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羣落

鎖定
小羣落是指在羣落林下地被植物聚集形成的小斑塊。斑塊是指生態系統內部環境因子在水平空間上的異質性,致使各種生物種類及其數量在水平空間上的分佈不均勻,通常呈現不同面積且相互間鑲嵌分佈的區域。每一個斑塊可以稱為一個小羣落。
小羣落在種類組成和外貌上與其所在的羣落中的其餘斑塊有顯著差異,這主要是由於環境在羣落內部不均勻分佈照成的,但仍脱離不了整個羣落的影響,還不是一個獨立的羣落,它們的形成和存在是由其所在的羣落所決定的,是整個羣落的一部分。 [1] 
中文名
小羣落
外文名
minor community
形成原因
環境因子的不均勻性
影響因素
地形變化、土壤濕度、光照温度等
羣落特點
一定的外部形態、種類組成等
演替特點
小羣落的演替決定於羣落的演替

小羣落概念

羣落中林下陰暗的地段與明亮的地段會有不同的植物組團分佈,羣落內部的這種小型組團可以稱為小羣落,它是整個羣落的一小部分。 [2] 
這些小羣落交互錯雜地排列在一起,就形成了羣落水平結構鑲嵌性,水平結構是指羣落在空間的水平分化,也即羣落的鑲嵌現象 [3] 

小羣落形成原因

小羣落的形成主要是由於環境因素在羣落內不同地點不均勻分佈的結果,如地形和微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鹽漬化程度的不同,以及羣落內植物環境(如光照)等的不同。另外,植物的繁殖、遷移和競爭等活動也會造成環境的差異,對小羣落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2] 

小羣落羣落特點

①具有一定的外貌
外貌指小羣落的外部形態或表相。一個小羣落中的植物個體,分別處於不同高度和密度,從而決定了小羣落的外部形態。
小羣落外貌用生活型譜、葉型特徵(葉級、葉型、葉質、葉緣)、季相變化來反映。小羣落外貌決定於羣落優勢的生活型和層片結構。小羣落外貌是認識植物羣落的基礎,也是區分不同植物類型的主要標誌,如森林、草原和荒漠、濕地等,就是根據外貌區別開來的。就森林而言,熱帶雨林季雨林常綠闊葉林夏綠闊葉林寒温性針葉林等,也是根據外貌區分出來的。
②具有一定的種類組成
每個小羣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種羣組成,因此,種類組成是區別不同小羣落的首要特徵。一個小羣落中種類成分的多少及每個種羣個體的數量,是度量羣落多樣性的基礎。小羣落是生物種羣的集合體,經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生物種羣之問的相互適應、相互競爭,形成具有一定外貌、種類組成和結構的集合體。
③具有一定的羣落結構和動態特徵
小羣落是生態系統的一個結構單元,其羣落結構包括形態結構、生態結構和營養結構,但其結構常常是鬆散的,不像一個有機體結構那樣清晰,有人稱之為鬆散結構。小羣落是生態系統中具有生命的部分,其運動形式包括季節動態、年際動態、演替
④形成羣落環境
小羣落對其棲居環境能產生重大的影響,並形成羣落環境。如森林中的環境與周圍裸地就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光照、温度、濕度與土壤等都經過了生物羣落的改造。即使生物非常稀疏的荒漠羣落,對土壤等環境條件也有明顯改變。温性松林是以松屬植物組成的森林,多要求酸性土壤,在各地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棕色森林土上都有分佈,但在廣大平原地區由於土壤中具石灰反應,pH值呈鹼性,因此一般見不到松林的分佈。 [4] 

小羣落演替特點

小羣落的演替決定於羣落的演替,並且對羣落演替發生很大影響;因此,羣落和構成羣落的各個小羣落的演替是相互制構的。此外,羣落和含於該羣落中的各個小羣落的演替之間,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相互關係。必須再一次考慮到,羣落不是各個小羣落的簡單總和,而是它們的非常複雜的組合,這個組合具有新質;因此,羣落演替也不是各個小羣落演替的簡單總和。
小羣落的演替雖然是在羣落演替的背景上進行的,並且決定於羣落演替,但它們也有自己的特點。例如,在南高加緊東部高位山地區域內的植物正在叢生的陡坡麓積物上,可以觀察到各種不同植物的零散分佈的個體和植物羣;在這些個體和植物羣中間,到處都星散分佈着與草丘類似的斑葉羊茅大株叢或大植物羣。在斑葉羊茅植物羣的內部,通常也有其他植物定居着,其中最常見的是溝葉羊茅、草原雀麥、草原苔、百里香屬的各個種、山地毛茛。斑葉羊茅株叢對這些種的個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由此可見,在這種情形下所處理的是已經達到一定成熟度、一定穩定性的小羣落;而在其背景上產生這些小羣落的那整個羣落,卻仍然是極其不穩定的、不鬱閉的植被,這種植被遠未達到成型羣叢的階段。含於羣落組成中的那些小羣落比整個羣落更早達到相對穩定性的情形,在自然界中顯然不是常見的。相對穩定的羣叢由一些未穩定的、或多或少“雜亂的”小羣落構成(這些小羣落僅僅隨着整個羣叢穩定性的增加而具有穩定性)的情形,則常見得多。最後,小羣落的形成和成熟與比較穩定羣叢的成熟或多或少平行發生的情形,也是可能的。同時,在時間上彼此演替的各個羣落的系列中,一些小羣落可能保存着彼此的繼承性,同較穩定羣落的成熟一起逐漸繼續自己的成熟,而另一些小羣落則可能作為新生體而產生,因為它們在從前的羣落中完全不存在。 [5] 
參考資料
  • 1.    梁士楚,李銘紅主編;聶呈榮,王文強,饒本強等副主編.生態學: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172
  • 2.    金煜主編.園林植物景觀設計 第2版(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series):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103
  • 3.    孫龍,國慶喜主編;孫慧珍副主編.生態學基礎:中國建工業出版社,2013:53
  • 4.    李宏編著.植物地理學 下冊: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30
  • 5.    п.л.雅羅申科著,傳子禎譯.地植物學:科學出版社,1966: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