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人無朋

鎖定
《小人無朋》是北宋歐陽修所作的一篇政論文,出自 《朋黨論》。
作品名稱
小人無朋
作    者
歐陽修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朋黨論

小人無朋原文

小人無朋部分文章圖片 小人無朋部分文章圖片
臣聞朋黨之説,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祿利財貨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舜佐堯,退四凶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並立於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書》曰:“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後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後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後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聖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小人無朋書法 小人無朋書法
嗟呼!治亂興亡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鑑矣!

小人無朋譯文

臣聽説關於朋黨的説法,從古代就有了,只是希望國君能夠分清楚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就好了。一般説來,君子和君子是因為志趣相同而結為朋黨,小人和小人則是因為利益相同而結為朋黨,這是自然的道理。
然而臣下我認為小人是沒有朋黨的,只有君子才有。這是什麼緣故呢?小人所愛好的是薪俸,所貪圖的是錢財。當他們利益相同的時候,暫時相互牽引,勾結而成為朋黨,這是假的。等到他們看到利益後就爭先恐後了,有時利益沒了就交情疏遠,甚至反過來互相傷害,即使是兄弟親戚這麼親近的人,也不能互相保護了。所以臣下我認為小人是沒有朋黨的,他們雖然暫時結為朋黨,卻是假的。君子就不是這樣了,(他們)所堅持的是道義,(他們)所履行的是忠信,(他們)所愛惜的是名節,用這些來修養自己,就會志趣相同而互相助益;用這些來為國家做事情,就會心思相同而互相幫助,始終如一。這是君子的朋黨哪!所以做君主的人,應當斥退小人的假朋黨,進用君子的真朋黨,那麼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唐堯的時候,小人共工歡兜等四人結為一個朋黨,君子八元、八凱等十六人結為一個朋黨。舜輔佐堯,斥退了四凶的小人朋黨,而進用元、凱的君子朋黨,堯的天下因此而大為治理。到了舜自己做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時列位於朝,互相讚美、互相謙讓,一共二十二個人結為一個朋黨,而舜都重用他們,天下也因此而大為治理。《書經》上説:“紂王有億萬名大臣,卻有億萬顆心;周有三千名大臣,卻只有一條心。”紂王的時候,億萬人的心各個不同,可以説並沒有結為朋黨,然而紂王因此而亡國。周武王的大臣,三千人結為一個大朋黨,可是周朝用了這些人而興盛。後漢獻帝的時候,把全天下的名士都囚禁了起來,把他們當黨人看待;等到黃巾賊造反,漢朝大亂,後來才懊悔覺悟,釋放了所有黨人,然而國家已經無可挽救了。唐朝末年,逐漸產生了朋黨的爭論,到了唐昭宗的時候,殺光了朝廷的名士,把他們都丟到黃河裏去,並且説:“這些人自命清流,可以把他們丟到濁流裏去啊!”唐朝也就隨之滅亡了。
前代君主,能夠使人人不同心思,不結為朋黨的,誰也比不上紂王了;能夠禁止好人結為朋黨的,誰也比不上漢獻帝;能夠殺害清流的朋黨,誰也比不上唐昭宗的時候。然而(這些人)結果都讓國家紛亂滅亡。互相讚美,彼此推讓,一點兒也不自相猜疑的,誰也比不上舜的二十二名大臣;舜也毫不懷疑地都進用了他們。然而後代並不譏笑舜被二十二人的朋黨所欺騙,反而稱讚舜是個聰明睿智的聖君,這是因為他能分辨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時,全國所有的大臣三千人共同結為一個朋黨,自古以來,作為朋黨又多又大的,沒有比得上週朝的了,然而周朝因此而興盛,這是因為善人雖多卻不嫌多。
前代治亂興之的過程,當君主的人實在可以引為借鑑啊!

小人無朋註釋

黨引:結成私黨,互相拉攏。
交疏:交情疏遠。
保:關心,愛護。
雖:即使。
謂:説。

小人無朋內容理解

這是一篇議論文,圍繞“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展開議論。作者認為真正的友誼是建立在“道義”的基礎上的,至於小人則“以同利為朋”,故作者認為小人無朋,其暫時結為朋友,也是虛假的。文章緊扣“小人之朋”和“君子之朋”的實質區別作對比分析,鮮明地揭示其真偽和對國家的利弊。文章思路清晰,是非分明,頗具辯論色彩。

小人無朋背景介紹

慶曆三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等人醖釀推行新政,守舊派便污衊範等人為朋黨,企圖陷害,於是歐陽修作《朋黨論》呈仁宗予以駁斥,提出君王應“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

小人無朋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吉安永豐)人,自稱廬陵人。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唐朝)韓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小人無朋作品出處

大意,指小人沒有朋友,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之手,《朋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