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崧澤文化

鎖定
崧澤文化,上承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階段。崧澤文化距今約6000-5300年,屬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父系社會過渡階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區崧澤村發現而命名。
中文名
崧澤文化
所屬年代
距今約5800-4900年
出土地點
上海市青浦區崧澤村
地    點
長江下游太湖流域

崧澤文化簡介

崧澤文化器物
崧澤文化器物(16張)
崧澤文化距今約6000-5300 年,屬於新石器時期母系社會父系社會過渡階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區崧澤村發現而命名。
崧澤文化上承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階段。青浦區發現崧澤文化遺址 4 處(崧澤遺址福泉山遺址、金山墳遺址、寺前村遺址),出土各類文物 800 餘件。
根據考古,青浦區境於7000年前已經成陸,現代的崧澤村當時瀕臨東海,是一片沼澤之地,海拔甚低,地下水位很高,西、南等處有山陵、土墩、林木,水草茂盛,是適於遠古人類生息的地區之一。
崧澤遺址於1958 年由農民挖塘時發現古物,然後於1961年和1974年兩次有計劃地發掘,挖出古墓100 座,還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和獸骨、稻種等遺物,證明崧澤距今6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活動,崧澤人是上海最早的祖先。
崧澤遺址於1962年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在中國考古年會上認定此處遺址介於以嘉興為中心的馬家浜文化和以餘杭為中心的良渚文化之間,命名為崧澤文化。

崧澤文化陶器探究

崧澤文化陶器淺識

崧澤文化 崧澤文化
崧澤文化時期的製陶,在中國新石器諸文化中,可謂是進入了一個劃時代成就的時期。首先開創了輪製陶器。其前期,已採用泥條盤迭再加慢輪整修的製陶方法。陶器的器壁比較勻稱,可見到不很挺直的輪紋。
從中期開始,已運用陶輪快速旋輪、捏泥坯成型的製造技術,使器型規整,器壁勻薄,往往在內壁和內底遺留坯的旋痕。其次是使用氧化焰燒製陶器,由於陶器中的元素是在充分供給空氣的環境下氧化燒成,而使陶器變紅。所以以紅陶為主是崧澤文化早期陶器的特色。
而崧澤文化陶器,除炊器(夾砂陶)仍為紅陶,其他器物多以灰陶為主,紅陶偶見。灰陶的燒成,是陶器在窯中將要燒成時,將陶窯封閉,使窯內形成高温和缺氧,迫使陶土中的鐵元素還原,因而出現灰陶。伴隨灰陶的燒製,還出現了一種灰胎黑衣陶,其製法是在窯中陶器即將燒成時,不但封窯,還塞入浸水的濕柴,使之在窯內悶燒冒煙,讓黑煙滲入陶器的器表。這類黑陶,由於器表微小的孔隙為黑煙所滲填,因此具有不滲水的特點。以往只知道烏黑髮亮的泥質黑衣灰胎陶為良渚文化陶器的一大特色,現根據考古資料得知,這類陶器在崧澤文化時期已經出現了。

崧澤文化三口陶器

崧澤文化 崧澤文化
三口陶器高14.6釐米,崧澤遺址出土。盛放液體器皿。泥質灰陶,上部有三個瓶口,相連呈"品"字形;腹部微弧,也成三角形,底略平,附三個扁足。這件陶器可能是盛放美酒的器具,上部的三個瓶口,可同時供三人吸吮美酒。類似這樣的陶器,上海地區出土器物中很少見,非常難得。
崧澤文化陶器不僅製造技術方法較前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十分講究造型和裝飾。使器物具有濃厚的藝術氣質和神韻。在造型上,充分運用弧線、折線的適當處理,器型繁多,各不相同,成為崧澤文化陶器的顯著特徵之一。
如器型有圓球形、扁圓形或葫蘆形、塔式型和動物型等等。僅鼎足就有扁鑿形、圓錐形、扁方形、三角形、凹弧形、扁鏟形和角尺形等等,有的在足根上捺兩個凹眼,作獸臉形,有的足根外拐,人跨立,有的將邊側捏成波浪形,也有在外向的足面中間,加一條鋸齒堆紋;豆類的把手亦多種多樣,有的作喇叭形,有的似燈台的支座,有的呈迭珠形,弧曲多變。
崧澤陶器的圈足很有特點,往往剔刻成花瓣形,或分割成三塊扁足;器蓋的捉手頂端也作藝術處理,多有弧線或三角形類似小獸的凸起裝飾;器耳則製成各式雞冠形,有的甚至是鳥首形。器表的裝飾方法,有的刻劃、鏤孔,附加堆紋和彩繪(主要是珠砂紅)等多種。刻劃的紋樣,最常見弧線(多雙線)往來穿插的幾何圖案,形似藤竹編織,優美規整。
總之,崧澤文化陶器不僅器型種類多,尤其講究造型和裝飾藝術。器型有釜、鼎、罐、豆、壺、瓶、觚、杯、盆、匜等。鼎的形制多樣,有釜形、深缽形和盤形等等。器表裝飾盛行堆紋、壓劃紋、彩繪和鏤孔等技法。少數彩繪陶也比較突出,是在燒成的陶器上用紅褐和淡黃色彩描繪。
特別是近代在浙江嘉興崧澤文化遺址出土的一批特殊造型的陶塑,已引起考古界的關注,繼1990年嘉興大墳遺址出土人首陶瓶之後,在嘉興雀幕橋遺址南河浜遺址出土了一批以往從未面世的陶器,如塔形壺、鷹頭壺、鳥型三足盉、六足陶龜、獸面鐘形壺及形制各異的器蓋和器座等等。

崧澤文化祭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嘉興南河浜遺址的發掘,還首次發現了崧澤文化的“祭台”,並較好地揭示了這“祭台”的形成過程。結合這些特殊陶器的出現,這對進一步認識崧澤文化陶器的內涵提供了難得的信息。

崧澤文化背景資料

崧澤文化 崧澤文化
崧澤於 6000 年前,人們謀生已由極為原始的漁獵採摘轉為以畜牧和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了。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鋤耕進入犁耕,已由使用原始石器為主的舊石器時代轉為以使用比較精製的石器為主的新石器時代。
從發現的出土稻穀稻葉看來,崧澤 6000 多年前就能人工培植粳稻秈稻,這時可以製造多種形狀、多種用途的陶製鼎。
在崧澤發現的兩口 6000 多年前的馬家家族文化水井,均為直筒,井壁光滑,水源豐富,遺有獸骨,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水井。工藝也較先進,其形制沿用至今。
不少墓地陪葬品質精量大,豐富多彩,這都表示 6000 年前的崧澤人生產、生活、文化發展已達到一定階段。

崧澤文化經濟狀況

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繼馬家浜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是崧澤文化。
崧澤遺址位於上海市西部青浦區城東約 4 公里處,地處太湖東岸。以該遺址命名的崧澤文化,碳 14 測定年代在公元前 3900 至前 3300 年之間,大約經歷了 600 年的發展階段。典型遺址除崧澤外,還有江蘇吳縣草鞋山和張陵山常州圩墩、浙江吳興邱城、海寧墳橋港等。
從各遺址發現的生產工具和陶器的羼和料有較多稻殼可知,崧澤文化的先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生產。石器磨製得都很精細,有寬面穿孔石鏟、長方形穿孔石斧、扁平和長條形石錛、小石鑿等,此外還有陶紡輪陶網墜,很少發現骨角器。在幾個典型遺址中都出土較多漁獵工具,説明狩獵和捕撈水生動物在經濟生活中仍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就考古發掘資料看,崧澤文化居民的活動地域和所處的時間都比較有限,經濟生產狀況還不十分清晰。
手工業生產較之馬家浜文化時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在製陶業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多數陶器繼續用泥條盤築法手製,但已普遍採用了慢輪修整技術,有些器物看來是輪制的。陶器的器型規整,種類較多。一般以夾砂紅褐陶和泥質灰陶為主,還有少量泥質紅陶和泥質黑皮陶。泥質灰陶質地細膩,火候較高,在馬家浜文化階段極少發現,這時已躍居主要地位。泥質紅陶有的顏色桔紅,有的塗以紅陶衣,內外壁和器表,胎質的色澤基本一致,也區別於馬家浜文化時期外紅內黑的陶器。
各種陶器仍以素面為主,紋飾有堆紋、弦紋、壓劃紋、鏤孔和彩繪等。其中壓劃的絞絲紋以及由圓孔、弧邊三角孔組成的帶狀鏤孔圖案十分美觀,特徵鮮明。灰色和黑色陶器有較大比重,是用還原焰燒製的方法產生的,火候在 760℃—810℃之間。常見的陶器中豆、鼎和壺在早、中、晚各階段變化多樣,表現出製陶工藝的發展過程。許多陶器有花瓣式的圈足,有的壺、罐腹壁連續折成瓦楞狀,都是崧澤文化陶器的鮮明特色。在崧澤文化的遺存中,已不見馬家浜文化盛行的腰沿釜、牛鼻耳罐等。上述製陶業中發生的種種變化,其中經歷了較長的發展過程。
從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薛家崗文化北陰陽營文化和崧澤文化反映的面貌,可以看出公元前 3000 多年的時候,長江下游各部落集團都在從事以稻作為主的農業生產,採集和漁獵經濟仍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手工業的發展更多地從製陶技術的進步方面得到體現,而骨角器、玉石器的製作加工技術進展比較緩慢。
薛家崗遺址各個發展階段的文化遺存分析,這個部落可能是從蘇北地區淮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中期一些氏族南下而來,在巢湖周圍定居並發展到潛水流域的,後來又受到北陰陽營文化的較大影響,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性文化。
相對來説,北陰陽營文化比西部的薛家崗文化和東部的崧澤文化都要早一些,但後來以崧澤文化為主體發展起來的良渚文化發展迅速,使薛家崗文化和北陰陽營文化各部落的後裔都變成了良渚文化的附庸,終於融匯於青銅時代的“百越”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