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武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遼寧省政協原副主席)

鎖定
寧武(1885—1975),原名寧良志,曾用名寧孟言(寧夢言)。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他出生於奉天省海城縣城郊響堂鄉苗官屯一個農民家庭。 [2]  1907年春,中國同盟會成立了遼東支部。次年5月,寧武經徐鏡心、左雨農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從此追隨孫中山先生,致力於民主主義革命。 [2]  1949年9月,寧武作為特邀代表出席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49年10月,寧武當選為民革中央常委,後擔任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省副省長等職。1955年3月,寧武當選為第一屆遼寧省政協副主席,並連任二、三屆省政協副主席。1975年,寧武逝世,終年90歲。 [2] 
(概述圖來源 [3] 
中文名
寧武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遼寧海城
出生日期
1885年
逝世日期
1975年
畢業院校
盛京醫科大學

寧武人物生平

寧武(1885-1975),曾用名寧孟言。祖籍山東,生於遼寧海城,我國近現代民主革命家,忠誠的愛國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1908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3年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1914年在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1924年作為奉天省(今遼寧省)代表參加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其一生歷經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等歷史時期。曾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委、民革北京市委會主任委員、民革東北臨時委員會主任委員、遼寧省副省長、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省政協副主席、民革遼寧省委會主任委員等職。 [3]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寧武曾輔佐張學良將軍處理軍政要務,深得器重。 [3] 
1928年6月4日,日本關東軍制造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被炸身亡。寧武當時和張作霖同乘一列專車,爆炸時他在餐車,身負輕傷,有驚無險。7月,張學良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他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東北的侵略和壓迫,渴望中國的統一,不顧威逼利誘,決心擁護國民黨的“中央政府”,與南京合作,於同年12月29日通電易幟。同日,南京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隨後不久,升任其為全國陸海空軍副司令。寧武時任張學良顧問。 [3] 
1930年3月26日,國民黨成立東北黨務指導委員會,寧武、徐箴、沈鴻烈等7人為委員,張學良為主任委員。 [3] 
張作霖生前為擺脱日本政府控制,曾準備修建葫蘆島港。張學良為實現父親遺願,決心開發葫蘆島,建成高噸位的深水吞吐港。此港建成後,西至熱河,北至東北內地,均可作為對外開放交流的重要門户,可以和當時被日本霸佔的大連港相抗衡。1929年3月,張學良視察葫蘆島,開始擬定建港計劃。1930年7月2日,葫蘆島建港工程開工,張學良親自參加開工典禮,並撰寫紀念碑文。張學良親任港務處處長,委任寧武為副處長,直接領導葫蘆島建港事宜。後因發生九一八事變,葫蘆島港建設工程被迫停止。 [3]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次日,奉天被日軍侵佔,隨之錦州等地相繼落入敵手。寧武從錦州趕赴北平,同年11月,被張學良委任為唐山市公安局局長兼開灤礦區保安警察總隊長。按當時的政府建制,公安局局長即為當地最高行政長官。 [3] 
寧武到任後,1932年1月28日,開灤煤礦馬家溝礦井工人為反對剝削,抗議資本家不發年終分紅,舉行了連續三天的大罷工。開灤煤礦雖是中外合辦企業,但管理大權完全操縱在總經理英國人那森愛德手裏。罷工發生後,寧武簽發佈告:“此後如有反動分子,藉端生事,希圖擾亂妨礙生產或借改選工會,實行煽惑破壞者,一經查覺,定即先將為首號召之人,派警拘捕,從嚴懲處……局長寧武。”據此,那森愛德錯誤地認為,身為開灤礦區保安警察總隊長的寧武能和他們站在一起,鎮壓罷工工人。但出乎他們意料,寧武為維護民族尊嚴,堅持正義,主持公道,不但未鎮壓罷工工人,反而支持和同情罷工工人。他站在中國人的立場,秘密召集罷工工人代表會議,瞭解情況,商討對策。那森愛德覺察後,認為寧武是這次罷工的幕後煽動者,便採取種種陰謀手段,向寧武施壓,逼迫寧武離職。1932年2月19日,開灤礦務局英方代表向河北省實業廳彙報,指責寧武身為“維護礦區治安的負責官員”,卻扮演工潮煽動者的角色,要寧武對這次罷工風潮負責,還蒐集寧武支持工人罷工的證據,要求河北省政府主席王樹常撤銷寧武的職務。同時,那森愛德還將這一事件的簡況寄給礦山督辦,請求礦山督辦將簡況材料轉給張學良,想請張學良迫使寧武離職,他們甚至請英國駐中國總領事翟蘭思出面,向河北省主席提出抗議。 [3] 
寧武在這場尖鋭複雜的鬥爭面前,大義凜然,毫不退讓,進而將已逮捕的罷工工人予以釋放。在鬥爭中,寧武十分注意鬥爭策略,做到有理、有利、有節。針對英國人對他的指責,他於1932年3月17日在《唐山公安週刊》上發表題為《對於處理一月工潮的解釋兼告英國總領事翟蘭思君》的文章,對英國人對他的指責,據理駁斥,進一步闡明當地政府必須保護中國人民利益的鮮明立場。不久,在那森愛德、翟蘭思與河北省實業廳的串通下,寧武承受巨大壓力,不得不向省政府提出辭呈,以示抗議。 [3] 
由於寧武處理開灤煤礦工人罷工事件的作為,深為唐山各界人士尤其是煤礦工人的歡迎和支持,他受到了張學良的召見。有張學良的正義支持,河北省政府對寧武也轉變態度,挽留寧武,請他收回辭呈。當寧武由天津返回唐山時,車站上歡迎的人羣不僅有公安局官員和警察,還有唐山各界人士、工人代表。《唐山公安週刊》在紀聞專欄中,以《寧局長之賢勞》為標題,作了如下報道:“迄今忽忽兩月。在此兩月中,本局局長寧孟言先生,因公僕僕,除往返平津數次外,又曾往南京、上海一次,往返僅二十日。國難時期,凡吾國人,皆當以自動。寧先生革命先進,京滬舊友甚多,此行雖繫個人名義,而暗中對於黨國時局,必有裨益,可以不言而喻。” [3] 
開灤煤礦工人罷工後,寧武回到北平,時逢長城抗戰爆發。 [3]  長城抗戰失敗後,張學良被迫下野,赴國外“考察”,寧武的報國理想又一次破滅了。他感嘆自己雖身為革命隊伍中的一員,卻不能拯救東北同胞。他非常愧疚,傾其所有在江蘇崑山購得薄田數畝,蓋起幾間平房,固起一個籬笆小院。在門棚上書寫“寧園”二字,從此過起了隱士生活。寧武、楊樹先這一對辛亥革命的患難夫妻,當初南征北戰,捨生忘死,如今卻相依為命,自耕自食。兩人常常佇立於“寧園”菜地旁,翹首北望,思念家鄉。 [1] 
堅持抗日民主“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僅4個月便打過長江,南京告急,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不久,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衞發表“唁電”叛國投敵。汪精衞為了給自己塗脂抹粉,拼湊漢奸政府班底,派其親信幾次三番來到寧園,教請寧武出山,給賣國政府樹威壯膽,遭到寧武的斷然拒絕。他寧原當中國乞否,也絕不當賣國賊。1940年,寧武悄然離開淪陷區,前往重慶。初到重慶,他連個安身之處都沒有。經國民黨元老張繼及其夫人崔振華(遼東辛亥革命三女傑之一)引見,寧武擔任了國民黨史編委會委員、國民政府軍委會參議(掛名虛職),但每月津貼少得可憐,連交房租都不夠。後來,朱慶洞出面在重慶歌樂山上給他找了3間小平房。寧武就在這小平房裏開始大量閲讀進步書籍:《論持久戰》、《論聯合政府》、《新民主主義論》等。他越瞭解革命真理,就越加痛恨蔣介石的專制獨裁。他在間寶航家裏,接觸了陳先舟、陳彥之、王卓然和國民黨左派宋慶齡、何香凝李濟深等人。在重慶期間,寧武受到了周恩來、董必武等中共領導人的多次接見,並接受了革命任務。1941年的一天,寧武向周恩來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請求。 [1] 
皖南事變”發生後,國民黨民主派和愛國人士秘密建立了“中國民主革命同盟”(簡稱“小民革”)。寧武在“小民革”組織中發揮了骨幹作用,做了許多貢獻。1943年初,在中共南方局的支持下,國民黨內愛國民主人士發起組織“民主同志座談會”。參加座談會的有朱藴山、寧武、高崇民馬寅初潘震亞王卓然等多人。同年8月,參加座談會的同志經過多次醖釀,一致同意建立一個國民黨民主派的組織,去團結國民黨內愛國民主分子。他們首先建立了10人籌備小組,但10人小組並非僅限10個人開會,寧武、鄧初民、高崇民等都參加過10人小組會議,擬定組織名稱為“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 (簡稱“民聯”)。 [1] 
1944年,流亡重慶的東北人士,召開了“九·一八”紀念會秘密會議。寧武、閻寶航高崇民等愛國進步人士到會,一致主張堅持抗戰,積極支持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45年2月,更慶文化界人士牽頭,發動徵集《對時局宣言》簽名運動。寧武等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400多人都簽了名。 [1]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人人欣喜若狂,家家鞭炮齊鳴。流亡關內的東北同胞迴歸故里,重建家園。1946年,蔣介石向各個解放區發動了軍事進攻,妄圖消滅共產黨和解放區,寧武、閻寶航、高崇民、王卓然等人,在重慶共同發起組織了“東北政治建設協會”,發表了“呼籲和平,制止內戰”的宣言。這一行動,氣得蔣介石破口大罵:“寧武是本黨叛徒!”特派張繼當面警告:“你好好學學三民主義,不要跟共產黨走!”寧武憤怒地搶起手杖,向張繼打去!張維氣得狂吼亂叫,“你”你這個寧瘋子!”整日,寧武收到“免去寧武在國民黨內一切職務”的“免職書”。考慮到寧武的安全,周思來責成齊燕銘宋黎與寧武單線聯繫。1946年5月5日,國民政府由重慶還都南京。寧武接受中共上級組織的命令,由重慶返回江蘇崑山“寧園”。他和許多愛國人士一道,往來於崑山與上海之間,為解放大上海,建立新中國,日日夜夜,緊張工作。寧武在上海加入了中共的外圍組織“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協進社”。他與中共上海局策反委員田雲樵單線聯繫,負責向地下黨推薦地下工作人員,從事迎接上海解放的地下工作。 [1] 
1949年2月,由寧武介紹,朱德君參加了地下工作,協助寧武整理抄寫文件。寧武指示朱德君在上海鹽務機關成立地工3人小組,保衞機關安全,迎接上海解放。寧武出生入死,無所畏懼,多次來到上海海關秘密聯絡丁貴堂、孫恩元等一大批海關官員參加地下工作。並在海關內部成立了地下印剛廠,印刷中共有關文件、宣傳品,為安定民心,保衞上海,做出了貢獻。在上海期間,寧武再一次提出了加入共產黨的申請。他説:“中國的希望在共產黨,我願為實現共產主義理規而奮鬥終生。”考慮到寧武在民主黨派中能發揮更大作用,所以,中共黨組織還是決定讓寧武留在黨外。為順利解放上海,減少軍隊傷亡,寧武找到當過東北軍師長、與劉昌義是相識的王中民。在他們的策動下,51軍軍長劉昌義同意放下武器接受解放軍改編,率部隊走向光明大道。 [1] 
民革東北三省奠基人新中國誕生前夕,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致函寧武,請他作為特邀代表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大會簽到簿上,宋慶齡第一位簽名,第二位便是寧武。現在,這個簽到簿已成為歷史文物,珍藏在國家歷史博物館。1949年10月,寧武參加了民革,在民革第二屆中央委員會上當選為中央常委,以後連續當選第三、四屆中央常委。1949年冬至1950年春,寧武任民革北京分部召集人。1950年5月,民革北京市委召開第二屆第二次會議,寧武當選為民革北京市委主委。寧武熱愛民革組織,積極發展民革黨員,先後發展了原奉天省主席王樹常、東北抗日義勇軍總指揮馮佔海、原遼寧省教育廳長吳家象等知名人士。在寧武引導下,朱慶瀾將軍的眾子女也都參加了民革。這不僅壯大了統一戰線力量,同時也擴大了民革組織的政治影響。 [1] 
1951年2月,寧武按民革中央指示,重返家鄉瀋陽,向中共中央東北局提出在東北建立民革組織的要求,得到中共中央東北局領導的大力支持。5月5日,民革東北臨時工作委員會(簡稱“臨工會”)籌委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推舉寧武為召集人。 [1] 
1952年11月,寧武參加了第二屆赴朝慰問團第九分團,擔任團長。他雖年近古稀,但不顧年老體哀,熱情奔赴各地慰問志願軍傷病員,先後歷時一月有餘,行程幾千裏,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受到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總團的表揚。1954年7月,東北大行政區撤銷,原遼東、遼西兩省合併為遼寧省。民革東北臨工會撤銷,改組為民革遼寧省分部委員會,寧武任主委。1955年12月,民革遼寧省委成立,寧武任遼寧民革主委。1955年2月12日,遼寧省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召開會議,成立中國人民保衞世界和平委員會遼寧省分會,選舉寧武為主席。遼寧省人民不久又成立了反對使用原子武器簽名運動委員會,選寧武為主席。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寧武為政務院監察委員、東北行政委員會政法委副主任。後來,他曾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省副省長,遼寧省政協第一、二、三屆副主席等職。1953年中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普選,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遼寧省各民主黨派都遭到嚴重破壞,民革遼寧省委會被迫停止活動。寧武被誣陷為“反黨叛徒集團東北幫”。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寧武沒進“牛棚”,僅被勒令在家中改造,乾點兒輕微體力勞動。每當造反派闖進寧武家中,對他大搞“逼供信”時,他就眼含淚水,用頗抖的手指着毛澤東和周恩來的畫像説:“他們最瞭解我...”儘管遭到殘酷迫害,但他一直堅信中國共產黨的統戰政策是正確的,堅信祖國一定能夠統一。1975年7月,寧武病危彌留之際,還對守護身邊的親人説:“我沒能看見祖國統一,未能見到張學良將軍,是我一生兩大遺憾!"1975年7月23日,愛國若命、戰鬥一生的辛亥老人寧武在瀋陽逝世,享年90歲。 [1] 
1977年12月19日,中共遼寧省委為寧武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為他平反昭雪恢復了名譽。在寧武骨灰盒上覆蓋上鋪刀斧頭的鮮紅的中國共產黨黨旗。 [1] 

寧武親屬成員

妻子:楊樹先
長城抗戰爆發時,寧武夫人楊樹先(遼東辛亥革命三女傑之一)與朱慶瀾夫人徐雅志、米春霖夫人張詩箴、吳俊升夫人吳助君等眾夫人攜子女,在張學良夫人于鳳至率領下,組織起東北婦女抗日後援會,夜以繼日開展宣傳、募捐、支前等抗日活動。為擴大國際影響,于鳳至不斷向國外宣傳報道中國人民誓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保衞家鄉的戰況。她把支援長城抗戰的東北婦女、學生掀起的抗日後援熱潮,都拍攝成紀錄影片,並擔任解説,同時翻譯成英文,另外還出版英文畫冊,發往國外。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