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美牛肝菌

鎖定
小美牛肝菌是一種有一定毒性的食用真菌,屬樹木的外生菌根菌。子實體較大;菌蓋呈扁半球形至扁平,表皮是淺粉肉桂色,至菌肉為淺土黃色,具絨毛;菌柄具網紋,上部黃色,下基部近似蓋色。菌肉受傷處變藍色,只要被碰到或擦破它就由黃變青,因此得名“見手青”。
該菌分佈於中國西南地區及其他熱帶、亞熱帶地區。是雲南幾十種野生菌中最容易中毒的 [1] 
中文名
小美牛肝菌
別    名
見手青
風手青
粉蓋牛肝菌
華美牛肝菌
拉丁學名
Boletus speciosus Forst.
二名法
Boletus speciosus Forst
真菌界
擔子菌綱
傘菌目
牛肝菌科
牛肝菌屬
小美牛肝菌
分佈區域
熱帶、亞熱帶地區(中國滇川黔藏閩)

小美牛肝菌生物學史

牛肝菌屬為牛肝菌科中最大的一屬,是全球廣佈屬,現知有823種(包括異名)(Clyde et al. 1993),廣佈於温帶地區,也兼佈於亞熱帶和熱帶地區。中國現知119種。可食種類多於少數有毒種類。屬模式種為Boletus edulis Bull.:Fr.,主模式存於Nova Scotia. Bolete Herbarium of W. H. Snell,No. 2533(BPI)。 [2] 

小美牛肝菌形態特徵

子實體較大。菌蓋淺粉肉桂色至淺土黃色,直徑
,扁半球形至扁平,具絨毛。菌肉受傷處變藍色。菌柄長
,粗
,菌柄具網紋,上部黃色,下基部近似蓋色。菌管層綠黃色,凹生,受傷處變藍色,管口圓形,每毫米2-3個。孢子淺黃色,近梭形,光滑,
。管側囊體梭形至長紡錘形,
[3] 

小美牛肝菌生長環境

小美牛肝菌為陸生,營腐生生活,生於闊葉林或混交林中,有單生、散生,也有叢生,有關小美牛肝菌子實體形態特徵因不同產地略有差異 [4-5]  ,小美牛肝菌靠菌絲從寄主中攝取養分,滿足自身生長髮育需要。小美牛肝菌僅與馬尾松形成較好的菌根,與黑松、濕地松形成菌根的能力較差 [6] 
有關小美牛肝菌出現的季節,則因地域不同而略有差異。雲南松林出現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慶元縣高海拔地區出現在7月份,而涼山州飛播雲南松林下的小美牛肝菌則出現在6至7月份。主要是因為6月正是雨季,氣温逐漸升高,有利於小美牛肝菌子實體的發育。

小美牛肝菌分佈範圍

小美牛肝菌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在中國主要分佈在雲南四川貴州西藏、福建等地 [7-8]  。另外在安徽、浙江、廣東廣西、湖南、江西、江蘇、海南、香港、台灣等地也有分佈 [9] 

小美牛肝菌主要價值

小美牛肝菌保護林木

研究發現:小美牛肝菌菌絲體通過其生命活動,可以給林木提供一些拮抗物質,在逆境中對林木起保護作用 [10]  。小美牛肝菌還能分泌多種酶來分解不溶性有機物和礦物。
小美牛肝菌對粘蟲或小菜蛾表現出較高的拒食和毒殺活性,並且在劑量為
時,對粘蟲的三日拒食率和死亡率分別為
。而且研究表明,小美牛肝菌外生菌根菌對馬尾松苗高、地徑均有顯著促生長效果 [11]  。其原因可能是小美牛肝菌屬外生菌真菌,外生菌根真菌能加速土壤養分循環,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中養分的有效性 [12] 

小美牛肝菌營養成分

小美牛肝菌具有多種物質成分,研究表明,小美牛肝菌子實體的營養成分中除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外,還含有多糖、麥角固醇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 [13]  。麥角固醇是維生素
的前體,在紫外線照射下可轉變成維生素
小美牛肝菌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能增加機體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 [14]  ;小美牛肝菌還具有一定的降血脂功能 [14]  [15]  ;也有資料表明,小美牛肝菌有一定的抑制腫瘤的作用 [16]  ,對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抑制率超過70%,可以用來篩選抗癌藥物 [17]  。由於小美牛肝菌中生物活性物質的存在,可以用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鑑別小美牛肝菌 [18] 

小美牛肝菌有毒性

小美牛肝菌一次攝入量過多或烹煮不當易引起中毒,中毒後會引起“小人國幻視症”。研究人員從小美牛肝菌中分離出幻覺誘發物
。一般認為:毒性物質與麥角酸二乙酰胺類似,是一種生物鹼,其分子結構與人的大腦和神經組織中的中樞神經媒介物質的分子結構十分相似,他們參與和影響神經傳遞代謝活動,作用於中樞神經,可以在人的大腦中以假亂真,擾亂腦的正常功能,使人產生幻覺。
另外,研究發現小美牛肝菌中總汞含量較高,達到了
,遠遠超出了國家食品衞生標準的規定 [19] 

小美牛肝菌儲藏食用方法

對於小美牛肝菌的貯藏方面,研究發現,中等成熟程度的牛肝菌較耐貯藏,因為中等成熟程度的牛肝菌處於生長的旺盛時期,採收後可以有一段後熟的時間,抵禦不良環境的能力較強 [20] 
小美牛肝菌中含有毒物質,食用不當容易引發中毒事件,因此應引起高度重視;在降低毒性方面,一些研究者認為:食用小美牛肝菌,建議切片後在沸水中煮1~2分鐘,濾幹水分後再炒熟,同時建議一次食用不宜超過
,且不宜同時飲用白酒 [21] 

小美牛肝菌經濟用途

此種在中國西南地區食用較普遍,且味道較好。但食量過多或煮調不當而引起中毒。潛伏期長達6-24小時,短則1-2小時,更短者僅10餘分鐘發病,多為精神症狀及幻覺反應出現“小人國幻視症”,象進入了小人國裏,到處皆是不及一尺高的小人,面目多樣,穿紅着綠,性格活潑,極為調皮,不斷對病人挑釁、圍攻、糾纏住不放,病人看到這種處境,十分煩惱,對小人表現出指責、驅趕。嚴重者多表現精神分裂症,痴呆和木僵。一般隨着毒性的消失而症狀減輕,直至恢復正常,很少有後遺症。該菌又可藥用治消化不良、腹脹。

小美牛肝菌同物異名

小美牛肝菌 小美牛肝菌
圖 654 小美牛肝菌 : 1. 子實體, 2. 孢子, 3. 管側囊體。
參考資料
  • 1.    見手青美味太誘人今年又有市民中毒 來源:春城晚報  .光明網.2014-07-08[引用日期2015-07-06]
  • 2.    蔵穆主編.中國真菌志 第22卷 牛肝菌科 1.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7-38頁
  • 3.    *小美牛肝菌  .國家微生物資源平台.2006-12-01[引用日期2015-07-06]
  • 4.    覃鵬,汪建雲,孔治有.保山市場常見的三種易混牛肝菌[J].保山師專學報,2004,23(5):11-12.
  • 5.    柳青,吳錫鵬.慶元縣高海拔馬尾松林間華美牛肝菌調查[J].食用菌,2002(1):3-5.
  • 6.    孫民琴,吳小芹,葉建仁.外生菌根真菌對不同松樹出苗和生長的影響[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1(5):39-43.
  • 7.    卯曉嵐.中國經濟真菌[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336
  • 8.    應建浙,卯曉嵐,馬啓明,等.中國藥用真菌圖鑑[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382-383
  • 9.    李泰輝,宋斌.中國食用牛肝菌的種類及其分佈[J].食用菌學報,2002,9(2):22-30.
  • 10.    丁小維,劉開輝,鄧百萬,等.中國有毒牛肝菌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1114-1115.
  • 11.    高悦,吳小芹,孫民琴.馬尾松不同菌根苗對氮磷鉀的吸收利用[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3(4):77-80.
  • 12.    賀小香,譚周進,肖啓明,等.外生菌根的功能及與環境因子的關係〔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7,15(2):201-204.
  • 13.    王元忠,李興奎,虞泓,等.小美牛肝菌子實體主要成分的測定[J].食用菌報,2005,12(4):5-8.
  • 14.    王一心,楊桂芝,狄勇華.華美牛肝菌對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抗氧化作用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04,31(4):479-480.
  • 15.    李娟,李平,卜可華.幾種牛肝菌抗氧化能力的研究[J].中國食品添加劑,2007(1):49-53.
  • 16.    戴玉成,楊祝良.中國藥用真菌名錄及部分名稱的修訂[J].菌物學報,2008,27(6):801-824.
  • 17.    張富麗,寧紅,張敏,等.毒菌的毒素及毒草的開發利用[J].雲南農業大學學報,2004,19(3):283-286.
  • 18.    劉剛,劉劍虹,楊愛明,等.食用菌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鑑別[J].食用菌,2004,24(8):941-944.
  • 19.    朱萍,郭永紅,丁曉雯,等.四種鮮牛肝菌成分分析[J].中國食用菌,2006,25(4):44-46.
  • 20.    桂明英,郭永紅,劉蓓,等.採收成熟度對牛肝菌保鮮貯藏的影響[J].中國食用菌,2004,23(2):55-56.
  • 21.    周玲仙,殷建忠.雲南野生食用牛肝菌營養成分分析及評價[J].食用菌,2008(4):61-6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