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晉牌坊

(寧晉縣的牌坊)

鎖定
寧晉縣過去是牌坊縣,寧晉縣城是牌坊城,素有“北京看樓房,寧晉看牌坊”之稱。舊城中原來只有一縱二橫三條街,在面積不足2平方公里的城圈內就有大小牌坊30多座,如此密集排列的牌坊世所罕見。就拿鼓樓南街來説,一條不到800米的大街就有跨街牌坊8座,順街牌坊3座。漫步坊間,其恢宏偉岸的氣勢,精美卓絕的雕刻,令人歎為觀止。縣城外有據可查的牌坊還有120多座,寧晉牌坊蔚為大觀。
中文名
寧晉牌坊
分    類
木柱坊、木瓦結構坊、木石結構坊
榮    譽
北京看樓房,寧晉看牌坊

寧晉牌坊牌坊歷史

兩世司農坊 兩世司農坊
寧晉牌坊歷史悠久,遠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
大約在公元前25世紀左右,寧晉毗鄰東海(那時還沒有渤海、黃海、東海之分,大陸東連之海普稱東海)。寧晉泊(那時叫大陸澤)是深入大陸的湖泊,地基甚廣。因為它在東海的西邊,時人又稱它西海。這裏平原廣袤,臨水傍山(歷山。今歷山已被大水衝平,只留歷城一村),地理環境好,氣候條件好,是人類進化衍生的好地方。古來三皇五帝伏羲神農黃帝三皇,加五帝)都曾在這裏教化民生,留下了一結木架牌坊的傳説。

寧晉牌坊牌坊種類

古今牌坊
古今牌坊(13張)
寧晉牌坊從材質上可分為木柱坊、木瓦結構坊、木石結構坊、石坊及當代鋼筋水泥五種。從表意方面大致分八類:
一是官爵坊,如曹鼐的大學士坊,曹鼎的都諫坊,靉的御史坊,張獅的太史坊,劉文炳的諫議坊,鄭名的監察御史坊,王元晉的兩世司農坊,王浦的黃堂坊,李和的駙馬都尉坊。
二是科第坊,如曹鼐的狀元坊,蔡瑗的進士坊。
三是誥敕旌表坊,如王之棟死後誥贈為光祿寺少卿建“清忠耀華坊”,孫昌齡死後誥贈為右都御史,加縊“恭憲”,建總憲坊。
四是旌表善舉坊,如王瑄明正統五年(1440)年寧晉鬧災荒捐糧二千擔賑災,立義民坊以旌表。高文炳明萬曆庚子年(1600年)捐谷兩千擔給官府賑災,自己又拿出一千擔糧救濟災民,皇上頒詔建義民坊旌表。蔡瑗辦汶濱書院,正學書院,達官貴人為他建了“正誼明道”、“敦義崇道”、“有道之士”、“德學耆儒”、“清朝耆碩’等九座牌坊。
五是孝賢貞烈坊,每有孝子賢孫,貞節烈女上報朝廷,都批准建坊以旌表,並贈銀30兩。如:孫昌谷妻張氏夫死殉命,立貞烈坊,商泰妻孫氏守寡貞潔,立貞潔坊等,此類孝賢坊縣境內有130多座。
六是府衙寺廟坊,府門廟寺前立坊,或張顯其功德,或昭彰其神威。如衙門前立仁育坊,義正坊。文廟前立太和元氣坊,德配天地坊,道貫古今坊。城隍廟前立顯佑伯坊。
七是為某種歷史事件建坊,如堯帝禪讓坊,古丁橋孫公獻鯉坊。
八是墓地坊,如駙馬李和家李氏先瑩坊,範氏髦家範氏先瑩坊,馮英家馮氏先瑩坊,曹鼐家曹氏瑩地坊,鄭名家鄭氏瑩地坊等。
總之這些牌坊的作用一是彰顯功德,名垂後世,一是維護封建禮教,這與原來牌樓l的標誌性作用大相徑庭。

寧晉牌坊父子牌坊

從前,在寧晉城內鼓樓西街有一座過街大牌坊,人稱“父子牌坊”,是明朝萬曆年間為張翀和他父親立的。要問為什麼立這牌坊,還得從頭兒説起。
張翀家住在寧晉城內鼓樓西街。他從小聰明伶俐,剛剛幾歲,就能寫文對句。他爹看他愛學文習字,就送他到私塾學習。在私塾,張翀專心聽講,認真誦讀,老師很喜愛他。老師的案頭擺放着幾本《通鑑》。有一天,老師教完功課,翻檢《通鑑》,忽然發現少了一本,第二天又換回一本,這是誰在暗地裏看呢?老師一下子就想到平日好學,但轉念一想他年歲尚小,能看得懂嗎?又他細一想,除了張翀,別人都不可能,便來他家探問。
走進張家,一眼看見張翀正在聚精會神地看書,那本書正是自己尋找的《通鑑》。老師暗暗吃驚,才幾歲的孩童,能看懂那古代史書。於是,便提出了幾個難題問他,張翀居然不慌不忙,對答如流。老師大為讚賞。他爹見兒子這樣上進,心裏更喜歡他。從此以後,張翀更加喜歡閲讀史傳文章,常常廢寢忘食,通宵達旦。
由於家境不甚寬裕,天天讀書到深夜,他爹嫌費油,常常呵斥他。可他照樣勤奮,從不懈怠。他爹一氣之下,到了晚上就把燈拿走。一天晚上,他爹從他房前過,忽然看見屋裏有微弱的光亮,以為他在屋裏玩火,十分生氣,抄起根木棍就要去打他,可當他推開門一看,見張翀正就着柴火燃燒的光亮專心看書呢,怒氣一下全消了,一句話沒説就悄悄退出去了。
張翀長到十四歲時,到本縣馬莊拜師求學。有一天夜裏,一羣小孩發現張翀住的房屋上空,金光閃射,大吃一驚,連忙跑到屋裏去看,只見四壁紅光照射,滿屋通明,而張翀正在屋裏熟睡呢。人們看到這種情景,都十分驚奇,覺得張翀不是凡人。
由於張翀刻苦求學,在鄉試時,考中了舉人,但他的生活還是很清苦,有時趕上陰雨連綿的天氣,就揭不開鍋,吃不上飯。儘管這樣,他求學上進的志向從沒動搖過。他的學問更加廣博,無論昔今沿革、兵民利病、山溪平險,還是內政外交,論説起來,他都滔滔不絕,甚至連年月日都沒有半點差錯。他考中進士後,做了翰林院編修。皇上讓他管理誥敕,發佈詔書。他寫的誥敕、詔書簡明扼要,富有文采。不久皇上又叫他當三朝要典纂修官,負責撰寫“梃擊”這個宮廷案。這個案子涉及到許多皇親國戚,達官貴人,要是照事直書,就會擔很大的風險。許多史官面對這個難題,你看我,我看你,手裏拿着筆,半天也寫不了一個字。張翀奪過筆,照事實寫起來。許多瞭解張翀的人,都為他捏一把汗,可他神色泰然,説:“史書用來記載史實,這是它的職責。如果能夠記錄下歷史的真相,管他還會發生什麼事!”張翀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揮毫撰寫,秉公直書。文章內容豐富,記敍翔實,言簡意明,樹立了書寫國史的良好風範。
皇上為了嘉獎他,誥贈他爹為翰林院編修,並下詔書為他父子修建牌坊,以示一代更比一代強。這座牌坊修建的雄渾高大,龍蟠螭護,精雕細琢,鬼斧神工,在寧晉眾多的牌坊中別具一格。張翀不只為張家祖先爭了光,也為本縣百姓添了彩。縣裏百姓親切地稱這牌坊為“父子牌坊”。 [1] 

寧晉牌坊遭劫被毀

寧晉牌坊既是一大建築,也是一種歷史文化的載體。
寧晉牌坊建造歷史悠久,但屢遭劫難。遠古木築牌樓因經不起風化,早已被史塵所淹沒。唐宋前的木瓦牌坊和磚木牌坊也都蕩然無存,毀沒原因待考。明清時代的牌坊在三次大劫難中毀滅:一次是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者用飛機大炮攻打縣城損壞牌坊三座,飛機炸倒一座;一次是1966年地震,多數牌坊有塊石震落,但硬體未倒,在文革破四舊中除掉。幾朝文化古蹟就此殲滅,給後人留下不可彌補的損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