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花棘豆

鎖定
小花棘豆(學名:Oxytropis glabra (Lam.) DC.)是豆科、棘豆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達80釐米;莖分枝多,直立,無毛或疏被短柔毛;羽狀複葉;托葉草質,卵形或披針狀卵形,彼此分離或於基部合生;小葉11-19(-27),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尖或鈍,基部寬楔形或圓形,上面無毛,下面微被貼伏柔毛。多花組成稀疏總狀花序;總花梗通常較葉長,被開展的白色短柔毛;苞片膜質,狹披針形;花萼鐘形,被貼伏白色短柔毛,萼齒披針狀錐形;花冠淡紫色或藍紫色;子房疏被長柔毛。莢果膜質,長圓形,膨脹,下垂。 [1] 
分佈於中國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西藏; [2]  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蒙古、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俄羅斯也有分佈。生於海拔440-3400米的山坡草地、石質山坡、河谷階地、沖積川地、草地、荒地、田邊、渠旁、沼澤草甸、鹽土草灘上。 [1] 
小花棘豆味苦,性涼,有毒,具有止痛鎮靜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關節痛、牙痛、皮膚瘙癢等症狀。 [3]  小花棘豆為高原荒漠常見種,對於水土保持具有重要價值。 [4]  草質柔嫩,無味,富含粗蛋白質,各種家畜均願採食,採用去毒加工的方法消除小花棘豆的毒性,可作為飼草來源;在開花前毒性極小,且營養價值較高,可在此時做為牧草利用;也可採用刈割方法,不讓其開花,從而達到延長利用時間的目的。 [6] 
中文名
小花棘豆
拉丁學名
Oxytropis glabra (Lam.) DC. [2] 
別    名
苦馬豆
絆腸草
醉馬草
馬絆腸
鹽生棘豆 展開
別名
苦馬豆
絆腸草
醉馬草
馬絆腸
鹽生棘豆
礫石棘豆
細葉棘豆
包頭棘豆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豆目
豆科
棘豆屬
小花棘豆
命名者及年代
(Lam.) DC.,1802

小花棘豆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0(35) -80釐米。根細而直伸。莖分枝多,直立或鋪散,長30-70釐米,無毛或疏被短柔毛,綠色。羽狀複葉長5-15釐米;托葉草質,卵形或披針狀卵形,彼此分離或於基部合生,長5-10毫米,無毛或微被柔毛;葉軸疏被開展或貼伏短柔毛;小葉11-19(-27),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0) -25毫米,寬3-7毫米,先端尖或鈍,基部寬楔形或圓形,上面無毛,下面微被貼伏柔毛。 [1] 
多花組成稀疏總狀花序,長4-7釐米;總花梗長5-12釐米,通常較葉長,被開展的白色短柔毛;苞片膜質,狹披針形,長約2毫米,先端尖,疏被柔毛;花長6-8毫米;花梗長1毫米;花萼鐘形,長42毫米,被貼伏白色短柔毛,有時混生少量的黑色短柔毛,萼齒披針狀錐形,長1.5-2毫米;花冠淡紫色或藍紫色,旗瓣長7-8毫米,瓣片圓形,先端微缺,翼瓣長6-7毫米,先端全緣,龍骨瓣長5-6毫米,喙長0.25-0.5毫米;子房疏被長柔毛。莢果膜質,長圓形,膨脹,下垂,長10-20毫米,寬3-5毫米,喙長1-1.5毫米,腹縫具深溝,背部圓形,疏被貼伏白色短柔毛或混生黑、白柔毛,後期無毛,1室;果梗長1-2.5毫米。 [1] 

小花棘豆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40-3400米的山坡草地、石質山坡、河谷階地、沖積川地、草地、荒地、田邊、渠旁、沼澤草甸、鹽土草灘上。 [1] 
小花棘豆是一種輕度耐鹽的中生細莖豆科牧草,鹽化低地草甸草地的伴生種或優勢種。在中國新疆主要分佈在南疆各大河流域沿岸,尤以塔里木河流域分佈最多。喜温暖濕潤的生境,耐鹽性較強,適宜生長在土壤多少有點鹽漬化的草甸土上。做為優勢種與大拂子茅Calamagrostis macrolepis)共同組成水泛地草旬草地,草層高20-100釐米,蓋度30-50%,其中小花棘豆約佔1/2;做為亞優勢種與尖果沙棗Elaeagnus oxycarpa)、拂子茅共同組成疏林低地草甸草地。在南疆各地的低地草甸中是常見的伴生種之一。在北疆各地則為散生種。小花棘豆在草地中大量出現與嚴重過牧、草地退化有密切關係。據調查,在塔里木河中游,草地放牧利用適度的地段,很少見有該種出現;草地明顯過牧,它在草地中的蓋度為25-30%,草地嚴重退化地段,蓋度可達80-90%。 [6] 

小花棘豆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西藏; [2]  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蒙古、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俄羅斯也有分佈。 [1] 

小花棘豆生長習性

小花棘豆通常於3月底萌發,5-6月開花,6-7月結實,8-9月成熟,10月枯黃。 [6] 

小花棘豆主要價值

小花棘豆藥用價值

全草或根入藥,味苦,性涼,有毒,具有止痛鎮靜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關節痛、牙痛、皮膚瘙癢等症狀。 [3] 

小花棘豆生態價值

小花棘豆為高原荒漠常見種,對於水土保持具有重要價值。 [4] 

小花棘豆飼用價值

草質柔嫩,無味,富含粗蛋白質,各種家畜均願採食,尤其是馬嗜食,常常因大量採食而中毒,特別在飼草缺乏的年份中毒病例更多。另外據研究,小花棘豆在開花前毒性極小,且營養價值較高,可在此時做為牧草利用;也可採用刈割方法,不讓其開花,從而達到延長利用時間的目的。 [6] 
採用去毒加工的方法可消除小花棘豆的毒性,擴大飼草來源: [7] 
  1. 青貯。青貯產生的大量有機酸與小花棘豆中的生物鹼發生反應,使其含量下降,從而減少了小花棘豆的毒性。 [7] 
  2. 鹽酸浸泡去毒。將小花棘豆晾曬至含水量25%以下,然後浸泡在裝有0.2%工業鹽酸的水泥池或缸內,(草上加重物),12小時撈出,用清水沖洗3次,以洗去鹽酸,曬乾後可連續用於飼餵家畜。據研究報道,對冬春放牧的羊,每天每隻補飼0.3千克去毒小花棘豆乾草,其膘情與補飼其他乾草一樣;在豬日糧中加入18%的脱毒小花棘豆,平均日增重0.5千克;在牛日糧中加入40%的去毒小花棘豆乾草,試驗牛日增重0.6千克/頭,草木樨對照牛為0.6千克/頭;用40%的去毒小花棘豆乾草喂黑白花奶牛,沒有發生流產,分娩正常,產奶量比飼餵其他乾草增加20.4%。 [7] 
  3. 交替飼餵法。用加40%未去毒小花棘豆乾草日糧,喂家畜15天,再改喂不含小花棘豆乾草的日糧15天,如此交替進行,可避免家畜中毒及其他不良影響。 [7] 

小花棘豆植物毒性

小花棘豆的有毒成分為6種生物鹼,它們是臭豆鹼、N-甲基野靛鹼、黃化鹼、鷹爪豆鹼、麻醉靛葉鹼和腺嘌呤。家畜食入小花棘豆後,引起慢性中毒。馬最為嚴重,其次是牛、羊。 [7] 
家畜誤食後常表現為慢性中毒,先是挑食該草,逐漸增膘,繼而開始出現中毒跡象,視力減退和失明,精神恍惚,四肢無力,步態蹣跚,口腔浮腫,孕畜流產或難產,病程長達4-5個月,後期食慾消失,口吐白沫死亡。對初中毒的家畜可以轉入生長有蒿類和葱類的草地上放牧或灌服酸奶、米醋、喂蘿蔔,均有解毒效果。 [6] 

小花棘豆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