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少年中國

(相關刊物)

鎖定
少年中國,少年中國學會的機關刊物。月刊。1919年7月王光祈曾琦李大釗等人在北京發起成立少年中國學會,同時創辦此刊。王光祈、陳淯、李大釗、康白清、田漢等人曾任主編或主要撰稿人。該刊的《宣言》説 明其宗旨是:“本科學的精神,為文化運動,以創造‘少年中國’。”創刊初期以宣傳各種進步思想為主,後來隨着少年中國學會的分化,所發文章傾向不一。有的宣傳無政府主義,有的宣傳國家主義,有的宣傳馬克思主義。該刊學術性較強,經常刊發哲學、社會學、宗教學、 文學、自然科學方面的論文。此外在附錄中經常報導留法勤工儉學學生活動的情況。1924年出至第四卷第十二期,因少年中國學會解散而停刊。共出五十五期。 [1]  《少年中國》與五四時期著名刊物《新青年》、《新潮》雜誌鼎足而三。 [2] 
中文名
少年中國
主辦單位
少年中國學會 [7] 
創刊時間
1919年7月15日 [7] 
出版週期
月刊

少年中國雜誌簡介

1919年7月15日創刊於北京,1924年5月停刊,該刊屬於少年中國學會的會刊,主要組織者有王光祈、李大釗等。該刊特色是注重“文化運動”、“闡發學理”、“純粹科學”,載有宣傳社會主義的文章,也大力支持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該刊是在《新青年》的影響下出版,在五四運動期間,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具有較大的史料研究價值。 [7] 
《少年中國》月刊創刊號 《少年中國》月刊創刊號
《少年中國》,1919年7月15日創刊於北京,月刊,少年中國學會北京總會編輯,系少年中國學會會刊。歷任編輯人員有李大釗康白情王光祈蘇甲榮惲代英黃仲蘇等。前八期由上海中華書局印行,自第九期起改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印行。1924年5月出至第四卷第十二期後終刊,共出48期。
該刊主要刊登會員所寫的關於自然科學、文學、社會科學和哲學的論著,涉及人生觀、世界觀和社會問題的許多問題。發表了一批介紹政治思想學説的文章。曾對中國的社會前途進行過認真的論辯,其中既有李大釗、惲代英、張聞天、鄧中夏等人宣傳社會主義的文章,又有李璜、曾琦、左舜生等人主張國家主義的文章。此外,還大力支持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出版兩期“詩學研究”專號,討論中國新詩的發展道路。發表過不少新文藝作品,其中有田漢、李大釗、康白情、修人、郭沫若、沈澤民、王獨清、朱自清、宗白華等人的劇作、小説與新詩,同時,還譯介了莎士比亞、王爾德、莫泊桑、泰戈爾、歌德等世界文豪的傑作。李大釗的《少年中國的少年運動》等即在本刊發表。主要撰稿人有李大釗、惲代英、鄧中夏、張聞天、田漢等。 [3] 

少年中國宣揚進步思想

《少年中國》是大型綜合性雜誌,內容可以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佔刊物的主要篇幅,是會員所寫的關於哲學、文學、社會學和倫理學的論著與譯文,涉及人生觀、世界觀和社會問題的許多方面。當集中討論某一問題時,就出版專號,如婦女號(1卷4期),宗教問題號(2卷8期、11期,3卷1期)等。第二部分是“會務報告”,包括闡發學會方針的文章、會務消息和會員的通訊,也出過兩期“少年中國學會問題號”(3卷2期、8期)。
學會最初的四項宗旨是:“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實學術,發展社會事業,轉移末世風氣”;四項信條是:“奮鬥、實踐、堅忍、儉樸”。王光祈在1卷2期發表的通信中表示,為了“避苦尋樂”,在惡社會中,求得學術上的進步,精神上的快樂,保持高尚的人格,改善不良的生活方法,免除家庭的苦惱等等目的,應當創造新生活,以便與惡勢力奮鬥到底。
李大釗也是學會的發起人之一,曾經擔任《少年中國》的編輯主任。他在月刊上發表過兩篇論述青年運動的文章:《少年中國的少年運動》(1卷3期),《亞細亞青年的光明運動》(2卷2期)。他認為,“少年運動”的第一步就是要作兩種的文化運動,一個是精神的改造運動,一個是物質的改造運動。他強調“物質改造”即改造經濟制度,解放勞工的重要,認為“經濟組織沒有改變,精神的改造很難成功”。同時倡導“本着人道主義的精神,宣傳‘互助’‘博愛’的道理”的精神改造運動。
惲代英在月刊上發表過大量文章和通信。他注意教育和自我修養,“想在最近期間努力於自身的改造、教育的改造,以追求平民真正的覺悟,雄厚的實力,以為各方面取用各種手段的預備。”他所闡述的“羣眾生活的修養”的各個方面差不多都是一個革命者所必須具備的優良的羣眾作風與道德品質。此外,為《少年中國》撰稿的還有毛澤東張聞天鄧中夏沈澤民黃日葵高君宇趙世炎楊賢江等。 [4] 

少年中國倡導文學革命

該刊大力支持“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發表了大量小説、詩歌、戲劇等文學作品。田漢的第一部劇作《環珴璘與薔薇》即發表在第2卷第5至6期上,張聞天的劇作《青春的夢》發表在第4卷第12期上,還有李劼人的早期小説《同情》等。刊物以較大篇幅發表新文學作品,有康白情、田漢、李大釗、黃仲蘇、郭沫若、朱自清等人的新詩。1920年3月出版的第1卷第9期定名為“詩學研究號”,討論新詩的發展方向。同時十分重視譯介外國著名作品,其中有莎士比亞的《哈姆雷德》、《羅密歐與朱麗葉》,王爾德的《沙樂美》,莫泊桑的《我的叔父于勒》,以及普希金、泰戈爾、菊池寬等人的作品。 [5] 

少年中國建設少年中國

《少年中國》最初發行時,為表示學會與會員之獨立與奮鬥精神起見,概由會員出資印行,絕不向外募款。《少年中國》出有《詩學研究號》《宗教問題號》,執筆者都是純潔少年,本其對於國家社會之熱誠,發表真摯的言論。《少年中國》第一卷第二期王光祈的《少年中國之創造》一文中,謂“少年中國的少年是要有創造的、社會的、科學的生活。(二)實現少年中國主義的方法,簡單説起來要由我們一般青年與一般平民—勞農兩界一一打成一氣,且為一種青年的國際運動;分析説起來,就是(A)教育事業,(B)出版事業,(C)新聞事業,(D)改選個人生活”。
第二卷第二期發表揮代英《怎樣創造少年中國?》一文,他本學會實踐的宗旨主張注意研究羣眾生活的修養。把應該注意的事列成一表,分為活動的修養、合羣的修養兩大部門。在第一部門中又分計劃力、魄力兩項,在第二部中又分得人信心、得人助力兩項。於計劃力之下分為事前計劃(周密)、臨事計劃(機警)、事後計劃(要審慎以防流弊,要恆久以防中輟)三目,於魄力之下分對事要勇猛,肯負責任,對人要能指導人,能分配任務兩目。於得人信心之下分示以高尚純潔感情(無私),示以成功成績(無為高遠事,無為易失敗事),示以不虧損朋友成績三目;於得人助力之下分和平謙遜,不與人生惡感,以感情動人(愛他、信他、助他、諒他)加增善感,名利讓與他人,勞怨自任四目。 [6] 
參考資料
  • 1.    方克立等.中國哲學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 2.    程庸祺.亞東圖書館歷史追蹤.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65
  • 3.    王榮華.上海大辭典 • 中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 4.    陳瑛,許啓賢.中國倫理大辭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 5.    馬良春,李福田.中國文學大辭典 • 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 6.    舒新城.我和教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189-190
  • 7.    北大的“新潮”,你也可以擁有!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