日誌”(09@zh013)的子課題“妙峯山廟會”(JRZ2008003)。
8. 2007-2010年,主持完成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究”(07JJD740066)子項目“雜技與競技傳承人調查”。
9. 2004-2006,獨立完成北京師範大學青年教師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清末與民國時期北京天橋街頭藝人研究”。

嶽永逸獲得獎項

1. 2017年8月,《行好:鄉土的邏輯與廟會》榮獲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2. 2015年12月,《都市中國的鄉土音聲:民俗、曲藝與心性》榮獲“‘騰訊·商報華文好書’2015年度社科類好書獎”。
3. 2015年11月,《都市中國的鄉土音聲:民俗、曲藝與心性》入選《新京報》“2015年度好書書單”100種。
4. 2015年11月,《行好:鄉土的邏輯與廟會》入選2015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100本初選書目。
5. 2014年9月,論文《城牆內外:曲藝的都市化與都市化曲藝》榮獲第八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理論獎。
6. 2012年10月,《老北京雜吧地:天橋的記憶與詮釋》榮獲北京市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7. 2012年1月,《積極推動構建參與型春節》一文被中共中央辦公廳《觀點摘編》採用,並獲中央領導批示。
8. 2011年12月,《靈驗·磕頭·傳説:民眾信仰的陰面與陽面》榮獲 “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文藝學術著作獎”。
9. 2010年11月,榮獲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頒發的“第五屆北京中青年文藝工作者德藝雙馨獎”。
10. 2009年10月,《空間、自我與社會:天橋街頭藝人的生成與系譜》和參與主編的《中國民俗文化志·北京·門頭溝區卷》雙雙榮獲 “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文藝學術著作獎”。
11. 2004年11月,論文《村落生活中的廟會傳説》榮獲 “第四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理論文章二等獎”。
[1] 
嶽永逸 嶽永逸

嶽永逸個人專著

2023 《文化轉場:非遺散論》,北京:九州出版社
2023 《鄉土日常:靈驗·磕頭·傳説》,桂林:灕江出版社
2023 《終始:社會學的民俗學(1926-1950)》,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2 《“口耳”之學:燕京札記》,北京:九州出版社
2021 《“土著”之學·輔仁札記》,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9 《以無形入有間:民俗學跨界行腳》,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9 《老北京雜吧地:天橋的記憶與詮釋(修訂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 《舉頭三尺有神明:漫步鄉野廟會》,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2017 《朝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 《人生儀禮:中國人的一生》,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5 《都市中國的鄉土音聲:民俗、曲藝與心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 《行好:鄉土的邏輯與廟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4 《憂鬱的民俗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1 《老北京雜吧地:天橋的記憶與詮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0 《靈驗·磕頭·傳説:民眾信仰的陰面與陽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7 《空間、自我與社會:天橋街頭藝人的生成與系譜》,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7 《田野逐夢:走在華北鄉村廟會的現場》,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7 《温故:正在消失的服飾》,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8] 

嶽永逸主編

2016 《中國節日誌·蒼巖山廟會》,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5 “國際理解課程·不可不知的中華文化”(《人生儀禮》、《二十四節氣》、《民族節日》、《中國聲音》),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4 《中國節日誌·妙峯山廟會》,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0 《節日研究》第二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2010 《新中國北京文藝60年:1949-2009.民間文藝卷》,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6 《中國民俗文化志·北京·門頭溝區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6 《中國民俗文化志·北京·宣武區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嶽永逸期刊文章

2023
1.《社會學實驗:人文區位學中國化的演進》(與熊詩維合寫),《社會學研究》(6):131-152
2.《擬構中國民俗學史的詩與真:國際視野、學科建設與中國本位》,《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89-101 [9] 
3.《明皇打鼓,貴妃跳舞》,《讀書》(10):3-11
4.《鏡頭,館舍與房舍》,《讀書》(7):61-66 [16] 
5.《盤活學術遺產:經典譯讀的幾點説明》,《民間文化論壇》(3):5-12
6.《風俗と民俗:中國の現代民俗學における史學的性質と民族性》,宗暁蓮譯,《日常と文化》(11):79-93
7.《풍속과민속: 중국 현대민속학의 사학적(史學的) 근원성과 민족성》,김호걸(金鎬傑)譯,《日常と文化》(11):175-192
8.《文化轉場、個人的非遺與民族共同體》,《民俗研究》(1):26-38; [10]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3年第6期摘錄,頁137-138;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民族問題研究》2023年第5期全文轉載,頁48-59。
2022
1.《修山,小民的豐碑》,《讀書》(10):102-111
2.《做宗教:使中國成為理論的當代中國宗教研究》(與劉守峯合寫),《世界宗教研究》(5):88-104; [17]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宗教》2022年第5期全文轉載,頁5-20。
3.《<諸仙紀>序,仙話的當代賦意》,《中國文藝評論》(5):94-105
4.《20世紀前半葉中國社會工作的架構與實踐:以蔣旨昂為中心》(與熊詩維合寫),《社會建設》(2):3-28
5.《民俗、社區與文化:燕京大學社會學的本土化探索》,《民俗研究》(1):5-20;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社會學》2022年第6期全文轉載,頁85-100。
6.《風俗與民俗:中國現代民俗學運動的史學根性和民族性》,《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171-182 [11] 
2021
1.《回首向來蕭瑟處》,《讀書》(11):111-116
2.《為了忘“缺”的記憶:社會學的民俗學》,《讀書》(6):30-39 [15] 
3.《社會學的民俗學:黃石20世紀30年代的民俗學研究》,《社會學評論》(3):101-119 [14] 
4.《魔障與通脹:李安宅的意義學》,《學海》(2):21-30
5.《實地厚生:李安宅的文化社會學》,《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9-27
6.《FolkloreとFolkways:現代中國民俗學発展の2つの潮流—巖本通彌著「東アジア民俗學の再定立」ヘのレスポンス2點》,西村真志葉葉訳,《日常と文化》(9):59-72
7. 《Folklore와 Folkways: 중국 현대민속학이 발전해온 두 갈래 길——이와모토미치야 교수의 〈동아시아 민속학의 재정립론〉에대한 두 가지 논의》, 김 호걸(金鎬傑)譯,《日常と文化》(9):213-226
2020
1. 《“土著”之學:司禮義的中國民俗學研究》,《民族文學研究》(1):60-79
2. 《小道可觀:現代中國的扶箕與詮釋》,《世界宗教研究》(1):29-43
3. 《語言的“通脹”與意義:紀念李安宅》,《讀書》(5):76-84
4. 《Folklore和Folkways:中國現代民俗學演進的兩種路徑》,《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7):22-28
2019
1. 《諺語研究的形態學及生態學:兼評薛誠之的<諺語研究>》,《民族文學研究》(2):54-72
2. 《零落成泥碾作塵》,《讀書》(5):151-159
3. 《雜吧地兒:中國都市民俗學的一種方法》, 《民俗研究》(3):18-30
4. 《器具與房舍:中國民具學探微》,《民族藝術》(4):28-42
5. 《言地語人:曲藝研究七十年》(與林旻雯合寫),《民間文化論壇》(6):64-80
6. “Disciplinary Tradition, Everyday Life, and Childbirth Negotiation: The Past and Present of Chinese Urban Folklore Studies”, trans. by Wenyuan Shao and Yuanhao Zhao, in Zhang Lijun & You Ziying eds. Chinese Folklore Studies Today: Discourse and Practic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9,pp.27-61
2018
1. 《保守與激進:委以重任的近世歌謠》,《開放時代》(1):91-106
2. 《中國都市民俗學的傳統與日常轉向:以北京生育禮俗變遷為例》,《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76-87。後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18年第7期全文轉載,頁41-52。
3. 《廟宇宗教、四大門與王奶奶:功能論視角下的燕大鄉土宗教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44-60。後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宗教》2018年第4期全文轉載,頁89-104。
4. 《孫末楠的folkways與燕大民俗學研究》,《民俗研究》(2):5-14 [13] 
5. 《社會治理、組織與節慶:1930年代平郊村的青苗會》,《文化遺產》(2):113-120
6. 《學術“同工”楊堃的批評》,《讀書》(6):21-28
7. 《故事流:歷史、文學及教育——燕大的民間故事研究》,《民族藝術》(4):36-46
8. 《更高意義上人的完整性》,《東吳學術》(5):59-66
2017
1. 《精神性存在的讓渡:舊京的廟會與廟市》,《民俗研究》(1):87-98
2. 《妙峯山的光》,《民族藝術》(1):160-165
3. 《天眼、日常生活與街頭巷尾》,《讀書》(3):12-19
4. 《隱於“市”與“史”:趙衞邦與他的民俗學研究》,《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25-36
5. 《朝山:廟會的聚與散》,《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85-88
6. 《廟會的非遺化、學界書寫與中國民俗學:龍牌會研究三十年》(與蔡加琪合寫),《民族文學研究》(6):32-48 [12] 
2016
1. The Nation-State, the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the Economy of Temple Incense: 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a Temple Festival on a Landscaped Holy Mountain, Rural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 vol.13, no.2 (2016.12), pp.240-287
2. Preface: Beijing and Its Daily Lives, 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vol.11, no.1 (2016.3), pp.1-4
3. The Alienation of Spiritual Existence: Temple Festivals and Temple Fairs in Old Beijing, 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vol.11, no.1 (2016.3), pp.1-26
4. Belief or Leisure: The Evolution of Miaofeng Mountain Temple Festival in the Last Century, 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vol.11, no.1 (2016.3), pp.27-47
5. 《暴風雪的熱度》,《書城》(1):83-90
6. 《非遺的霧霾》,《讀書》(3):31-38
7. 《粽子與龍舟:日漸標準化的端午節》,《中原文化研究》(2):61-65;後被《黨政幹部參考》2016年第10期第34-35頁摘錄
8. 《山西狼/狐精怪故事的比較研究》(與趙雪萍合寫),《民間文化論壇》(2):30-48
9. 《儀式、演劇與鄉土》,《書城》(5):118-122
10. 《土地的黃昏》,《民俗研究》(3)
11. 《革弊?人神敬拜的禮俗讓渡》,《民俗研究》(4):54-60
12. 《技術世界民間曲藝的可能》,《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22-129
13. 《民族國家、承包制與香火經濟:景區化聖山廟會的政治-經濟學》,《中國鄉村研究》(13): 78-128
2015
1. 《廟會》,《民間文化論壇》(6):113-115
2. 《曲藝的現代進路》,《讀書》(9):137-144
3. 《官方、消費體制下的節日與狂歡》,《節日研究》(10):16-17
4. 《小劇場的光暈》,《創作與評論》(8):92-100
5. 《教育、文化與福利:從廟產興學到興老》,《民俗研究》(4):124-133,後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宗教》2015年第5期全文轉載,頁147-155。
6. 《摻乎、神聖與世俗:廟會中物的流轉與辯證法》(與王雅宏合寫),《世界宗教文化》(3):49-54
7. 《宗教、文化與功利主義:中國鄉土廟會的學界圖景》,《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47-156
8. 《宗教·文化と功利主義:鄉土廟會の展望》,《比較民俗研究》(for Folklore Studies of ASIA)29(2015.3):17-34
9. 《舞姿的聲音》,《天涯》(2):44-47
10. 《視頻化時代的節慶與曲藝》,《曲藝》(2):21-22
11. 《城鎮化的鄉愁》,《民間文化論壇》(2):11-14,後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15年第8期全文轉載,頁8-11。
2014
1. Holding Temple Festivals at Home of Doing-gooders: Temple Festivals and Rural Relig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vol.9, no.1(2014.3), pp.36-83
2. 《生計、文學與政治:被消費的身體》(與孔雪合寫),《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51-158
3. 《大春節觀:激活民族節日的文明價值》,《文明》(1):8-9
4. 《批評的頓悟與情懷》,《文藝新觀察》(3):23-30
5. 《小劇場的光暈》,《國家話劇》(3):67-74
6. 《華北三皇姑的傳説體系與層累生成》(與趙倩合作),《民俗研究》(6):108-114
7. 《共享·心性·交際花:民俗的變臉》,《民族藝術》(6):129-133
2013
1. 《信仰か、餘暇か》,《比較民俗研究》(for Folklore Studies of ASIA)28(2013.11): 58-90
2. 《大春節觀的確立:從旁觀型春節到參與型春節》,《西北民族研究》(4):22-28
3. 《民俗學志與另類的中國民俗學小史》,《民俗研究》(6):5-13
4. 《生命經驗的裸寫:都市民俗志的潘多拉盒子》(與孔雪合寫),《民俗研究》(3):47-57,後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13年第9期全文轉載,頁47-57。
5. 《草根·小劇場·空殼藝術:當代藝術神話的生成與光暈》,《民族藝術》(2): 47-53,後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舞台藝術(戲曲、戲劇)》2013年第4期全文轉載,頁49-57。
6. 《都市中國的鄉土音聲:守舊的民間敍事》,《青海社會科學》(2):181-186
7. 《城牆內外:曲藝的都市化與都市化曲藝》,《思想戰線》(1):84-88
8. The Equality of Kowtow: Bodily Practices and Mentality of Zushiye Belief , 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 vol. 8, No.1, (2013.3), pp:1-20
2012
1. 《雅俗之偽:二人轉的生態學》,《讀書》(2):142-148
2. 《現代性的都市民俗學》,《民族藝術》(2):41-47
3. 《教堂鐘聲與晨鐘暮鼓:華北梨區鄉土宗教的賽局圖景》,《民俗研究》(5):72-80,後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宗教》2013年第1其全文轉載,頁125-133。
4. 《信仰抑或休閒:妙峯山廟會的百年流變》,《北京檔案史料》(3):164-188
5. 《被消費的鬼:鬼節中並呈的老鬼和新鬼》,《節日研究》(6):32-38
2011
1. 《大春節觀與年味濃淡的色素分析》,《思想戰線》(5):67-72.
2. 《生活·政治·商品:文化·社會生態としてみゐ草の根の相聲》,載《比較民俗研究》(for Folklore Studies of ASIA)26(2011.6):125-186.
3. 《説與寫:雜吧地北京——天橋的敍事學》,《民俗研究》(2):214-239,後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11年第10期全文轉載,頁80-92。
2010
1. 《反哺:民間文藝市場的經濟學——兼論現代性的民俗學》,《思想戰線》(5):104-109
2. 《俯視、蔑視與平視:百年鄉村廟會研究史及其心性》,《節日研究》(1):5-33
3. 《家中過會:生活の流れにおけゐ民眾信仰》,載《比較民俗研究》(for Folklore Studies of ASIA)24(2010.3):71-122
4. 《兩個世紀初的想象:原生態與民間藝術的弔詭》,《文藝爭鳴》(3):13-17
5. 《裂變中的口頭傳統:北京民間文學的傳承現狀研究》,《民族藝術》(1):6-12
2009
1. 《日常表達中的華北鄉土社會》,《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4:25-36
2. 《眼淚與歡笑:唐代教坊藝人的生活》,《民俗研究》(3):58-98
3. 《嬗變的醮會:河北趙縣豆腐莊皇醮會調查報告》(與王學文合寫),《民俗研究》(1):190-208
2008
1. 《傳統民間文化與新農村建設:以華北梨區廟會為例》,《社會》28.6:176-193。該文先是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1月6日第25期12版摘錄,後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09年第4期全文轉載,頁47-55。
2. 《磕頭的平等:生活層面的祖師爺信仰——兼論作為主觀感受的民俗學》,《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5(3):21-34
3. 《學術田野與媒體田野:直面災後族羣文化的傳承》,《民族藝術》(3):56-60
4. 《民間藝術、商品與文化自覺——當代中國民俗文化市場繁榮的反思》,《民俗學研究》(Korean Journal of Folk Studies)Vol.22(2008.6):137-159
5. 《近代都市社會におけゐ底邊階級——北京天橋芸人の由來·自己認識及びその變化》,《比較民俗研究》(for FOLKLORE STUDIES of ASIA)22(2008.3):31-54
6. 《範·根納普及其<通過儀禮>》,《民俗研究》(1):5-12
7. 《家中過會:中國民眾信仰的生活化特質》,《開放時代》(1):101-121。後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宗教》2008年第3期全文轉載,頁115-131。
2007
1. 《鄉村廟會的政治學:對華北範莊龍牌會的研究及對“民俗”認知的反思》,《中國鄉村研究》(5):203-241
2. 《都市社會的一個底邊階級:北京天橋藝人的來源、認同與譯寫》,《民俗研究》(1):92-120
3. 《城市生理學與北京天橋的“下體”特徵——兼論“雜吧地”的認知意義》,《都市文化研究》(4):182-213
2006
1. 《城市生理學與雜吧地的“下體”特徵:以近代北京天橋為例》,《民俗曲藝》154(2006.12):201-252
2. 《無定法的田野——天橋藝人調查的回顧與反思》,《民俗研究》(2):35-51
3. 《日本落語的傳承與文化自覺》,《民族藝術》(1):18-30
2005
1. 《傳統的動力學:娃娃親的現代化生存》,《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69-78
2. 《傳説、廟會與地方社會的互構——對河北C村娘娘廟會的民俗志研究》,《思想戰線》(3):95-102。後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06年第4期全文轉載,頁17-26。
3. 《民俗學視野下的人文奧運》,《民俗研究》(2):29-40
4. 《鄉村廟會的多重敍事:對華北範莊龍牌會的民俗學主義研究》,《民俗曲藝》147(2005.3):101-160
2004
1. 《民俗學主義的興起、普及及影響》(與西村真志葉合寫),《民間文化論壇》(6):70-75
2. 《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試行)下》(與劉鐵梁等合寫), 《民俗研究》(3):152-177
3. 《對生活空間的規束與重整:常信水祠娘娘廟會》,《民俗曲藝》143(2004.3):213-269
2003
1. 《脱離與融入:近代都市社會街頭藝人身份的建構——以北京天橋街頭藝人為例》,《民俗曲藝》142(2003.12):207-272
2. 《村落生活中的廟會傳説》,《民族藝術》(2):43-54
2001
1. 《當代北京民眾話語中的天橋》,《民俗研究》(1):54-67

嶽永逸翻譯文章

2023 《作為社會學實驗室的平郊村:一個北平郊區村莊居民在解決相似和共同問題中的社會寫作過程》(與熊詩維合譯),《民間文化論壇》(3):26-43
2023 《抗戰中和抗戰後的成都學徒》(與江璐合譯),《民間文化論壇》(3):16-25
2019 《扶箕之起源及發展》(與程德興合譯),《民間文化論壇》(1):56-66
2018 《秧歌:河北定縣鄉村戲》(與程德興合譯),《貴州民族大學學報》(1):183-199
2017 《中國近代民俗學研究概況》,《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37-58
2014 《中國對民俗的使用》,《民俗研究》(2):38-45
2008 《<通過儀禮>英文版導言》,《民俗研究》(1):13-23。
2008 《<通過儀禮>第一章 儀式的類型》,《民俗研究》(1):24-35。
2008 《<通過儀禮>第十章 結論》,《民俗研究》(1):36-40。

嶽永逸書評

2017 《重述中國神話:輕學術、文化傳承與自我救贖》,《新京報·書評週刊》12月2日B08版
2017 《人類所做的掙扎都是相似的》,《新京報·書評週刊》5月6日B07版
2016 《黃炎村的生活倫理:日常有詩意,平淡見真情》,《新京報·書評週刊》3月5日B02、B03版
2015 《人窮了當街賣藝:舊京“勞作女性”的糾結》,《新京報·書評週刊》9月12日B14版
2015 《和鄉村漸行漸遠,念鄉愁且行且回頭》,《新京報·書評週刊》5月2日B08版
2013 《水窮雲起:周作人的脾氣》,《讀書》2013(10):138-146
2011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讀書》2011(9):159-162.
2011 《多面的胡仙與另一隻眼:評<胡仙敬拜:帝國晚期和現代中國的權力、性別與民眾宗教>》,《開放時代》2011(9):148-158。
2009 《中國民間宗教:隱喻誰的帝國——評<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與李華偉合寫),《宗教人類學》(1):404-414。
2008 《時空體認的轉換及迷失——<自我的他性>讀後》,《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5.1:187-193。
2002 《紅山峪村村民生活的濃描與實錄——我讀<紅山峪村民俗志>》,《民俗研究》2002(2):176-183。

嶽永逸專欄文章

《新產經》“思想者”專欄“憂鬱的民俗學札記”
2012 《小學科的大窘境》,《新產經》2012(4):87-90
2012 《“民俗學,那是幹啥的”》,《新產經》2012(5):77-78
2012 《另類的也是真實的中國民俗學小史(上):重讀楊堃的《民俗學與通俗讀物》和《我 國民俗學運動史略》》,《新產經》2012(6):83-86
2012 《另類的也是真實的中國民俗學小史(下):前賢努力的國殤》,《新產經》2012(7): 88-90
2012 《豎筷插碗:消逝的、潛存的、應景的民俗》,《新產經》2012(8):82-84
2012 《禮尚往來:鄉土中國的醫患關係》,《新產經》2012(9):77-79
2012 《日漸文藝化的倒痰》,《新產經》2012(10):73-74
2012 《常與非常:母親的家世》,《新產經》2012(11):73-76
2012 《是與非:槐樹地的風水》,《新產經》2012(12):87-89
2013 《“兩頭蛇”的窘境》,《新產經》2013(1):82-84
2013 《擦肩而過的走陰》,《新產經》2013(2):76-78
2013 《“我的病是你們整出來的”》,《新產經》2013(3):74-76
2013 《孝道的弔詭:老無所樂》,《新產經》2013(4):74-76
2013 《忍辱負重的非遺(上)》,《新產經》2013(5):74-75
2013 《忍辱負重的非遺(下)》,《新產經》2013(6):88-89
2013 《沒了眼睛與嘴唇的土地》,《新產經》2013(7):76-77

嶽永逸田野筆記

《新京報》2012年4月至6月

嶽永逸兼職

1. 北京市“百人工程”中青年理論人才培養計劃成員(2009)
2.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一戰線高端智庫特聘研究員(2017-2019)
3. 《中國節日誌》編委、《中國民俗志》編委,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劍橋中國研究》)編委、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百科全書編委
4.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華曲藝學會理事
5. 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理事、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