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尋氏肌蛤

鎖定
尋氏肌蛤,是貽貝目貽貝科 [6]  肌蛤屬 [7]  的一種小型貝類。殼長23毫米,殼高12毫米,殼寬8毫米,殼質薄脆,表面有黃褐或綠褐色殼皮,殼皮下具紫褐色波狀花紋, [6]  殼內麪灰白色,具珍珠光澤; [8]  又以背部最為明顯,故容易辨認; [9]  成體雌雄異體。 [6]  俗名“薄殼”,因殼薄而故名。 [9] 
尋氏肌蛤在中國分佈於廣西沿海、黃海、渤海、東海、南海等海域。此外,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等海域也有分佈。 [10]  尋氏肌蛤喜歡棲息於低潮線附近的泥沙灘上,以足絲彼此相連與泥沙相互固着成羣生活。 [8]  尋氏肌蛤靠濾食硅藻等藻類與有機碎屑為生,一年成熟,繁殖個體為小卵多產型,一次排卵20~40萬粒,從受精卵發育到與成貝外形僅需要41天。 [6] 
尋氏肌蛤殼、肉皆可入藥,性味微鹹,性涼,具有清熱,化痰,軟堅的功效。 [11]  尋氏肌蛤的蛤肉可鮮食,亦可去殼曬成幹品。尋氏肌蛤每千克的蛤肉,相當於2倍多磷酸銨肥效,是沿海地區經濟實惠、肥效大的農肥。尋氏肌蛤也可做家禽、家畜以及魚、蝦的餌料。 [12] 
拉丁學名
Musculus senhousei [1] 
別    名
凸殼肌蛤
海瓜子
薄殼
烏鯰
海蛔 展開
別名
凸殼肌蛤
海瓜子
薄殼
烏鯰
海蛔
梅蛤
扁蛤 收起
動物界
軟體動物門
雙殼綱
貽貝目
貽貝科
肌蛤屬
尋氏肌蛤
亞    目
翼形亞綱
命名者及年代
Benson, 1842
中文學名
尋氏肌蛤

尋氏肌蛤物種簡史

尋氏肌蛤
尋氏肌蛤(5張)
尋氏肌蛤產於浩瀚大海中,體型小得不起眼,但鮮美卻不遜色於其他海產。蔡瀾先生曾這麼評價這種食物:“享受這道菜,是碗底剩下的湯汁,沒有其它海產比它更鮮甜的了。”尋氏肌蛤生長於近海灘塗地帶,每一片近海灘塗都是尋氏肌蛤生長的絕佳地帶,《澄海縣誌》這樣記載着:“薄殼,聚房生海泥中,百十相黏,形似鳳眼,殼青色而薄,一名鳳眼蜆,夏月出佳,至秋味漸瘠。邑亦有薄殼場,其業與蚶場類。” [2] 
鹽鴻也是《澄海縣誌》所記載最早養殖薄殼的地區,200多年前(截止2016年),鹽鴻先民就嘗試養殖這一種看似十分脆弱的海產,“百十相黏”指的是薄殼的生養方式,薄殼羣聚生活,每一顆薄殼生長的前提是在殼內的肉體長出足絲,多個薄殼通過足絲連接,通過足絲固定在岩石或海牀上,潮汕地區稱之為“薄殼丁”。夏季也就是薄殼最當令季節,到農曆7月,此時上市的薄殼肉大味鮮,白色為雌蟲,紅色為雄蟲。 [2] 
盛產於梅季。古人有《詠海瓜子》的詩寫道:冰盤推出碎玻璃,半雜青葱半帶泥。莫笑老婆牙齒輪,梅花片片磕瓠犀。海瓜子捕獲時,多含泥沙,須在淡鹽水中浸養半日,待海瓜子泥沙吐盡,洗淨備用。待瀝盡水分,在鍋中加少量食油,猛火熱炒,放少許葱末、薑片、鹽或醬油,炒至海瓜子薄殼彈開即可裝盆食用。肉細嫩,味極鮮,是佐酒佳餚。 [2] 

尋氏肌蛤形態特徵

尋氏肌蛤亦稱海瓜子或薄殼,是貝類海產品,是一種淺色的小蛤蜊,大小形狀如南瓜子而得名海瓜子。因殼薄故名薄殼。貝殼小,略呈三角形,殼長17-24mm,殼高約為9-12mm,殼高略大於殼寬6-8mm。殼薄而透明。殼頂位於近前端背側,至最前端的距離約為餃合部的1/4。腹緣直,中部微向內凹,足絲孔不明顯。後緣圓形。兩殼極膨脹,生長線及放射肋均細而均勻。殼表面為黃褐色或綠褐色,自殼頂至後緣有棕色或紫褐色放射紋及波狀花紋。有時殼頂的殼皮剝落,露出白色殼質。殼內麪灰白色,具珍珠光澤。外套痕及閉殼肌痕均不明顯。鉸合部有一排細密的齒狀突起。足絲褐色,極細軟。 [3] 
常成片粘連在一起,用足絲附着在泥沙中。生殖腺成熟時雌性呈橙黃色、雄性呈乳白色。外殼薄如蟬翼,輕捏即碎,透過外殼能直接看得清裏面蟲肉的顏色,潮汕人形象的叫它薄殼。貝殼呈長卵形,長僅2釐米,殼極薄而易碎,表面灰白略帶肉紅色,常潛於泥塗中約5至6釐米處。肉肥,盛產於梅季。 [3] 

尋氏肌蛤棲息生境

暖温帶廣佈種,見於潮間帶泥沙灘或泥灘,垂直分佈自潮間帶中、下區至潮下帶20米左右的淺海底。 [3] 

尋氏肌蛤生活習性

生活於鹽度較高的外灣或島嶼的灘塗中,羣聚生活,常以足絲固定在泥沙上生活。羣集,以足絲彼此相連,不易被水流沖走。由於它常羣居於泥沙表面,使底棲貝類不能伸出水管正常生活,故對蛤、蚶等經濟貝類的養殖業,有一定危害。 [3] 

尋氏肌蛤分佈範圍

分佈於太平洋東西兩岸。廣泛分佈於中國南北沿海的灘塗上。北自遼寧, 南至北部灣。東至福建東南部、西至廣東省汕尾市陸豐縣之間的海域內,超過這個海域幾乎看不到薄殼的身影。在廣東,主產於潮州市饒平縣的海山、汫洲、黃岡大澳、所城大港;汕頭市澄海區的鹽灶、樟林;汕頭市達濠區廣澳南澳縣的後江等地。有野生和人工放養2種。 [3] 

尋氏肌蛤繁殖方式

每年霜降節氣前後,薄殼首次產卵,稱降栽;小寒節氣後2度產卵,稱寒栽。這兩批卵皆在冷風凍流中產下,任其野生野長,先天不足,長勢不佳,春暖後陸續採起作為對蝦和鴨的飼料,進入夏天才擇優上市。立春節氣後產第3批卵,稱春栽,最優良,放養後於端午節前從淺灘採起,勻放入水深、流暢、海生物多的海域,大暑節氣後便可陸續採起,農曆七八月最肥大。 [2] 
每年8-9月產卵繁殖。幼苗生長到翌年清明節前後便可移播放養,至8月開始收穫,10月基本收完,一般畝產1.5-2噸,高的可達6噸。養殖薄殼是潮汕首創,是海水養殖的主要品種之一。 [2] 
每年8-9月,薄殼性腺開始成熟併產卵繁殖。生殖腺成熟時雌性呈橙黃色、雄性呈乳白色,並充滿整個外套膜。幼苗生長到翌年清明節前後便可移播放養,至8月開始收穫,10月基本收完。一般畝產1.5-2噸,高的可達6噸。 [2] 

尋氏肌蛤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4] 

尋氏肌蛤種羣現狀

尋氏肌蛤是海洋及潮灘濕地生態系統的大型底棲動物,也是重要的生物類羣,在濕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十分重要,且具有經濟價值。底棲動物是重要的次級生產者,通過自身的生產過程實現水層和底質的耦合,維持潮灘濕地生態系統功能的完整性。因該物種分佈範圍廣,繁殖能力強,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視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5] 

尋氏肌蛤保護級別

尚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4] 

尋氏肌蛤主要價值

尋氏肌蛤繁殖力強、分佈廣、生長快、產量高,因而又是福建閩東閩南對蝦養殖重要的餌料來源。尋氏肌蛤是比較理想的對蝦餌料,特別是夏秋高温期投餵,水質不易變質。因此進行尋氏肌蛤的人工增殖有着一定的現實意義。 [2] 
尋氏肌蛤也稱海瓜子,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還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還具有調節血脂、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平咳喘等功能。海瓜子殼甚薄,體表有粘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鐵、鈣等多種營養成份,含有多種營養元素,而且是一種營養價值高的大眾化海產品,海瓜子在3月和8月這二個月為最佳,此時的海瓜子頭大脂厚,體黃,味道鮮美,海瓜子吃法各異,一般有葱油、乾菜海瓜子、茄子海瓜子,也可以酒漬、醃製。沿海人們一般也最喜歡食用醃製的,其具體制作方法如下:挑選個大且鮮活的黃泥螺,篩去海瓜子表面粘液,洗淨、去掉水份,放入容器內,加鹽少許、黃酒若干,然後將容器口封住,醃製一星期左右即可。裝盆後上面放幾片蒜片即可食用。此菜的特點是保質期長,異香撲鼻。 [2] 

尋氏肌蛤食材加工

鹽鴻鎮鹽灶鄉人把薄殼的外殼和蟲肉分離開來,薄殼要經過“脱丁”、“浸漂”、“打米”、“撈米”、“撈殼”、“裝簍”等多道工序才能變成薄殼米。其中“脱丁”、 “打米”是薄殼米制作中最難兩步。打薄殼米難,就難在力度和火候的把握上。 “脱丁”也就是把薄殼和足絲、泥沙通過竹尺長時間攪拌分離的過程,使足絲脱離蟲肉。薄殼外殼薄,一捏就碎,而老師傅能在這過程中將三者分離開來而不傷及薄殼。“打米”又是難在對火候的把握,師傅們把八根小竹交叉綁成“前四後四”釘耙狀,在大鍋內勻速來回翻攪,殼肉不久後便能分離,在當地有不少人能做到這步,但要薄殼肉保持鮮甜,又是另一考驗,關鍵在於火候的把握,火候猛,薄殼米縮成一團,肉汁盡失,賣相味道全無也無好產量,火候微,殼肉分離速度慢,攪出來可能碎殼過多。而肉肥的薄殼老師傅平均一斤能攪出三兩以上的薄殼肉出來,在火候的把握上全憑以往經驗的積累,好品質的薄殼米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出。
在鹽鴻,當地人藉着媒體的東風大肆創新薄殼吃法“薄殼宴”在潮汕上等宴席佔有一定地位,“薄殼雞”、“芋頭薄殼米”、“薄殼米粿”、“薄殼米爽”、“薄殼米煲”。雖説吃法已被開發眾多,但其實薄殼米的最好搭檔是小葱或嫩韭菜。 [2] 
參考資料
  • 1.    Musculus senhousei (Benson, 1842)  .sealifebase[引用日期2017-08-11]
  • 2.    薄殼的養殖歷史和生存方式  .山西文水縣—生態保護[引用日期2017-12-12]
  • 3.    尋氏肌蛤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引用日期2017-08-11]
  • 4.    Musculus senhousei (Benson, 1842)  .BioLib.cz[引用日期2017-12-10]
  • 5.    10.7666/d.y2212340.張崇良.《膠州灣潮灘濕地大型底棲動物羣落生態學研究》[A].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12月27日
  • 6.    王伯恭主編,中國百科大辭典 8,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09,第6159頁
  • 7.    侯小濤,鄧家剛,郝二偉主編,海洋中藥化學,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5,第64頁
  • 8.    楊渡遠等編著,廣東沿海經濟貝類原色圖譜 第1冊,廣東科技出版社,1992.11,第15頁
  • 9.    王家生編,北戴河地質認識實踐教學指導書,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1.05,第106頁
  • 10.    鄧家剛編著,廣西海洋藥物,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09,第113頁
  • 11.    福建省中醫藥研究所,廈門大學海洋系編,福建藥物志 第3冊,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06,第58頁
  • 12.    《中國商品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商品大辭典 水產品分冊,中國商業出版社,1998.07第233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