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尾形複葉耳蕨

鎖定
高45--106cm。根狀莖短而橫卧,密被鱗片;鱗片棕色,線狀披針形,邊緣全緣。
中文名
尾形複葉耳蕨
拉丁學名
Arachniodes caudata Ching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薄囊蕨綱
鱗毛蕨科
複葉耳蕨屬
尾形複葉耳蕨
分佈區域
甘肅南部、四川、雲南、貴州、湖南、廣西、廣東、浙江、重慶
保護級別
未列入
可信度
1級可信度
野生馴化
野生
水生陸生
陸生

尾形複葉耳蕨形態特徵

植株高45-92釐米。葉柄長25-54釐米,粗2-3毫米,禾稈色,基部密被褐棕色、線狀披針形鱗片,向上略被黑褐色、線狀小鱗片。葉片卵形,長25-38釐米,寬20-24釐米,向頂部漸變狹呈長三角狀,漸尖頭,基部三回羽狀;羽狀羽片5-6對,基部一對對生,向上的互生,有柄,以鋭角斜向上,接近,基部一對較大,三角狀披針形,長16-20釐米,基部寬7-11釐米,漸尖頭,二回羽狀;小羽片13-19對,互生,有短柄,基部下側一片伸長,披針形,長5-7釐米,寬1.8-2釐米,基部圓楔形,羽狀;末回小羽片8-10對,下部的分離,上部的基部與小羽軸合生,卵狀長圓形,長8-12毫米,寬4-5毫米,急尖頭,上部邊緣具有短芒刺的細鋸齒;第二至第五對羽片披針形,羽狀,基部上側一片小羽片略大,長3釐米,急尖頭,淺羽裂;第六對羽片明顯縮小,披針形,長6-7釐米,深羽裂,向上的各對羽片逐漸縮小。葉幹後近革質,綠色或棕色,光滑,羽軸下面略被有黑褐色,線形小鱗片。孢子囊羣每小羽片6-8對(下部裂片或耳片2-3對),位於中脈與葉邊中間;囊羣蓋暗棕色,厚膜質,脱落。 [1] 

尾形複葉耳蕨生長環境

生山地林下,海拔430-1500米。

尾形複葉耳蕨分佈範圍

產於江西、福建、湖南、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日本也有分佈。模式標本採自重慶歌樂山。

尾形複葉耳蕨識別特徵

葉近生;柄長22--60cm ,禾稈色,基部密被鱗片,向上至葉軸、羽軸疏生基部卵形、向上纖維狀的小鱗片;葉片卵狀三角形至卵形,23--47 x 16--32cm,先端羽裂尾狀,三回羽狀;羽片6--10對,互生,斜展,具柄,基部一對最大,狹三角形,達18 x 12cm,有1--1.5cm的柄,先端漸尖至長漸尖,二回羽狀;小羽片10--15對,基部下側一片最大,長達10cm,一回羽狀或羽狀深裂,基部上側一片較短,羽狀深裂或下部有1--2對分離的末回羽片;其餘小羽片遠較小並向上逐漸縮小,鐮狀披針形,2--3.5 x 0.8--1cm,基部上側耳狀,下側狹楔形,邊緣具粗齒或圓齒,齒端芒刺狀,先端鋭尖,具芒刺;基部以上的羽片逐漸縮小,中部的一回羽狀,其基本上側的小羽片最大。葉薄革質,堅挺,幹後綠色,上面多少有剛則,兩面光滑,或主脈下面偶有小鱗片;葉脈不明顯,上面略凹陷。孢子囊羣圓形,頂生小脈上,在末回羽片中肋兩側各1行,位於中肋和葉邊之間,但在基部上側的耳片上常自成2列;囊羣蓋圓腎形,深褐色。

尾形複葉耳蕨生物現狀

保護及保存現狀:
自然野生
主要用途和價值:
食用
開發利用現狀:
待開發利用
保護建議:
不詳
不詳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