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婦人

(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創作長篇小説)

鎖定
《小婦人》是由美國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創作的長篇小説,首次出版於1868年。 [11] 
《小婦人》是一部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以19世紀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一個普通家庭四個姐妹之間的生活瑣事為藍本的帶有自傳色彩的家庭倫理小説,是一本以女性角色為主,強調女權意識的半自傳體小説。生動而細緻地描寫了馬奇家四個姑娘的性格、愛好以及成長過程。小説受到當時的大思想家愛默生的影響,強調了個人尊嚴與自立自律的觀念;內容平實卻細膩,結構單純而寓意深遠,富有強烈的感染力。文中注重表現女性意識,宣揚美好品質。小説反映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小城鎮的社會風貌和作者心目中的真善美,人物性格鮮明,感情真摯動人,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9] 
作品名稱
小婦人
外文名
Little Women
作    者
【美】路易莎·梅·奧爾科特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首版時間
1868年
字    數
436000

小婦人內容簡介

馬奇先生在南北戰爭中隨軍照顧傷員去了,他過去是位有錢人,可是為了幫助一個朋友,幾乎損失掉了所有的錢。馬奇家的生活因此並不富裕。馬奇太太是一位賢妻良母,經常接濟窮人。她經常教育四位女兒要心地善良,同情和幫助窮苦人,讓孩子們親身體驗只玩樂不工作的壞處,從而來教育孩子們只有勤勞互助,生活才會幸福。馬奇先生的鄰居詹姆斯·勞倫斯先生是一位富裕的生意人,和孫子勞裏相依為命,兩家相處得很好。馬奇先生的大女兒和勞裏的教師約翰·布魯克先生喜結良緣。勞裏一直暗戀着馬奇先生的二女兒喬,但當勞裏大學畢業之後,在尼斯與馬奇先生的四女兒艾米相遇時,他才發現自己真愛着的是艾米。貝思一直是家裏最膽小安靜的孩子,她在幫助赫梅爾太太照料生病的孩子時染上了猩紅熱,恰逢此時馬奇先生也身染重病,馬奇太太趕往華盛頓照料馬奇先生,家裏只有四個女兒,喬擔起了照看妹妹的重任,日夜守護着垂危的貝思,奇蹟發生了,當馬奇太太返回家時,貝思病卻好了。後來貝思終因身體虛弱,病重去世。最後,喬也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德語教師巴爾先生。 [9] 

小婦人作品目錄

序詩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一章 扮演朝聖者
第二十四章 閒話家常
第二章 歡樂的聖誕節
第二十五章 第一場婚禮
第三章 勞倫斯家的男孩
第二十六章 嘗試學畫
第四章 負擔
第二十七章 文學課程
第五章 互為芳鄰
第二十八章 持家經驗
第六章 貝思找到了美麗之宮
第二十九章 造訪
第七章 艾米的屈辱之谷
第三十章 後果
第八章 喬碰上了魔王
第三十一章 海外來鴻
第九章 梅格到繁華世界去
第三十二章 温柔的煩惱
第十章 匹克威克俱樂部和郵政局
第三十三章 喬的日記
第十一章 試驗
第三十四章 一位朋友
第十二章 勞倫斯野營地
第三十五章 心碎
第十三章 空中樓閣
第三十六章 貝思的秘密
第十四章 秘密
第三十七章 新的印象
第十五章 一封電報
第三十八章 束之高閣
第十六章 信件
第三十九章 懶散的勞倫斯
第十七章 忠誠的小姑娘
第四十章 死蔭的幽谷
第十八章 陰暗的日子
第四十一章 學會忘卻
第十九章 艾米的遺囑
第四十二章 孤獨時分
第二十章 肺腑之言
第四十三章 驚喜
第二十一章 勞裏玩鬼把戲,喬調解
第四十四章 我的夫君,我的夫人
第二十二章 芳草地
第四十五章 黛西和戴米
第二十三章 馬奇叔婆解決了問題
第四十六章 在雨傘下

第四十七章 收穫時節 [1] 

小婦人創作背景

小婦人時代背景

19世紀是一個“人定勝天”時代開始的世紀,西方文明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啓蒙運動以及工業革命的充分準備,已經進入一個大規模地依靠人的理性力量和科學技術為武器,向上帝的權威挑戰的時代,因此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已經成為美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奧爾科特更是一個主張大膽改革的嘗試者,她是一位為婦女爭取更好的工作條件和選舉權的衞士。在整部作品中,奧爾科特對很多諸如遊戲、嘗試、試驗、實驗等情節安排,絕非隨意為之,而是在表達其作品的教育主題,嘗試經驗對馬奇四姐妹成長的重要性。 [2] 
19世紀60年代期間,美國社會中的一個顯著變革就是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擺脱傳統的家庭的束縛,逐漸投入到社會和政治生活中。而奧爾科特運用充滿勇氣與遠見的筆觸描述故事人物的同時也向施加在女性身上的傳統束縛發起了挑戰。 [3] 
小説的背景是處於19世紀中期南北戰爭期間,資本主義上升階段就已普遍存在的貧富差距和社會弊病以及各個階級的道德標準在書內也有反映。 [4] 
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各地“鄉土文學”紛紛出現。這種文學常常採用小説形式,也有少量詩歌。其藝術上的共同點是採用當地的方言,描繪本鄉本土的傳説、故事或現實生活,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奧爾科特屬於“鄉土文學”作家,她的作品大都描寫自己熟悉的人物和題材。作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寫出《小婦人》。 [9] 

小婦人個人背景

小説作者早年在新英格蘭地區的生活經歷,成了以後的寫作題材,由於親身體驗,寫來得心應手,人物靈活生動,情節趣味盎然,且富有教益。
作者1832年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的一個貧寒家庭。父親A·布朗生·奧爾科特是一個不得志的哲學家和教育家,他立志辦學,但缺乏支持者,以失敗告終。同小説中的馬奇先生一樣,他成天耽在書齋裏,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家庭逐漸陷入貧困的境地。生活的重擔落到能幹的母親身上,小奧爾科特為了分擔家累,很早就出外做工,當過家庭教師、小學教師、醫院護士,以後曾看護一貴婦人,並隨同周遊歐洲。她為了幫助家庭、愛好自由,故終身不嫁,《小婦人》中的主角喬,即以她本人為藍本。 [4]  梅格、貝思和艾美的原型則是她的三姐妹。 [10] 
路易莎在成為專業作家之前不得不靠做女傭、家庭教師和裁縫掙錢。1860年,路易莎的小説和詩歌首次發表在“大西洋月刊”上,美國內戰時,路易莎成了一名護士,她寫信給家裏講述自己在醫院的經歷。這些信件經過修訂後於1863年作為《醫院見聞錄》發表,從而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在她做一家少年雜誌社的編輯時,撰寫了《小婦人》。

小婦人人物介紹

馬奇太太
馬奇太太在丈夫隨軍參戰之後,用自己瘦弱的身軀承擔家庭責任,獨自照顧四個女兒;雖然家境並不富裕,但她還帶領女兒們去資助更為困難的人們,在她身上體現出女性在倫理上的自強。
梅格
老大梅格有些愛慕虛榮,注重穿衣打扮,嚮往奢華的生活,她的主要煩惱是貧窮。梅格不屑於上流社會的虛偽,為了追求真愛而選擇清貧的生活;儘管婚後生活拮据,她仍然意識到“貧窮不是壞事”,因為貧窮賦予丈夫開創事業的勇氣,從而使他們的生活更有意義,在她身上體現出女性在情感上的自強。
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她去金斯家做家庭教師。梅格的虛榮心在富貴朋友安妮·莫法特家小住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同時也為馬奇太太提供了教育大女兒的契機。馬奇家的鄰居勞倫斯老先生是一位富商,他的孫子文雅而孤獨的勞裏和他住在一起。勞裏有位顧有學問和品行的家庭教師布魯克先生。由於兩家經常交往,梅格和布魯克先生相愛了。梅格寧願放棄馬奇嬸嬸的遺產,也要嫁給清貧的布魯克。夫妻二人同甘共苦,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使小家庭充滿了幸福和祥和,梅格過上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老二喬作為小説的核心主人公,她的脾氣有點粗野,不喜歡循規蹈矩,充當着小姐妹的領導者,時時都表現出堅強樂觀、自強自立的個性;她熱愛寫作,一方面因為寫作給她帶來快樂,另一方面,寫作是她保持自立的一種方式,讓她“能不向別人要一分錢而為自己提供所需要的一切。她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成為作家並開辦學校,並且在婚後也強烈要求自立,要求“我要承受我那一份,我要忙着賺錢養家”,體現出女性在事業上的自強。
她喜歡男孩子的遊戲,做不成男孩使她非常失望。和大姐梅格一樣,為了幫助維持家庭生計喬出去照顧富有的馬奇嬸嬸,可馬奇嫌覺得喬的舉止不太賢淑,所以喬的工作給她帶來了不少煩惱,但馬奇嬸嬸家的藏書則給喬帶來了無窮的閲讀樂趣。喬很有主見,善於探索,她身上散發出來的勃勃生機感染了在抑鬱中生活的勞裏。在喬的幫助和鼓勵下,勞裏成長為一位出色的男性公民,並愛上了喬。但理性的母親認為他們倆的個性不太適合於組建一個幸福的家庭。喬雖然對勞裏有點戀戀不捨,但她的理智同樣告訴她他們倆不太合適,於是她毅然離開了新英格蘭,去紐約的柯克太太家做家庭教師。在那裏,她認識了德國人巴爾教授。在教授的幫助下,喬對寫作有了深刻的認識。他們倆互相賞識,最後也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喬的創作也走向成熟,喬心目中的藍圖變成了現實。
貝思
老三貝思是一位天使。她酷愛音樂,會因為不能去上音樂課、家裏的鋼琴不太好而哭鼻子。她有些靦腆,怕見生人,總想躲在不為人知的角落裏,默默地做好份內的事,奉獻自己的愛心。貝思在母親到前線照顧重病父親的期間擔負起照顧自己姐妹的任務;她不求回報地愛着自己的家人,窮人和弱者;甚至因為被姐妹們遺棄的玩具娃娃的殘舊而更加珍愛他們;後來貝思久病不起,在死亡面前,貝思坦然接受,毫不畏懼,因為她相信死亡是與自然的融合,在她身上體現出女性在道德上的自強。
她因為能到勞倫斯先生家裏彈那架音色優美的鋼琴而欣喜異常,為了表達對勞倫斯先生的感激之情,她親手縫製了一雙有三色堇花圖案的便鞋,送給勞倫斯先生。隨後,勞倫斯先生送給她一架精緻的小鋼琴。 在母親去外地照料父親的時候,貝思因照顧赫梅爾家生病的小孩不幸染上了猩紅熱。她這次生病有驚無險,最後奇蹟般地好起來了,但打那以後,貝思總是很虛弱,在無言中忍受着疾病的折磨。19歲那年,她在寧靜中離開人世。雖然她的生命短促,但她一直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她的去世給家人,尤其是喬留下了無限的哀痛。
艾米
艾米作為最小的女兒,雖然有點嬌氣、有點自私,但在美術方面有些天分,她從小就很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希望長大後做有錢人的太太,不要為沒有高樓華屋、錦衣玉食而犯愁。艾米夢想成為一名偉大的藝術家,併為此不懈努力,即使受到挫折、嘲笑也毫不懷疑自己的能力,在結婚後,她沒有按傳統為家庭放棄一切,而是繼續自己的藝術追求;對貧苦民眾的同情心驅使她投身慈善事業,在她身上體現出女性在人性自我完善上的自強。
在貝思生病時,為艾美的健康着想,她被姐姐們送到馬奇嬸嬸家隔離起來。經過馬奇嬸嬸的培訓和女傭的調教,艾美的舉手投足越來越符合淑女規範。漸漸地,馬奇嬸嬸對艾美的喜歡超過了對二姐喬的程度。在此期間,勞裏也常常來看望被家人暫時放逐的艾美。後來,艾美的良好舉止為她贏得了隨卡羅爾嬸嬸去歐洲觀光的機會。在國外遊歷期間,她的身心迅速成長起來,開始正確認識自己的藝術天賦,理智地審視自己的情感世界。於此同時,她和被喬拒絕的勞裏在歐洲相遇,結為夫妻後回到了新英格蘭。艾美也得到了她想要的東西。 [5]  [10] 

小婦人作品鑑賞

小婦人作品主題

與社會的協調關係
《小婦人》中四姐妹親密友愛,但作者奧爾科特卻有意識地將她們分成兩組,文中寫到:“梅格是艾米的知己和導師,而由於某種相反性格之間的奇異吸引力,喬也成了貝思的知已和導師,這個靦腆女孩的心事只説給喬聽;同時她對喬的影響也比家裏的其他人大。兩個姐姐常常在一塊,但是各自管着一個妹妹。”在這裏,奧爾科特藉着把四姐妹劃分成兩組來暗示其不同性格與當時社會的協調關係。
雖然喬與貝思在性格上完全是背道而馳,一個脾氣暴躁,性烈如火,另一個卻安分守己,温柔如水,但是兩人在與社會的協調性上卻有很多共同之處。喬熱衷獨立,目標遠大,男孩子氣十足,與社會上的淑女形象格格不入,儘管她也曾試圖改變自己,聽從艾米的建議做一個端莊穩重的小姐,可是她的天性阻止了她的改變,她的獨特性格與對事業的追求註定她是不為當時的主流社會所接受的。而同樣不為人們所接受的貝思,既温順又害羞,由於無法適應學校的生活而輟學在家,她在家中是個賢妻良母型的小姑娘,任勞任怨,無私付出而從不求回報.她彷彿是為別人而存在。書中的貝思就像天使一樣單純聖潔,而不顧於現實的社會。很顯然,奧爾科特將喬和貝思分為一組,是在暗示她們兩人都不符合19世紀美國社會對傳統婦女的界定。
相比較而言,美麗大方,聰明伶俐的梅格和艾米她們兩人都深受上流社會的青睞。梅格嚮往貴婦人榮華富貴的生活,她的目標就是充當好妻子和母親的角色;而艾米有點嬌氣,她重視上流社會的禮節和自己的容貌,從小夢想着長大後打進上流社會。儘管梅格看清了上流社會的虛榮,最終選擇嫁給了貧窮但誠實的男人;艾米也在生活中放棄了理想。與鄰居勞裏結合,但不容置疑的是,梅格和艾米比喬和貝思更能被世俗的社會所接受容納,將這兩人分為一組無疑也是作者對讀者的暗示。 [5] 
教育觀
馬奇家的四姐妹,集真善美於一體,擁有善良、勤勞、無私、寬容、堅強等美好品質的原因,是離不開馬奇太太那絕妙的教育方式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馬奇太太毫不疑問是一位極為稱職的老師。她慷慨無私,樂於助人,不輕易動怒,感恩生活。在孩子們眼裏,她不僅是一個好媽媽,還是她們的知心朋友。她們喜歡向馬奇太太吐露心事和煩惱,而馬奇太太也不負重託,給予她們很好的意見和幫助。正是因為馬奇太太那獨闢蹊徑的家庭教育,使得四姐妹成為人見人愛的小婦人。在她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女性形象,打動無數女性讀者的心絃。
同時,馬奇太太對女兒們寄予厚望,“我希望我的女兒們美麗善良,多才多藝:受人愛慕,受人敬重;青春幸福,姻緣美滿······過一種愉快而有意義的生活······金錢是必要而且寶貴的東西······但我絕不希望你們把它看做是首要的東西或唯一的奮鬥目標。我寧願你們成為擁有愛情、幸福美滿的窮人家的妻子,也不願你們做沒有自尊、沒有安寧的皇后。”
無疑,馬奇太太的“計劃”是成功的。女兒們如她願得到幸福,生活快樂。而這種觀念與現今社會崇尚的拜金主義成為明顯的對比,但這正是《小婦人》的魅力之處,把作品提升到探討成長、探討人生的層面,同時為即將成為母親或已經為人之母的女性樹立典範。 [6] 
《小婦人》描遲了馬奇家四個性格迥異的女兒的成長過程。成長的過程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生物人轉化為社會人的過程。作為女性,無論是傳統文明還是現代文明都希望女孩長大後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當好賢妻良母,成為既美麗又温柔的女性。因此,馬奇家的姐妹們必須學會忍耐、寬容,學會整理家務和修飾自己容貌儀態的一些基本技能。於是,馬奇四姐妹在聖誕節得到的禮物是一本行為指導的小冊子。另外,姐妹四個的個人經驗也讓她們學會了不少東西。家中的權威一-馬奇太太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 言傳身教,因材施教,教導女兒們幸福快樂的真正內涵。四姐妹在樸實無華的平凡生活中成長為身心健康的成熟女性。梅格克服了虛榮的毛病,喬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脾氣,貝思的靦腆因幫助他人有所改變,艾美開始為別人着想。除了貝思早逝外,其他三姐妹在婚後都遊刃有餘地扮演着賢妻良母的角色。 [10] 

小婦人藝術特色

作者主要描寫的是一羣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家庭生活,由於社會地位低下,小説中的馬奇一家以及他們的朋友們,都在生活中經歷着自身無法改變的苦難。在小説的開篇,作者表面上描寫的是四姐妹由於生活因為貧窮不得不接受母親的建議取消自己盼了一年的聖誕禮物,實則是想從中體現當時美國社會窮苦大眾的苦難生活:忙碌一年的他們,居然不能實現孩子們小小的聖誕願望。可以説,這樣的大環境對於人物的身心成長是非常不利的。但作者的精妙之處在於她不去盡力描述小説人物的苦難生活,而是濃墨重彩地展現他們在困境中如何相互安慰、相互取暖的動人情感,讓和諧幸福的家庭生活給苦難的人們從和諧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得到心靈上的慰藉,藉此實現主人公們的自我成長和自我救贖。
其次,奧爾科特非賞擅長通過細節描寫體現家庭生活的温暖。每天的家庭生活都是伴隨着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度過,平淡中總會藴含着無數的小小驚喜。小説的情節源自現實生活,奧爾科特不僅藉助人物的言行舉止來直接反映家庭生活的美好,而且注重利用環境等細節烘托小説的主旨。例如:在小説前段部分,作者描繪了聖誕節化裝舞會時的飄雪,是象徵着女孩們的純潔心靈;在小説中段部分,當喬得知妹妹艾米與曾經向自己求婚的勞裏訂婚的消息時,作者提到天空突然下起了陰雨,從而烘托喬失戀時的孤單。小説結尾部分,作者描寫了滿地鬱鬱葱葱的莊稼,似乎預示着馬奇太太馬上將要享受的天倫之樂,同時也暗示四姐妹真正成長為年輕有為的小婦人。 [5] 
《小婦人》是一部充分體現美國新英格蘭時期精神風貌的作品。第一,艾可特多用暗示表達法來組織故事的基本情節。艾可特深受當時大思想家愛默生的影響,而暗示表達法是當時超驗主義哲學家們的主要思維方式。《小婦人》開篇第一章“朝聖”就暗示小説描寫了馬奇家四姐妹的“天路歷程”,即通往幸福之路的歷程。其後,貝思縫製的便鞋上的三色堇花圖案、艾美的醃酸橙、梅格遺失的手套、喬送給勞裏的戒指等,都為故事情節的順利發展提供了自然的鋪墊。另外,演出(梅格)、寫作(喬)、彈琴(貝思)和畫畫(艾美)等藝術技能的分配同樣暗示了四姐妹的不同性格特徵:梅格文雅温柔,喬思想深刻,貝思天真單純,艾美善解人意。
第二,《小婦人》強調了個人尊嚴和自律自立的重要性。馬奇太太對女兒的不良舉止從不大聲反責,她非常重視孩子們的願望和情感,用淺顯的語言和她們平等交流,或討論有關生活目的、責任、態度及意義等問題,鼓勵她們發揚長處。她從不傷害孩子的自尊,並且很理性地保護她們的自尊。但這種温暖教育並不意味着溺愛和放縱,她總是用適當的方法要求女兒們克服自己的弱點,做好她們應該做的事。
第三,《小婦人》體現了家庭團結—統的精神。故事開始時,馬奇先生正在美國南北內戰的戰場上。艾可特雖然沒有對戰爭進行直接描寫,但讀者還是能夠體會到父親受傷而母親不得不外出照顧他,所造成的四姐妹遇事沒有主心骨的痛楚。她年版封面們團結一致,互相鼓勵,共同克服生活中的困難,使生活之舟穩步地向“天國”駛去。當父親歸來時,他給女兒們帶來的歡樂則難以用語言來形容。梅格、喬和艾美后來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但這只是馬奇家庭的一種擴大而已。故事結尾時,她們仍然圍坐在一起,慶祝馬奇太太的生日,共享平淡生活中的幸福和快樂。總之,暗示思維方式、嚴於律己的生活態度、對團結一統精神的嚮往等正是新英格蘭時期美國社會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
作為女性作者,艾可特在尊重傳統的同時,通過《小婦人》,就女性的能力、情感及命運等方面向讀者傳輸了她的個人見解,即女性不是感情的奴隸,她們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生活中的問題,把握自己的命運。故事中,馬奇先生遠在戰場,馬奇太太獨自承擔着家庭的全部責任。馬奇先生就是回來的那天説了幾句話,在大多數故事場景中,他的發言權被剝奪了,而馬奇太太是家中的真正權威。梅格生活中的難題是聽了母親的忠告才得以解決;喬對自己感情世界的認識,是經過母親的分析才進一步明朗化:艾美在“海外來鴻”中和母親談論自己的未來,而這一切都發生在父親回來後的日子裏。同樣,艾可特沒有在故事中誇大愛情的作用:梅格沒有為布魯克先生廢寢忘食,喬則穩穩地抓住了她感情的繮繩,艾美對勞裏的愛情也不驚心動魄。馬奇家的“小婦人”成家以後,也像母親一樣,胸有成竹地操縱着自己生活的方向盤。艾可特賦予女性的品德不僅有美麗温柔,還有聰明的才智和獨立的精神。
《小婦人》是一本小説化的家庭日記,一本道德勸世小説。馬奇家四姐妹對自立的追求,以及她們對家庭的忠誠眷顧構成了貫穿全書的主要情節,雖不曲折,但生動感人,發人深省。《小婦人》所褒揚的至真、至善、至美,為其成為美國文學中的經典名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0] 

小婦人作品影響

《小婦人》出版後成為公認的美國名著,100多年以來,一直受到熱烈的歡迎。美國圖書協會、美國教育協會兩會代表選入100種鄉村小學的必備書,其中精選25種,《小婦人》列居25種的榜首。世界上已有數十種不同語言的譯本,20世紀30年代此書也風靡了中國大陸,先後有四、五種不同的譯文問世。 [7] 
《小婦人》故事情節簡單真實,卻感人至深,問世一百多年以來,多次被搬上銀幕,被美國國家圖書館評為世界最暢銷的優秀作品之一、美國最優秀的家庭小説之一。 [8] 

小婦人出版信息

《小婦人》分上、下冊,分別於1868年和1869年公開出版發行。 [11]  世界上已有數十種不同語言的譯本,20世紀30年代此書也風靡了中國大陸,先後有四、五種不同的譯文問世。 [7] 

小婦人作者簡介

小婦人 小婦人
路易莎·梅·奧爾科特(Louisa May Alcott,1832-1888),美國作家。1832年11月29日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傑曼鎮(Germantown)。她的父親布郎遜·奧爾科特一生沉迷於對理想的追求,以至無力擔負家庭生活。維持生計的擔子先是落到他的妻子身上,而後又落到他那富有進取精神的二女兒路易莎·奧爾科特身上,路易莎到學校教過書,當過女裁縫、護士,做過洗熨活,15歲時還出去做過傭人。
1868年,一位出版商建議她寫一部關於“女孩子的書”,她便根據孩提的記憶寫成《小婦人》。出於作者意料的是《小婦人》打動了無數美國讀者,尤其是女性讀者的心絃。之後,路易莎又續寫了《小男人》和《喬的男孩子們》,1873年又以小説形式出版了自傳著作《經驗的故事》。
路易莎成名後,繼續撰寫小説和故事,並投身於婦女選舉運動和禁酒運動。美國內戰期間她在華盛頓做過軍隊救護人員,後來,她還擔任過一家兒童刊物(Robert Merry's Museum)的編輯。她於1888年3月6日在波士頓去世。 [7] 
參考資料
  • 1.    [美]露易莎·梅·奧爾科特著 洪怡 葉宇譯.小婦人.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03-01:目錄頁
  • 2.    經驗中的“小婦人”——《小婦人》中教育主題新解 耿敬北 - 《山花》- 2012年2期
  • 3.    從《小婦人》看美國女性意識的覺醒 王喆 - 《商》- 2013年17期
  • 4.    上海譯文版《小婦人》譯本序  .易文網.2007-4-16 [引用日期2012-11-14]
  • 5.    《小婦人》寫作特點評析 楊琳 - 《時代文學》- 2011年19期
  • 6.    陳玉暉.淺析《小婦人》中四姐妹性格特點[J].東方企業文化,2011(16)[引用日期2013-12-27].
  • 7.    《小婦人》  .中國廣播網.2010年06月02日[引用日期2013-06-08]
  • 8.    桑臣編著,不知道會被人笑話的100部文學名著[M],武漢出版社,2009.07,第109頁
  • 9.    廖譯主編.名人書信選粹: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12:171-172
  • 10.    王曉英,楊靖著.影響世界的100部女性文學名著:蘇州大學出版社,2010.04:56-59
  • 11.    王新春著.19、20世紀英美文學中的女性主義意識: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8.05:18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