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津生

鎖定
寧津生(1932年10月22日—2020年3月15日),出生於天津,籍貫安徽桐城。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原教授、博士生導師 [1]  。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原副主任,地球空間環境與大地測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原主任 [2] 
寧津生1956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測量系工程測量專業,獲得學士學位,之後進入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工作,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4年至1988年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副校長;1988年至1997年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3]  ;2000年擔任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4]  ;2020年3月15日在武漢逝世,享年88歲 [5] 
寧津生長期從事大地測量領域的研究,在大地水準面、地球重力場模型、國家天文重力水準網等方面成果顯著 [6] 
中文名
寧津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天津
出生日期
1932年10月22日
逝世日期
2020年3月15日
畢業院校
同濟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籍    貫
安徽桐城

寧津生人物生平

寧津生院士在武漢大學校園 寧津生院士在武漢大學校園
1932年10月22日,寧津生出生於天津,祖籍安徽桐城。
1951年9月,進入同濟大學測量系工程測量專業學習。
1953年9月,進入北京俄語專科學校學習(至1954年9月)。
1956年7月,從同濟大學本科畢業。同年9月進入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工作,先後擔任助教、講師、副教授(至1984年8月)。
198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4年8月,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副校長(至1988年1月),同年晉升為教授。
1988年1月至1995年5月, 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至1997年2月)、教授、博士生導師 [4] 
1991年7月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 [3] 
1999年,受聘擔任同濟大學測繪與空間信息研究所所長 [7] 
2000年8月,武漢測繪科技大學併入武漢大學,寧津生擔任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8年12月,寧津生正式退休。
2020年3月15日16時06分,在武漢逝世,享年88歲 [1] 
寧津生院士 寧津生院士

寧津生主要成就

寧津生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寧津生院士在閲讀 寧津生院士在閲讀
寧津生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進行地球重力場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其研究和實踐工作包括中國天文重力水準的佈設、地心座標的建立和參考橢球體的定位等。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首先利用近代數學物理方法推求相對大地水準面,致力於研製適合中國局部重力場結構的WDM地球重力場模型系列,獲得當時中國階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場模型WDM89和WDM94,廣泛應用於測繪、空間技術、地質等領域的研究和生產。他主持和參加了中國全國和省市大地水準面的精化工程,所獲得的高精度、高分辨率大地水準面數值模型可將GPS大地高轉換成海拔高,直接用於1:5萬及更大比例尺的地形測繪,代替繁重的幾何水準測量,改變了傳統的地形測繪技術方式。 [3] 
  • 學術論著
寧津生一生共出版專著、合作編著、翻譯出版教材和外文文獻15部,發表論文200餘篇。 [1] 
學術著作:
時間
著作名稱
作者
出版社
1981年
《地球形狀及外部重力場》
管澤霖、寧津生
測繪出版社
1989年
《重力學引論》
寧津生、管澤霖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0年
《地球重力場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
管澤霖、寧津生
測繪出版社
1994年
《大地測量學——自然科學學科發展戰略調研報告》
寧津生
科學出版社
2003年
《地球重力場逼近理論與中國2000似大地水準面的確定》
李建成、陳俊勇、寧津生、晁定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6年
《現代大地測量理論與技術》
寧津生、劉經南、陳俊勇、陶本藻等
武漢大學出版社 [4] 
代表性論文:
1、Determine Depth Character of Ryukyu Subduction Zone byWavelet Transform, Ning Jinsheng,Wang Wei, Wang Haihong,Luojia.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Vo l. 35 No. 10 Oct. 2010
2、The newest progress of Surveying & Mapping oriented informatization stage, Ning Jinsheng, Wang Zhengtao,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10, 35(5).
3、Decorrelation Filtering Methods for Gravity Field Recovery Based on Satellite Acceleration Data,NingJinsheng,Wang Zhengtao, Acta Geodaetica ET Cartographica Sinica, 39(4):331-337,2010.
4、Deepen Teaching Reform and Strengthen Practice Teaching——Summary of “First National Students Surveyand Maping Skills Competition”. Ning Jinsheng, Zhai Yi, Song Weidong, etc. 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No.10,1-4,2009.10
5、Rapid Countermeasures for Reconstruction of Mapping Infrastructure in the Disaster Area ,Ning Jinsheng.Surveying and Mapping, Vol.31,No5,196-197,2008.10
6、Establish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Spect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ange-Rate and Gravity Potential Based onEnergy Conservation,Ning Jinsheng, Zhong Bo,Luo Zhicai,Luo Jia.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Wuhan University ,Vol.33,No.3,221-225,2008.3.
7、Satellite Gravity Technique and Earth Gravity Field. Ning Jinsheng,Luo Jia, Wang Zhengtao, GeospatialInformation, Vol.6,No.1,1-6,2008.2.
8、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3D Visualization System for Gravity Field Models : WHU-3 Dgravity,NingJinsheng,Guo Jinlai,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Vol.32,No. 11,945-949,2007.11
9、The newest progress of surveying & mapping discipline from digital style to informatization stage,NingJinsheng,Yang Kai.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Vol.32,No.2,5-11,2007.3.
10、Simulation of Satellite-to-Satellite Tracking in Lunar Gravity Field Determination, Vol.16,Ning Jinsheng, LuoJia, Spacecraft Engineering, No.1,18-22,2007.1
11、Refined Determination of Vertical Deflection in China Mainland Area, Ning Jinsheng, Guo Chunxi,etc,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Vol.31,No. 12,1035-1038,2006.12.
12、Function and Refining Technique of Geoid in Digital City, Ning Jinsheng, Luo Jia, Geospatial Information,Vol.4,No. 1,1-5,2006.2
13、A summary of the newest progress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S&M),Ning Jinsheng, Wang Zhengtao,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Vol.31,No.1,9-16,2006.2.
14、Downward continuation of gravity signals based on the multiscale edge constraint, Ning Jinsheng, WangHaihong, Luo Zhicai,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Vol.48,No.1,74-80,2005.1 [4] 
  • 承擔項目
寧津生院士 寧津生院士
寧津生投身於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研究,先後完成“地理世情監測的戰略研究”“測繪科學與技術轉型升級發展戰略研究”等中國工程院重點諮詢項目;主持或參加“全國及省市地區高精度高分辨率似大地水準面的技術研究及實施應用工程”、“海洋測繪和內陸水域監測的衞星大地測量關鍵技術及應用”等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項目;主持或參與完成“重力場數據的多尺度分析技術及其應用”“衞星測高學理論與技術及其應用研究”“地球重力場精細結構及我國大地水準面精化的研究”“地球重力場模型研究”“整體大地測量”“大地測量學科發展戰略”“地球形狀及外部重力場”等多項科研項目。 [1] 
  •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92年
地球重力場模型研究
國家測繪局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3年
整體大地測量研究
國家測繪局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5年
大地測量學科發展戰略
國家測繪局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7年
地球重力場精細結構及中國大地水準面精化的研究
國家測繪局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8年
地球形狀及外部重力場
國家測繪局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 [8] 
1999年
清江隔河巖大壩外觀變形GPS自動化監測系統研究
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9] 
2004年
全國及省市地區高精度高分辨率似大地水準面的技術研究及實施應用工程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0] 
2018年
海洋測繪和內陸水域監測的衞星大地測量關鍵技術及應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1] 

寧津生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寧津生對學生要求嚴格,寫科研報告時都要求他們用外語。在他的嚴格指導下,很多學生都在遙感技術方面取得成就。學生陳軍完成的《數字地球測繪》,為測繪技術的發展與數字地球的構建提供了理論依據;學生郝曉光編制的新世界地圖打破了傳統的以經線分割世界的製圖定式,分別以經線和緯線來分割世界,有利於表達南極洲與世界的地理關係,已被用作第21次南極考察的航線示意圖;2004年12月,他的學生王華獲得第三屆夏堅白院士測繪事業優秀學生獎。 [8] 
  • 主講課程
左起張祖勳、劉經南、寧津生、李德仁、陳俊勇、龔健雅 左起張祖勳、劉經南、寧津生、李德仁、陳俊勇、龔健雅
寧津生在武漢大學主講《地球重力場》專業課30多年,每次上課前,他都要重新備課,在講義中增加學科前沿知識和技術最新發展。1996年,寧津生院士提議“院士同上一門專業基礎課”。1997年9月,《測繪學概論》正式開課。每年武漢大學新生入學時,寧津生院士都會主講《測繪學概論》的第一堂課。作為課程組組長,每年他都要組織修改完善課程內容和大綱。 [1] 
2019年3月,87歲高齡的寧津生院士仍在主講《測繪學概論》的第一堂課。 [5] 
  • 教學成果
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85年
重力與固體潮教程
國家地震局優秀教材一等獎
1994年
地球重力場模型理論
國家測繪局優秀測繪科技圖書一等獎
1995年
地球重力場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
國家測繪局優秀教材二等獎
1997年
中國地球物理圖集
第三屆國家圖書獎
2009年
面向信息化的測繪工程專業改革及系列精品課程建設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1] 
2017年
測繪學概論
第五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特別獎 [5] 
  • 編寫教材
時間
教材名稱
作者
出版社
2004年
《測繪學概論》第一版
寧津生、李德仁、陳俊勇、張祖勳、劉經南、龔健雅等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測繪學概論》第二版
寧津生、李德仁、陳俊勇、張祖勳、劉經南、龔健雅等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1年
《數字地球與測繪》
寧津生、陳軍、晁定波
清華大學出版社 [4] 

寧津生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湖北省優秀教師


荊楚好老師 [1] 

1983年
湖北省教育先進工作者
湖北省教育局、湖北省總工會教育工作委員會
1989年
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
國家教育委員會、人事部、中國教育工會全國委員會
1991年6月
全國測繪行業先進工作者
國家測繪局、人事部 [4] 
1995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
中國工程院 [3] 
2006年7月
湖北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
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作委員會
2007年9月
湖北省師德標兵
湖北省教育工會
2007年9月
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
湖北省總工會
2010年10月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先進個人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4] 
2016年10月
感動測繪人物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 [12] 
2019年9月
衞星導航定位終身成就獎
中國衞星導航定位協會 [13] 
2019年10月
測繪地理信息傑出成就獎
中國測繪學會 [14] 

寧津生社會任職

寧津生在母校同濟大學 寧津生在母校同濟大學
寧津生曾擔任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合會中國分會委員、國際大地測量協會中國代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工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測繪局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總編委會成員及《測繪學》總顧問和綜論組主編、《辭海》編輯委員會委員和分科主編、國際大地測量協會學術雜誌《大地測量手稿》和《大地測量公報》編委、全國高等學校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測繪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湖北省高等學校設置評審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家委員會成員、全國工程教育認證專家委員會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認證試點工作組組長等職。 [1] 

寧津生人物評價

寧津生先生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在測繪教育和研究領域辛勤耕耘60餘載,他嚴謹求實、鋭意進取、樂於奉獻、甘當人梯、扶持後學,為中國測繪學科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淡泊名利、博學儒雅、厚德載物,體現了一名模範共產黨員的優秀品格,展現了一位優秀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寧津生先生的一生,是對黨、對國家、對人民利益無限忠誠的一生,是為中國測繪教育事業發展嘔心瀝血的一生。 [1]  (武漢大學訃告)
寧津生院士嚴謹治學、一絲不苟、提攜後人、嘔心瀝血、奉獻終身,為中國測繪科技進步和中國測繪學會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他熱愛祖國、敬業奉獻、勇於創新、為人師表、誨人不倦,謙虛謹慎,品德高尚,具有崇高的科學精神和人格魅力,贏得了廣大測繪科技工作者發自內心的敬重與欽佩,是廣大測繪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楷模。 [15]  (中國測繪學會評)
地球重力場,天地大舞台,滿腹經綸,國之棟樑。一生相許,矢志不渝。 [6]  (第二屆“感動測繪人物”組委會頒獎詞)
寧津生在測繪教育和研究領域辛勤耕耘六十餘載,為中國測繪學科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對中國測繪教育事業影響重大,成就深遠 [16] (《光明日報》評)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寧津生院士網上紀念堂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寧津生院士網上紀念堂

寧津生人物紀念

寧津生院士逝世後,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央和國家相關部門領導、湖北省和武漢市領導、廣大師生校友和社會各界通過多種方式哀悼、緬懷寧津生院士。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寧津生院士逝世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對寧津生院士逝世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中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組織部部長陳希,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寧津生院士逝世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國務委員肖捷對寧津生院士逝世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