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寒食寄京師諸弟

鎖定
《寒食寄京師諸弟》是唐代詩人韋應物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從環境寫起,言“雨中”、“禁火”、“空齋”,極力渲染孤寂淒冷的氛圍,思鄉念親之情已寓其中。接下來寫“聽鶯”、“把酒”、“看花”等活動,雖是賞心樂事,但思鄉念親之情始終無法排遣,以樂景寫哀情。末句寫家鄉杜陵芳草萋萋,以景結情,含蓄雋永
作品名稱
寒食寄京師諸弟
作    者
韋應物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韋蘇州集》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寒食寄京師諸弟作品原文

寒食寄京師諸弟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1] 

寒食寄京師諸弟註釋譯文

寒食寄京師諸弟詞句註釋

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説前兩天)。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於這天禁火寒食。
⑵空齋:空蕩的書齋。
⑶流鶯:鳴聲婉轉的黃鶯。
⑷把酒:手執酒杯,謂飲酒。
⑸杜陵:位於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內有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2]  [3] 

寒食寄京師諸弟白話譯文

雨中的寒食節更顯得寒冷,我獨自坐聽江上黃鶯的鳴叫。端着酒杯賞花時又想起了杜陵家幾個弟弟,寒食時,杜陵這一帶已是野草青青了。 [2] 

寒食寄京師諸弟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在唐德宗貞元二年(公元786年)或三年江州刺史任上。當時詩人遇上了寒食節,孤獨思鄉之情更甚,於是便即興寫下了這首詩。 [3] 

寒食寄京師諸弟作品鑑賞

寒食寄京師諸弟文學賞析

韋應物詩集中收錄寄諸弟詩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手足情深的詩人。而正由於出自性情,發自胸臆,所以這首詩雖只是即景拈來,就事寫出,卻藴含深厚,情意悠長。
“乍暖還寒時候,天空下着濛濛的細雨,在這家家户户都禁絕煙火的節日裏,空蕩蕩的旅齋更顯得孤悽冷清,叫作者無法安坐,還是出去看看,作者漫無目的地來到江邊,江風拂面,竟然覺得比屋內還暖和一些。獨坐岸石,楊柳枝頭的流鶯飛來飛去,還不時呼朋引伴地鳴叫着。清脆如歌的啼喚,令作者悵然。喝一杯淡淡的冷酒,解不了胸中無限的愁緒;看一眼帶露的紅花,消不了心中無盡的孤悽;遠在京師的弟弟,作者是非常想念的。此時此刻,作者老家杜陵的原野上,該是草色青青了。
就章法而言,這首詩看似平鋪直敍,順筆寫來,而針線極其綿密。詩的首句從近處着筆,實寫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從遠方落想,遙念故園寒食的景色。這一起一收,首尾呼應,緊扣詩題。中間兩句,一句暗示獨坐異鄉,一句明寫想念諸弟,上下綰合,承接自然。兩句中,一個“獨”字、一個“想”字,對全篇有穿針引線的妙用。第二句的“獨”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筆;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獨”字生髮,又統轄下句,直貫到篇末,説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諸弟而聯想及之。從整首詩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鈎連,一氣流轉,渾然成章的。
詩人首句寫景,突出一個“冷”字:“雨中”是天氣之冷;“禁火”是節令之冷;“空齋”是旅居之冷。寒食禁火,萬户無煙,本來已經夠蕭索的了,更逢陰雨,又在空齋,再加氣候與心情的雙重清冷,這樣層層疊加地寫足了環境氣氛,令人倍感蕭索與淒冷。 次句還是寫景,關鍵在一個“獨”字:“江上”是春潮湧動的春江;“流鶯”是自由翻飛、悦耳歡啼的黃鶯,與上句所寫的蕭索景象截然不同,本是充滿生機,令人振奮愉悦的景象。但在句中卻用一個“獨”字又折轉回來,在多層次中更顯示了曲折。再美好的景象,獨看獨聽反而更添寂寞和惆悵。
當然,賓雖然不能無主,而主也不能無賓。這首詩的第三句又有賴於上兩句和下一句的烘托。第三句直抒胸臆,既點題,又説明了前兩句詩人倍感冷寂孤獨的原因,還能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結句的想象中的情景。一邊喝酒,一邊賞花,不是遊春時的閒適暢飲,而是孤寂難耐的排遣。“借酒消愁愁更愁,淚眼觀花花不語”,無可奈何的自寬自慰之中,流露出無盡的落寞與惆悵。這首詩的一、二兩句,看來不過如實寫出身邊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許多層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寫景象,一層加一層地寫足了環境氣氛。第二句同樣有多層意思,“江上”是一層,“流鶯”是一層,“坐聽”是一層,而“獨坐”又是一層。這句,本是隨換句而換景,既對春江,又聽流鶯,一變上句所寫的蕭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卻用一個“獨”字又折轉回來,在多層次中更顯示了曲折。兩句合起來,對第三句中表達的“想諸弟”之情起了層層烘染、反覆襯托的作用。至於緊接在第三句後的結尾一句,把詩筆宕開,寄想象於故園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進一步托出了“想諸弟”之情,情深意遠。
這首詩,運筆空靈,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於結尾一句。這個結句,就此句説是景中見情,就全篇説是以景結情,收到藏深情於行間、見風韻於篇外的藝術效果。它與王維山中送別》詩“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句,都取意於《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維句是明寫,語意實;這一句是暗點,更顯得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詩人的歸思,也表達了對諸弟、對故園的懷念。這裏,人與地的雙重懷念是交相觸發、融合為一的。
這首詩雖只是寫身邊景、眼前事、心中想,但運筆空靈,含蓄深婉,極盡烘托之妙。在情景交融的和諧意境裏,“手足情深”的主題得到了很好的呈現。千古之下,依然能引起共鳴、感慨,以及羨慕、遺憾。 [1]  [2]  [4]  [4] 

寒食寄京師諸弟名家評價

劉辰翁《韋孟全集》:⑴“此等絕句豈王昌齡輩辦?於鱗論詩淺略如此。”⑵“字字是情是景。” [3] 
謝榛四溟詩話》引孔文谷:“風人之絕響。” [3] 
高棅《批點唐詩正聲》:“寄興閒遠,絕句尤有風。” [2] 
焦袁熹《此木軒論詩彙編》:“比右丞似高一格。” [4] 
黃叔燦《唐詩箋註》:“此詩情味不減‘遍插茱萸少一人’詩也。王詩粘,韋詩脱,各極其致。” [3] 

寒食寄京師諸弟作者簡介

韋應物(737年-791年),唐詩人。京兆萬年 (屬今陝西西安)人。少年時以三衞郎事玄宗,生活豪橫放浪。安史之亂起,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後中進士,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故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著名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涉及時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頗有佳篇。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2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 《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 [5] 
參考資料
  • 1.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686-687
  • 2.    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鑑賞大典(七):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78-179
  • 3.    陶敏 王友勝.韋應物詩選:中華書局,2005:132-133
  • 4.    陳邦炎.唐人絕句鑑賞集:北嶽文藝出版社,1990:99-101
  • 5.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