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寺墩遺址

鎖定
寺墩遺址,位於中國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鄭陸鎮三皇廟村,佔地面積約7.64平方千米 [7]  ,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崧澤—良渚文化遺存主體中心聚落考古遺址 [2] 
寺墩遺址整體佈局相似於玉琮展開平面,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900米,中心為一高出地面約20米的橢圓形土墩,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80米,人工堆築而成;中心台地及外圍均有一週河道環圍,並有縱橫河道相互連接 [3]  。出土文物有玉璧、玉琮等良渚文化時期遺物與陶鼎、陶豆、陶杯等崧澤文化時期遺物等 [3]  。寺墩遺址呈現出崧澤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時期的文化形態和聚落佈局的變遷,生動反映了太湖地區的史前社會複雜化進程,對研究長江下游區域早期文明發展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6] 
2019年10月7日,寺墩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寺墩遺址
外文名
Sidun Site
地理位置
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鄭陸鎮三皇廟村 [1-2]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1] 
佔地面積
7.64 km² [6]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保編號
8-0038-1-038 [1] 

寺墩遺址歷史沿革

1973年,首次發現寺墩遺址。當地村民於1973年春、1978年夏分別在土墩的北部、東部發現一批玉璧、玉琮,經常州市博物館、常州市文物商店確認為良渚文化時期遺物。 [2-3] 
1978年12月、1979年2月、1982年10月、1993年底至1994年初、1994年底至1995年初,南京博物院、常州市博物館、武進博物館曾先後五次對寺墩及周邊地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2200餘平方米 [3]  。根據地層堆積及清理的兩座墓葬,確認寺墩遺址分兩個文化層:下層屬崧澤文化,上層屬良渚文化。 [2] 
1990年後,又新發現精美微雕玉琮、玉壁及以數十件珠、管、錐形墜組合成的項鍊等重要文物。 [2] 
2019年以來,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持續開展寺墩遺址考古工作。 [6] 

寺墩遺址遺址特點

寺墩遺址以一處橢圓形土墩為中心,周圍分佈十餘處小型台地,外圍有雙重水系環繞,總面積約為90萬平方米,年代距今約5500—4500年。寺墩遺址整體佈局相似於玉琮展開平面,前期考古測定面積約為90萬平方米,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900米,中心為一高出地面約20米的橢圓形土墩,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80米,人工堆築而成;中心台地及外圍均有一週河道環圍,並有縱橫河道相互連接 [3] 
崧澤文化遺存分佈於墩北和墩東台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已發現墓葬區、水井等遺存和疑似幹欄式建築遺蹟。其中墓葬共40座,位於墩北台地北部與西部,北部墓葬等級較高,隨葬器物多在30件左右,出土璜等玉器。水井位於墩東台地,井內出土6件漆彩陶壺,以紅、黃、黑三彩繪制的編織紋卷尾鳥形象陶壺最為精美。疑似幹欄式建築遺蹟位於墩北台地東緣,東西長近30米,南北寬約10米,由立柱、橫木、植物莖稈鋪面組合而成 [3] 
良渚文化時期,寺墩遺址已形成以圓形土墩、周圍台地和雙重水系環繞的聚落形態。土墩底部由青灰色“草包泥”堆築而成,北坡發現一處石砌遺蹟,可能做排水或護坡之用,墩頂發現多條紅燒土基槽,表明曾有大型建築;墩體北側發現多處良渚文化建築基址及灶、水井等生活遺蹟。墩東台地位於內圈水系外側,面積約5000平方米,分佈有兩處良渚文化貴族墓地,曾出土大量玉器,在台地南界的G17中,出土有“日月山”形式刻劃符號的大口缸殘片,專家認為,這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與海岱地區存在密切文化聯繫的證據 [3] 
專家表示,寺墩遺址呈現出崧澤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時期的文化形態和聚落佈局的變遷,生動反映了太湖地區的史前社會複雜化進程,也為討論長江下游區域文明發展模式提供了新視角 [3] 
2016年至今的最新考古勘探確認,寺墩遺址面積約7.64平方千米,圍繞中心土墩共發現遺存70餘處。寺墩遺址周圍還有象墩、青城墩、高城墩、邱城墩等重要聚落環繞,可基本確認其為良渚文化的又一個政治經濟中心,可能是與良渚古城相類似的文明中心區域,對研究良渚文化的總體格局和中國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義 [7] 

寺墩遺址文物遺存

  • 良渚文化遺存
遺址上層為良渚文化遺存,該時期寺墩遺址已形成以圓形土墩、周圍台地和雙重水系環繞的聚落形態。土墩底部由青灰色“草包泥”堆築而成,北坡發現一處石砌遺蹟,可能做排水或護坡之用,墩頂發現多條紅燒土基槽,表明曾有大型建築;墩體北側發現多處良渚文化建築基址及灶、水井等生活遺蹟。墩東台地位於內圈水系外側,面積約5000平方米,分佈有兩處良渚文化貴族墓地,曾出土大量玉器,在台地南界的G17中,出土有“日月山”形式刻劃符號的大口缸殘片,專家認為,這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與海岱地區存在密切文化聯繫的證據。 [6] 
  • 崧澤文化遺存
崧澤文化M88俯視照 崧澤文化M88俯視照 [6]
遺址下層為崧澤文化遺存,地層較薄,分佈於墩北和墩東台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已發現墓葬區、水井等遺存和疑似幹欄式建築遺蹟。 [2-3]  [6] 
M88出土器物 M88出土器物 [6]
其中墓葬共40座,位於墩北台地北部與西部,北部墓葬等級較高,隨葬器物多在30件左右,出土璜等玉器。水井位於墩東台地,井內出土6件漆彩陶壺,以紅、黃、黑三彩繪制的編織紋卷尾鳥形象陶壺最為精美。疑似幹欄式建築遺蹟位於墩北台地東緣,東西長近30米,南北寬約10米,由立柱、橫木、植物莖稈鋪面組合而成。 [6] 
該地層出土器物以扁方形和扁三角形足的盆形鼎、鑿形足的罐形鼎、矮圈足豆、假腹豆、圈足杯等陶器為主,紋飾有圓形、三角形鏤空紋、雞冠耳附加堆紋、瓦稜紋等。 [3] 

寺墩遺址科研成果

寺墩遺址前五次考古曾出土大量玉璧、玉琮,等級之高在良渚文化時期實屬罕見。相對於良渚時期,崧澤時期玉器器型較少,種類有限,常見玉珠、玉管、玉玦等,玉璜在當時已是較大型的玉器。 [4] 
2023年6月10日,南京博物院寺墩考古工作站就常州寺墩遺址第六次考古發掘情況進行了披露,考古專家們在寺墩墩北台地發掘崧澤時期墓葬近50座,出土大量陶器、玉器、石器等珍貴文物,僅88號墓就出土玉璜1件,鼎、豆、杯、壺陶器陪葬品30餘件;首次發現木構植物鋪墊及規模巨大的紅燒土建築基槽;並在陶片上發現了帶有山東大汶口文化特徵的日月山刻符等。在這近50座墓葬中,只有兩座墓葬各出土了一件玉璜,可見玉璜在當時非常珍貴。 [4] 
而且這些墓葬表現出明顯的等級差異,在墩北台地北部的40座墓葬中,有二三十件隨葬品很常見,説明這裏的墓主為當時的富人。例如88號墓,隨葬品共有32件,隨葬品包括鼎、豆、杯、壺等陶器,還有一件玉璜,是本次發掘的墓葬中隨葬品最多的;而墩北台地西南方的8座墓葬,隨葬品均在10件以下,墓主相對貧窮。這種分區埋葬,表明當時社會已出現明顯的等級分化,這是進入文明社會的前提之一。 [4] 
木構植物鋪墊俯拍圖 木構植物鋪墊俯拍圖 [4]
遺址上還首次發現了崧澤時期的木構植物鋪墊,已知部分東西長度超過20米,南北長度約為10米。據推測,其結構為在立柱上鋪橫木,再鋪上細竹枝和蘆葦等,不由讓人聯想到“吊腳樓”。碳14測年表明它的年代大概在5300年至5000年前。傳統學術觀點認為,這一時期被稱為崧澤文化至良渚文化的過渡期,從植物鋪墊所處地層出土的陶片來看,具有明顯的崧澤文化風格,考古人員更傾向於認為這是崧澤文化遺存。出於文物保護的需要,目前尚未對這處遺蹟進行全面揭露。 [4] 
同樣還有首次發現的規模驚人的良渚時期紅燒土建築基槽,已經揭露出來的長度達到9米,東西兩端的邊界都還沒確定。紅燒土類似於今天的紅磚,是土壤被火燒過後形成的;同時在紅燒土中還發現了稻殼。紅燒土經常被先民們用作建築材料,可以使牆體更為堅硬而且防潮。考古人員表示:“紅燒土建築基槽上如果是房子的話,這個面積即使放到現在也相當大。據推測,當時極少有如此規模的住房,不排除其作為公共空間的可能性。在泥裏拌稻殼,能夠增加泥土的韌性,這樣做可以提高建築質量。此次考古,在發掘區域內還沒有發現稻田的遺蹟,但紅燒土內的稻殼告訴我們,周邊一定有水稻田。” [4] 
在一些陶片上,考古人員發現了特殊的刻符——日月山刻符,屬於山東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山東為中心,距今大約6500年到4500年之間。這種刻劃符號在長江以南的寺墩遺址被發現,説明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雖遠隔千里,但仍有密切交流。另一件陶器殘片上的類似古代兵器三叉戟的刻劃符,這種紋飾在山東大汶口文化中也比較常見,再次印證兩地之間的密切交流。 [4] 
2023年11月29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江蘇常州寺墩遺址考古最新進展。 [5] 

寺墩遺址文物價值

寺墩遺址呈現出崧澤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時期的文化形態和聚落佈局的變遷,生動反映了太湖地區的史前社會複雜化進程,也為討論長江下游區域文明發展模式提供了新視角。 [6] 

寺墩遺址文物保護

1988年11月7日,寺墩遺址被武進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 
1995年4月19日,寺墩遺址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 
2019年10月7日,寺墩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寺墩遺址參觀信息

  • 地理位置
寺墩遺址位於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鄭陸鎮三皇廟村
交通信息
公交:乘坐常州公交255路、317路等至南城寺站下車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