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崔弘宰

鎖定
崔弘宰(?—1135年),高麗王朝中期大臣。本名弘正,1112年(或1113年)改名弘宰,字令如,稷山(今韓國忠清南道天安市稷山邑)人。歷仕宣、獻、肅、睿、仁宗五朝,參加過曷懶甸之戰,官至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諡號襄肅。 [1] 
本    名
崔弘宰
別    名
崔弘正(曾用名)
令如
所處時代
高麗王朝
出生地
稷山
逝世日期
1135年

崔弘宰人物生平

崔弘宰早年經歷

崔弘宰的高祖父是輔佐高麗太祖王建開國的功臣崔良儒,王建在統一三韓後巡行至其家鄉,以崔良儒為“社稷之衞”,遂命名為“稷山”。 [2]  崔弘宰“少尚氣,喜馳騁”,練就了騎射的工夫。 [1]  二十四歲時憑藉恩蔭,起家將仕郎、尚書户部主事、同正,並研習儒家經典,參加科舉,未能及第。高麗肅宗即位後,他就被選拔為內侍。壽昌六年(1100年)二月任西面都監判官,十二月轉守宮署令。乾統二年(1102年)十二月改大樂署丞,一年後遷軍器主簿,又過一年轉試禮賓主簿。 [3] 

崔弘宰女真之戰

其時高麗與女真交惡,肅宗先後派林幹、尹瓘出征,皆被擊敗,遂任命崔弘宰為宣諭使,與女真將領石適歡(又作之訓、之助)交涉,最終“卑辭講和,結盟而還”。尹瓘班師後,崔弘宰留在東北邊界,修繕被女真破壞的宣德、定州城池,加強邊防,得到褒獎。 [4-5]  乾統五年(1105年)六月試閤門祗候,十一月轉正。 [6] 
高麗睿宗繼位後,他先被外放為東界兵馬判官 [7]  ,乾統七年(1107年)三月任試尚舍奉御,賜緋魚袋。 [8]  同年冬,高麗睿宗決定利用尹瓘訓練的“別武班”征討女真,先派崔弘宰為宣諭使兼兵馬判官,與同僚黃君裳一起誘騙女真酋長入高麗定州和長州(均在今朝鮮咸鏡南道定平郡境內),然後殺之,並出關擊殺不肯入關的五十餘名女真人。十二月十四日,高麗四路大軍北伐女真,崔弘正率神騎、神步軍,打了幾場勝仗。戰後獲任兵馬都巡檢使,監督修築福、吉、英、雄州四城。 [9-10] 
乾統八年(1108年)正月十六日,崔弘宰在加漢村之戰中奮勇出擊,解救尹瓘和吳延寵兩元帥,二月初九日遙拜尚書考功員外郎。 [11-12]  二月十一日,崔弘宰在雄州城開四門出擊,大破圍城女真軍,生擒公兄(將領)一名,斬馘七十七級,長、初甲二十六副、馬百三十二副、戰馬四十匹、大車四十兩、中車二百兩。五月初八日,遙升刑部郎中。從四月尹瓘、吳延寵率主力班師後,女真軍就開始圍攻雄州城。該月,女真軍再圍雄州城二十七日,崔弘宰與兵馬鈐轄林彥一起守城,出兵交戰,但未能得手,頗有傷亡。後吳延寵發兵救援,才使雄州城免於失守,但崔弘宰等均因擅自出戰的罪名被懲罰。 [13]  [14] 
到乾統九年(1109年),崔弘宰已成為樞密院右副承宣、都知兵馬事。 [13]  三月,女真攻擊吉州,崔弘宰率軍出擊,斬首七十餘級,收取大牛二十四頭。但這種小勝難挽高麗頹勢,睿宗決定棄地講和,於七月任命任懿為判東北面兵馬事兼行營兵馬使,負責撤回和交割事宜。但崔弘宰在任懿到來前就收齊九城軍民兵仗,在鹹州與女真盟誓後撤回高麗。十二月十二日,任禮賓少卿,同日左遷廣州牧副使、兵馬鈐轄兼勸農使。 [15-17] 

崔弘宰宦海沉浮

天慶元年(1111年)三月九日,崔弘宰任衞尉少卿並在不滿考年的情況下調回中央。六月六日,任給事中。 [18]  天慶二年(1112年)正月二十二日,外放西北面兵馬使。 [19]  天慶三年(1113年)三月二十七日任户部侍郎、知御史台事。 [20]  同年十一月假殿中監銜,赴遼進貢。回國後, [21]  天慶四年(1114年)三月十三日任尚書左丞兼直門下省,十二月十六日加朝散大夫、太子少詹事。翌年三月兼任太僕卿。天慶六年(1116年)六月,加試右散騎常侍兼太子右詹事。同年,受遼金戰爭影響,遼朝在鴨綠江以南的據點保州、來遠城岌岌可危,崔弘宰於七月二十二日受任西北面兵馬使,與元帥去接收保州,在元帥金緣(金仁存)調遣下完成任務,改保州為義州,使高麗疆域抵達鴨綠江。 [1]  [22-23] 
丁酉年(1117年)六月,崔弘宰任御史大夫。己亥年(1119年)六月,任左散騎常侍、同知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一年後任刑部尚書。辛丑年(1121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調兵部尚書,壬寅年(1122年)三月十一日任樞密院使、判三司使。四月,睿宗薨逝,臨終召崔弘宰託孤。高麗仁宗繼位後,崔弘宰就於五月十八日升任尚書左僕射、參知政事、判尚書工部事。期間,他與宰相韓安仁、文公美不和,同時依附仁宗外公李資謙。同年十二月,有人向他舉報韓安仁要害李資謙,他告訴李資謙,李資謙遂羅織罪名,流放並殺害韓安仁,文公美等也被流放。他也因“功”拜相,於十二月二十五日升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尚書户部事。一年後升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24-25] 
此時崔弘宰“擅威福,眾心懾服,權勢日熾”,對李資謙構成威脅,於是李資謙開始懷疑崔弘宰要奪取他的權力。有個叫權因的武人揣摩到了李資謙的這個想法,向李資謙密告崔弘宰與將軍鄭旌叔、李神義圖謀對李資謙不利,李資謙問親家拓俊京,拓俊京説:“弘宰為人難測,不可保其不然。”李資謙遂秘密上奏仁宗,崔弘宰遂被流放升州縟地島,他的幾個兒子也都被流放,時為甲辰年(1124年)二月。 [1]  [26]  三年後,李資謙、拓俊京先倒台,被他們迫害流放的人都被召還,唯獨崔弘宰被台諫彈劾當初誣告過韓安仁,所以是最後被召還的,於戊申年(1128年)六月八日復任門下侍郎平章事、判尚書兵部事。 [1]  [27]  上任不久,就遇到南宋使節楊應誠來高麗要求借道尋回徽欽二帝,遭到高麗君臣拒絕。崔弘宰嘲笑楊應誠説:“金國雖納土與之,二聖亦不可得,大朝何不練兵與戰?” [28] 

崔弘宰致仕去世

己酉年(1129年)七月二十七日,崔弘宰以宰相外調西北面兼中軍兵馬使。辛亥年(1131年)九月三日,仍為門下侍郎平章事、判尚書吏部事。十二月十九日,賜“佐理功臣”號,加檢校太傅銜,翌年二月加太子太傅 [29]  在此期間,他曾提拔無名小卒鄭仲夫,多年後成為改變高麗歷史的武臣政變的發動者。 [34] 
當時,崔弘宰為了恢復因之前的流放而喪盡的家產,便收賄賣官,恰逢旱蝗之災,諫官崔惟清等上疏稱“貪邪在位,亂法蠹國”才導致災害,於是他在癸丑年(1133年)六月二十八日被降職為守司空、尚書右僕射。 [1]  [30]  甲寅年(1134年)二月十一日復任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尚書户部事,並被要求致仕。 [31] 
乙卯年(1135年)二月二十三日,崔弘宰在龜山洞修淨寺去世,火化後葬於進奉山南麓。仁宗輟朝三日,賜諡“襄肅”。 [32] 

崔弘宰人際關係

  • 父親:崔迪(追贈尚書右僕射、守刑部尚書)
  • 母親:樸氏(全州人樸永衝之女)
  • 妻子:孫氏(刑部侍郎孫烱之女)
  • 兒子:崔翔、道休(出家為僧)、崔温京、崔端
  • 女兒:慶宣(出家為尼) [33] 
參考資料
  • 1.    《高麗史》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三十八,《奸臣傳·崔弘宰》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10]
  • 2.    《崔弘宰墓誌銘》:卒佐理協謨功臣、三重大匡、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師、守司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尚書户部事、上柱國、食邑一千户、食實封三百户、致仕襄肅公姓崔,諱弘宰,字令如,高祖三韓功臣、三重大匡良儒,稷山縣人也。初太祖統合時,良儒同一心力,輔佑成功,太祖巡行至此縣北嶽,以謂良儒社稷之衞,因名稷山也。
  • 3.    《崔弘宰墓誌銘》:公年二十四,以父蔭初職將仕郎、尚書户部主事、同正,早學章句之藝。四年,禮部再就殿試,而卒不第。肅宗即政,乙亥年入宦官。庚辰二月,受差西面都監判官。十二月,轉守宮署令。壬午十二月,改大樂署丞。癸未十二月,改軍器主簿。甲申十二月,轉試禮賓主簿。
  • 4.    《崔弘宰墓誌銘》:始自祖宗代來,東蕃女真臣屬我國,每歲朝貢。近世以降,蕃長英介、烏羅守相繼作主,背恩棄義,侵犯我疆,朝廷未嘗一日□外憂。甲申春,上命平章事林干將兵問罪,蕃賊先認逆戰,我軍亂退,蕃賊乘勝入宣德、定州,殺傷軍士,其少少男女繫累以作奴隸,不可勝計。上改命參知政事尹瓘往伐之,□罪克或,命公為宣諭使。公到界,遣譯語戴言等言諭賊首之訓等,祗命納降,退兵而去。參政尹瓘等兵馬諸員皆覆命,公獨留邊。宣德、定州城戍關防,修葺完□,□設加築,不日告成,其為功勞,異於常等。上褒之,命有司施行。
  • 5.    《高麗史》卷九十六,列傳第九,《諸臣傳·尹瓘》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10]
  • 6.    《崔弘宰墓誌銘》:乙酉六月九日,批試閤門祗候。十一月四日,批閤門祗候。
  • 7.    《高麗史》卷十二,世家第十二,《肅宗世家》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10]
  • 8.    《崔弘宰墓誌銘》:丁亥三月七日,批試尚舍奉御,賜緋魚袋。
  • 9.    《崔弘宰墓誌銘》:三年丁亥秋,㳂邊官員奏女真跋扈,無忌憚,來突城保,凌侮戍人,其蕃長以一胡蘆懸雉尾,轉示諸部落以議事,其越向不可知,惟朝廷早圖之。十一月,上命侍中尹瓘為大元帥,平章事吳延寵為副元帥,先遣公為宣諭使兼兵馬判官。公促行到界,遣定州記官英採、長州記官世毛出關,與蕃長公兄等言,諭其月十二日引來蕃長一百人入定州,以酒食暖熱投留之。賊首古羅等三百人入長州,亦賜酒食投留之。其餘到關外生疑不肯入者,分兵急擊,斬首五十餘級。十四日,四軍行兵次自文乃村至冬音城,蕃賊眾多,勢不可當。公率選鋒軍士接刃相戰,取馘甚多。十五日,甪位洞金城內賊兵屯駐拒捍,公率神騎、步班勝敵,掃蕩取馘一千二百十四級。公為兵馬都巡檢使,臨監起役,築置福、吉、英、雄州四城。
  • 10.    《高麗史》卷九十六,列傳第九,《諸臣傳·尹瓘》.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10]
  • 11.    《崔弘宰墓誌銘》:戊子正月十六日,兩元帥率兵行次加漢村,狄兵四千遮路急擊,我軍亂退。狄兵圍立,元帥中箭,其勢甚急。公率冠珎領下軍士,呼出急擊,賊類奔退,斬首三十六級……上褒可勤□,以二月九日批尚書考功員外郎。
  • 12.    《高麗史》卷九十六,列傳第六,《諸臣傳·崔弘宰》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10]
  • 13.    《崔弘宰墓誌銘》:二月十一日,狄兵一萬來攻雄州,公以奇計,一時開四門出戰,蕃賊亂退迷路,沒落也豆浦,人馬□死,其數未可知之,生擒公兄一名,取馘七十七級,長、初甲二十六副、馬百三十二副、戰馬四十匹、大車四十兩、中車二百兩,收取納城。四月,兩元帥承召赴闕,公與承宣林彥留邊制御。其月八日曉,狄兵一萬以水陸路來攻雄州,及暮少退,自也豆浦至此城北門外洞户築場十六,備兵仗器械,日日圍攻。有一保勝軍金甫在南小門外晝夜固守二十餘日,忽一日因賊所殺,其體棄於河隍。公見而痛之,收入戍中,以屯田穀米俻錢酒食祭之,燒骨拾之,□充攝郎將,給牒私□白銀盂子一口重八兩為賻贈,□人齎送京師,軍民聞之,無不涕泣,感激勵志。自四月至五月計五十餘日,賊兵來攻,而卒□克,引兵而退,勢之危急,莫甚於此。大城民保全,終不敗績,此公之計也。上褒可勤□……五月八日批尚書刑部郎中,十二月二十八日批樞密院右副承宣,餘如故,上又命公為都知兵馬事。
  • 14.    《高麗史》卷九十六,列傳第九,《諸臣傳·吳延寵》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10]
  • 15.    《崔弘宰墓誌銘》:己丑三月,蕃賊來攻吉州,公率軍士出擊,斬首七十餘級,收取大牛二十四首,其餘甲牟兵仗不可勝記。十二月十二日,批禮賓少卿,賜紫金魚袋。是日,左遷廣州牧副使、兵馬軡轄兼勸農使。
  • 16.    《高麗史》卷九十五,列傳第八,《諸臣傳·任懿》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10]
  • 17.    《高麗史》卷十三,世家第十三,《睿宗世家》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10]
  • 18.    《崔弘宰墓誌銘》:辛卯三月九日,批衞尉少卿,不滿考年,祗召赴闕。六月六日,批給事中。
  • 19.    《高麗史》卷十三,世家第十三,《睿宗世家》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10]
  • 20.    《崔弘宰墓誌銘》:癸巳三月二十七日,批尚書户部侍郎、知御史台事。
  • 21.    《高麗史》卷十三,世家第十三,《睿宗世家》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10]
  • 22.    《崔弘宰墓誌銘》:甲午三月十三日批尚書左丞兼直門下省,十二月十六日批朝散大夫、太子少詹事,餘並如故。乙未三月二十八日,批大僕卿,餘並如故。丙申六月二十日,批試右散騎常侍兼太子右詹事。契丹界內來遠、把州二城被金國所侵,固守不降有日矣。丙申秋,公將命到界,善便言諭屬我國,二城軍士老壯少幼來投者不可勝數,其於來遠□地築置大城,號曰義州防禦。上以謂:“歷代有心鴨淥為界,而勢不可得。今則不勞兵革,一旦收取二城,拓地開疆,施設關防,不為不廣,公之功烈,超軼於古今矣!”命有司施行。
  • 23.    《高麗史》卷十四,世家第十四,《睿宗世家》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10]
  • 24.    《崔弘宰墓誌銘》:丁酉六月二十二,批御史大夫,餘並如故。十二月二十四日,批朝請大夫、太子左詹事,餘如故。己亥六月十九日,批左散騎常侍、同知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庚子六月二日,批刑部尚書,餘並如故。辛丑十一月二十一日,批兵部尚書,餘並如故。壬寅三月十一日,批樞密院使、判三司使,餘並如故。四月八日,睿宗升遐,時召公,執手密有指揮,則公為先王之腹心亦可知矣。今上繼位,眷遇有加而無已。五月十八日,批尚書左僕射、參知政事、判尚書工部事。十二月二十五日,批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尚書户部事,餘並如故。
  • 25.    《高麗史》卷九十七,列傳第十,《諸臣傳·韓安仁》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10]
  • 26.    《高麗史》卷十五,世家第十五,《仁宗世家》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10]
  • 27.    《崔弘宰墓誌銘》:戊申六月八日,批三重大匡、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保、守太尉、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尚書兵部事、柱國。
  • 28.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十六:又數日復遣中書侍郎崔洪[弘]宰、知樞密院事金富軾來,固執前論,且言:“二聖今在燕雲,不在金國。”館伴使知閤門事文公仁亦曰:“往年公仁入貢上國,嘗奏上皇以金人不可相親,今十二年矣。”洪宰笑曰:“金國雖納土與之,二聖亦不可得,大朝何不練兵與戰?”
  • 29.    《崔弘宰墓誌銘》:己酉七月二十七日,批判西北面兼中軍兵馬使,餘並如故。辛亥九月三日,批判尚書吏部事、上柱國,餘並如故。十二月十九日,批佐理功臣、檢校太傅,餘並如故。癸丑二月九日,批太子大[太]傅,餘並如故。
  • 30.    《高麗史》卷十六,世家第十六,《仁宗世家》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10]
  • 31.    《崔弘宰墓誌銘》:甲寅二月十一日,批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尚書户部事、上柱國,仍令致仕。
  • 32.    《崔弘宰墓誌銘》:公寢疾不瘳,乙卯二月二十三日卒於龜山洞修淨寺,閏二月二日燒葬於進奉山之南麓。上悼之,輟朝三日,贈諡襄肅公。
  • 33.    《崔弘宰墓誌銘》:曾祖諱志功,追封軍尹;祖諱□,追封太子大傅;考諱迪,追封尚書右僕射、守刑部尚書。外祖姓樸,諱永衝,全州人也。公娶刑部侍郎孫烱之女,生四男一女。一曰翔,羅州牧副使、兵馬軡轄兼勸農使,借尚書户部郎中,賜紫金魚袋;二曰道休,興王寺寂照重大師;三曰温京,市署丞;四曰端,入內侍大樂署丞。女曰慶宣,淨業院大師,自幼祝髮為比丘尼。
  • 34.    《高麗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四十一,《叛逆傳·鄭仲夫》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1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