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複葉耳蕨屬

鎖定
複葉耳蕨屬(學名:Arachniodes Blume)是鱗毛蕨科複葉耳蕨屬植物,陸生,中型草本植物。根狀莖粗壯,長而橫走,罕斜升,連同葉軸基部被鱗片;鱗片棕色、褐棕色、黑褐色或黑色,披針形、線狀披針形或鑽形,頂部往往毛髯狀,少有卵形,全緣,偶邊緣有齒;分佈於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中文名
複葉耳蕨屬
拉丁學名
Arachniodes Blume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亞    門
真蕨亞門
蕨綱
亞    綱
薄囊蕨亞綱
真蕨目
鱗毛蕨科

複葉耳蕨屬形態特徵

複葉耳蕨屬物種
複葉耳蕨屬物種(8張)
葉遠生或近生,葉片三角形、五角形、卵形或長圓形,大都為三回至四回羽狀,少有二回或五回羽狀,頂部急狹縮呈尾狀或略狹縮呈三角形,或者頂部漸尖;羽片有柄,通常斜展,接近或密接,基部一對羽片較大,通常為三角形或長圓形,基部一片小羽片照例伸長,偶有縮短,一回至三回小羽片均為上先出,末回小羽片為菱形、斜方形、鐮刀形,近披針形或長圓形,頂端常為刺尖頭,邊緣具芒刺狀鋸齒;葉脈羽狀,分離。孢子囊羣頂生或近頂生小脈上,少有背生,位中脈與葉邊中間,或為近葉邊生,圓形;囊羣蓋圓腎形,以深缺刻處着生,膜質,以後脱落。孢子兩面型,橢圓狀,有褶皺的周壁,透明,表面有疣狀、瘤狀或刺狀紋飾。細胞染色體n=41。
模式種: Arachniodes aspidiodes Blume
本屬是一個自然分類羣,在鱗毛蕨科分類系統上位於耳蕨屬Polystichum Roth與鱗毛蕨屬Dryopteris Adans.之間,它的形體、羽片、脈序、鋸齒和芒刺等特徵與耳蕨屬相同。但葉片大都為卵狀三角形或五角形,常為三回至四回羽狀,根狀莖橫走,葉柄基部鱗片大都為狹披針形,鑽形或線形,囊羣蓋圓腎形並以深缺處着生等特徵,則與耳蕨屬完全不同。本屬的形體和囊羣蓋形狀以及着生情況極似鱗毛蕨屬的變異鱗毛蕨羣Grex. Varia Ching,但根狀莖橫走,葉遠生或近生,不為放射狀簇生,脈序分枝圖式均為上先出,而鱗毛蕨屬除基部一對羽片為上先出外,向上的均為下先出。此外,本屬的各回小羽片基部不對稱,偏斜,而不為基部對稱等等也與鱗毛蕨屬不同。本屬形體、羽片及小羽片大同小異,分類比較困難,現依據葉的分裂度、葉片頂部形狀、基部羽片的形狀、小羽片的形狀、邊緣有無芒刺、孢子囊羣着生位置(背生、頂生;中生或近葉邊生)以及鱗片的形狀與顏色等特徵,共分2個組2個亞組11個系。

複葉耳蕨屬產地分佈

全世界約有150種,廣佈於熱帶、亞熱帶和南温帶,非洲、亞洲、大洋洲和中南美洲均產。中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區為本屬現代分佈中心。在亞洲的分佈: 向東到日本、向東南到印度尼西亞(爪哇),向南到新西蘭,向西南到中南半島和喜馬拉雅,向西到我國西藏東南部,向北到秦嶺南麓至山東嶗山。中國現知有103種、2變種。 [1] 

複葉耳蕨屬化學成分

鱗毛蕨科複葉耳蕨屬植物的化學成分較複雜,主要含有黃酮、三帖、甾體皂苷、酚類等成分。目前對其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黃酮類化合物酚類化合物上。
黃酮類化合物
周道年等利用硅膠、C18反相硅膠、Sephadex LH220凝膠等色譜技術對鱗毛蕨科植物刺頭複葉耳蕨A rach2niodes ex ilis(Hance)Ching地上部分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從中分離得到6個黃酮類化合物:柚皮芸香苷(1),芒花苷(2),聖草次苷(3),木犀草素27202芸香糖苷(4),5,72二羥基色原酮27202芸香糖苷(5),5,72二羥基色原酮(6)。化合物1~6均為首次從複葉耳蕨中分離得到。複葉耳蕨屬中黃酮含量:美麗複葉耳蕨=0.670,斜方複葉耳蕨=0.455,刺頭複葉衞蕨=0.636。 方偉等對斜方複葉耳蕨A rachniodes rhom boidea地上部分進行化學成分分離鑑定。採用不同色譜技術進行分離,用波譜和化學方法確定化合物結構。得化合物:黃色粉末山柰酚(1),黃色粉末山柰素23202α2L2鼠李糖苷(2),黃色針晶山柰素23202β202葡萄糖苷(3),黃色針晶山柰素23,7202α2L 2鼠李糖苷(4),黃色粉末槲皮素23202β 02葡萄糖苷(5),黃色針晶山柰素23202β202芸香糖苷(6)。所有化合物均為首次從該植物中得到。
酚類化合物
周道年等利用硅膠、C18反相硅膠、Sephadex LH220凝膠等色譜技術對鱗毛蕨科植物刺頭複葉耳蕨A rach2niodes ex ilis(Hance)Ching的乾燥根莖中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系統研究。本文報道了從甲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的8個酚類化合物:綿馬素2BB(I)、42甲基22丁酰基23、52二羥基苯酚(II)、聖草素(III)、表兒茶素(Ⅳ)、原花青素B2(V)芒花苷(Ⅵ)、北美聖草素27202β2D2吡喃葡萄糖醛酸苷(Ⅶ)、木犀草素24'202β2D2葡萄吡喃糖苷(Ⅷ)。化合物II 2Ⅷ均為首次從該種植物中分離得到。

複葉耳蕨屬臨牀作用

驅蟲作用
間苯三酚類化合物具有強力的驅蟲作用。近明綿馬素(aspidin)、綿馬酚(aspidinoI)、黃綿馬酸(flaraspidic acid)、東北貫眾素(dryocrasson)、白綿馬素(aIkaspidin)、去甲綿馬素(degaspidin)及phloropyrone均有驅蟲作用。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複葉耳蕨屬植物有顯著的抗菌活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乳酸桿菌、真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綿馬素、白綿馬素、綿馬酚和黃綿馬酸在0.98-15.6μg/mL濃度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即有明現抗菌作用。綿馬酚對葡萄球菌感染的小鼠和大鼠均有治療作用。綿馬酚和綿馬素對乳酸桿菌的最小殺菌濃度分別為25~100/mL;最小抑菌濃度分別為4~16μg/mL。莊惠如等對福建產25種蕨類植物不同部位的36個樣品的抑菌活性研究顯示刺頭複葉耳蕨表現出較強的抑菌能力。複葉耳蕨屬刺頭複葉耳蕨可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及痢疾等。
宮縮、抗早孕及墮胎作用
複葉耳蕨可終止小白鼠的早、中、晚妊娠,其作用具備作用於脱膜和絨毛及發動宮縮兩方面,導致妊娠組織壞死,並且能由宮腔排除。
其它作用
斜方複葉耳蕨、長葉複葉耳蕨根莖可用於治療關節炎、腰腿疼。複葉耳蕨可加強巴比妥類藥物的中樞抑制作用。美麗複葉耳蕨全草入藥,用於治療風濕關節痛。刺頭複葉耳蕨根莖入藥,用於治療痢疾、燙火傷。斜方複葉耳蕨、長葉複葉耳蕨根莖可用於治療關節炎、腰腿疼。綿馬素BB、AB,綿馬酸及黃綿馬酸的鎂鹽製劑對人和馬均有抗凝血作用。綿馬酚還有降低血壓作用,可作為降壓劑。

複葉耳蕨屬下級分類

滇南複葉耳蕨 Arachniodes austro-yunnanensis Ching
五回覆葉耳蕨 Arachniodes decomposita Ching
高聳複葉耳蕨 Arachniodes elevata Ching
瀘水複葉耳蕨 Arachniodes lushuiensis Y. T. Hsieh
南川複葉耳蕨 Arachniodes nanchuanensis Ching et Z. Y. Liu
華東複葉耳蕨 Arachniodes pseudo-aristata (Tagawa) Ohwi
假西南複葉耳蕨 Arachniodes pseudo-assamica Ching
淺裂複葉耳蕨 Arachniodes pseudo-cavalerii Ching
假長尾複葉耳蕨 Arachniodes pseudo-simplicior Ching
滇西複葉耳蕨 Arachniodes sino-aristata Ching
中華斜方複葉耳蕨 Arachniodes sino-rhomboidea Ching
天童複葉耳蕨 Arachniodes tiendongensis Ching et C. F. Zhang
複葉耳蕨組 Sect. Arachniodes
複葉耳蕨屬
複葉耳蕨屬(5張)
背囊組 Sect. Cavaleria Ching et Y. T. Hsieh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