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村五絕

鎖定
《山村五絕》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組詩作品。這組詩集中而尖鋭地反映了北宋朝廷實行新法後對農村造成的巨大危害,顯示了蘇軾高度的寫實精神和深沉的愛民之情。這五首詩結構完整,多用反諷。
作品名稱
山村五絕
出    處
東坡七集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創作時間
1073年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字    數
140

山村五絕作品原文

山村五絕
其一
竹籬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處處花。
無象太平還有象,孤煙起處是人家。
其二
煙雨濛濛雞犬聲,有生何處不安生。
但教黃犢無人佩,布穀何勞也勸耕。
其三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
豈是聞韻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其四
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
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其五
竊祿忘歸我自羞,豐年底事汝憂愁
不須更待飛鳶墜,方念平生馬少遊 [1] 

山村五絕註釋譯文

山村五絕詞句註釋

①無象太平:即太平無象。
②韶:古代的音樂。
③杖藜:拄着藜木的手杖。
④強半:大半。
⑤底事:何事。
⑥“不須”兩句:引用漢代馬援的故事,表明作者想隱退的心情。漢代馬援的從弟馬少遊曾勸馬援不要追求高官厚祿,衣食足用就可以了。馬援後來曾説:“當吾在浪泊、西里間,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燻蒸,仰視飛鳶跕跕墮水中,卧念少遊平生時語,何可得也。”

山村五絕白話譯文

其一
竹籬茅屋蓋在溪水畔,春日進山村,看到漫山遍野的野花。
太平世道沒有定的標誌,炊煙起處都是農家,沒有流散之家便是好的。
其二
春雨濛濛中聽見雞鳴犬吠,人生一世在哪裏不是生活呢。
只要放寬鹽禁,使百姓生活好起來,他們就不會帶着刀劍出去販鹽,願意在家鄉辛勤耕種了。
其三
如今人們生活困頓,七十歲的老人還腰插鐮刀去山裏割竹筍和蕨菜充飢。
人們不是因為聽韶樂忘了飯菜的滋味,而是山中百姓無鹽下鍋。
其四
為了買鹽,百姓手裏的錢轉眼就在城市花光,農家幼小的子弟大多到城市遊蕩。
學得了城市的語音,卻荒廢了農耕生產。
其五
為了這些俸祿一直不歸隱,為此我感到慚愧,豐收的年景何事還會讓人憂愁呢。
我想早早隱退山林,不要像漢代馬援一樣,直看到飛鳶墜入水中,才想起少遊勸誡的話。 [1] 

山村五絕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春,蘇軾巡行屬縣,於新城道中經山村,賦此五絕。作為一個地方官,蘇軾親眼看到“新法”為害鄉村,看到王安石所深愛的農民們並沒有從他的“新法”中受利,如實地寫在詩中。 [1] 

山村五絕作品鑑賞

這組詩集中而尖鋭地反映了北宋朝廷實行新法後對農村造成的巨大危害,顯示了蘇軾高度的寫實精神和深沉的愛民之情。
這組詩的第二、三、四首,都以相當尖刻的反語譏諷“新法”,在“烏台詩案”中被指為罪狀。其實,御史們也只説這是惡意的譏諷,卻沒説這是造謠。當時為“新法”辯護的人,亦不能否定蘇軾寫的是事實,他們只辯護説:“新法”的本意是好的,只是在執行過程中被官吏們搞壞了。
作為組詩,這五首體現着完整的結構。第一首具有總綱的性質,從政治理論上否定“新法”;然後才是具體批評“新法”的中間三首;最後一首表明自己的不合作態度。 [1] 

山村五絕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集有《東坡樂府》。 [2] 
參考資料
  • 1.    夏華等編譯.東坡集.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20:146-147
  • 2.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