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就(拼音:jiù)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就”的基本義指接近、靠近,引申為到達,走上某一職位、職業,開始做。又引申為完成,還引申為依從(於此)而不離開。作虛詞用時,表示馬上、單、即使以及加強肯定語氣等。“就”也用來表示假設,與即使、假使義同。
中文名
拼    音
jiù
部    首
亠(傳統歸尢部)
五    筆
YIDN(86);YIDY(98) [1] 
倉    頡
YFIKU [1] 
鄭    碼
SJKG [1] 
筆    順
點、橫、豎、橫折、橫、豎鈎、撇、點、橫、撇、豎彎鈎、點
字    級
一級(編號:2728)
平水韻
去聲·二十六宥 [3] 
總筆畫
12(部首2,部首外10)
四角號碼
0391₂
注音字母
ㄐㄧㄡˋ
統一碼
基本區 U+5C31 [1] 
異體字
𡯶、𡰔、𡰗、𡰜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甲骨文、金文中有圖1、2、3一類字形,有的學者認為是“就”字,上為“亯(享)”下為“京”。“京”在甲骨文中像壘土為高丘,在高丘上建築亭子和房屋,跟後代在最高的地方建瞭望哨相似。“亯”在這裏的含義尚不明確,有人説是層高重疊的意思。 [15] 
關於本義,“就”在《説文解字》中意為“高也”。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廣居注:“京,高丘也。古時洪水橫流,故高丘之異於凡者人就之。”《九經字樣》:“京,人所居高丘也。”由此可見,“就”本義應是到高處去。戰國楚簡增加了“辵”旁表意(圖A),但其形體未保留下來。而“辵”旁與行走相關,由此又可引申為走向高處,靠近,走進,趨向。“就”作為本義的用例並不常見,其引申義“靠近”義倒成為“就”的常見義。從字義上看,“就”最早是作為動詞使用的。 [14] 
《説文解字》籀文是在圖1、2、3一類字形的基礎上疊加聲旁“尤”形成的。“尤”上古音在之部,“就”在幽部。雖不在同一韻部,但之、幽這兩個韻部在先秦的讀音應該是接近的。如“裘”字,本為之部字,而其所從之聲旁“求”為幽部字。後來省略了左旁的上半部分,而作8、9、10一類字形。 [13]  《説文解字》認為“尤”在這裏表示超出一般,有表義作用,可備一説。 [6] 
“就”的常用義“靠近”也促使“就”可根據後面所接賓語的語義變化而產生不同的解釋。如“就”後面接表示人的名詞短語。具有表運行的義素,如《晏子春秋》:“公就晏子而止之曰”的“就”即為“走進、靠近”之義。
到一個地方去,帶有主體接近一個目標的意思。從過程上看,接近目標也就意味着目標將要達成,當這個主體無限接近目標,主體和目標的距離趨近於零時,那麼目標就可以認為達到了。因此,由靠近引申出“完成”義。如《戰國策·齊策》:“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詩經·大雅》:“不留不處,三事就緒。”再如“就緒”一詞沿用至今,表示一切已安排妥當,準備工作已完成。
當“就”後接賓語無明顯“有利”義時,“就”引申出“伴隨”義其後可接持續性助詞“着”。如《齊民要術》:“冬夏生,始數寸,可煮,以苦酒浸之,可就酒及食。”後漸漸演變為佐食義的用法。如《紅樓夢》第四十九回:“只拿茶泡了一碗飯,就着野雞瓜齏忙忙地咽完了。”
副詞“就”虛化的句法環境是“就+動詞短語”,多表示“行為結果”或“行為目的”的連動關係。如《論衡·變動篇》:“其婦迎之,魯君吊於途,妻不受吊,棺歸於家,魯君就吊,不言哭於城下。”“就”前還常出現另一行為動作,形成“動詞短語+就+動詞短語”的模式,此時“就”作為承接義副詞連接前後兩個動作。如《搜神記》:“無笠,雨駛,可入船就避雨。”
介詞“就”產生的原因是動詞“就”原來表“空間位移”的動詞義轉到了後面具有行動義的位置上,於是“就”的“趨向”義開始弱化,慢慢虛化為表“處所、時間、對象、範圍”等與後一動詞相關的介詞。到南北朝時期處所介詞“就”產生並大量運用。如《三國志·裴注》:“徐元直向雲有客當來就我與龐公譚。”《世説新語·方正》:“既來,帝就太妃間相見。”
“就”的連詞義與其副詞、介詞義相比較為單一,僅發展出承接、讓步兩種連詞功能。關於連詞“就”的來源,有學者認為“就”的讓步連詞用法來源於其強調副詞的用法。有學者指出“就”的讓步用法移植於“即”的讓步用法,通過假借“即”而獲得的。 [14]  [16] 

詳細解釋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到;開始從事;開始進入
move towards
《國語·齊語》:“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
元·揭傒斯《題蘆雁》詩之四:“寒就江南暖,飢就江南飽,莫道江南惡,須道江南好。”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三篇七:“鄙人難負監督秦公之雅望、桑梓之重託,勉力來就斯職。”
就醫;就座;就位;就業;就職;就寢
《莊子·秋水》:“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能害也。”
靠近;湊近
close to
《孟子·梁惠王上》:“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唐·柳宗元《三戒·臨江之麋》:“臨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稍使與之戲。”
朱自清《滂卑故城》:“街旁常見水槽……上面另有一個管子,行人可以就着喝。”
遷就;將就;避重就輕
踏上;登上
《史記·刺客列傳》:“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宋·楊萬里《正月晦日自英州舍舟出陸北風大作》詩:“今朝幸不就船行,白浪打船君更驚。”
搭;陪
就伴
謀求;求取
《詩經·大雅·生民》:“以就口食。”
南朝宋·鮑照《代貧賤愁苦行》:“貧年忘日時,黯顏就人惜,俄頃不相酬,恧怩面已赤。”
宋·蘇舜欽《答韓持國書》:“雖是禽獸,亦安肯舍安逸而就愁苦哉!”
隨同着吃下去
go with
《紅樓夢》第四九回:“只拿茶泡了一碗飯,就着野雞爪子,忙忙的爬拉完了。”
石震《踏察記事》:“一邊喝着用冰煮的開水,一邊嚼着烤焦了的饅頭,就着鹹菜、肉醬下飯。”
成;成功;完成
accomplish
《詩經·周頌·敬之》:“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
漢·桓寬《鹽鐵論·國疾》:“女工難成而易弊,車器難就而易敗。”
冰心《寄小讀者》十九:“往往半個月後的日程,早已安排就。”
成就;造就;功成名就;一揮而就
逢着;碰上
《詩經·邶風·穀風》:“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遊之。”
拿;按照。
艾蕪《人生哲學的一課》:“總之,就我的全部所有,變賣不出一文錢來。”
徐遲《向着二十一世紀》:“如果就一萬年來説,要爭朝夕,則拿我們奪取四個‘現代化’的宏圖大略的二十三年來説,就要爭分秒。”
終;盡
end
《南史·徐陵傳》:“每嗟陵早就,謂之顏回。”
能夠
《左傳·哀公十一年》:“冉求帥左師,管周父御,樊遲為右。
季孫曰:‘須也弱。’有子曰:‘就用命焉。’”杜預注:“雖年少,能用命。”
副詞
表示在很短的時間以內
春天就要來了。
表示動作情況很快將發生或早已發生
馬烽《太陽剛剛出山》:“誰知我老二前天就下了鄉。”
表示相承關係,説明在某種條件下自然產生某種結果
田間《趕車傳》下:“有老虎就有武松,有困難就有英雄。”
表示兩個事件緊相承接
晉·幹寶《搜神記》:“無笠,雨駛,可入船就避雨。”
加強肯定和確認
right on
魯迅《秋夜》:“我即刻聽出這聲音就在我嘴裏。”
楊朔《鐵騎兵》一:“就在落雪的夜晚,一連活動在左雲附近的八路軍騎兵冒着風雪,朝南轉移。”
限定特例、數量或前提等
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二:“誰都説這末多年來就他們家有風水,人財兩發。”
老舍《二馬》第二段二:“馬老先生在海上四十天的功夫,就掙扎着爬起來一回。”
承接前提、前因等
張天翼《歡迎會》:“兩個匆匆忙忙地分了手,趙國光先生就只好撇下了後台的事。”
表示容忍(用在同語重複之間)
大點兒就大點兒吧,買下算了。
表示對比起來數目大,次數多,能力強等
這塊大石頭兩個人抬都沒抬起來,他一個人就把它揹走了。
表示範圍,相當於“僅”“只”
only
魯迅《傷逝》:“我的離開吉兆衚衕,也不單是為了房主人們和他家女工的冷眼,大半就為着這阿隨。”
介詞
引入與動作行為靠近的處所(相當於“從”“在”;可帶 “着”)
from;at
隋·李巨仁《賦得鏡詩》:“風從台上出,龍就匣中生。”
《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武松就廳前將打虎的本事説了一遍。”
就地取材
引入動作的對象或範圍
魯迅《文藝與革命》:“就耳目所及,只覺得各專家所用的尺度非常多。”
表示憑藉的條件,相當於“趁着”(有時跟 “着”連用)
《詩經·周頌·訪落》:“將予就之。”
《管子·乘馬》:“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
唐·韓愈《送水陸運使韓侍御歸所治序》:“令各就高為堡,東起振武,轉而西,過雲州界,極於中受降城。”
受;被
-ed by
戰國·屈原《天問》:“何親就上帝罰,殷之命以不救。”
漢·桓寬《鹽鐵論·周秦》:“故或載卿相之列,就刀鋸而不見閔,況眾庶乎?”
宋·蘇軾《批答賀生獲鬼章表》:“既狂狡之就擒,知休息之有日。”
就殲;就範;束手就擒
連詞
表示假設的讓步,相當於“即使”
if
《後漢書·荀彧傳》:“其子弟念父兄之恥,必人自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人若欺心,就騙過了聖賢,佔過了便宜,葬過了風水,天地原不容的。”
清·李漁《比目魚·聯班》:“就要孩兒學戲,也只好在戲文裏面,趁些本分錢財罷了。”
名詞
古代服飾五彩絲一匝稱為一就
《周禮·秋官·大行人》:“上公之禮,執桓圭九寸,繅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樊纓九就。”
鄭玄注:“每一處五采備為一就。就,成也。”
《禮記·禮器》:“大路繁纓一就,次路繁纓七就。” 孔穎達疏:“五色一匝曰就。”
通“鷲”。猛禽的一類
《漢書·匈奴傳下》:“匈奴有鬥入漢地,直張掖郡,生奇材木,箭竿就羽,如得之,於邊甚饒。”
顏師古注:“就,大雕也,黃頭赤目,其羽可為箭。”
形容詞
善;好
《儀禮·既夕》:“若就器,則坐奠於陳。” 鄭玄注:“就,猶善也。”
賈公彥疏:“就器,則是玩好之器也。”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4]  《漢語大字典》 [5]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五】【京部】疾僦切(jiù)
就,高也。從京從尤。尤,異於凡也。
𡰗,籀文就。 [6] 

説文解字注

“就”注:此複舉字之未刪者。
“高也”注:《廣韻》曰:“就,成也。迎也。即也。”皆其引伸之義也。
“從京、從尤,尤,異於凡也”注:説從尤之意。京者,高也。高則異於凡。疾僦切,三部。 [7] 

廣韻

疾僦切,去宥從 ‖ 就聲奧1部(jiù)
就,成也。迎也。即也。《説文》曰:“就,髙也。從京、尤,尤異於凡也。”又姓,《後漢書》菟賴氏改為就氏。疾僦切。四。
【校釋】《後魏書·官氏志》:“菟賴氏後改為就氏。”當據正。 [8] 

康熙字典

【寅集上】【尢部】 就;部外筆畫:9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疾僦切,並音鷲。《説文》:就,高也。從京,從尤。徐曰:尤,異也。尤高人所就之處,語曰:就之如日。會意。《廣韻》:成也,迎也。《詩·邶風》: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周頌》: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
又卽也。《齊語》:聖王之處士也,使就閒燕,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
又《增韻》:從也。《禮·檀弓》:先王之制,禮也。過之者俯而就之。
又帀也。《禮·禮器》:大路繁纓一就。註:五采一帀曰就。
又能也。《左傳·哀十一年》:郊之戰,季孫曰:須也弱。有子曰:就用命焉。註:雖少年,能用命也。
又終也。郭璞曰:凡事物成就亦終也。
又姓。《後漢書》:菟賴氏,改為就氏。 [9]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1]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規範】“小”的第二筆楷體是點。
【寫法】“京”窄,“尤”寬,頂部“京”低,底部“尤”低。“京”,“亠”居左上格,橫筆右端抵豎中線;“口”頂部在橫中線。“尤”,橫筆從田字格中心起筆,長撇從豎中線上端右側起筆,撇向“京”下側;乚(豎彎鈎)從橫中線起筆,彎鈎超出上部。 [11]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四十九宥

開口呼
全濁
疾僦切
dzʰju
集韻
去聲
四十九宥

開口呼
全濁
疾僦切
dziəu
禮部韻略

去聲





疾僦切

增韻

去聲





疾僦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尤侯

齊齒呼

全清

tsiəu
中州音韻

去聲
尤侯





藏秀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十九宥


全濁
疾僦切
dz‘iou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五修叟秀
(參考資料:漢典 [10]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zʰ

先秦
王力系統
dz
ǐu
先秦
董同龢系統
dzʰ
jŏ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dz
jə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z
jəgwh
兩漢
西漢


兩漢
東漢




jou


j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jou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dzʰ
i̯ə̯u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dz
ǐəu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dzʰ
ju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dz
iəu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dz
jə̆u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dzʰ
ǐou
(參考資料:漢典 [10]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ou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ou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ou
55
去聲

tsou
55
去聲
口語讀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ou
35
去聲

tsou
35
去聲
口語讀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əu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ɯ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ɤɯ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ɕiəu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jiəu
22
陽去
未註明異讀原因
jiəu
212
陽入

湘語
長沙
tɕiəu
45
陰去
文讀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dʑiʊ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tɕʰiu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tsʰiu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tʃɐu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tʃɐu
54
陽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siu
33
陽去
文讀
tsu
33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siu
35
陽上
文讀
tsu
35
陽上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sieu
242
陽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siu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2]  、漢典 [10]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11-29]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7-04]
  • 3.    平水韻 二十六宥 就  .搜韻[引用日期2023-07-04]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700-701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600-601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17
  • 7.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800-801
  • 8.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36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238
  • 10.    就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7-04]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2011.11,商務印書館:174
  • 12.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17
  • 13.    羅小華.試論“就”字的演變過程[J].新西部(下半月),2008,(第5期):115
  • 14.    謝雨均. “就”的字義演變[J]. 今古文創, 2022, (25):114-116.
  • 15.    李圃編.古文字詁林 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0:544-545
  • 16.    黃敬軒.漢語介詞“就”的語法化歷程[J].雙語學習,2007,(第5期):68-7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