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塞爾瑪·拉格洛夫創作童話)

鎖定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是瑞典女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創作的童話,首次出版於1907年。
該作品講述了一個叫尼爾斯的十四歲小男孩的故事。他家住在瑞典南部,不愛讀書學習,總是調皮搗蛋,好捉弄小動物。一個初春,尼爾斯的父母有事外出,他在家裏因為捉弄一個小精靈而被對方用妖法變成了拇指般大的小人兒。正在這時,一羣大雁從空中飛過,家中一隻雄鵝也想展翅跟隨大雁飛行,尼爾斯為了不讓雄鵝飛走,緊緊抱住鵝的脖子,不料卻被雄鵝帶上高空。從此,他騎在鵝背上,跟隨着大雁走南闖北,周遊各地,歷時八個月才返回家鄉。 [16] 
在該書中,作者用新穎、靈活的手法,幽默而生動的筆調為孩子們描繪了瑞典一幅幅氣象萬千的美麗圖畫,並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對瑞典的地理和地貌、動物、植物、文化古蹟、內地居民和偏僻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的生活和風俗習慣,進行了真實的記錄,融文藝性、知識性、科學性於一體。 [1]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是世界文學史上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童話作品。 [2]  該書自第一次出版到拉格洛夫去世,總共發行了三百五十萬冊,此後,每隔幾年又再版一次,是瑞典文學作品中發行量最大的作品之一。此書迄今已被譯成五十餘種文字。 [15] 
作品名稱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外文名
The wonderful adventures of Nils
作品別名
騎鵝旅行記
尼爾斯騎鵝歷險記 [12] 
作    者
【瑞典】塞爾瑪·拉格洛夫
文學體裁
童話
字    數
209000
首版時間
1907年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內容簡介

尼爾斯不愛學習,一看到書本就會犯困;不愛牧鵝放鴨,會經常捉弄家裏飼養的小動物,以至於家禽看到他就會咬他。可是同住一個小村莊裏的還有一羣小精靈,尼爾斯有一天戲弄了一隻小精靈,受到懲罰變成一個拇指大的小人。還沒等他弄明白是怎麼回事,他已經騎在家鵝馬丁(英譯莫頓) [13]  的脖子上,和一羣大雁飛上了天空。馬丁決定和大雁飛往北方,那是他嚮往已久的拉普蘭。途中尼爾斯發揮人的聰明機智和狡猾的狐狸做鬥爭,不畏艱險和困難智取烏鴉山的盜賊。尼爾斯和大雁羣一起主持正義,扶危濟困,在去往拉普蘭的路上,結交了很多好朋友。正是這些經歷使尼爾斯從一個頑皮搗蛋的孩子變成一名具有正義感、真誠、智慧、勇敢、善良的小英雄。尼爾斯最終變成善良懂事的小男孩,他變回原形,回到家生活在父母身邊,從此也變成一名熱愛學習的好學生。 [3] 
該作品不僅給讀者講述了一個頑童騎鵝旅行的故事,還告訴讀者相關地理概況、風土人情以及歷史知識等。 [3]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作品目錄

1.這個男孩子
6.去厄蘭島之行
11.在教堂附近
16.拉普蘭
21.韋姆蘭和達爾斯蘭
2.大雪山來的大雁阿卡
7.小卡爾斯島
12.水災
17.放鵝姑娘奧薩和小馬茨
22.一座小莊園
3.白鶴之舞
8.兩座城市
13.在烏普薩拉
18.在拉普人中間
23.飛往威曼豪格
4.在下雨天裏
9.美麗的花園
14.斯德哥爾摩
19.到南方去!到南方去!
24.回到了自己的家
5.卡爾斯克魯納
10.五朔節之夜
15.老鷹高爾果
20.海爾葉達倫的民間傳説
25.告別大雁 [4]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創作背景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1887年,一位名叫達林的師範學院院長請長期擔任地理、歷史教師的塞爾瑪,寫作一本以小學兒童為對象的通俗讀物,向瑞典兒童介紹歷史和地理。她創作時,心中有一個明確的意圖:“為了教育瑞典兒童熱愛自己的祖國。”從教育學觀點出發,她認為“只有孩子們瞭解自己的國家,熟悉祖國的歷史,才能使他們真正熱愛和尊重自己的祖國”。這部長篇童話事實上是被當作教科書的變異品種出版的。 [5] 
作者為了寫好這部作品,歷時幾年訪遍瑞典大江南北,認真蒐集境內各種動、植物的詳細資料,細心觀察飛鳥走禽的生活習性和規律,並且在收集資料的途中也不忘對當地風俗、民間傳説等故事的蒐集,這樣就極大的豐富了作品的真實性。作者很多作品都是以家鄉為故事背景,構想這部童話作品也是她從一次散步經歷中找到的靈感:一次在花園散步時,作者被急聲傳來的“救命”驚呆,一個小男孩正在奮力抵擋朝他猛啄過來的貓頭鷹。而這一幕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後來這個畫面就是她童話中小主人公尼爾斯經常欺負家裏雞鴨貓狗遭到動物反擊的場景。 [3]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人物介紹

人物名稱
人物介紹
尼爾斯
作品中的主人公尼爾斯本是一個十四歲左右的少年,他調皮、貪玩、任性、懶惰,不愛學習,對待動物和人十分兇狠,因為對小精靈不恭敬、出爾反爾,受到了懲罰,被小精靈變成了一個只有拇指般大小的小人兒。旅行路上的尼爾斯,跟着雁羣看到了許多美麗迷人的瑞典自然風光那些巍巍高山、茫茫大河、黑黑森林、或貧瘠或富饒的土地、或雄偉或壯觀的城鎮,都讓尼爾斯驚奇不已,在這一條前行的路上,他收穫了友情和愛。然而,也有孤獨、無助、飢餓、寒冷甚至死亡的一次又一次威脅。 [6] 
馬丁(一譯莫頓)
尼爾斯家中的一隻大白鵝。他勇敢無畏,帶着尼爾斯,跟隨雁羣周遊了全瑞典,並最終帶領着妻子鄧芬和他們共同的孩子回到了家鄉。 [4]  [11] 
阿卡
大雁羣的頭雁,是個一百多歲的大雁。她對人懷着很深的警惕,所以不願讓尼爾斯呆在大雁羣裏。當尼爾斯被馬丁帶到大雁羣裏的時候,她決定第二天早上就攆尼爾斯回家,可是當天晚上狐狸斯密爾偷襲了大雁羣。尼爾斯憑藉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救回了一隻大雁,從而讓阿卡對尼爾斯產生了信任。 [7] 
斯密爾
狐狸,陰險狡猾。因為尼爾斯從他的利爪下救出了大雁阿卡,所以他決心追隨雁羣,伺機報復尼爾斯。 [14]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作品鑑賞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作品主題

成長主題
在《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中,小主人公尼爾斯雖然因為受到小精靈的懲罰變成拇指大的小人,但是就是因為變小,才有可能騎上家鵝馬丁的脖子為環遊世界提供機會。另一方面也是將他之前一貫喜歡虐待家裏動物、厭惡學習、喜歡搞惡作劇的形象和變成小人經歷多種困難挫折、變得有同情心、善良正直的形象形成對比,這一對比很明顯地反映出小主人公在成長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荒誕的故事卻藴育這樣的成長的主題:騎鵝旅行的過程既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的過程,也是一個鍛鍊自己成為有責任心、有愛心、有同情心的人的過程;不僅是尼爾斯視野逐漸擴大的過程,也是他內心變得強大、精神世界變得豐富的過程。在這個成長的過程裏,尼爾斯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他拋棄之前的惡習,漸漸地展示給人們的是真善美的品格。整個童話故事以責任、愛心、智慧為理想追求,更體現了人和動、植物美好和諧相處的畫面。尼爾斯是作品裏唯一人類的代表,開始飛行時,大雁領頭阿卡不接納尼爾斯在飛行隊伍中,他認為人類是動物的敵人,所以不能讓尼爾斯同去拉普蘭。但尼爾斯通過勇敢和智慧,幫助大雁羣戰勝狡猾的狐狸,成功解救一隻大雁,才緩和了尼爾斯和大雁羣緊張的關係,也為尼爾斯贏取了阿卡的信任。只有人和動物互相取得信任和尊敬,才可以和諧共處。尼爾斯通過自己的智慧、勇敢和真誠成功化解了人和動物之間的矛盾,説明人和動物是能夠成為好朋友的。儘管這些故事看似荒誕,但是作者卻告訴讀者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人只要善待動物、善待自然,學會與動物協作,與自然相處,人將會和自然成為最親密的夥伴。 [3] 
教育主題
《騎鵝旅行記》着重講述了只有歷經磨難才能成長為人的道理。尼爾斯在漫長艱險的旅途中,性格不斷改進、發展和完善,從一個缺乏同情心、不能善待動物的壞小孩變成一個懂事、聽話、勇敢又有愛心的少年,最終完成了自我救贖的蜕變。在此過程中,頭雁阿卡對於尼爾斯的成長起到了極大的幫助作用,在旅途中它不斷教導尼爾斯如何做人和做事,鼓勵他戰勝困難,糾正他的膽小、怯懦和錯誤,引導他走出不知所措的迷茫。這使尼爾斯明白了必須要跟動物們和解並和諧相處,只有這樣,當他有危險時動物們才會努力幫助他。在克服重重困難的過程中,尼爾斯為他曾經虐待動物而深深懺悔,意識到人與動物彼此需要,人應該善待動物。尼爾斯在跟隨大雁飛行的過程中,與雁羣和其他動物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以至於雁羣願意為他犧牲,他也多次奮不顧身解救馬丁和大雁。後來,當尼爾斯聽説他變成正常人的條件是讓家鵝馬丁成為人類的盤中餐時,他寧願不回家而跟隨大雁們生活。可見這部奇幻的歷險作品富有教育意義,目的在於啓發少年兒童克服自己的缺點,虛心向他人學習,培養良好的品德,使他們的心靈變得更純潔善良,更富於同情心,更加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17]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藝術特色

視角
圖書封面 圖書封面
作品中採用“多重選擇性的全知視角”。此視角多借助於故事中人的“感官”機制,充分調動人物的視聽感覺功能,來傳達內在的思想活動與情感傾向,組成故事情節最為生動的部分。如第14章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介紹,作者直接讓瑞典國王出場,以自豪的口氣向一個思念故土的貧苦小提琴手講述斯德哥爾摩的傳説,體現了瑞典人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同樣,第19章中,作者安排一羣旅遊者出場,以其中一位旅遊者的口吻向讀者講述了耶姆特蘭的傳説,形象地把這個地區的地形地貌與傳説結合起來,使得作品極為生動浪漫。這種表達隱藏了敍述者的身份,讓人物通過自己的眼睛和思想活動,語言客觀而又不喪失感受力。從閲讀感受上來説,既讓讀者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又顯得相當客觀可靠。 [2] 
描寫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寫作的初衷是為瑞典小學寫一本新的教科書,因此,它的情節比較簡單。同時,為了採取寓教於樂的方式把實際知識傳授給孩子們,作者穿插了大量童話、傳説和民間故事。為了讓孩子看懂、記清,真正掌握知識,作者通篇基本上都採用平鋪直敍和素筆白描的寫法,除了對必要景物的交代和敍述外,一般不會有重筆濃彩、長篇大論的描寫。 [8] 
在作品中,作者擬人的手法和對細節的描寫也非常出彩。在她筆下,風、河流、城市都有了有趣的形象,如把斯康奈的平坦大地比作“方格子布”,把東耶特蘭大平原稱為“粗麻布”,大雁們把雨稱作“長麪包和小點心”,將海豚比作“黑色的線穗”等;而細緻的描摹狀物則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如在描寫貓被激怒時,作者寫道“他渾身的一根根毛全都筆直地豎立起來,腰拱起來形成弓狀,四條腿彷彿像繃緊的彈弓,尖尖的利爪在地上刨動着,那條尾巴縮得又短又粗……”,一句話將貓的形態描寫得生動又有趣。 [8] 
想象力
縱觀整部童話,可以看出奇妙動人的想象力是該作品魅力十足的很大因素。在作者筆下,尼爾斯就像安徒生童話故事中的拇指姑娘一樣,因為魔法變成了一個拇指小人兒,同時他也獲得了人類不具備的特異能力:他不但可以聽懂動物語言,還可以它們交流。憑藉着這一本領,小小的尼爾斯和很多動物都成為了好朋友。在和大雁旅行的過程中,尼爾斯的種種冒險都帶有一定的童話色彩。將幻想同真實交織在一起,把人類世界發生的故事搬到動物、植物的世界中,這便讓整個作品看起來感染力十足。 [8]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作品影響

圖片資料 圖片資料
這部童話出版以後,被指定為全瑞典學童的必讀課外讀物 [1]  ,並譯成50多種文字流傳世界。 [9]  由於這部作品的成功和廣泛流傳,許多喜愛這部作品的讀者甚至從丹麥、挪威和德國來看望作者拉格洛夫。瑞典文學院將190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授給了她。 [5] 
在瑞典,最重要的兒童文學獎就是用尼爾斯這個名字命名的。 [10]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作者簡介

塞爾瑪·拉格洛夫 塞爾瑪·拉格洛夫
塞爾瑪·拉格洛夫(Selma Ottilia Lovisa Lagerlof,1858年11月20日—1940年3月16日),瑞典19世紀末新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她不僅是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還是唯一一位憑藉一部長篇童話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因為拉格洛夫的成就,1914年她被選為瑞典皇家學會會員。 [10] 
參考資料
  • 1.    高敬,郝旭叢書主編;王全民,梁娜本書主編,課本背後的名著故事 小學版[M],花山文藝出版社,2011.11,第15頁
  • 2.    趙玉;《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中的陌生化手法[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年26期
  • 3.    程慶;淺談兒童文學作品中的荒誕性——以《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為例[J].大眾文藝.2012年19期
  • 4.    [瑞] 拉格洛夫 著.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10-01:目錄頁
  • 5.    韋葦著,世界兒童文學史[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05,第259-261頁
  • 6.    吳軍校;歷經風雨洗禮,頑童終將蜕變“成人”——試述《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中尼爾斯的性格發展[J].才智.2014年32期
  • 7.    潘曉龍 鄭吉萍 韓向東 許林林主編,騎鵝旅行記[M],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5年09月第1版,第2頁
  • 8.    《經典讀庫》編委會編著,諾貝爾文學獎 名家名著精讀[M],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5.01,第72頁
  • 9.    《小學生必讀書導引》編寫組編,小學生必讀書導引[M],百家出版社,2001.01,第97頁
  • 10.    精英兒童館編著,感動孩子的50部兒童經典[M],武漢出版社,2008.11,第111頁
  • 11.    (瑞典)拉格洛夫著;於仲慧編譯,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江西美術出版社,2018.10,前言頁
  • 12.    尼爾斯騎鵝歷險記  .豆瓣[引用日期2022-01-29]
  • 13.    (瑞典)拉格洛夫著.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M]. 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 2014.06.目錄頁
  • 14.    (瑞典)拉格洛夫著;於仲慧編譯,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江西美術出版社,2018.10,前言頁
  • 15.    (瑞典)塞爾瑪·拉格洛夫著;石琴娥譯.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02:第1頁
  • 16.    (瑞典)塞爾瑪·拉格洛夫著;石琴娥譯.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02:第4頁
  • 17.    趙小琪主編.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導讀:武漢大學中出版社,2020.06:第22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