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屈家嶺文化陶器

鎖定
屈家嶺文化是長江流域第一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屈家嶺文化時期是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最為興盛和輝煌的時代,實現了長江中游史前文化的空前統一和繁榮,開啓了長江中游地區的早期文明,其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前2600年,因1955-1957年發現於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嶺遺址而得名。
屈家嶺文化陶器,屬於屈家嶺文化,分佈於湖北漢水流域一帶。彩陶紡輪上的各種旋形紋飾,簡練明快,生動活潑。
屈家嶺文化的蛋殼彩陶與彩陶紡輪和陶塑的紅陶小動物,為全國原始文化中所僅有,罕見於其他原始文化。
中文名
屈家嶺文化陶器
文化類型
屈家嶺文化
主要分佈
湖北漢水流域一帶
特    點
造型規整、美觀

目錄

屈家嶺文化陶器簡介

屈家嶺文化陶器 屈家嶺文化陶器
屈家嶺文化分佈於湖北漢水流域一帶。屈家嶺文化因1955-1957年發現於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嶺而得名 [1]  。出土遺物以彩陶紡輪、朱繪黑陶和蛋殼彩陶等最具特色。器皿造型規整、美觀。有碗、罐、盤、杯等。造型上,把一種形式分別運用於幾種不同用途的器物上,如部分碗、鼎、豆的體部基本一樣;再按不同器物附加高矮不同的圈足或三足,以適應不同的需要,是它的主要特徵。彩陶胎色橙黃,外施黑、灰陶衣,上繪彩紋。蛋殼彩陶杯,彩繪多繪於器內,陶碗的花紋內外兼施。紋飾髮旋紋的構成最為突出,尤其是彩陶紡輪上的各種旋形紋飾,簡練明快,生動活潑。

屈家嶺文化陶器文考

1955年開始在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嶺、天門石家河、鄖縣大寺、襄陽三步二道橋、光化觀音坪等地先後發現這一類遺存,因而得名。此外在河南南陽、唐河、湖北黃岡、鄂城、江陵、宜昌一帶也有類似的遺存。主要是分佈在長江北岸的江漢地區。
據碳—14測定其年代的結果來看,約為公元前3000年前後。早期屈家嶺文化黑陶較灰陶為多,並有蛋殼黑陶與朱繪黑陶。
當時農業已經普遍種植水稻,而紡織業較為發達,曾發現有大量的各式陶紡輪(不下十種,陶質較軟,有的還加繪紅褐。黑褐、橙紅、橙黃色彩,多用直線、弧線或卵點紋組成同心圓以及輻射線等)。
屈家嶺文化的蛋殼彩陶與彩陶紡輪和陶塑的紅陶小動物,為全國原始文化中所僅有,罕見於其他原始文化。
彩陶紡輪陶器有薄如蛋殼的彩陶厚僅0.1~0.2毫米,器形規整,有碗、杯兩種,反映了當時陶器工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亦有“蛋殼彩陶”之稱,彩紋多施於器外,少有裏外兼施者。慣用卵點、葉形、方塊、弧點、條紋、網紋、菱形格紋、“U”形等紋飾。
彩陶壺形器陶器造型大多為中小型日用器皿,如盆、缽、豆、盂、鼎等,並且出現有榫式器蓋及碗蓋等精巧造型。陶塑如雞、羊、球、環等上面多繪有各種精美圖案。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