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將石社區

鎖定
原公明鎮將石村,2004年村改居,成立將石社區居委會,隸屬於深圳市光明新區公明街道,下轄將圍、石圍、新圍、塘下圍、大圍、上石家、下石家和南莊8個自然村。總人口110553人(居光明新區第一位),其中户籍人口2905人860户,外來人口107648人。社區內有工業區25個,工廠企業609家,其中規模以上工廠企業8家。 [1] 
將石社區已被拆分為4個社區,分別是新莊、石家、石圍、將圍,隸屬於馬田辦事處。
行政區類別
社區工作站
地理位置
公明街道中部
郵政編碼
518106
人口數量
11萬多(居光明新區首位)
車牌代碼
粵B

將石社區社區簡介

將石社區,地處公明街道中部,東鄰光明街道東周社區木墩村,南靠東坑社區塘尾社區田寮社區,西與松崗街道東方社區交界,北與馬山頭社區、合水口社區公明社區及上村社區相鄰。下轄將圍村、石圍村、新圍村、塘下圍村、大圍村、上石家村、下石家村、南莊村等8個自然村,加上外來人口,總人口11萬多,是公明街道乃至光明新區人口最多的一個社區。 [1-2] 

將石社區歷史起源

將石:是以將圍、石圍二村的首字定名,解放前叫周家村。將圍在解放前叫“將軍圍”,100多年前,這裏曾經出了名將軍。而石圍,則是因為有個明朝時所建的石頭圍 [3] 
傳説在300年前,將石、塘尾一帶原是周姓先人居住,名為周家村。後來,麥氏先祖兄弟二人——麥耕隱、麥樂善遷來,麥氏族羣漸漸壯大,如今麥氏已成將石社區主要姓氏。在塘下圍、大圍、上石家、下石家、將圍、石圍、新圍和南莊8個自然村裏,將圍和石圍規模較大,因此命名為“將石”。 [4] 
現將石社區石圍老市場,有一座耕隱麥公祠,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麥氏後人,枝繁葉茂,經過一代代繁衍,子孫後代已遍及原周家村裏的8個自然村,8個自然村除了上石家主要為吳姓外,其餘均為麥氏的後人。 [4] 

將石社區各村簡介

將圍 別稱“將軍村”
將圍,一直是將石大隊和居委會所在地,解放前叫將軍圍,別稱“將軍村”。老人介紹説,因為該村在清康熙至咸豐年間出過兩户共5位將軍,其中一户是麥世球祖孫三代為將軍,另一户則是麥勝福、麥慶父子將軍,後來就簡稱“將圍”。
石圍 因石頭圍得名
石圍則是因為有個明朝時期所建的石頭圍,故稱石圍。
塘下圍 居民來自塘尾
塘下圍的村民則是麥樂善一脈的後人。在清代,麥盛秋的第十一世孫從塘尾村遷居塘下圍,因為塘下圍地勢比塘尾村低,又是從塘尾村遷徙而來,故以塘下圍為村名。
新圍 傳説是風水寶地
本地居民麥錫達介紹説,新圍村民是從將圍一脈分支過來的,新圍十六世祖麥仿萬是個風水大師,有一回連續多日暴雨,大師走到附近的山上,往下看,新圍地域仍是一片荒無人煙的水田,周圍因連日暴雨,早已成了一片澤國,只有中間一塊水田凸出水面,沒被淹到。據村民説,這種地形在風水學上稱為竹排地,先人認為這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遂舉家遷居此處。將周邊凹陷處作為池塘,西邊設一出入牌坊,配上厚厚的城牆及厚重的鐵門,村子也因此得名新圍。
大圍 這村其實很小
大圍雖叫“大圍”,卻是將石社區裏較小的自然村。傳説古時候村裏有座古廟,非常有靈氣,每逢村裏唱大戲都會到廟裏祈求,要是哪次不例行祭拜了,就會下傾盆大雨。這座古廟在文革破四舊時被毀。改革開放後,居民為了紀念古廟和寄託信仰,在村委附近重建了一座土地廟。
上石家 居民來自廣州
吳姓先祖自明朝起從廣州增城遷至上石家安居樂業,已有數百年曆史。原村民都是廣府人後裔,方言為白話。上石家現存一棵200多年的古楊樹,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吳悦公祠,另有一間100多年的文華家塾和140多年的青磚炮樓。
下石家 吳姓走,麥氏來
解放前,上石家、下石家同屬石家村。人民公社時期,石家村一分為二,分成上石家、下石家2個生產隊。下石家是一個有數百年曆史的古村落,現居住的原村民皆為麥氏後裔。但麥姓卻非立村姓氏,石家村立村姓氏為吳姓,在清朝乾隆末年,吳姓村民因看不慣清朝官員的施政方法而起了衝突,受此影響的五户吳姓村民被強行趕走,後遷到南山白石洲。吳姓村民遷居別處後,越來越多的麥姓人家遷至此處安居樂業。
南莊 飽經抗戰炮火洗禮
南莊主要姓氏為麥姓,其先祖從將圍遷到南莊,分上房、下房。上房在現村委的位置,下房在村統建樓周圍。立村之初,村子四周建有護村牆,高約1.8米左右,厚30~40釐米,牆由糯米粉、紅糖、石灰、黃泥和沙石等組成,所以特別堅固,韌性強,經受得起炮火的攻擊。抗日戰爭時,日軍途經南莊,但因村外有異常堅固的護村牆,而未入村內。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