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尾葉複葉耳蕨

鎖定
尾葉複葉耳蕨(學名:Arachniodes caudifolia Ching & Y. T. Hsieh)是鱗毛蕨科複葉耳蕨屬植物。植株高達1米。葉柄長53釐米,粗約5毫米,棕禾稈色,基部略被棕色、披針形鱗片,向上近光滑。葉片闊卵形,長42-55釐米,寬25-38釐米。葉幹後紙質,褐棕色或綠色,光滑,葉軸和羽軸下面偶有1、2棕色、線形小鱗片。孢子囊羣上側1行(耳片3-5枚),下側上部半行,位中脈與葉邊中間;囊羣蓋棕色、膜質,全緣,脱落。
分佈於中國四川、貴州(貞豐)、雲南(廣南)。生長在海拔800-950米的山谷林下。
尾形複葉耳蕨其大三角葉形美觀,是高檔切葉。株形整齊,硬革質葉,耐半陰,同屬中一些種還有黃色條紋,適於室內盆栽作觀葉植物,是開發前途較廣的蕨類。該蕨生長較慢,宜在中國西南地區選擇適宜地區生產,以提供質量高的切葉。藥用有清熱收斂功效。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
中文名
尾葉複葉耳蕨
拉丁學名
Arachniodes caudifolia Ching & Y. T. Hsieh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亞    門
真蕨亞門
蕨綱
亞    綱
薄囊蕨亞綱
真蕨目
鱗毛蕨科
複葉耳蕨屬
尾葉複葉耳蕨
命名者及年代
Ching & Y. T. Hsieh,1984 [2] 

尾葉複葉耳蕨形態特徵

尾葉複葉耳蕨
尾葉複葉耳蕨(11張)
植株高達1米。葉柄長53釐米,粗約5毫米,棕禾稈色,基部略被棕色、披針形鱗片,向上近光滑。葉片闊卵形,長42-55釐米,寬25-38釐米,頂部有一片具柄的羽狀羽片,與其下側生羽片同形,基部圓楔形,三回羽狀;側生羽片7-9對,互生,有柄,斜展,密接,基部下側一片較大,三角狀披針形,長23-27釐米,基部寬9-14釐米,尾狀尖,基部楔形,二回羽狀;小羽片約25對,互生,有短柄,基部下側一片伸長,披針形,長8-17釐米,寬1.5-3.2釐米,尾狀漸尖頭,末回小羽片11-20對,下部3-4對對生,幾無柄,卵狀長圓形,基部上側一片略較大,長1.2-2.5釐米,寬8-10毫米,急尖頭,上側邊緣淺裂或僅有粗鋸齒,均有短芒刺;基部上側一片小羽片不伸長或伸長,若伸長,則為披針形,長達10釐米,羽狀;第二、三對羽片與基部的同形或不同形,若不同形則為披針形,羽狀,基部一對小羽片不伸長。葉幹後紙質,褐棕色或綠色,光滑,葉軸和羽軸下面偶有1、2棕色、線形小鱗片。孢子囊羣上側1行(耳片3-5枚),下側上部半行,位中脈與葉邊中間;囊羣蓋棕色、膜質,全緣,脱落。 [3]  [5] 

尾葉複葉耳蕨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四川、貴州(貞豐)、雲南(廣南)。生長在海拔800-950米的山谷林下。 [3] 

尾葉複葉耳蕨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以分株或孢子繁殖。分株宜在春天或秋天結合換盆進行,分切其根狀莖,毎段至少帶一個老葉片和新芽。 [4] 

尾葉複葉耳蕨栽培技術

尾葉複葉耳蕨喜涼爽濕潤條件,葉革質,有一定耐旱能力,但過分乾燥時葉片捲曲,選用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夏天適當遮蔭,並供應足夠的水肥,葉片才會油亮濃綠。應及時修剪,以保持株形美觀,每年葉片生長數量有限,要注意保護葉片。 [4] 

尾葉複葉耳蕨主要價值

尾形複葉耳蕨其大三角葉形美觀,是高檔切葉。株形整齊,硬革質葉,耐半陰,同屬中一些種還有黃色條紋,適於室內盆栽作觀葉植物,是開發前途較廣的蕨類。該蕨生長較慢,宜在中國西南地區選擇適宜地區生產,以提供質量高的切葉。藥用有清熱收斂功效。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