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岔路口

(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禮陂鎮下轄行政村)

鎖定
岔路口村是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禮陂鎮下轄的行政村 [1]  是接鄰下寺坊村位於禮陂中南,南界宜黃縣。鎮政府駐地距縣城16公里,崇宜公路橫穿境內,交通十分便利。下轄下寺坊村委會,下寺坊村、塘下、付坊、富坊,葫蘆坑,張家嶺、上寺坊,孤嶺下,岔路口,坊牌,河路上,老區,盧坊,澳香,塗坊,舍辦哩,操絮、下斜等17個小組村委會和1個村委會,84個村民小組,103個自然村,農業人口11607人,農户2572户。區域面積93.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731畝。
中文名
岔路口
別    名
竹筍之鄉
禮陂竹林
行政區類別
村莊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地理位置
贛東
面    積
93.6 km²
下轄地區
岔路口
政府駐地
下寺坊村,岔路口,塘下
電話區號
0794
郵政編碼
344220
氣候條件
亞熱帶潮濕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孤嶺三湖水
機    場
南昌昌北機場
火車站
撫州站 崇仁站
車牌代碼
贛F
方    言
操南語
學 校
禮陂中學

岔路口村莊簡介

岔路口村是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禮陂鎮下轄的行政村 [2]  寫下寺坊村位於禮陂境中南,南界宜黃縣。鎮政府駐地距縣城16公里,崇宜公路橫穿境內,交通十分便利。
下轄下寺坊村委會,下寺坊村、塘下村、付坊村、富坊村,葫蘆坑村,張家村、上寺坊村,孤嶺下村,岔路口村,坊牌,河路上,老區村,盧坊村,澳香村,塗坊村,舍辦哩村,操絮村、下斜等17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84個村民小組,103個自然村,農業人口11607人,農户2572户。均為漢族江右民系。區域面積93.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731畝。

岔路口自然資源

資源豐富:境內藴藏着豐富的煤礦、石灰石、毛竹等天然資源(素有“烏金白銀“之稱),盛產杉木、松木、樟木、毛竹、小竹筍、瓜果、麻雞。有各類水庫56座(其中小(一)型2座,小(二)型6座),有效灌溉面積11000餘畝,旱澇保收9000餘畝。電力資源豐富,全縣統一電網供應,用之不盡,取之不竭。

岔路口經濟發展

工程設計圖 工程設計圖
擁有煤礦、建材等支柱骨幹企業,主要企業有:煤礦8家、江西明生水泥有限公司、禮陂縣鑫源食品廠、禮陂縣康士純淨水廠,其中產值超一千萬元企業有3家,是禮陂縣發達的工業重鎮。

岔路口自然環境

環境優美:境內山清水秀。有山林面積1433915畝(其中毛竹面積35000畝),56座水庫鑲嵌其間,山水相映,十分宜人。坐落在“學士山”之巔的龍濟古寺宏偉壯觀,
歷史悠長,令人神往,遊者應接不暇。龍泉山水清質優,自1998年開始投產的崇仁縣康士純淨水廠選用龍泉山水經科學加工生產的禮陂康士純淨水(連年經過省地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院、防疫部門檢測合格)深受人們喜愛,已經成為崇仁人民日常必需欽用水。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5交通概況
交通便利:崇宜公路橫穿境內,鎮村之間、村村之間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
鎮黨委、政府大力營造優越的投資環境,制定了一系列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禮陂豐富的資源,良好的交通、能源、電力、文化、通訊條件,迷人的人文景觀是投資者稱心的家園。
6旅遊資源
龍濟寺位於江西省崇仁縣禮陂鎮學士山之嶺,是崇仁縣開放寺廟之一,龍濟寺已列入崇仁縣開放旅遊景點。學士山”頗有一番來歷,該山原名不詳,相傳明代有儒士在該寺講學,且頗有建樹,後人為紀念此事,故以“學士”為山名。 7龍濟寺
崇仁縣誌》載:龍濟寺始建於唐天佑元年(904)距今有1097年曆史。原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閣。明崇禎五年(1632),崇仁吳相國敬請觀心和尚主持龍濟寺,其間香火鼎盛。清康熙癸亥(1683)年鼎建龍濟中興祖塔,立穎湛、海聰大師墓碑,香火再度鼎盛。在古代,北宋地理學家樂史、元代地理學家吳澄、明代宰相吳道南都曾到此遊覽。民國時期,歷遭兵火,殿宇傾圯,僧眾星散,只保留中興祖塔和清代修建的觀音堂。文化大革命期間,觀音堂被作為崇仁縣共大學生上山勞動的臨時落腳之處,故得以保存。1985年崇仁縣人民政府批准龍濟寺為開放寺廟,並籌款修葺使之煥然一新。現寺前有一大場院,院內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堂,兩側建有僧尼宿舍共1200餘平方米,寺轄山林130畝,水田6畝,離寺不遠處有一池塘,既體現前朱雀(池塘)後玄武(山陵)“相地術”之意,又可作為“放生池”充滿慈悲為懷的宗教精神,一到寺前便可見康熙辛巳年(1701)郭春敬書的“龍濟古寺”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進入山門便是天王殿,正面是彌勒佛,東座天靈宮,西座馬元帥,作為“風調雨順”的象徵,過天王殿便是大雄寶殿,殿內金碧輝煌,正面是三尊大佛,背面是“海島”,塑大小菩薩100餘尊,兩邊塑羅漢像18尊,過大雄寶殿,便到觀音堂,內塑千手觀音一尊,佛像心態逼真,充溢着“救苦救難”、“普渡眾生”之情。“佛以絕俗為幽,寺得山水而媚”。龍濟寺集“殿、閣、亭、塔”為一體。以“幽、雅、古、絕”為特色“山、水、林、巖”相得益彰,宗教建築與自然風光渾然一體,為了方便人們上山觀賞和朝拜,2000年冬該寺廟在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修建了一條從山下到寺廟長2千餘米的石板路,人們可以一邊輕輕鬆鬆上山,一邊瀏覽兩邊的風景,盡情享受大自然的壯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