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實兆遠

鎖定
實兆遠(馬來語:Sitiawan或Setiawan,是Setia Kawan的組合詞,意即“忠實的朋友”)是馬來西亞霹靂州曼絨縣的一個地區,因其居民多為福州籍華人,也被稱為小福州。
實兆遠地區面積為331.5平方公里(128平方英里),2000年的人口為95,920。
中文名
實兆遠
外文名
Sitiawan或Setiawan
別    名
小福州
所屬地區
馬來西亞霹靂州曼絨縣

實兆遠歷史沿革

實兆遠原來的馬來語名稱是Kampung Sungai Gajah Mati。在來自中國福州的移民(主要來自古田縣)進行開墾之後,這裏成為了一個繁榮的居民點。Kampung Sungai Gajah Mati在馬來語中的字面意思是“大象死去的河流邊的村莊”,根據傳説,有兩隻大象在這裏趟水,其中的一隻被揹負的錫礦石壓垮,陷入了落潮期的天定河(Dinding River)的河泥中。人們盡力營救卻徒勞無益,只得放棄。然而另外一隻大象卻不願離開它的同伴,最後在漲潮的時候,它們雙雙淹死。Setia Kawan(“忠實的朋友”)的名字由此而來。
在19世紀末,錫礦和橡膠是當地主要的貿易品。它們由大象搬運,並裝卸上蒸汽輪船運往檳榔嶼(Penang)。
1870年代,一場天花在這裏爆發,由於中國的信仰認為更改地名能夠改善風水,當地人就將地名改為Setia Kawan,即“忠實的朋友”,以此來達到天人和諧,並撫慰死去的大象。
1903年9月,363名福州基督徒,包括72名婦女及55名小童等,為了擺脱在福建窮困的生活處境,移民到了實兆遠。他們由林稱美與柳依美牧師等帶領,在甘文閣區(Kampung Koh)定居下來。這些移民大多在實兆遠的橡膠種植園工作。
福州移民在1930年代和1950年代挖掘了四口井,這些遺蹟仍保留着,只是不再被使用。

實兆遠地理環境

實兆遠市位於北緯4°13′, 東經100°42′。

實兆遠經濟

實兆遠最初是個以橡膠採集和乳膠加工為經濟支柱的小居民點。這裏的居民是中國福州古田縣移民的後代。英國殖民當局鼓勵當地早期居民種植水稻,然而居民們在發現當地土壤不適合稻米種植之後,轉而從事畜牧業,後來又轉向更為適合的橡膠種植業。
伴隨着城市的迅速發展,昔日的種植園和莊園成為了居民區和商業區。到了1980年代,由於棕櫚油的價格超過了橡膠及乳膠,且棕櫚種植業需要的人力更少,剩餘的大橡膠園大多被改為棕櫚種植園。
旅遊業並非當地的支柱產業,但由於該城離旅遊勝地邦咯島(Pangkor Island)很近,在經濟上也獲得了一定的受益。
1990年代以來,實兆遠城市發展迅猛。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馬來西亞海軍在距市中心10公里處的紅土坎(Lumut)建立了全馬來西亞最大的海軍基地。船員的消費力帶動了城市商業的發展。

實兆遠教育

實兆遠有許多學校,比如阿末博思達曼中學(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 Ahmad Boestamam)、南華國民中學、英華中學。阿末博思達曼中學是以為馬來西亞獨立做出貢獻的阿末博思達曼(Ahmad Boestamam)的名字命名的。
南華國民中學最初是私立的華文學校,後來成為半公立的中學。2006年9月1日在南華中學禮堂舉行了該校70週年校慶。在古田會館的大廳舉辦了千人宴會來紀念這個日子。
英華中學的前身是華人基督教傳教士辦的英文學校,也是實兆遠歷史最久遠的中學。2003年該校舉行了百年校慶。英華中學也是曼絨縣第一個成立童子軍的學校。

實兆遠文化

實兆遠福州文化的痕跡非常顯著。紅糟面線的製作,光餅及酸辣魚鰾都是獨特的福州傳統飲食,其中,“甘文閣辣椒醬”是實兆遠具有特色的辣椒醬,遠近馳名。這些飲食是實兆遠居民,尤其是甘文閣區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實兆遠現代實兆遠

近年來溝通紅土坎、斯里曼絨(Seri Manjung)和實兆遠的天定河水上交通發展迅速,在帶來經濟繁榮的同時也給實兆遠帶來了污染問題。實兆遠的經濟主要依靠橡膠、棕櫚油、礦業、漁業和造船。
公元2000年前後,實兆遠居民開始參與金絲燕的保護運動。

實兆遠名人

馬來亞共產黨領導人,福清籍華人陳平於1924年出生於實兆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