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寶雞市人民劇團

鎖定
寶雞市人民劇團是秦腔劇團,兼演眉户、西府燈盞碗碗腔關中道情歌劇,前身為“藝聲社”。 [1] 
中文名
寶雞市人民劇團
前    身
藝聲社
建    立
1950年4月
人    物
劉遇道、任哲
地    址
陝西省寶雞市渭濱區

寶雞市人民劇團發展歷史

1950年4月,由劉遇道、任哲中出面租賃楊尚文衣箱,在西安市東關雞市拐劇院,組織原“曉鍾社”部分演員及零散藝人,成立戲班“藝聲社”。
1951年藝聲社由乾縣人民政府接收,1952年元月,正式命名“乾縣人民劇團”,劉遇道任團長,宋志忠任副團長。
1953年6月,寶雞專署接收“乾縣人民劇團”,更名為“寶雞人民劇團”,以寶雞市三馬路“新新劇院”為排演場地,任命容鋒為政治指導員,劉遇道任團長,容紹、宋志忠任副團長。
1956年 10月批准為國營劇團,更名“寶雞專區人民劇團”,團部下設組教,劇務.藝術.總務四個股,基層分男演員、女演員、音樂、舞美四個組,演職人員九十餘名。
1958年冬,寶雞市、縣合併,成立“寶雞市戲曲劇院”,更名“寶雞市戲曲劇院二團”。1959年9月,戲曲劇院撤銷,更名“寶雞市秦腔二團”,
1961年12月地市分置,劇團劃歸專區,復更名“寶雞人民劇團”。
1968年3月“文化大革命”中更名“寶雞地區紅旗文工團”,同年10月更名“寶雞地區毛澤東思想宣傳站演出隊”。
1970年毛澤東思想宣傳站撤銷,恢復“寶雞地區紅旗文工團”。
1972年地、市合併,更名“寶雞市秦腔劇團”。粉碎“四人幫”後,恢復“寶雞人民劇團”,劇團陣容強大,人才濟濟,擁有創作人員容紹、程有信、張寧、張戈、王孝禮、羅鐵寧等。
1950年至 1975年六次招收學員一百多名,隨團培訓,以師帶徒,培養出了一批新生力量,陸續充實了演出隊伍,提高了演出質量,成為西府地區和甘、隴一帶一個頗有影響的劇團。

寶雞市人民劇團主要導演

導演有張景民、田疇易、張建民、王振國、高新嶽、張傑民等五名。教練有:高學民、屈信中、張好易等三名。

寶雞市人民劇團主要演員

有影響的演員有:龔清義、崔惠芳、李培才、段志秀、鄭永民、高新嶽、杜生斌、喬梅英、董存秀、屈信中、蕭新民、王振國、曹海棠、關玉琴、張傑民、魏知才、楊宏懷、杜秀霞、吳香琴、王廣民、孫愛雲、趙藝兵、趙家瑞、李超峯、邵華、李玉華、趙杏環等多人。

寶雞市人民劇團獲得榮譽

1956年劇團以《白蛇傳》參加陝西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會演,獲舞台藝術三等獎,崔惠芳、喬梅英獲演員二等獎,屈中信、王振國、曹海棠獲演員三等獎,王振國獲導演獎。1960年陝西省青年演員會演中,劇團演出新創作節目《大戰豹子山》,獲劇本獎、演出集體獎、導演獎,喬梅英、蕭新民、杜生斌、關玉琴獲青年演員獎,王振國、高學民獲藝術教育工作者獎。1964年排演的創作劇目《血汗衫》參加了陝西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會演,1979年排演的創作劇目《丁家姐妹》參加了陝西省慶祝建國三十週年獻禮演出,獲獻禮演出獎。

寶雞市人民劇團主要演出劇目

傳統戲有《烈火揚州》、《白蛇傳》、《卓文君》、《遊西湖》、《女巡案》、《法門寺》、《三滴血》、《雙明珠》、《破寧國》、《玉虎墜》、《假婿乘龍》、《靈堂花燭》、《湖陽春夢》、《劈山救母》、《安安送米》、《火焰駒》、《奪錦樓》、《十五貫》、《劈山救母》、《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等五十餘本;現代戲《黨的女兒》、《小二黑結婚》、《雞毛信》、《王貴與李香香》、《劉胡蘭》、《焦裕祿》、《野火春風斗古城》、《南海長城》、《海防線上》、《沙家濱》、《龍江頌》、《海港》、《智取威虎山》、《園丁之歌》、《紅燈記》等;眉户現代戲有《梁秋燕》、《槐樹莊》、《雷鋒》、《奪印》、《蟠桃園》、《龍馬精神》等六十餘本。所排演的創作劇目有《大戰豹子山》、《血汗衫》、《咀頭河》、《鐵虎》、《雙送肥》、《3211鑽井隊》、《青龍河》、《英雄嶺》、《太白青松》、《丁家姐妹》、《丫環斷案》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