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黃腳鷸

鎖定
小黃腳鷸(學名:Tringa flavipes),是丘鷸科鷸屬的一種動物。小型涉禽,體長23-25釐米。嘴較細直、黑褐色。腳較長、橙黃色。夏羽頭、頸、胸具褐色縱紋,眼周有顯著的白色圈,在暗色的頭上甚為醒目。肩、背、三級飛羽黑色具白色斑點。腰和尾上覆羽白色,下體亦主要為白色。冬羽上體灰褐色具不清晰的白色斑點,胸灰褐色微具淡色縱紋。
繁殖於阿拉斯加及加拿大,冬季南至南美洲。棲息於海濱、河口、瀉湖、鹽澤、水田等地。成羣活動,特別是在隱蔽條件好而食物又豐富的地方。性活潑。以多種昆蟲、軟體動物、小魚等為食。繁殖地在美國(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越冬於北美洲(墨西哥、美國)及南美洲。偶然分佈至亞洲(日本)、歐洲(冰島)、大洋洲(新西蘭、澳大利亞)和非洲。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小黃腳鷸
拉丁學名
Tringa flavipes
外文名
Lesser Yellowlegs
同義學名
Scolopax flavipes Gmelin, 1789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鸛形目
丘鷸科
鷸屬
小黃腳鷸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Gmelin,1789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3] 

小黃腳鷸形態特徵

小黃腳鷸
小黃腳鷸(10張)
小黃腳鷸夏羽和頸白色具黑褐色條紋和不甚明顯的白色眉紋和眼圈。、肩和三級飛羽主要為黑褐色具顯著的白色斑紋。翅上覆羽主要為暗灰褐色具白色羽緣。初級覆羽和初級飛羽黑褐色,次級飛羽具不明顯的淡色斑紋。背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白色具褐色橫斑。下體主要為白色,胸和前脅微具褐色縱紋。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具褐色橫斑。冬羽和夏羽相似,但上體更為灰褐微綴白色斑點,胸綴有灰褐色具淡色縱紋。 [4] 
成鳥繁殖羽:頭部底色為白色,密佈黑褐色細紋,具有不明顯的白色眉紋和眼圈。上背、肩和翼上覆羽黑褐色,具白色的星斑和羽緣。飛羽黑褐色;次級飛羽有細的灰白色邊緣。背黑褐色,與腰、尾上覆羽的方形白色區域形成鮮明的對比,看似被尾覆羽節成方形,而不同於紅腳鷸或青腳鷸的楔形。尾羽白色,有灰暗色斑紋。下體白色,只在胸有褐色斑紋。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有許多褐斑。雌雄相似。 [5] 
成鳥非繁殖羽:上體多灰和灰褐色,在內側大覆羽上有少量的白色斑點。下體白色,胸部有灰褐色條紋。 [5] 
虹膜暗褐色。腳較長、通常為亮黃色,有時更多為橙黃色。嘴較直而細、黑色,基部有時綴有褐色或黃色。 [5] 
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69-94克,雌性77-100克;體長雄性230-250毫米,雌性230-250毫米;嘴峯雄性35-38毫米,雌性30-39毫米;翅雄性149-168毫米,雌性155-169毫米;尾雄性57-64毫米,雌性57-64毫米;跗蹠雄性46-58毫米,雌性46-58毫米。 [5] 

小黃腳鷸棲息環境

繁殖期主要棲息於有樹木的開闊平原和草地上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澤地帶。非繁殖期廣泛棲息於各種海岸和內陸濕地,也出現於水淹的農田和草地上。 [4] 

小黃腳鷸生活習性

成羣活動,特別是在隱蔽條件好而食物又豐富的地方。性活潑,體態優雅,行走時腿伸屈有力。通常通過大步行走,靈巧的在水面上啄食。叫聲:單音或雙音,似紅腳鷸但聲較低。告警時作tuk-tuk-tuk叫聲,飛行時連續發出pill-e-wee,pill-e-wee,pill-e-wee。
主要以多種昆蟲和小型水棲無脊椎軟體動物、小魚等為食。 [4-5] 

小黃腳鷸分佈範圍

原產地: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巴哈馬、巴巴多斯、伯利茲、百慕大、玻利維亞、博內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巴西、加拿大、開曼羣島、智利、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古巴、庫拉索、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薩爾瓦多、法屬圭亞那、格林納達、瓜德羅普島、危地馬拉、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牙買加、馬提尼克島、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波多黎各、聖巴泰勒米、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馬丁(法屬)、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馬丁(荷屬分)、蘇里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美國、美國本土外小島嶼、烏拉圭、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和維爾京羣島。 [3] 
遊蕩: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丹麥、福克蘭羣島(馬爾維納斯羣島)、芬蘭、法國、岡比亞、德國、加納、希臘、格陵蘭、匈牙利、冰島、印度尼西亞、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馬紹爾羣島、摩洛哥、荷蘭、新西蘭、尼日利亞、挪威、波蘭、葡萄牙、斯洛文尼亞、南非、西班牙、瑞典、英國、贊比亞和津巴布韋、中國(香港)。 [3] 
中國國內僅見於東部沿海地區、香港;為罕見旅鳥,迷鳥 [4] 

小黃腳鷸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常成對鬆散地結合在一起營巢,通常營巢於開闊的林地上較為隱蔽的地方,置巢於地上凹處。每窩產卵3-5枚,雌雄親鳥輪流孵卵。 [4] 

小黃腳鷸保護現狀

小黃腳鷸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3]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小黃腳鷸種羣現狀

2006年估計該物種總量為400,000只,範圍在300,000-500,000只之間。這裏假設這個估計相當於平均270,000只成熟個體。 [3] 
趨勢證據:來自系列鳥類調查(BBS)的數據表明,該物種在過去40年(截止2007年)中在北美經歷了大幅度的統計學上顯著的下降(40年間下降了94.9%,相當於每十年下降-52.6%)。然而,這些調查覆蓋了北美洲物種分佈範圍的不到50%,因此可能無法提供代表總體物種數量的數據(2012年)。 [3] 
自1970年代以來蘇裏南的小黃腳鷸越冬種羣數量下降後,2008-2009年在一個地點使用先前調查的方法在同一地點進行了調查(2009年)。結果表明,在2002-2003年間,小黃腳鷸的數量下降了約80%。根據2008年12月對沿海的航拍調查,在另一個地點進行了額外的地面觀測和四次調查(2009年),假設這一變化是蘇里南整個海岸的代表,這表明,從2002-2003-2008-2009年,全球數量可能已下降了約0.75%,並且該物種可能在20-30年內面臨滅絕,引用Morrison和Ross(1989)的觀察結果。 20世紀80年代中期,超過70%的小黃腳鷸在南美洲海岸越冬在蘇里南。根據多次航拍調查,對南美洲東北部沿海地區小黃腳鷸的越冬種羣的估計為8,000(蘇里南:2008年、2011年、2014年;法屬圭亞那:2008年,2014年;巴西 :2011年,2014年),表明自2002- 2003年以來下降了約90%(D. Mizrahi in litt.2014)。蘇里南的數量似乎經歷了最顯著的變化,下降超過96%,而法屬圭亞那的數量(約5,000-6,000只)通常看起來穩定(D. Mizrahi in litt.2014)。然而,根據現有的證據,不能忽視的是,在非繁殖季節,該物種正在改變其地理偏好,無論是沿着南美洲東北部沿海地區還是更廣泛地。 [3] 
自2000-2001以來,聖馬丁也出現了下降,2001年1月計算到有348只,2006-2011年每年有不到5只鳥(2011年為A. Brown),以及哥倫比亞波哥大附近的濕地。超過98%的棲息地已經喪失(O. Cortes in litt.2012)。此外,自1991年以來,在厄瓜多爾西南部Salinas瀉湖越冬的物種中,人們注意到了一個顯着的下降趨勢(B. Haase in litt。2011年,Clay等人,2012年)。相比之下,秘魯海岸沒有顯着下降的跡象(F. Angulo in litt.2014)。 [3] 
據瞭解,該物種在加勒比海和南美洲海岸的某些地區被獵殺,是瓜德羅普島和馬提尼克島上被捕獵最多的鳥類,據報道,每年有數千只鳥類被射殺(A. Levesque in litt.2012)。這些證據表明,狩獵壓力在某些年份是不可持續的(B. Andres in litt.2012),並且正在計劃和開展研究以量化狩獵的影響和數量下降的速度(B. Andres in litt.2012 ,2014;A. Levesque in litt.2012)。對該物種的其他威脅包括通過伐木、農業擴張和集約化、城市發展和採礦、農用化學品的使用和氣候變化造成的棲息地喪失(Clay等人,2012年)。在獲得進一步證據之前,該物種的數量被懷疑正在經歷中度下降。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