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尋烏調查

鎖定
尋烏調查,是毛澤東1930年5月利用紅四軍在安遠、尋烏和平遠等地分兵發動羣眾之機,進行的一次為期十多天的大規模社會調查。1931年2月,毛澤東在寧都小布整理成《尋烏調查》。
中文名
尋烏調查
作    者
毛澤東
內容簡介
《尋烏調查》是毛澤東一生中寫的篇幅最長的一篇調查報告。1929年1月,他率領紅四軍主力下井岡山,向贛南閩西進軍,開始了創建中央蘇區的艱苦鬥爭。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奮鬥,不僅鞏固和擴大了紅色區域,發展壯大了革命力量,紅四軍本身也得到很大的發展。但在這一時期,不論是上級領導機關還是紅四軍黨內,都出現了漠視調查研究,不願瞭解實際情況,而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革命經驗教條化的嚴重現象,並因之造成不應有的損失。這使毛澤東深感憂慮。1930年3月,利用國民黨新軍閥忙於中原大戰的時機,紅四軍先後取得攻佔大餘南雄、信豐、安遠會昌、尋烏等縣城的勝利。但紅軍佔領縣城後,因分不清城市商業與地主財產的區別,一度將城市的商業店鋪查封、沒收,造成城市居民生活的不便,甚至引起了一部分城市平民的不滿。這一現象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重視。5月4日,他率紅四軍二縱隊來到尋烏縣城,在中共尋烏縣委書記古柏的陪同下,徒步對縣城進行了詳細的考察,並一連召開了十多天的調查會。這次調查,是毛澤東以往所沒有過的規模最大的一次社會調查。
這篇調查,共分五章,包括尋烏的政治區劃、交通、商業、舊有的土地關係、土地鬥爭等,對尋烏縣地理環境、交通、政治、經濟、各階級的歷史和現狀,進行了全面系統而詳細的考察分析。不僅調查了農村,而且調查了城鎮,尤其調查了城鎮的商業和手工業狀況及其歷史發展過程和特點。通過這次當時規模最大的調查,毛澤東懂得了城市商業情況,掌握了分配土地的各種情況,為制定正確對待城市貧民和商業資產階級的政策,為確立土地分配中限制富農的“抽肥補瘦”原則,提供了實際依據。
尋烏調查使毛澤東加深了對中國社會的認識,對於他關於調查研究思想的系統形成和發展,關於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思想的發展,以及對於他開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確立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同月,他根據這次調查和以往進行實際調查的切身體會,寫下了《反對本本主義》(原名《調查工作》)的重要著作,響亮地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必須“反對本本主義”,“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瞭解中國情況”等科學論斷。這是毛澤東思想開始形成的一個重要標誌。
尋烏調查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毛澤東非常珍惜,一直帶在身邊,經過長征帶到延安。1937年籌備出版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時才送交出版社。後因故推遲到1941年才正式出版,可惜的是在出版過程中《尋烏調查》不慎丟失了。全國解放後,為指導土地改革運動,毛澤東於1950年又將找到的《尋烏調查》細讀了一番,親筆將第五章《尋烏的土地鬥爭》作了精心的修改。
這篇調查報告收入《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和《毛澤東文集》第1卷。 [1] 
參考資料
  • 1.    李捷 主編.毛澤東著作辭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第544-5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