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麥紋枯病

鎖定
小麥紋枯病又稱立枯病、尖眼點病,是由喙角擔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小麥上的一種病害。小麥紋枯病主要發生在葉鞘及莖杆上。發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葉鞘上產生黃褐色橢圓形或梭形病斑,以後病部逐漸擴大,顏色變深,並向內側發展為害莖部。小麥生長中期至後期葉鞘上的病斑呈雲紋狀花紋。 [1-3] 
小麥紋枯病在全世界各温帶小麥種植地區普遍發生,是麥區常發性病害,一般病田的發病株率10-30%,重病田塊可達60-80%,特別嚴重的田塊因病害引起的枯白穗率還可能高達20%以上。因病造成產量損失一般在10%左右,嚴重時高達30-40%。 [1] 
小麥紋枯病的防治策略應以農業栽培防病措施為基礎,重點抓好藥劑種子處理,重病田早春輔以藥劑噴霧防治。 [2] 
中文名
小麥紋枯病
別    名
立枯病
尖眼點病
病    原
喙角擔菌
為害植物
小麥
為害部位
葉鞘莖杆

小麥紋枯病病原特徵

小麥紋枯病形態特徵

小麥紋枯病病原是喙角擔菌(Geratobasidium cornigeru (Bourd.) Rogers),屬真菌界擔子菌門。其有兩種形態。有性態為禾穀角擔菌(Ceratobasidium graminearum (Bourd.) Rogers),擔子菌亞門角擔菌屬;無性態為禾穀絲核菌(Rhizoctonia cereadis Vander Hoeven),半知菌亞門絲核菌屬。
菌絲多分枝,分枝處呈直角或鋭角,分枝基部稍縊縮,分枝附近有一隔膜。病菌的菌絲體常在小麥生長中後期於病部纏繞成密聚的菌核。菌核初為白色,後漸變淺黃至褐色,球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形,表面粗糙,上生4個擔子梗,擔孢子單細胞,橢圓形,基部稍尖,無色。菌核初為密聚的菌絲團,以後呈扁圓形,淺黃至褐色,表面粗糙。 [1]  [3] 

小麥紋枯病生理特性

病原菌無休眠期,適温下菌核4天即可萌發。菌絲生長温度範圍較廣,13℃以下或35℃以上時生長受抑制,適温為25℃。濕熱致死温度為菌絲體49℃下10分鐘,菌核及殘體內菌絲體為50℃情況下10分鐘。乾熱致死温度為75℃情況下1小時,但菌核可耐80℃情況下3小時的乾熱處理。在乾燥條件下,菌核可存活6年以上。在含水量55%的土壤中,6個月後仍有80%的菌核具有較強活力。菌核萌發後產生的菌絲,遇乾燥條件而又無寄主時,48小時後即死亡。 [3]  [2] 

小麥紋枯病為害症狀

小麥紋枯病主要發生在葉鞘及莖杆上。小麥出苗後,根莖、葉鞘即可受害。 [2] 
葉鞘:發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葉鞘上先產生淡黃色小斑點,隨後,發展呈典型的黃褐色梭形或眼點狀病斑。病部逐漸擴大,顏色變深,向內側發展可延及莖杆,致病株的基部莖節腐爛,幼苗猝倒、死亡。小麥生長中期至後期,葉鞘上的梭形病斑常相互連結.形成雲紋狀花紋,中間呈淡黃褐色,周圍有較明顯的棕褐色環圈。病斑可沿葉鞘向植株上部擴展,直至旗葉。 [2] 
莖杆:當麥株間空氣濕度大時,病斑也可向內側擴展深及莖杆,引起爛莖,形成枯孕穗或枯白穗。在病株中部或中下部葉鞘的病斑表面產生自色黴狀物,並糾集成團,顏色由淡黃色至黃褐色,逐漸變深,最後形成許多散生的圓形或近圓形的褐色小顆粒狀物,即病菌的菌核,大小為1-2毫米。菌核由少數菌絲與葉鞘組織相連,較易脱落。病菌也可以侵害根部。受害幼苗根系遭受破壞,根部呈褐色。重病苗逐漸死亡,輕病苗尚可生出新根。病苗地上部矮小,葉片小面挺直,暗灰藍色。 [2] 
小麥紋枯病

小麥紋枯病分佈範圍

小麥紋枯病幾乎遍及世界各温帶小麥種植地區。在中國,長江流域和黃淮平原均有發生,其中華北冬麥區發生嚴重。 [4] 

小麥紋枯病侵染循環

越冬:病原以菌核或菌絲體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株殘體上越夏和越冬,成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 [2] 
傳播:未經腐熟的帶有病殘體和病土的有機肥也可傳播病害。 [2] 
侵染:小麥播種後即可受侵染。在整個小麥生長季節,病害在田間的發生和消長出現冬前和春天小麥播種至孕穗期兩個明顯的發病高峯。小麥播種萌發後,幼苗地下部的幼根、幼芽即可受病菌侵染與為害。隨着氣温變化,病害發生髮展大致可分為冬前發生期、返青上升期、拔節後盛發期和抽穗後穩定期4個階段。冬前病害即零星發生,播種早的田塊會有較明顯的侵染高峯;隨着氣温下降,越冬期病害發展趨於停止。春天麥苗返青後,天氣轉暖,隨氣温的升高,病情又加快發展。小麥進入拔節階段時,病情開始上升,至拔節後期或孕穗階段,病株率和嚴重度都急劇增長,達到最高峯。在小麥抽穗以後,植株莖杆組,織老健,不利於病菌的侵入和在植株間水平擴展,病害發展漸趨緩慢。但是,在已受害的麥株上,病菌可由表層深及莖杆,加重為害,使病害嚴重度繼續上升,造成田間枯白穗。此外,麥株病部常產生大量白色菌絲體,小麥成熟以前,在菌絲層上產生菌核。 [2] 

小麥紋枯病流行規律

寄主抗性:小麥品種間對小麥紋枯病的抗性有明顯差異。 [2] 
環境:病害的發生發展與日均温度關係密切。當日均温度在10℃以下時,病害發展緩慢;日均温度超過15℃,病情加重;20-25℃則迅速發展,病株率和病害嚴重度都急劇上升;當氣温達30℃左右時,病害發展基本停止。春季多雨潮濕的天氣,有利於病菌的發生和發展。 [2] 
栽培:冬麥播種過早,密度過大,偏施氮肥,麥苗生長過旺,發病重。常年連作、麥田草害嚴重、土壤或田間濕度過大,發病重。施用帶病殘株而未經腐熟的糞肥等,也有利於發病。 [2] 

小麥紋枯病防治方法

小麥紋枯病農業防治

  1. 選用抗病、耐病品種。
  2. 適期播種,避免過早播種,減少冬前病菌侵染麥苗的機會。
  3. 根據土地肥力水平,合理掌握播種量,避免播種量過大,苗過密,從而降低田間濕度。
  4. 加強田間排灌水系統的建設,勤中耕除草,降低田間濕度。
  5. 避免過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鉀肥,特別是重病田要適當增施鉀肥,增強麥株的抗病能力。
  6. 帶有病殘株的糞肥要充分腐熟後再施用。 [2] 

小麥紋枯病藥劑防治

  1. 麥苗返青期選用33%井岡·蠟芽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5%井岡黴素水劑500倍液,或50%甲基立枯靈300倍液噴霧,重點噴施麥株下方的發病部位。
  2. 用種子重量0.2%的33%井岡·蠟芽可濕性粉劑拌種,或用種子重量0.1%的25%三唑醇或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拌種。 [5] 
參考資料
  • 1.    馬淑梅編.農作物主要病害診斷與防治: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8.01:第69-71頁
  • 2.    郭普主編.植保大典:中國三峽出版社,2006.10:39-40
  • 3.    湯建國,劉定忠主編.農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1:第336頁
  • 4.    羅漢鋼,劉元明著.旱糧作物農藥使用手冊: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04:第7頁
  • 5.    黃新動,趙雲柱,韋加貴主編.農業綠色防控技術與有害生物綜合防控綜述:寧夏人民出版社,2017.12:第1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