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季雨林

鎖定
季雨林(Monsoon Forest)是分佈在具有明顯乾濕季節變化熱帶地區,在乾季或多或少,甚至全部落葉的森林植物羣落。是介於熱帶雨林向熱帶稀疏林過渡的居間類型,而不是由熱帶雨林向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過渡的植被類型。
中文名
季雨林
外文名
Monsoon Forest
屬    性
森林植物羣落
特    點
季節性變化
學    科
生命科學

季雨林分佈

季雨林
季雨林(5張)
季雨林(Monsoon Forest)應歸屬於經向地帶性植被,而非緯度地帶性植被。普遍分佈於東南亞地區,以印度緬甸中部以及巽他羣島的東部島嶼為典型。我國雲南南部也有零星分佈。

季雨林特點

季雨林羣落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旱季,上層喬木多數落葉,林冠稀疏,下層草本枯黃;雨季,林冠濃密,整個季相由黃褐色轉為綠色。羣落結構簡單,林內藤本及附生植物稀少。多數情況下喬木層有兩層植物,第一層林木高15米左右,少數可達20米以上,生長比較稀疏,樹冠大,但不連續,樹幹分枝較低,枝丫彎曲,樹皮較厚且粗糙,落葉闊葉樹多於常綠闊葉樹。第二層林木高4~10米,常綠闊葉樹多於落葉闊葉樹,生長受上層林冠疏密的影響。
季雨林突出的特點是其羣落主要由熱帶性的落葉闊葉樹組成。多數林木在旱季落葉,而在雨季來臨時,大部分喬灌木和草本植物陸續發葉開花,所以季雨林又稱為“雨綠林”。

季雨林種類

季雨林通常為混交林。根據落葉樹種的數量和落葉的程度,可分為半常綠季雨林和落葉季雨林兩類。半常綠季雨林在南亞和東南亞的季風區域發育最好,常直接與雨林鄰接,外貌上與雨林差異不明顯,但羣落種類組成比較少。我國的半常綠季雨林中,常綠闊葉樹多由榕樹、桂木、蒲桃萍婆等組成,有些地方也有青皮分佈。落葉季雨林在東南亞一帶,以柚木林、鈍葉娑羅雙林最為典型。我國落葉季雨林常見的主要建羣種有木棉、楹樹等。

季雨林資源豐富

季雨林內藴藏着豐富的植物資源,包括材用、纖維、油脂和藥用植物等,是紫檀、黃檀、薔薇木、黑木柿、柚木等名貴木材的原產地。季雨林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的作用,也是植物資源的基因庫

季雨林熱帶雨林和季雨林的區別

熱帶季雨林
熱帶季雨林(21張)
在乾濕季節交替的熱帶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一種地帶性密閉型森林植被。熱帶季雨林又稱季風林或熱帶季節林,其植被與熱帶雨林植被的主要區別在於:羣落結構簡化,喬木層減至上下兩層,至少有部分種類旱季無葉,板狀根、莖花現象、木質藤本和附生植物通常遠不及雨林發達,林下灌木稠密,種類豐富。

季雨林氣候

下層喬木則多為常綠種類。典型的落葉季雨林為抽木林。半常綠季雨林擁有兩層密閉的喬木層,分佈在年雨量1500~2500毫米,乾濕季明顯,但高温和多雨季節、低温和少雨季節相結合,水熱效應良好的地區,擁有兩層密閉的喬木層,上層樹木中部分屬於固定落葉的種類,在不同乾旱程度的年份,落葉量和無葉持續期都有較大差別。下層仍由常綠種類構成,藤本植物一般較繁盛。熱帶季雨林與熱帶雨林兩類植被之間缺乏嚴格界限,呈現逐漸過渡的連續性。常綠季雨林在雨季時同熱帶雨林差別較小,但在短暫旱季時少量高大喬木可出現幾天至幾周的無葉期。羣落越原始,羣落內越濕潤,落葉樹種越少,羣落外貌越接近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受氣候變化制約,可分成落葉季雨林和半常綠季雨林(或稱常綠季雨林)兩大類型。落葉季雨林分佈在年雨量500~1500毫米,有5個月以上月雨量不到100毫米的熱帶地區,具有不連續的上層喬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種類固定在旱季落葉,而且多在無葉期開花。

季雨林非洲熱帶季雨林

關於熱帶季雨林生物羣落的解釋,非洲人認為它包括闊葉落葉林、常綠乾旱林以及位於海拔3200英尺(約1000米)以上,一般出現在北半球北緯6°~13°的區域和南半球南緯5°~20°區域的林地。北部或蘇丹的分區沿着西非雨林的東部邊界和東非剛果雨林的北部邊界而存在。蘇丹分區被嚴重地影響了,只有很少的殘餘森林被發現分佈於無樹草原上。南部的或贊比亞分區範圍較大,它們分佈在沿着剛果雨林的南部邊界。在贊比亞地區,儘管人類對林地的使用快速增加,但大面積的完整區域仍然保留着。熱帶乾旱森林的碎片也發生在東非的海岸邊,從索馬里沿着肯尼亞共和國、坦桑尼亞、馬拉維和莫桑比克的海岸邊的末端延伸到津巴布韋。乾旱森林的碎片存在於幾內亞海灣和馬達加斯加西部海岸的佛得角島嶼 [1] 

季雨林亞太地區季雨林

熱帶季節性生物羣落在亞太地區也被稱為印度-馬來西亞或是澳大利亞旱地森林和印亞季風森林。這些森林位於熱帶雨林的北部和南部,即印度、東南亞及太平洋島嶼。季雨林位於泰國、柬埔寨、越南、孟加拉國老撾、緬甸及沿着印度的德干高原,直到斯里蘭卡。季雨林也發現在印度尼西亞的許多島嶼上,包括印度尼西亞羣島華萊士分線的兩側。新克里多尼亞和斐濟的島嶼也存在這一季雨林。亞太平洋地區被分為兩個部分:馬來羣島的西部和東部。華萊士分線標誌着兩個地區的分界和在桑達和莎湖的邊境 [2] 
參考資料
  • 1.    (美)芭芭拉·A.霍茲曼著;潘成博譯;張志明總譯審;包國章專家譯審,熱帶森林生物羣落,長春出版社,2014.06,第207頁
  • 2.    (美)芭芭拉·A.霍茲曼著;潘成博譯;張志明總譯審;包國章專家譯審,熱帶森林生物羣落,長春出版社,2014.06,第2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