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傷逝

(魯迅創作短篇小説)

鎖定
《傷逝》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部以愛情為題材反映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短篇小説。小説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憤的內心獨白的方式,講述了他和子君衝破封建勢力的重重阻礙,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個温馨的家庭,但不久愛情歸於失敗,最終以一“傷”一“逝”結局。
小説通過涓生、子君始以爭取個性解放婚姻自主終卻落到悲劇結局的描寫,反映了個人和社會的衝突:離開整個社會的解放,個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無法實現的 [1]  。小説語言優美凝鍊,富有詩的情韻;開頭結尾部分有些語句的故意重複,不僅在結構上起着貫通前後的作用,而且有物是人非之感,加強了抒情氣氛,有助於主題的表達;有些句子寫得委婉含蓄,寓意深刻,發人深思,深化了主題 [2] 
作品名稱
傷逝
作品別名
傷逝—涓生的手記
作    者
魯迅
創作年代
1925年
作品出處
《彷徨》
文學體裁
短篇小説
字    數
1.1萬餘字 [3] 

傷逝內容簡介

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式新青年。子君認識涓生後,便不斷地拜訪他,聽他講新文化、新道德、新觀念,深受其影響,並與之相戀。之後,子君又堅決地對涓生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接着,與涓生一起尋住所、籌款子,並不顧親朋的反對而同居,建立小家庭。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務之中,他們的愛情也未能“時時更新,生長,創造”。不久,涓生為當局所辭,他們便生活無着,涓生對子君的愛情也隨之消減以至最後消失;但涓生又不便説出,只好外出躲避。迫於生計,子君宰吃了所飼養的油雞,放掉了所餵養的狗。最後,涓生對子君坦露自己不再愛她的真實想法,她便被其父親領回了家,並在無愛的人間死了。當涓生得知實際上是自己説出的真實導致了子君的死時,他追悔莫及,於是,長歌當哭,悽惋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寫下這篇手記,為子君送葬。 [4] 

傷逝創作背景

“五四”時期,訴説婚姻不自由的痛苦,是許多青年的公意,爭取戀愛婚姻自由已成為當時個性解放思想的重要內容。因此,20世紀20年代的小説創作,描寫男女戀愛的佔了全書的百分之九十八,其中最多的是寫婚姻不自由。魯迅對個性解放的反封建意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但同時也敏鋭地發現隱藏在戀愛婚姻自由背後的危機。早在1923年底,魯迅就在《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中指出。婦女要解放應該用“劇烈的戰鬥”去爭取經濟權,“如果經濟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當然完全是廢話”。到了1925年,魯迅的世界觀已處在根本轉變的前夕,這時他則主張用“火與劍”的方式去徹底變革社會制度了。1925年10月寫的《傷逝》,不同於當時流行的歌頌戀愛至上的作品,也不同於傳統名著中以死殉情的悲劇。魯迅用小説的形式,把婦女婚姻和青年知識分子的問題跟整個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的變革聯繫起來,以啓示廣大青年擺脱個性解放和個人奮鬥的束縛,探索新的路。 [5] 

傷逝人物介紹

  • 子君
子君是一個接受了“五四”時期個性解放思想的新女性。她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反對封建勢力對她戀愛、婚姻的干涉、束縛。因而,莊嚴地對涓生宣稱:“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並不惜和封建舊家庭鬧翻,毫不理會“老東西”、“小東西”和路人的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坦然如入無人之境”,和涓生自由戀愛並建立起小家庭。可當她得到涓生的愛情之後,就以為找到了幸福,達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於是,不再讀書,不再思想,甚至連過去戀愛時“偶有議論的衝突和意思的誤會”也沒有了,而安於小家庭主婦的角色,樂於做飯做菜餵雞餵狗,把小家庭生活作為其人生的全部意義,甚至為油雞而和房東太太明爭暗鬥;性格也變得怯弱,昔日的勇敢無畏更是蕩然無存,從而,變得平庸起來了——這使涓生不滿、憤怒,進而絕望於愛情。迫於生計,她宰吃了所飼養的油雞,放掉了所餵養的狗;之後,又為失去油雞和狗而悽苦無聊頹唐。她雖接受了新思想,但接受的只是個性解放思想,且只是在婚姻自主這一層意義上的個性解放思想;同時,她“還未脱盡舊思想的束縛”——她把封建的“女子治內,服侍丈夫”的禮俗視為理所當然,在家庭中並無經濟地位,靠丈夫養活,即仍然是男子的附屬品。因此,她從走出封建舊家庭到走進新式小家庭,從本質上來説,是衝出一個牢籠又陷進了的另一個牢籠,並未取得真正的解放;這就註定了她最後在社會的壓迫下無奈地回到封建舊家庭抑鬱而死。她的悲劇,不僅僅在於她戀愛婚姻的失敗和她的死,而更在於她至死也不明白其悲劇產生的真正原因。她的悲劇,控訴了封建勢力對婦女的壓迫,並形象地説明個性解放不是婦女解放的道路。 [4] 
  • 涓生
涓生是“五四”新思潮影響下具有某種民主主義思想的知識青年。他跟子君“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易卜生,談泰戈爾,談雪萊”,成了子君思想的啓蒙者。他大膽地向子君求愛,而且愛得熱烈純真。為了愛情,當街上的行人投以譏笑、輕蔑的眼光,他即刻提起“驕傲和反抗”來支持,並且還跟朋友絕了交。涓生在熱戀期間的這些表現,都反映了他的反封建禮教、爭取戀愛婚姻自由的個性解放思想。不過在實際行動上,他不如子君那樣“大無畏”。同居以後的生活,涓生不滿於子君的碌碌無為,他清醒地感悟到“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並認為“安寧和幸福是要凝固的”。待到失業的襲來,家庭生活難以為繼,他很快就認識到“人必活着,愛才有所附麗”。他並未沉溺於愛情和家庭的小圈子,而是向周圍的大社會謀求生計,於是發奮地寫小品、譯書。這是涓生思想比子君更開闊的表現。但他感到,因為子君“捶着自己的衣角”,致使他難以擺脱眼前的困境,“遠走高飛”去尋求新生路;並錯誤地認為“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隨着他們愛情裂痕的逐漸擴大,涓生決然地對子君説出“我已經不愛你了”的話,以致造成二人的愛情破裂和分離。在涓生看來,“尋求新生路”就必須拋棄子君,而且還自欺欺人地説什麼“這於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涓生拋棄子君,這是他自私虛偽的表現,但其背後卻隱藏着他的個性解放、個人奮鬥的思想。涓生顯然是受到了“五四”時期被介紹進來的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思想影響。易卜生主張個性解放,主張“救出自己”,即所謂“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緊的是救出自己”。拋棄子君,“救出自己”,個人奮鬥,“尋求新生路”,這就是涓生思想行動的基本邏輯。然而,子君的離開和死亡,並沒有使涓生找到一條“新生路”,而且,新生路對他説來,是十分模糊和渺茫的,甚至他還“不知道怎樣跨出那第一步”。他説:“有時,彷彿看見那生路就像一條灰白的長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來,我等着,等着,看看臨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裏了。”涓生一方面失去了子君,另一方面又一時找不到“新的生路”,所以他內心感到愧疚和譴責,並説自己要“為子君,為自己”,“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作為“向着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涓生心靈深處的這種震顫,表現了他對自己走過來的人生道路的一種朦朦朧朧的否定意識。小説通過涓生形象的描寫告訴人們:個性解放、個人奮鬥對於社會地位低微的廣大中下層知識分子來説,是根本行不通的;只有和人民羣眾相結合,實行社會的根本變革,這才是一條“新的生路”。 [5] 

傷逝作品鑑賞

傷逝主題思想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2張)
小説通過對涓生和子君的愛情、婚姻及其悲劇的描寫,探索了婦女解放的道路問題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人生追求問題;揭示了離開社會改革,婦女追求個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難實現的這一道理;形象地指出只有認識現實、拋掉幻想,才能在嚴酷的現實中站穩腳跟,只有不失去“現在”,才可能有“未來”。
文章也揭示了涓生和子君愛情悲劇產生的原因,一是社會的壓迫是造成其悲劇的社會原因。子君與涓生自由戀愛和建立小家庭,而封建勢力則視他們自由戀愛、結婚為傷風敗俗。由於“小東西”告密,局長下達了免職令,涓生因此而失業。於是,子君和涓生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以至在嚴寒的冬天,家裏生不起火爐。最後,他們因困窘不堪的生活而離異,子君回到她曾勇敢地走出的那個封建舊家庭,在無愛的人間,在父親烈日般的威嚴和旁人賽過冰霜的冷眼中,不到一年便寂寞地死去。二是涓生和子君的個性解放思想是造成其悲劇的思想原因。涓生和子君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易卜生及其劇本《娜拉》、《海的女人》……但這一切都是從個性解放的思想出發的,因而,只追求戀愛婚姻自由。因此,在奮鬥目標實現之後,他們便把狹窄的小天地當作整個世界,把小家庭生活當作整個人生的意義——子君在建立起小家庭後,就安於家庭主婦的角色,再無別的追求目標和生活理想,思想流於庸俗空虛,性格則變得膽怯虛弱。涓生則雖知“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且在失業後也認識到人“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也還有奮鬥的勇氣。但他的種種努力都只是個人奮鬥;同時又把子君看作是自己的累贅,認為在求生的道路上子君只知道拖着自己的衣角,而“那便是雖戰士也難於戰鬥,只得一同滅亡”;因而,新的希望便是和子君分離,甚至是子君死去——他認為這是“真實”,並把這“真實”告訴了子君。於是,子君便和他離異了。 [4] 

傷逝藝術特色

⑴作品採用了手記的形式和詩意的語言。通過涓生的內心獨白,淋漓盡致地抒寫熱戀中的深情、新婚後的喜悦、失業後的惶恐、感情瀕於破裂時的痛苦、分手後的絕望以及子君死後涓生的悔恨和悲憤的心境,字裏行間充溢着濃郁的感情色彩。
⑵人物性格鮮明,形神兼備。小説對涓生的刻畫,主要是採取心靈自剖的方式表現他的內心世界及其感情變化過程。對子君的刻畫.多通過對她的神態、動作、細節描寫,尤其是神態描寫。通過對子君不斷變化的眼神的描寫,來表現她的內心變化。
⑶作品的細節描寫生動而傳神。對阿隨棄而復歸的細節描寫,雋永感人;對子君離開時將全部生活材料——鹽和幹辣椒、麪粉、半株白菜和幾十個銅元“聚集在一起”,“在不言中,教我藉此去維持較久的生活”等細節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生活的悽慘,讀到了子君對涓生那份難以割捨的真摯而無言的愛。
⑷借景抒情。對窗外半枯的槐樹和紫藤以及方桌、敗壁、板牀的描寫,抒發了涓生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的空虛與寂寞以及對子君的悔恨和思念。 [1] 
⑸心理描寫細膩。小説採用手記的文體形式和第一人稱的寫法,把筆力着重放在對人物心靈世界和感情波瀾的抒寫上。對涓生,主要採取心靈自剖的方式來表現其內心世界和感情的細微變化過程。他熱戀時期企盼子君到來的迷惘、憂慮、焦急,聽到子君的自我覺醒宣言後的震驚、欣喜,婚後對子君忙於操勞家務的不滿,失業後對子君的感情從消減到消失,其心理變化過程描寫得絲絲入扣。小説還通過對涓生的潛意識、幻覺等的描寫來揭示其內心世界。對子君的心理,小説主要是通過對其神態、動作、細節的描寫來揭示的。
⑹抒情色彩濃郁。小説在對整個悲劇的敍述過程中藴含着強烈的抒情成份,如涓生與子君熱戀中的深情,新婚時的喜悦、失業後的惶恐以及與子君感情瀕於破裂時的痛苦、分手後的絕望、子君死後的悔恨和悲哀等都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小説在抒情時一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如小説開頭寫涓生所住會館,其陳設及其周圍的環境與一年前一樣,但子君卻再也不會來了。通過對物是人非的環境的描寫,抒寫了涓生沉重哀傷的情感。二是運用重疊反覆手法抒情。如“負着虛空的重擔,在嚴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謂人生的路”這段話在小説中三次出現,既渲染了子君回封建舊家後在封建氛圍中的可怕的處境、悲慘的人生道路和命運,又表現了涓生沉重的悔恨。三是通過奇異的想象將感情形象化來抒情。
⑺脈絡清晰、結構緊湊。小説以子君和涓生愛情悲劇的產生、發展和結束為線索來展開情節,以暮春、晚秋和嚴冬的變換來表示他們愛情的勃動、枯萎和凋零,脈絡清晰、構思巧妙。小説開頭寫道:“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交代了寫手記的目的;末尾寫道:“我活着,我總是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卻不過是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緊扣開頭;首尾呼應,結構緊湊。 [4] 

傷逝作品影響

《傷逝》作為作者魯迅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説,被改編到各個領域。
  • 電影
傷逝
傷逝(4張)
1981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了愛情片《傷逝》,影片保持了原小説沉鬱、凝重的藝術風格,並於1982年獲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剪輯獎;文化部1981年優秀影片獎 [6] 
  • 歌劇
1981年,人民音樂家施光南先生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00週年,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創作了歌劇《傷逝》,此劇是中國歌劇史上第一部抒情歌劇,由施光南作曲,王泉和韓偉改編。此劇於2014年進行了復排 [7] 
  • 連環畫
1979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姚有信繪畫的《傷逝》連環畫,並於1980年榮獲國家第二屆連環畫二等獎。
1981年隨着電影《傷逝》的深入人心,次年,電影連環畫(小人書)《傷逝》出版上市。 [8] 
  • 崑曲
2003年2月14日,上海崑曲團投資7萬元的創作了《傷逝》,擊破了崑劇現代戲沒有成功先例的怪圈。 [8] 
  • 豫劇
2011年9月6日,由河南沼君戲劇創作中心、河南省省豫劇三團聯合出品,用豫劇的形式來詮釋魯迅先生的小説《傷逝》,並在“第二屆全國戲劇文化獎”上獲得“改編劇目大獎”。 [8] 
  • 錫劇
2022年8月,取材於《傷逝》的大型原創錫劇《傷逝·涓生之路》開排。 [11] 

傷逝作品評價

魯迅的抒情的短篇小説較比他的諷刺的成功。這或者也是性情的關係。刻畫一種絕望,空虛,沉痛的心境實在是他的能事,最好的實例便是《傷逝》。涓生的悲哀與子君之死同是真實的嘲弄。涓生用“真實”所換到的只有自己的空虛與恨悔和子君的死。從愛的優勝到愛的消逝,再到死的寂靜本是極平凡的情節,但著者這一滴的“真實”,卻給了這故事異樣的色彩。——現代外交家葉公超 [9] 
主人公的幸運的惡化,主要原因都是經濟壓迫,但是我們聽到的,不是被壓迫者的引吭的絕叫,而是疲睏的宛轉的呻吟;這呻吟直刺入你的骨髓,象冬夜窗隙裏的冷風,不由你不毛骨悚然。——現代文學家茅盾 [9] 

傷逝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説、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説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説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