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岡中學

鎖定
寧岡中學坐落在井岡山市龍市鎮城南的駱家坪,是江西省首批重點中學。學校的前身是龍江書院,校址在城西偏北的五虎嶺南麓。始建於清朝道光庚子年(1840年),系茶陵、酃縣、寧岡三縣客籍紳民集資創辦,當地稱為客籍子弟求學的最高學府。 [1] 
中文名
寧岡中學
外文名
Ningkang middle school
簡    稱
寧中
創辦時間
1840年
辦學性質
普通高校
校    訓
嚴謹求實奮進創新,是寧中的校風;面向未來、全面發展、育“四有”新人、辦特色學校.
地    址
井岡山市龍市鎮
主要獎項
1988年,初三學生宋曉梁在全國數學競賽榮獲二等獎.
2005年謝紫龍同學榮獲全國英語能力競賽一等獎。
2006年在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中,謝添才同學榮獲全國一等獎.
有十多名清華北大學生.
知名校友
顏文、劉立雲,張光宇
所屬地區
江西省吉安市
類    型
省級示範高中
屬    性
公立學府
主要院系
文理雙科
現任校長
王忠

寧岡中學校史

寧岡中學學校歷史

寧岡中學歷史相關圖片
寧岡中學歷史相關圖片(5張)
學校的前身是龍江書院,校址在龍市城西的五虎嶺南麓,始建於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系茶陵、酃縣、寧岡三縣客籍紳民集資創辦,當地稱為客籍子弟求學的最高學府。
1939年3月,寧岡縣政府根據葛田鄉葛田村鄉紳陳家駿(1877—1954年),畢業於江西省高等大學堂,時任一區中心小學校長)、祖籍湖南茶陵江口、定居新城鄉楓梓村黃底靖(1894—1942年),畢業於國立奉天高等師範,時任龍江小學校長)倡議,創辦寧岡縣初級中學,校址設在龍江書院。1939年10月,經江西省教育廳批准備案,春秋季均招生,校長由縣長鬍良玉兼任,陳家駿任教導主任,主持校務,黃底靖任總務主任,負責學校日常事務。在那全民動員抵禦日寇的烽火歲月中,學校雖然僅有8位教職員,40多個青年學生,卻是師生齊心,抱定認清德智體的方向,追求真善美的目標,高唱“赴湯蹈火,救國救民,披荊斬棘,奮勇前進”(寧中進行曲)的戰歌為學求知,身體力行。1942年9月至1946年9月,楊奮武出任專職校長期間,嚴謹治校,夯實教學,引領學生“勤奮讀書,擴充知識,鋭造文明,發皇科學,復興民族,報效祖國”(寧岡縣中校歌)。1946年9月至1949年7月,繼任校長龍登雲整頓校務,完善設施,改革學風,充實師資,學校教育模式初步形成,管理格局基本奠定。學校自創辦到解放前夕,共歷16屆,培養了初中畢業生521人。
新中國成立後,縣人民政府接管寧岡初中,始由縣長趙協魁兼任校長,蕭文經主持學校日常工作,繼之由地區教育局先後委派徐警凡、段之帆來校任副校長,至1954年縣委調鍾應瑞任專職校長。1953年接省教育廳通知,“寧岡縣立初級中學”更名為“江西省寧岡初級中學”;1958年9月增設高中部,校名改為“江西省寧岡中學”;1959年下半年因寧岡與井岡山合併,又更名為“江西省井岡山中學”;1962年寧岡與井岡山分治,學校複稱“江西省寧岡中學”。1968年8月,因受“文化大革命”的衝擊,寧岡中學被撤銷,合併於共大寧岡分校,原校址改為縣革委招待所。1971年3月,重辦寧岡中學,更名為“寧岡五·七中學(僅辦高中),校址遷往龍市觀音坪。1972年,寧中遷至龍市駱家坪。1973年下學期,龍市小學原附設的初中部6個班合併於寧中,復為完全中學。 [2] 
文化大革命期間,根據毛澤東1966年5月7日“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寧岡中學改為“二二制”,初中、高中各修業二年,實行開卷考試,以所謂政治條件為主,不顧文化程度,推薦畢業生升入高中、中專、大學。同時還砍掉了部分基礎課程,片面強調實踐,高中只開政治、語文(其中增學法家教材)、農機、農技、革命文藝、軍體、停開歷史、地理、化學、外語(至1975年才復開外語課),開辦多種短期專業班(會計班、農機班、衞生班)
。1974年至1975年,先後受“張鐵生交白卷”和河南馬振夫公社事件以及“反右傾翻案風”的衝擊,正常的教學秩序又一次受到影響,此時的學生要到工農業生產中去鍛鍊,實行開門辦學,組織學生到工廠和農村去實踐和勞動。
1977年4月,校名複稱“江西省寧岡中學”。學制初中恢復三年制,而高中仍為二年制,是為三二分段制。7月,恢復高考,應屆共有3人考上本科、4人考上專科、33人考上中專。中學的學制課程,在維持現狀的基礎上作了適當調整,開設政治、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等課。
1980年,根據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決定高中恢復三年制,從1979年入學的高中生開始實行。中學“三三制”,一直沿襲至今未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撥亂反正,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師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加強師德建設,弘揚優良教風,關愛學生,嚴謹篤學,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倡導啓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激發學生好奇心,發揮學生主動精神,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改變單純灌輸式的教育方法,使廣大學生在發掘興趣和潛能的基礎上全面發展。 [3] 

寧岡中學創始人

黃底靖
黃底靖原名黃震川(1894—1942),號底靖,生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祖籍湖南省茶陵縣,幼時在寧岡讀高等小學,定居寧岡新城楓梓村,黃年少聰明、學習勤奮,成績一向名列前茅,後考入江西省立第一中學,民國八年(1919)考入瀋陽高等師院,始吸收革命思想,參加五四運動、參加中國共產黨,從事革命活動。因關外氣候寒冷,感染風濕性關節炎,後回家醫治半載。民國12年,畢業於瀋陽師院,畢業後即任江西省立第六中學教員兼教務主任,繼任吉州中學私立陽明中學教員,秘密從事革命活動,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國民黨右派大肆捕殺共產黨員,黃以共產黨員身份被捕,轉押關在南昌第一監獄,由共產黨組織營救,得於出獄,後任教於南昌私立陶英女校,繼以教學為掩護,與黨組織保持秘密聯繫,同時命其妻謝寶蓮(慕蘭)蘇區婦幹,在南昌開設民生公寓,掩護中共地下黨員的革命行動,後因叛徒告密,再次逮捕入獄,1933年,因關節炎加劇,導致下肢癱瘓,後得黨組織營救,獲得出獄,奉組織命改用底靖名,以治病為名返回寧岡,定居龍市瑤下村,出任寧岡縣立小學教導主任,翌年秋離校,於東沅荷花開辦私塾,民國25年,他與李協普會聚客家人士商議,重辦龍江小學,推為校長。1938年,地方反政府羣眾,武裝襲擊縣政府,被縣長穆國琛疑黃為此暴動策劃者,第三次被捕入獄,仍然保持共產黨員的氣節,後由龍欽海極力擔保才得獲釋返校,1939年底靖得客家人士贊助,在眾多人士協議下,土籍遂請陳家駿為代表出面,客家人士推舉黃底靖出面,創建寧岡初中,設龍江書院內,由縣長兼校長,底靖任總務主任,主持學校日常事務,初創時期,校務繁忙,他身雖殘軀,仍竭盡己能。他在教學上尤精於歷史地理課,常以祖國大好山河,聯繫歷史的興衰,激勵學生的愛國熱情,底靖一生盡瘁教育,桃李芬芳,堪稱寧岡一代師表。1942年11月8日終因積勞成疾,病逝家中,終年48歲。
陳 家 駿
陳家駿(1877-1954)字惠吾,號蘭芳,清光緒三年(1877)生於寧岡縣葛田村。光緒二十九年,於江西高等大學畢業,繼在南昌寧岡學會潛心自學三年。宣統元年入選拔貢
在南昌期間加入同盟會,積極參加民主革命活動。常書信同縣內知交聯繫,宣傳孫文學説。光緒三十三年回縣,受聘為永寧縣官立高等小學堂教員,次年改任為官立高等小學堂堂長兼教員。他熱心推行教育,親自任教,贏得好評。
民國元年(1912)陳家俊在虔南縣任知事,二次革命失敗後,他由虔南迴到家鄉,避居葛田開辦私學。課餘常與村民聚談“民國建立,五族共和”的革命道理。民國六年任寧岡勸學所所長。任職期間,曾多次向縣知事姜振翔勸説,不得停辦寧岡高等小學和國民學校,但屢遭姜拒絕,遂於民國七年辭出勸學所所長職務。閒居鄉里,讀書自娛。民國二十六年受寧岡縣縣長丁國屏之聘,主修七屆《寧岡縣誌》,1939年,同黃底靖,創辦寧岡縣縣立初級中學,校長由縣長兼任。他為教導主任,主持校務。由於陳、黃兩人同心協力,辦學很有特色,受人歡迎。寧岡周邊的湖南茶陵酃縣都有學生來此讀書。民國三十年開始先後任寧岡縣行政委員會主任委員,寧岡縣臨時參議會議長等職,為支援抗日戰爭做了一些工作。抗戰後他無意仕途,閒居家中,1954年病逝於葛田村,終年77歲。
楊奮武
楊奮武(1898—1952),字冠軍,出生於荷花鄉楊戽上村,幼時隨父遷居柏露鄉長富橋村。其父楊朝星早年貧寒,後以經營有方而發家致富。當楊奮武12歲時,其父即已去世,由異母兄楊堂城繼承父業,經理家務,並不惜重金,極力供其兩個弟弟讀書。楊奮武排行第三,幼讀私塾,畢業於縣立高等小學堂。1920年,就讀於上海南洋中學,未屆畢業即東渡日本,進修日語等科。二年之後,即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學校文科,享受官費待遇。他天資聰穎,文思敏捷,是當時中國留日學生中的佼佼者。在日本第一高等學校畢業後,繼續升入九洲帝國大學,攻讀法學。1929年畢業,獲得法學士學位。學成歸國,先後在浙江省立地方自治專修學校、中央軍官學校、首都憲兵軍官講習所、安徽大學法學院等院校任教授、教官。在安徽大學任教時,講授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課程。從1929年至1946年的10餘年間,一直從事教育工作。1933年,他被選為留日大高同學會的三個常務理事之一。本可藉此機會步入官場,而他以夤緣為恥,仍堅守教職,不為所動。日本駐南京總領事館的官員與大高同學會常有接觸。但他謹以禮相待,剛正不阿。
1935年,楊奮武被聘為秘書兼翻譯,隨國民黨中央政府司法部次長赴日本考察。在日本考察數月,感觸極深,所到之處,日本人都以東亞主人自居,野心勃勃,對中國人表現出極其輕蔑的傲慢態度,使他觸目傷心。回國後,每每談起,不勝憤慨,深感亡國之禍迫在眉睫,反觀國民黨爾虞我詐,粉飾昇平,不覺憂心忡忡,因而對行政院長汪精衞切齒咒罵。果然。1937年等地相繼淪陷,國民黨中央政府退守四川,偏安重慶。楊奮武攜家人一起隨之入川。由於戰亂和民國政府的腐敗無能,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楊奮武的工資無法維持全家生活,只得於1942年護送家屬返回寧岡。
回縣後,正值寧岡縣立初級中學裏面專職校長(以前均為縣長兼任校長),應當時縣長及各界人士的敦請,楊奮武於1942年9月出任寧中第一任專職校長。他任校長期間,嚴謹治校,教育學生努力讀書,報效祖國。1944年秋,積極響應“十萬知識青年從軍”的號召,極力鼓勵在校師生投筆從戎,抗擊日本侵略者。對從軍師生30餘人親授通用日語會話三個月,以備對日臨戰之需,深得師生愛戴。他親撰校歌,有“擴大知識,掃除文盲……抗戰勝利,建國悠長,復興民族固吾疆。”的歌詞,他親自設計的校徽,內容新穎,形式精美。校徽為兩個三角形相交組合而成的六角形圖案,兩邊飾有波紋各三,每角各嵌一字為:“德、智、體、真、善、美。”並把它製作成匾,張掛在校門之上,以作校訓。他制訂嚴格校規,凡集眾賭博者及嚴重違反校規者給予開除處分。
楊奮武為日本留學生,任過大學教授,在當時寧岡實屬少見,但他要求自己很嚴,生活儉樸,一家七口租賃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偏房,吃的是豆腐小菜,睡的是硬板牀,吸的是劣等煙,但他安之若素,勤勉執教。
奮武熱心家鄉教育,躬身力行,仗義執言。對當時的縣長鬍文祥與地方惡霸勢力相勾結,搜刮民財,中飽私襄,為害寧岡人民,極為憤慨。為此,他於1946年署假,四處奔走,並親赴省控告胡的罪行,終於獲省方批准,罷去胡文祥的縣長職務,寧岡人民為之拍手稱快。
抗戰勝利後,楊奮武於1946年冬辭去寧岡中學校長之職赴台灣,任台灣省訓練團總務務長,及台南工學院訓導長(今成功大學前身)。1948年,因其母親病故回家奔喪,滯留家中直至解放。1952年11月,因任國民黨中央軍校上校教官和台灣任職等問題而被判服刑,解離寧岡途中,病故於永新縣。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根據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重新複查了楊奮武一案,本着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經縣人民法院審理,於1987年改判無罪,認定楊奮武屬高級知識分子中的愛國人士,對寧岡的教育事業具有一定貢獻。 [4] 

寧岡中學現狀

寧岡中學簡介

肖友才校長 肖友才校長 [5]
寧岡中學從紅軍軍官教導隊(國防大學前身)的龍江書院走出,她承載着井岡山革命精神,歷經風雨,不斷成長;她憑藉新世紀陽光雨露的滋潤,開拓前進,一路高歌。宏偉的寧中校園佔地200餘畝、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佈局井然,環境優美;教學樓、實驗樓、校園網硬件一流,設施完備。經幾十年的發展,作為省重點中學的寧岡中學,現任校長肖友才,現在擁有教學班40個,在校學生2200餘名,教職工150多人。教師隊伍中特級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中學高級教師45人,中級教師58人;教師中黨員35人,研究生20人。 [6] 
嚴謹、求實、奮進、創新,是寧中的校風;面向未來、全面發展、育“四有”新人、辦特色學校,是寧中的辦學思想。
寧岡中學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倡導與時俱進,鋭意改革的精神,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學科競賽成績喜人。2006年在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中,謝添才同學榮獲全國一等獎,填補了井岡山教育史上的空白。
左加林教師 左加林教師 [7]
寧岡中學堅持“規範十特色”的辦學方向,作為“江西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全國學校體育衞生工作先進單位”,學校田徑隊長盛不衰,在省市各類田徑大賽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培養出3名國家一級運動員,35名國家二級運動員,併為各類高等院校輸送了一大批音、體、美特長生。教學改革催生了科研之花,寧岡中學近年來科研之風越來越濃。成果豐碩。湧現了以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左加林老師為代表的一批教學研究專家,老師中出版教學專著3部,發表省級以上優秀論文80餘篇,大型國家級立項科研課題《基於母語環境的任務型英語教學實施與課程資源整合研究》正在順利開展。
革命聖地,井岡名校,弘揚傳統,開拓未來,寧中人正以嶄新的姿態,朝着創一流教學管理水平,一流師資隊伍,一流學習環境,一流教學設備的方向,闊步前進。 [1] 

寧岡中學地址

寧岡中學坐落在井岡山市龍市鎮城南的駱家坪,是江西省首批重點中學。 [1] 

寧岡中學環境與設施

學校佔地面積200餘畝,建築面積18705平方米,其中教學區60餘畝、生活區18餘畝、運動區30餘畝。擁有逸夫樓、素質樓、實驗樓等現代化教育教學設施。實驗儀器按江西省高級中學一類標準配置,種類齊全、數量充足。
校園風貌
校園風貌(13張)
多媒體教室、課件製作室、綜合會議室都配置了高端多媒體設備。語音教學設備布點遍及每間教室。學校設有獨立的音樂教室、練功房,配備了鋼琴、各種管絃樂器等較為齊全的音樂器材。學校建有一個400米跑道的標準田徑場、一個足球場、5個排球場、 4個籃球場、2個羽毛球場、12張兵乓球枱,體育設施先進,活動器材豐富。新建學生公寓3000餘平方米,設施齊全、寬敞明亮,可容納400人住宿。 [8] 

寧岡中學學生榮譽

建校71年來,學校在困難中發展,在改革中奮進,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教學質量逐步提高,全校現有28個教學班,1500餘名學生。謝波峯、謝精衞同學先後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數十名同學進入全國十大名牌高校深造
1988年,初三學生宋曉梁在全國數學競賽榮獲二等獎。
2005年謝紫龍同學榮獲全國英語能力競賽一等獎。
2006年在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中,謝添才同學榮獲全國一等獎,填補了井岡山教育史上的空白。

寧岡中學教師狀況

學校教師素質與時俱進,不斷提升。現有教職工139人,專職教師133人,其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98人,佔73%;具有中學高級教師職稱56人,中級教師72人,江西省特級教師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承擔國家級、省級、市級教學科研課題 項,參與課題研究 餘人次。據不完全統計,教師參加各種專業競賽獲國家級獎 項,省級獎 項。教師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教學論文 餘篇,出版專著3部,輔導學科競賽獲國家級、省級獎 項。寧岡中學初步形成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團隊。

寧岡中學人才培養

春催桃李遍天下,雨潤棟樑滿九州。寧岡中學在71年的辦學歷程中,以其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優美典雅的校園風貌、高校優質的辦學成果聲名鵲起,先後培養了張光宇(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蕭佩華(廣東海洋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傅忠良(原江西贛江製藥廠廠長,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顏文(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後)、江興宏(上海市工業系統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劉立雲(文職少將)、郭國榮(國務院國資委監察副局長)、李成(國家財政部預算司副司長)、鄧小明(國家科技部副局級專員)、範華平(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劉曉宇(武警漳州支隊政治委員、上校軍銜、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衞士、第十二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等一大批傑出人才。恢復高考以來,學校向高校和社會輸送了 名優秀人才。學校田徑隊在省、市各類田徑大賽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先後獲得江西省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團體總分第一名、江西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競賽團體總分第一名、江西省中學生田徑比賽女子組團體總分第一名等眾多榮譽。培養出3名國家一級運動員,35名國家二級運動員,併為各類高等院校輸送了一大批育音、體、美特長生。

寧岡中學近況與願景

近年來,寧岡中學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堅持“以德育為首位,以教學為中心,以服務為保障,以創新為重點,以體藝為特色”的辦學理念,為實現培養“合格+特長”的學生的宗旨和建設“規範+特色”的學校的目標,形成了“嚴謹、求實、奮進、創新”的校風,“敬業、愛生、博學、奉獻”的教風,“尊師、守紀、勤奮、求實”的學風。廣大教職員工敢於高的比績效,敢於快的比速度,敢於強的比後勁。學校先後獲得“全國羣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學校體育衞生工作先進單位”、“江西省羣體先進單位”、“江西省優秀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江西省校務公開先進學校”、“江西省現代信息技術示範學校”等諸多榮譽。
繼往開來勇創新,胸懷天下育英才。寧岡中學拓寬以德育校,以德育人的新思路,加強管理,深化改革,辦成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譜寫新的篇章,創造新的輝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