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腳鷸

鎖定
紅腳鷸,別稱赤足鷸、紅腳鶴鷸,是鵒形目鷸科鷸屬的中型鵒鷸。 [5]  其中等體型,腿橙紅色,嘴基半部為紅色;上體褐灰,下體白色,胸具褐色縱紋。比紅腳的鶴鷸體型小,矮胖,嘴較短較厚,嘴基紅色較多。飛行時腰部白色明顯,次級飛羽具明顯白色外緣。尾上具黑白色細斑。虹膜褐色;嘴基部紅色,端黑;腳橙紅。 [6] 
紅腳鷸分佈於中國西北、青藏高原及內蒙古東部,遷徙季節常見於中國華東、華南的適宜生境,在南方各大水系和濱海地帶越冬。非洲及古北界,冬季南移遠及蘇拉威西、東帝汶及澳大利亞也有分佈。 [7]  棲息於平原到高山、從林地到荒漠、從內陸到濱海的各種生境中的濕地,非繁殖期主要在沿海活動。常成小羣覓食,集大羣休憩。以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環節動物和昆蟲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繁殖期在5-7月,營巢於水岸土丘上的植物叢中。窩卵數通常4枚,孵化期23-25天。 [8] 
紅腳鷸數量較少。在中國滷陽湖區域過百隻的種羣僅在2016年9月記錄到1次,數量為116只。 [9]  已列入中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0]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4] 
中文名
紅腳鷸
拉丁學名
Tringa totanus
別    名
赤足鷸
東方紅腿
外文名
Common Redshank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鴴形目
鷸科
鷸屬
紅腳鷸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6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年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1] 

紅腳鷸形態特徵

紅腳鷸
紅腳鷸(41張)
紅腳鷸夏羽頭及上體灰褐色,具黑褐色羽幹紋。後頭沾棕。背和兩翅覆羽具黑色斑點和橫斑。下背和腰白色。尾上覆羽和尾也是白色,但具窄的黑褐色橫斑。初級飛羽黑色,內側邊緣白色,大覆羽羽端白色,次級飛羽白色,第一枚初級飛羽羽軸白色。自上嘴基部至眼上前緣有一白斑。額基、頰、頦、喉、前頸和上胸白色,具細密的黑褐色縱紋,下胸、兩脅、腹和尾下覆羽白色。兩脅和尾下覆羽具灰褐色橫斑。腋羽和翅下覆羽也是白色。冬羽頭與上體灰褐色,黑色羽幹紋消失,頭側、頸側與胸側具淡褐色羽幹紋,下體白色,其餘似夏羽。 [2] 
幼鳥似冬羽,但上體具皮黃色斑或羽緣,胸沾有皮黃褐色。胸、兩脅和尾下覆羽微具暗色縱紋。中央尾羽綴桂紅色。 [2] 
紅腳鷸體重雄性97-157克,雌性105-145克;體長雄性260-283毫米,雌性250-287毫米;嘴峯雄性38-45毫米;雌性41-46毫米;翅雄性147-160毫米,雌性150-161毫米;尾雄性59-67毫米,雌性58-68毫米;跗蹠雄性45-51毫米,雌性45-50毫米。 [2] 

紅腳鷸棲息環境

紅腳鷸棲息於沼澤、草地、河流、湖泊、水塘、沿海海濱、河口沙洲等水域或水域附近濕地上。無論是平原、荒漠、半荒漠、高山、丘陵和高原以及泰加林地帶等各類生境中的水域和濕地均有棲息。 [2] 

紅腳鷸生活習性

紅腳鷸非繁殖期則主要在沿海沙灘和附近鹽鹼沼澤地帶活動。少量在內陸湖泊、河流和沼澤與濕草地上活動和覓食。常單獨或成小羣活動。休息時則成羣。性機警,飛翔力強,受驚後立刻衝起,從低至高成弧狀飛行,邊飛邊叫。 [2] 
主要以螺、甲殼類、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昆蟲和昆蟲幼蟲等各種小型陸棲和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常在淺水處或水邊沙地和泥地上覓食,常分散單獨覓食。個體間有佔領和保衞覓食領域行為。 [2] 

紅腳鷸分佈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亞美尼亞、澳大利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博茨瓦納、文萊達魯薩蘭國、保加利亞、布隆迪、柬埔寨、喀麥隆、佛得角、中非共和國、乍得、中國、科科斯羣島、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提、埃及、赤道幾內亞、厄立特里亞、愛沙尼亞、埃塞俄比亞、法羅羣島、芬蘭、法國、加蓬、岡比亞、格魯吉亞、德國、加納、希臘、關島、幾內亞、幾內亞比紹、香港、匈牙利、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韓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脱維亞、黎巴嫩、利比里亞、利比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馬其頓、馬拉維、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裏、馬耳他、毛里塔尼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尼日爾、尼日利亞、北马里亞納羣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帕勞、巴勒斯坦地區、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波蘭、葡萄牙、卡塔爾、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拉利昂、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瑞典、瑞士、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西撒哈拉、也門、贊比亞和津巴布韋。 [1] 
地區滅絕: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遊蕩:貝寧、不丹、布基納法索、加拿大、聖誕島、剛果、直布羅陀、格陵蘭、盧旺達、塞舌爾、斯瓦爾巴羣島和揚馬延。 [1] 
紅腳鷸分佈圖 紅腳鷸分佈圖

紅腳鷸繁殖方式

紅腳鷸的繁殖期為5-7月。到達繁殖地的初期常呈小羣活動,以後逐漸分散,成對進入各自的繁殖地,有時也呈數對集中在一處營巢繁殖。雄鳥求偶時兩翅上舉,在雌鳥周圍不斷抖動,頭上下晃動,且不時細聲鳴叫。通常營巢於海岸、湖邊、河岸和沼澤地上。巢多置於水邊草叢中較為乾燥的地上,或沼澤濕地中地勢較高的土丘上。一般較為隱蔽。巢多利用地面凹坑,或在地上扒一圓形淺坑,大小為直徑15釐米左右,內再墊以枯草和樹葉即成。每窩產卵3-5枚,通常4枚。卵的形狀為梨形,顏色為淡綠色或淡赭包,被有黑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41-49×28-32毫米。雌雄輪流孵卵,但以雌鳥為主。孵化期23-25天。 [2] 

紅腳鷸亞種分化

紅腳鷸(6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紅腳鷸新疆亞種
Tringa totanus craggi
Hale, 1971
2
紅腳鷸東亞亞種
Tringa totanus errignotae
Meinertzhagen, R & Meinertzhagen, A, 1926
3
紅腳鷸克什米爾亞種
Tringa totanuseurhina
Oberholser, 1900
4
紅腳鷸冰島亞種
Tringa totanusrobusta
Schioler, 1919
5
Tringa totanus totanus
Linnaeus, 1758
6
紅腳鷸烏蘇里亞種
Tringatotanus ussuriensis
Buturlin, 1934
[3] 

紅腳鷸保護現狀

紅腳鷸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1] 

紅腳鷸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1] 
參考資料
  • 1.    Tringa totanus  .The IUCN Red List.2015-03[引用日期2016-01-10]
  • 2.    趙正階.《中國鳥類志》上卷 (非雀形目):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6月:478-479
  • 3.    Common Redshank (Tringa totanus)   .IBC Bird Collection[引用日期2016-01-10]
  • 4.    紅腳鷸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引用日期2023-07-03]
  • 5.    侯銀續著,安徽省鳥類分佈名錄與圖鑑 上,黃山書社,2019.03,第230頁
  • 6.    紅腳鷸  .物種庫 - 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引用日期2023-07-03]
  • 7.    紅腳鷸  .中國觀鳥記錄中心 - 鳥種分佈[引用日期2023-07-03]
  • 8.    趙欣如,趙碧清主編;央美陽光繪,鳥類圖鑑,青島出版社,2019.03,第148頁
  • 9.    高學斌,楊亞橋主編,陝西滷陽湖的鳥類,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08,第93頁
  • 10.    劉全儒,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圖譜,中國環境出版集團,2018.08,第3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