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辰翁

鎖定
劉辰翁(1232年-1297年),字會孟,別號須溪, [90]  自號須溪居士、須溪農、小耐,廬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梅塘鄉小灌村)人,門生後人稱須溪先生。 [91]  南宋末年愛國詞人, [92]  文學批評家。 [90] 
劉辰翁幼年喪父,家貧力學。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至臨安,補太學生。景定三年(1262年),廷試對策,因觸忤權奸賈似道,被置進士丙等,由是得耿直之名。後因親老,請為贛州濂溪書院山長。度宗鹹淳元年(1265年),出任臨安府學教授。鹹淳四年(1268年),在太平州江東轉運使江萬里處任幕僚。德祐元年(1275年),丞相陳宜中荐居史館,辭不赴。是年十月,授太學博士,時元兵已進逼臨安,道路阻斷,未能成行。文天祥起兵抗元,劉辰翁曾短期參與其江西幕府。宋亡後隱居不仕,埋頭著書,以此終老。 [90] 
劉辰翁著述甚豐,文學成就主要在詞。其常通過描寫時令相代、景物變遷來寄寓亡國哀思。劉辰翁的詞沒有一般遺民詞的掩抑低徊、悽悽切切,而表現出一種英雄失路的悲壯。在藝術表現上則喜用中鋒突進的手法來表現自己奔放的感情,既不流於隱晦,也不假手雕琢,真摯自然,流暢生動,因而格外具有感人的力量。劉辰翁著有《須溪集》100卷,久佚。清修《四庫全書》時,自《永樂大典》輯錄其記序雜考詩詞等作。仍以《須溪集》為名。有《豫章叢書》本。 [90]  遺著由子劉將孫編為《須溪先生全集》。 [93] 
別    名
須溪先生
會孟
所處時代
宋末元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廬陵灌溪(今江西吉安市小灌村)
出生日期
紹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逝世日期
元貞三年(1297年)正月十五日
主要作品
《莊子南華真經》《須溪先生集》
本    名
劉辰翁

劉辰翁人物生平

劉辰翁早年經歷

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劉辰翁生於廬陵(今江西吉安縣梅塘鄉小灌村)。 [2]  他幼年喪父,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受業於曾子淵、朱埴、陸象山(一説認為劉辰翁未受業於陸象山)。 [2]  [8-10] 
淳祐元年(1241年),江萬里出任吉州知州,建白鷺洲書院,聘請歐陽守道講學,劉辰翁跟從他學習, [1]  文天祥王夢應皆出其門下。 [7]  [11]  劉辰翁同時在王泰來處學詩。 [2]  [12] 
劉辰翁 劉辰翁
淳祐四年(1245年),劉辰翁參加吉安縣童試。 [5] 
寶祐六年(1258年),與廬陵人王壽鵬、曾應龍參加鄉試中舉,奪得解元 [13-14]  當時丁大全在朝為相,專權結黨,劉辰翁對策“嚴君子小人朋黨辨”,當朝認為他涉嫌誹謗,不為錄用。 [3]  次年,丁大全罷相,劉辰翁恢復貢生資格。 [5] 
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劉辰翁至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受到國子監祭酒江萬里賞識,被補錄為太學生 [5]  [15]  江萬里稱賞其文,從此師生之間交往頻繁。江萬里為官期間,曾幾次將劉辰翁招致幕下或予以舉薦。 [16] 
景定二年(1261年)十二月,不久前改任知樞密院事的江萬里罷官,回到故鄉都昌(今江西都昌縣),年底,劉辰翁前往看望閒居在家的江萬里。 [5] 

劉辰翁仕宦浮沉

景定三年(1262年),劉辰翁到臨安參加進士試。 [17-18]  廷試對策時,恰逢賈似道擅權,劉辰翁稱忠良固然可以被陷害,但其氣節無法撼動。此言忤逆賈似道,因此,劉辰翁被宋理宗親自置為進士丙等,從此他留下了耿直的名聲。 [3]  [19]  後因親人年邁,請為贛州濂溪書院山長,羅履泰等名士都出自於他的門下。 [20]  同年再次謁見賦閒的江萬里。 [2]  [21] 
景定五年(1264年)春,江萬里知建寧府,兼福建轉運使,劉辰翁入其幕僚。 [22]  五月,江萬里遷任知福州、福建安撫使,劉辰翁跟隨他到了福州。 [2]  [23]  九月,為賈似道兩國太夫人壽辰作賀詞。 [5] 
宋度宗鹹淳元年(1265年)夏,江萬里入朝執政,攜帶劉辰翁一併入京。 [24]  秋後,劉辰翁出任臨安府教授,任職前後約半年,直至次年春。 [25]  其子劉將孫隨侍左右。 [2]  [3]  由他錄取的戴表元 [26]  何新之 [27]  等人都成了後來的名士。 [28] 
鹹淳二年(1266年)春,江萬里罷相,劉辰翁一同被彈劾,回鄉閒居。 [29]  罷官返回故里時,劉辰翁途經洪州,曾遊玩紫極宮 [30-31] 
鹹淳四年(1268年)春夏在家閒居。秋,江萬里出任太平州江東轉運使,闢用劉辰翁為幕僚。 [3]  [32] 
鹹淳五年(1269年)春,江萬里入為參知政事,薦舉劉辰翁為中書省架閣,任職僅一月半,母親病故,劉辰翁丁母憂返鄉。 [33-34]  中書省任職是劉辰翁一生唯一的一次在朝廷做官。 [5] 

劉辰翁末世奔波

鹹淳八年(1272年)夏,從臨安返回廬陵,在廬陵閒居數年。 [5] 
鹹淳九年(1273年),江萬里任湖南安撫大使,這年秋天,劉辰翁到長沙探訪恩師。 [35]  他在湖南逗留的時間並不長,年底,他得知元兵將要渡江,遂前往江西。 [2]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二月,元軍攻破饒州,退居此地的江萬里投水殉國。五月,丞相陳宜中荐居史館,辰翁辭而不赴。 [36]  十月又授太學博士,其時元兵已進逼臨安,江西至臨安的通道被截斷,未能成行。 [37]  當年文天祥起兵抗元,劉辰翁曾短期參與其江西幕府,十二月,避難於吉水虎溪 [38] 
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春,元兵破臨安。劉辰翁仍在虎溪。暮春,劉辰翁離開虎溪。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廬陵縣宣化鄉(今江西廬陵)。 [39]  期間劉辰翁還曾被任命為知臨江軍,但因臨安已破,劉辰翁並未赴任。 [2]  [2]  [40] 

劉辰翁遺民生活

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年),漂泊在外的劉辰翁回到廬陵,待了一段時間。 [5]  同年秋,與二僧人共登華蓋嶺。 [2] 
祥興二年(1279年),宋末帝跳海而亡。劉辰翁為尋找江萬里之子江鎬,謀葬江萬里,從廬陵到都昌。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初,與黃純父在彭澤縣相遇。之後返回廬陵。得到江鎬音訊後,重新到都昌葬江萬里,併為萬里石山庵命名歸來庵。 [41]  年底,作《歸來庵記》。隨後劉辰翁不仕,返回家中,潛心著作,同時還招收弟子,傳授畢生所學。 [2]  [42]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正月十五日,劉辰翁逝世於家中,享年66歲。四方學者將其葬在廬陵北郭外。 [2] 

劉辰翁主要影響

劉辰翁綜述

劉辰翁的詩、詞、文均寄託遙深、慷慨沉鬱,深刻地反映了宋元易代之際的時代風貌和南宋遺民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以文學的形式真實地再現了那段特殊的歷史,表現出濃厚的愛國熱情和對故國故土的眷戀。這在逃避現實、雕琢辭藻、充斥哀靡之音的宋末文壇是別具一格,值得充分肯定的。其詩氣韻生動,無堆排塗飾之習,滿懷滄桑之感與故國之思,具有尺幅千里之勢。其詞繼承並發展了辛派詞人的藝術傳統,深刻地反映出了宋元易代之際的時代風貌和遺民心理,他的詞風頗具特色,兼有豪放派的雄勁跌宕和婉約派的輕靈婉麗而自成一家。其文廣泛而深入地反映了宋末元初的社會、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情況,權材不平的心境和抑鬱難宣的情緒使他的散文在造意譴詞上流為奇怪磊落和迷離倘恍,在冗長拖沓的季宋文壇自成一家。 [7] 

劉辰翁

  • 綜述
劉辰翁的詞屬豪放風格,受蘇東坡辛棄疾的影響很深。辰翁的詞對蘇辛詞派既是發揚又有創新,兼熔蘇辛,揚其之長,使詞風有蘇辛之色,又不流於輕浮,形成自己獨有的清空疏越之氣。比之周邦彥一派,劉辰翁詞不求矯揉造作而求真情實感,對元明詞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種不無病呻吟的風格,在壓抑個性的中世紀中國難能可貴。
  • 題材
劉辰翁生前著述甚豐,但其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詞的方面。他生逢宋、元易代之際,憤奸臣誤國,痛宋室傾覆,滿腔愛國熱忱,時時寄於詞中。在南宋末年的詞人中,他的愛國思想與民族情緒反映得最為強烈,是辛棄疾一派的愛國主義傳統的繼承者。《歷代詩餘》引張孟潔的話説:“劉辰翁作《寶鼎現》詞,時為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自題曰:‘丁酉元夕’,亦義熙舊人(按:指陶淵明只書甲子之意。”在劉辰翁的詞中,凡屬書甲子的詞,都是暗示自己不承認元朝的統治,感懷時事、追念故國的作品。 [6] 
他的最有價值的作品,就是這些感懷時事的愛國詞。還在南宋亡國之前,他的某些詞就強烈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如《乙亥二月,賈平章似道督師至太平州魯港,未見敵,鳴鑼而潰。後半月聞報,賦此》。這首詞是就德祐元年(1275年)賈似道喪師敗績之事,直接抨擊當時的腐敗政治,對奸臣誤國表示了極度的痛恨。儘管國事已不可收拾,他仍懷有報國殺敵的壯志,如《念奴嬌·吾年如此》寫道:“吾年如此,更夢裏,猶作狼居胥意。”但他更多的愛國詞則是寫於宋亡之後,結合自己“亂後飄零獨在”(《臨江仙·將孫生日賦》)的身世,抒發對故國、故土的眷念與哀思。如作於德祐二年(1276年)暮春的《蘭陵王·丙子送春》即是沉痛悼惜當年二月臨安陷落,宗社淪亡的佳作。此詞通篇採用象徵手法,用“春去”暗喻南宋的滅亡。清人陳廷焯指出,此詞“題是‘送春’,詞是悲宋,曲折説來,有多少眼淚”(《白雨齋詞話》)。由於寫得字字血淚,沉痛感人,這首詞常被後人視為劉辰翁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以致厲鶚論詞絕句有“送春苦調劉須溪”之句(《樊榭山房集》卷十二)。劉辰翁常常通過描寫時令相代、景物變遷來寄寓亡國哀思。他在許多詞中反覆寫元夕、端午、重陽,反覆寫傷春、送春,追和劉過的《唐多令 重過武昌》至七首之多,這些都不是傷春悲秋的濫調,而是深切地表達了作者眷戀故國故土的愁懷。如《永遇樂·璧月初晴》小序雲:“餘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以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詞中寫李清照懷念“宣和舊日”,但尚及“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而他所面臨的卻是“江南無路”、“春事誰主”的亡國之境了。因而此詞較之李清照詞,的確“悲苦過之”。又如《柳梢青·春感》,通過對故都風光的追戀和對眼前“笛裏番腔,街頭戲鼓”的憎惡,表達了與《蘭陵王·丙子送春》一致的情感。 [4] 
  • 藝術手法
劉辰翁像 劉辰翁像
劉辰翁詞不同於其他南宋遺民的一味掩抑低徊、悽悽切切,而是表現出一種英雄失路的悲壯感情。他的思想境界比同輩為高,而在藝術表現上則喜用中鋒突進的手法來表現自己奔放的感情,既不流於隱晦,也不假手雕琢,真摯自然,流暢生動,因而格外具有感人的力量。他的詞能於沉痛悲苦中透發出激越豪壯之氣,如《霜天曉角·和中齋九日》中的“老來無復味,老來無復淚”,《鶯啼序·感懷》中的“我狂最喜高歌去,但高歌不是番腔底”,《憶秦娥·中齋上元客散感舊》中的“百年短短興亡別,與君猶對當時月。當時月,照人燭淚,照人梅發”,《金縷曲·聞杜鵑》“少日都門路。聽長亭、青山落日,不如歸去。十八年間來往斷,白首人間今古。又驚絕、五更一句。道是流離蜀天子,甚當初、一似吳兒語。臣再拜,淚如雨。畫堂客館真無數。記畫橋、黃竹歌聲,桃花前度。風雨斷魂蘇季子,春夢家山何處?誰不願封侯萬户?寂寞江南輪四角,問長安、道上無人住?啼盡血,向誰訴?”等等。所以況周頤説:“須溪詞風格遒上似稼軒,情辭跌宕似遺山。有時意筆俱化,純任天倪,意態略似坡公。”(《蕙風詞話》) [4] 
  • 語言
語言上,他的詞不受規範的制約,以散文章法、句法入詞,不事藻飾。如:“那看獨坐青燈,想故國,高台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柳梢青·春感》);又如:“緗帙流離,風鬟三五,能賦詞最苦。江南無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永遇樂·壁月初晴》)。這些詞的語言自然平實,親切靈巧。此外,江西遺民詞還有一定的口語化特徵,不避俚語、俗語。如劉辰翁《摸魚兒·甲午送春》:“又非他、今年晴少,海棠也恁空過。清贏欲與花同夢,不似蝶深深卧。春憐我。我又自、憐伊不見儂賡和。已無可奈。但愁滿清漳,君歸何處,無淚與君墮。春去也,尚欲留春可可。問公一醉能頗。鍾情剩有詞千首,待寫大招招些。休阿那。阿那看、荒荒得似江南麼。老夫婆娑。問籬下閒花,殘紅有在,容我更簪朵。”語言上熔鍊了“休阿那”“阿那香”“慌慌得似江南麼”“老夫婆娑”等大量俚語、俗語。 [4] 

劉辰翁

劉辰翁的詩歌取得較高的成就,1987年版《劉辰翁集》有203首詩歌,包括《四景詩》157首和古近體詩46首。劉辰翁的詩歌題材較廣泛包括抒懷、詠史、寫景、贈答和題畫等,詩歌形式也多種多樣,有一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他的詩歌一方面攝取了宋詩以文為詩的創作手法,具有江西詩派清剛峭拔的風骨,另一方面又汲取了唐詩的風神遠韻,以清幽之語寫懷戀故國的深情,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他看到宋末學習晚唐詩的弊端,吟花弄草,氣格狹小卑弱,而宋末江西詩派的詩則推敲文字技巧,缺少情感色彩,所以他在創作中力避其失,“盡掃江湖晚唐錮習之陋”,由此可見劉辰翁的詩歌創作對宋末詩歌具有總結作用。劉辰翁以自己深厚的學識、對唐宋詩人藝術的獨到深刻的理解和對詩歌技藝純熟的掌握,為“詩之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43] 
個別篇章如《春晴》寫“江柳長天草色齊,新晴何物不芳菲;無因化作千蝴蝶,西蜀東吳款款歸”,稍具情韻,兼含寄託。他在《陳生詩序》中曾認為詩歌題材原很廣泛,觸景感懷,無不可以成吟,又指出“有能率意自道,出於孤臣怨女之所不能者,隨事紀實,是稱名家”(《須溪集》),但自己卻沒能做到。 [7] 

劉辰翁散文

明人宋濂在《黃文獻公文集·金華黃文獻公文集序》中評價宋末散文創作情況時説:“近代自寶慶之後,文弊滋極,陳腐之言是襲。前人未發者,則不能啓一喙。精魂淪亡,氣局荒靡,澌焉如弱卉之泛緒風,文果何在乎?”可見宋濂認為宋末文壇靡弱無力沒有創新氣格。元人袁桷也總結宋末文壇的文學受理學牽制的弊端:“後宋百五十年,理學興而文藝絕。永嘉之學,志非不勤也,挈之而不至,其失也萎。”劉辰翁散文共249篇,多有為而發,感慨至深。 [43]  他的散文在宋末乃至整個宋代都是別具一格:文思跳躍,充滿想象;筆觸放蕩,不遵規矩;思維百般變幻而莫測其旨,語句斷續鈎棘而不知其意;熔鑄經典,用典繁密,用詞闢澀。 [44] 

劉辰翁文學批評

劉辰翁還是文學批評家,批點評選古人詩文有10種之多。他的文學評點,種類繁多,涉及到詩歌、散文、小説、詞等多種文學體裁。劉辰翁不囿於傳統功利性的文學評點方式,立足於文學本體,從藝術審美角度出發評點持諸家,見解卓著,在文學評點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43]  劉辰翁的出現,才使詩文評點擺脱了為科舉而設的目的,而專以文學批評的標準來進行審視和判斷。“宋末元初的劉辰翁。以全副精神。從事評點。則逐漸擺脱科舉。專以文學論工拙。” [45]  從這層意義上説。劉辰翁在中國文學評點史上處於重要的轉折地位,他使評點從實用功利的侷限中轉向了藝術的廣闊天地,也迴歸了文學的本位,他無疑在文學評點歷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中國第一位傑出的評點大師”。 [46] 
他在詩歌評點中,一般不注意創作背景,也不理會寫作時間和寫作地點,更極少去涉及詩歌外圍問題的考證,字詞的訓詁和典故的診釋他也較少顧及,他對詩歌的評點完全是從文學的角度來進行,或從詩體的起源和發展來批評,或從章法結構,或從風格特色,或從表現手法,或從詩歌的立意和主旨,或從實詞、虛詞的用法,不一而足。總之,其詩歌評點立足於詩歌本體,細論用字造句的奧妙,剖析創作手法和藝術特色,綜合品賞詩歌的內容、風格、造境和修辭的技巧。劉辰翁所選擇評點的散文也與一般輔助科舉考試的入門書不同,而不具有強烈的實用功利色彩,從其評點的對象《大戴禮記》《越絕書》《陰符經》《老子》《列子》等中可以看出其評點完全是從個人的興趣出發決定取捨,是一種純粹的無功利目的的文學評點。 [7] 
他所評點的詩人有李白、杜甫、陳子昂張九齡、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儲光羲常建柳宗元陶翰戴叔倫韓愈孟郊李賀沈千運王建孟雲卿張繼崔顥張籍張謂盧全裴迪郎士元盧綸劉商楊衡王紹賀知章高適岑參武元衡劉長卿王之渙賈島姚合駱賓王杜審言、蘇顴、杜牧錢起盧象司空曙崔塗皇甫曾李澄。凡是在唐詩史上有特色的詩人,都進入了他批點評騭的視野。 [7]  評點王維杜甫陸游等人的作品,時有中肯之處。但他喜歡標新立異,常常失之尖刻和瑣屑。尤其評杜詩每每舍其大而求其細。對同時代人汪元量的詩作,亦有批點評選。其詞學批評思想,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一直佔有一席之地。 [7] 

劉辰翁歷史評價

元代
曾聞禮(劉辰翁弟子):廬陵自歐陽文忠公倡古文為學者師,後百餘年而殿講翼齋先生、太博須溪先生相繼以雄文大筆,擬於歐盡常、蘇盡變,由是海內之推言文章者必以廬陵為宗。 [4]  [47] 
鄧剡(詩人):思其平生,肝膽火熱。 [48] 
王夢應(進士):韓(愈)歐(陽修)後推先生卓然秦漢巨筆。(《哭須溪墓》) [48] 
吳澄(經學家):敍古文之統,其必曰唐韓、柳二子、宋歐陽、蘇、曾、王、蘇五子也。宋遷江南百五十年,諸儒孰不欲以文自名,可追配五子者誰?國初廬陵劉會孟突兀而起,一時氣焰震耀遠邇,鄉人尊之,比於歐陽,其子尚友式克嗣響。夫一家二文人,由漢迄今,眉山二蘇,而尚友之嗣會孟,不泰子瞻之嗣明允,嗚呼盛矣。然歐實宗韓,明允乃以為非韓子之文,而歐陽子之文。劉與歐為同鄉而不專宗歐,予亦以為非歐陽子之文而劉子文也。明允雄渾奇峭,永叔擬以荀卿直躋之周秦間子瞻長江大河,一瀉千里。語者曰子瞻之文,非明允之文也。若會孟之淑詭變化,而尚友之浩瀚演迄,語者亦曰尚友之文,非會孟之文,則為知言也。 [49] 
明代
韓敬(狀元):①餘偶於故簏中得記稿一帙,瑰奇磊落,想見其人,每讀數過,輒恐易盡,真枕珍帳秘也。先生生於黨禁之時,超然是非之外,復不為訓詁糾纏,為理學籠絡,點筆信腕,自以抒寫靈灝,鼓吹風雅,極其魄力所至,左愚谿而右聱叟,他不足與方駕也。(《劉須溪先生記鈔引》) [50]  [43]  ②先生眼如簸其,手如霹靂,而又胸無宿餡,故能伐山縋寶,縮海煎龍,經其點綴,莖草皆栴檀、片礫皆黃金也。自玄牝之宗參如霞笈,漆園鄭圃一切指為世外忽荒之談,有能捉松枝麈、坐烏皮幾者,晉魏之下殆有幾人?先生生理學窟中,獨舍筏迷津,索珠周象,標引旨趣,興會風流,微言不絕,其茲賴乎嘗論經史之絕,非絕於焚經束史者也,乃絕於窮經斷史者也。故輔嗣與易為奴,子玄借莊作寇,沿及滾洛之世,編貫詩書,穴穿義理,聖賢眼目塵埋極矣。惟玄學一派尚留混沌,此亦媯圖嬴燼所留也,林氏鬳齋遽施十重鐵步障自衞,非先生以談笑解之,此叚膏肓更種入腐儒知見,將羽陵小酉盡掃之老嶂宿蠢之腹而後止耳。 [51]  ③先生視文節為前輩,偶得其書,親為品篤,條分縷析,比他夥更精拜其薑桂性合,蘭造臭同,故於操解之中,寓執鞭之意。不然,當日蓬山、風池之間,著述殊彩,豈無有作南園記、撰元龜策者,何足辱先生一唾哉餘既為節鄉人? [52] 
楊慎(文學家):辰翁事母孝,慷慨立風節,見抑於時,而天下知名士,多欽其忼直。平生耽嗜文史,淹博涵深,為文祖先秦、戰國、莊、老等,言率奇逸,自成一家。 [53] 
胡應麟(學者、文藝批評家):①嚴羽卿(嚴羽)之詩品,獨探玄珠;劉會孟之詩評,深會理窟他擺脱了傳統文學評點的功利性,更多關;高廷禮之詩選,精極權衡。三君皆具大力量,大識見,第自運俱未逮。②劉辰翁雖道越中庸,其玄見邃覽,往往絕人,自是教外別傳,騷壇巨目。 [54]  (《詩藪》)
張寰(藏書家):須溪劉先生會孟之辭,奇詭偉麗,變化不常,謂古今以文名家者眾矣,其為體要不能同,然皆有蹊徑可窺,法度可守,若斯人者,蓋能自立機軸,成一家言。(《劉須溪先生記鈔序》) [50] 
聞啓祥(藏書家):①劉會孟者,看書之俊者也,亦獨好看俊書,故曰“吾讀書未有若老莊用意之苦也”,故曰“觀杜詩各隨所得也”,故曰“長吉正在理外”。②吾觀其評列子而每亦有御風之句,吾觀其評王維而每亦有詩中有畫,東坡之開闢實與子美同功,誰能忘其粗率而信之若夫班馬之異同與世説之三絕並陳何如若此九種者,亦何異九疑亦何異九日他席之逢也,謂劉氏之評書而不能生人之疑,不能使人之不隨名賞而盡也。③吾豈信之吾甥楊人駒不看書而亦俊者也,不能使書不俊而多病,不肯不看書力少而借觀於劉氏之清泉奇石,因而登其麗礁,着其深屐,誠有之矣。念其板元,若將復莽也,為之精刻而合其九,圖暢也命工曰,字畫要若春案嫩竹,點圈要若綴露寒星,圖燦也。病革坐茵褥而猶進一張,微笑雲興斯志可謂篤矣。 [55] 
陳繼儒(書法家):①當宋家末造之時,八表同昏,四國交阻,半夜戛戛弛枕上,書生老輩偷從牆隙户竇窺禁,莫感正視。先生何緣得此清暇,復美筆慨文史那抑亦德裕前應舉所讀書也。德祐以後,軍學十哲像左袵矣。先生進不能為健俠執鐵纏矟,退不能為逋人採山釣水,又不忍為叛巨降將,孤負趙氏三百年養士之厚恩。僅以數種殘書,且諷且誦,且閲且批,且自寬於覆巢沸鼎、須臾無死之間。正如微子之麥秀,屈子之離騷。非笑非啼、非無意非有意,姑以代裂眺痛哭雲耳。吳草廬稱“須溪之文奇絕變化,子尚友之文浩瀚演迄,皆能自成一家。”惜其父子失編《宋史》,並集百卷皆不傳。獨喜評點九種書,不為胡血腥風所吹盡,垂及吾明,出見於聞子將、楊人駒手中。其須溪之子云哉!②須溪筆端有臨濟擇法言,有陰長生返魂丹,又有麻姑搔背爪,秋林得此,重闢混沌乾砷。第想先生造次避亂時,何暇為後人留讀書種?更何暇為後人留讀書法?而解者咀其異味異趣,遂為先生優遊文史,微渺風流,雖生於宋季,而實類晉人。得無未考其世乎? [56] 
錢謙益:予嘗妄謂自宋以來,評杜詩者莫不善於劉辰翁。辰翁之評杜也,不識杜之大家數,所謂鋪陳終始,排比聲韻者,而點綴其尖新俊冷,單詞隻字,以為得杜骨髓,此所謂一知半解也。(《牧齋初學集》) [57] 
清代
何屬乾(永新訓導):①然吾嘗閲先生點次九種書(《劉須溪評點九種書》),於子錄老、莊、列,於詩選摩詰、長吉、子美,於史辮班馬異同;在晉則取《世説》三絕,在宋則喜蘇東坡,其刻本精核動人,省覽非若是集隱突不可句讀,何為也哉!豈品篤古人則了了,而自我作古,後生不逢辰,多憂讒畏譏,留行間疑案,俟百世下有知我者,仍取《記鈔》,而品騭之會心與語言之表耶!②茲集也,時而談玄,忘乎劉之為老也時而逍遙,忘乎莊之為劉也或乘風而行,若列子代御也有摩潔之畫意,不必見於詩也才如長吉,而非近於思也忠愛似子美,不悲而歌,不哭而痛也學兼班馬,不能分異同也語多曠達,如東坡居海島,而無滴遣之戚也。是三絕益以四絕,九種合為一種也。
紀昀等:①其(劉辰翁)所作詩文,亦專以奇怪磊落為宗,務在艱澀其詞,甚或至於不可句讀,尤不免軼於繩墨之外,特其蹊徑本自蒙莊,故惝恍迷離,亦間有意趣,不盡墜牛鬼蛇神。且其於宗邦傾覆之後,眷懷麥秀,寄託遙深。忠愛之忱,往往形諸筆端。其志亦多有可取者,固不必概以體格繩之矣。 [58]  ②辰翁論詩評文,往往意取尖新,太傷佻巧,其所評點,如《杜甫集》、《世説新語》及《班馬異同》諸書,今尚有傳本。大多破碎纖仄,無裨來學。③其點論古書,尤好為纖詭新穎之詞,實於數百年前預開明末竟陵一派。(《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59] 
劉為先(劉辰翁後人):諸書多所評點。⋯⋯因憶當趙宋社屋之後,信國知其不可而為之,先生知其不可而不為,掛冠史館,詭跡方外,而惟是放於筆墨,作悲憤無聊之語,無地不記,無書不評,夫豈以文章顯哉!蓋亦託文章以隱耳。張孟浩比之伯夷、陶潛,誠論其世以知其人,讀其文章以知其節義。則先生之詩、古文、詞,其與歌黃虞而餓西山之薇,賦《歸去》而醉東林之酒,千載上下,真同一辟世之心也。(《續刻須溪先生集略序》 [60]  [43] 
民國
況周頤(“清末四大家”):①須溪詞風格遒上似稼軒,情辭跌巖似遺山,有時意筆俱化,純任天愧,竟能略似坡公。往往獨到之處,能以中鋒達意,以中聲赴節。②近人論詞,或以須溪詞為別調,非知人之言也。須溪詞多真率語,滿心而發,不假追琢,有掉臂遊行之樂。其詞筆多用中鋒,風格遒上,略與稼軒旗鼓相當。世俗之論,容或以稼軒為別調,宜其以別調目須溪也。 [61]  (《蕙風詞話》) [4] 
李之鼎(藏書家):須溪先生在宋末,文章道德為一時之冠。此詩殆做於其詫僚無聊之日,雖近應制體格,然運用典實,發揮題藴,有尺幅千里之勢。其間滄桑之感,故國之思,每流露於字裏行間,良足慨也。 [60]  (《須溪先生四景詩集跋》)
羅根澤(古典文學專家):宋末元初的劉辰翁,以全副精神,從事評點,則逐漸擺脱科舉,專以文學論工拙。 [45] 
當代
夏承燾(詞學家):稼軒後起有辰翁,礦代詞壇峙兩雄。 [62]  (《瞿髯論詞絕句》) [4] 
袁行霈:劉辰翁在總體傾向上也是繼承稼軒的遺風,只是身經亡國的時代鉅變,已無稼軒的豪邁之氣。他的獨特性在於吸取了杜甫以韻語紀時事的創作精神,用詞表現亡國的血淚史。劉辰翁的《蘭陵王·丙子送春》,用象徵的手法表現了國亡“無主”和“人生流落”的悲哀。另一首《唐多令》表現了戰亂中“青山白骨堆愁”的慘狀;《柳梢青·春感》則描寫了亡國後“鐵馬蒙氈”橫行、“笛裏番腔”喧囂的社會現實。正所謂“暮所詩、句句皆成史。”(《金縷曲》)這種及時展現時代鉅變的“詩史”般的創作精神,在宋末遺民詞人羣中是自樹一幟的。 [63]  (《中國文學史》第十章 姜夔、吳文英及宋末詞壇)
朱庸齋(詞學家):劉辰翁乃宋末豪放派後勁。其詞亡國前直衧憤懣胸臆,強烈反映現實,對權誤國極其痛切;亡國後,偷生於元人殘酷統治下,撫時傷事,和淚寫成……同時作手多隱晦不顯,無須溪之淒厲,是以南宋遺民中,《須溪詞》實為箇中佼佼者。 [64]  (《分春館詞話》) [4] 
焦印亭雲南民族大學教授):像劉辰翁這樣在文藝理論、文學創作、文學評點等領域同時取得相當成就的作家,在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是不多見的。特別是他全副武裝,專以文學論工拙來從事評點,在文學評點史上佔有顯赫的地位,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應值得我們重視。可以説,劉辰翁無論在文學史還是在文學批評史上,都具有引人注目的典型意義。 [7] 

劉辰翁主要作品

須溪詞 須溪詞
劉辰翁有《須溪集》 100卷,久佚。清修《四庫全書》時,採輯永樂大典》所錄記、序、雜考、詩、詞等作,釐為10卷。仍以《須溪集》為名。其8卷、9卷、10卷收詞,約 350來首。有《豫章叢書》本。朱孝臧彊村叢書》有《須溪詞》1卷,補遺1卷。 [7] 
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天下同文集》等書所錄,輯為十卷,另有《須溪先生四景詩集》傳世。《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義錄》卷一六有傳。存詞300餘首。其現存作品大致情況是:文249篇,詩205篇,詞358篇,計812篇,數量僅為《須溪先生全集》的十分之一左右。 [2] 
須溪集》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酌校有關書引錄,編為第一卷。《須溪先生四景詩集》以宜秋館本為底本,參校影印文淵閣《四車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編為第二、三、四、五卷。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 [2] 
劉辰翁作品節錄
類型
內容
小令
《臨江仙·有感》
《摘紅英·賦花朝月睛》
《山花子·青幕》
《促拍醜奴兒·辛巳除夕》
《烏夜啼·初夏》
《踏莎行·北望蝶山》
《促拍醜奴兒·有感》
《最高樓·和詠雪》
《桂枝香·寄揚州馬觀復。時新舊侯交惡,甚思去年中秋泛月,感恨難言》 [7] 
長調
唐多令(五首)》
夜飛鵲·七夕》
《疏影·催雪》
千秋歲·和尚學林壽筵節席》
寶鼎現·春月》
《祝英台近·昨朝晴》
聲聲慢·西風墜綠》
《大聖樂·芳草如雲》
《漢宮春·雨入輕寒》
《綠荷雨跳珠》
《露頂灑松風》
《雨過苔花潤》
《新火起新煙》
《四景詩》
《絕域改春華》
《悠然見南山》
《蘇李泣別圖》 [43] 

散文
《多寶院記》
《南崗禪寺記》
《空相院記》
《大梵寺記》
《吉州重修大中祥符禪寺記》
《古心文山贊》
《吉州龍泉縣新學記》
《臨江軍新喻縣學重修大成殿記》
《龍鬚禪寺記》
《吉州能仁寺重修記》
《敏齋記》 [44] 
《歸來庵記》
《建昌普潤寺記》
《節齋記》
《中和》
《汲古堂記》
《節庵記》
《核山》
《善堂》
《列仙觀記》
《靜見》
《紫極宮寫韻軒記》 [43] 


文學評點
大戴禮記》十三卷
班馬異同評》三十五卷(目前存疑) [65-69] 
越絕書》十五卷
《荀子》二十卷
史漢方駕》三十五卷 [70] 
老子道德經》二卷
陰符經》一卷 [71] 
《莊子南華真經》三卷
南華經》十六卷
《列子沖虛真經》二卷
《鬳齋三子口義》十四卷 [72] 
《批點孟浩然集》三卷
《批點選注杜工部》二十二卷
《校點韋蘇州集》十卷
《評點唐王丞集》六卷
陶韋合集》十八卷附二卷
《劉辰翁批點三唐人詩集》十四卷
《王孟詩評》九卷
韋孟全集 [73] 
[74] 盛唐四名家集》五十卷
唐百家詩選 [75] 
《古今詩統》六卷 [76] 
《東坡紀年錄》一卷

《王荊文公詩箋註》二十四卷 [77-78] 
《須溪先生評點簡齋詩集》 [79] 

《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二十五卷
《須溪精選陸放翁詩集後集》八卷 [80] 

劉辰翁人際關係

劉辰翁家族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親
劉良佐
元配蕭氏 [81] 
母親
張氏
劉良佐繼室,死後江萬里撰寫墓誌銘 [5]  [82] 
妻妾
妻子
蕭氏
本邑社坪人,乃蕭斯濟之妹 [7] 
平輩
弟弟
劉貴
字浩溪 [81] 
表兄
蕭斯濟
將孫《養吾齋集》卷五有《哭長舅斯濟蕭國諭》 [81] 
子輩
兒子
(1527-1325) [81]  [83]  字尚友,學者稱養吾先生,人稱小須。曾為延平教官,臨汀書院山長,元代文論家,有《養吾齋集》四十卷。娶妻胡氏,生子劉璋。 [7]  [84-85] 
劉參
曾為其兄劉將孫的《養吾齋集》作序,娶妻吉水文昌鄉虎溪蕭宗大之女。 [7]  [86] 
孫輩
孫子
劉璋
生平不詳
劉遵
孫女
配禾川吳亦望
劉嘉則
配曾聞禮 [81]  [87] 
配蕭充遠 [81] 

劉辰翁好友

劉辰翁交遊概況
關係
名字
身份
交遊
知己好友
遺民詩人
與劉辰翁為江萬里的學生,在白鷺洲書院讀書。且與劉辰翁同年生且為同榜進士,《須溪詞》中,與鄧剡之間的往來酬唱詞有十六首:《點絳唇·和鄧中甫晚春》《霜天曉角·和中齋九日》《洞仙歌·壽中甫》《虞美人·再和中甫》《水龍吟·和中甫九日》等
遺民詞人
與劉辰翁、劉將孫父子關係密切。《須溪詞》中與彭元遜的酬唱詞有十六首,大多是回憶共同的流落生活經歷、傾訴內心情感。
遺民詞人
與劉辰翁和劉將孫父子關係密切。劉辰翁和趙文同為歐陽守道的學生,同時,趙文與劉將孫為忘年交,共建青山社。劉辰翁《須溪詞》中與趙文有《鶯啼序》、《綺寮怨》詞唱和。
王櫸
文人
與劉辰翁父子往來密切。劉辰翁有詞《水調歌頭·和王槐城自壽》等十首。
康應弼
文人
《須溪詞》中,劉辰翁有七首酬唱詞。詞作如下:《霜天曉角·壽康臞山》《鶴橋仙·壽臞山母》《鷓鴣天·壽康教》《念奴嬌·和臞山用槐城韻見壽》
尊長者
王城山
名宿
與劉氏父子都有往來。《須溪詞》中有六首詞寫給王城山:《最高樓·壬辰壽王城山八十》《念奴嬌·酬王城山》《內家嬌·壽王城山》《法駕導引·壽城山》《摸魚兒·壽王城山》。
名儒
劉辰翁《須溪詞》有《酹江月》(和朱約山自壽曲,時壽八十四)壽朱渙。朱灝為朱渙之弟。《須溪詞》中有壽朱灝詞三首《江城子》(和默軒初度韻、《臨江仙》(賀默軒、《金縷曲》(壽朱氏老人七十三歲)。
李雲巖
江萬里幕僚
劉辰翁的老師江萬里的門客,《須溪詞》中有《百字令》“少校微星”詞謝李雲巖的賀壽詞。劉將孫《古心與雲巖書簡跋》詳細的記載了劉辰翁與李雲巖的交往和深厚情誼。李雲巖大劉辰翁二十六歲,他與劉是忘年之交,劉辰翁對他非常敬重。
同門
進士、官員
與劉辰翁為同門生,兩人的友誼長達四十餘年。《須溪詞》中有《瑞龍吟·和王夢應壽韻》。王夢應在劉辰翁死後第二年由湖南專赴廬陵,作《哭須溪墓》一文。
李嘉龍
進士、官員
《須溪詞》中有《太常引·壽李同知》《木蘭花慢·和中甫李參政席上韻》《金縷曲·壽李公謹同知》《摸魚兒·和謝李同年》《摸魚兒·和柳山悟和尚與李同年嘉龍韻》五首詞寫給李嘉龍。兩人同時於景定三年進士及第,他們相識較早,友誼深厚。
林元甲
官員
與劉辰翁同在太學。劉辰翁有謝壽詞寫給林元甲:《酹江月》(同舍延平林府教制新詞祝我初度,依聲依韻,還祝當家)、《水龍吟》(和南劍林同舍元甲遠寄壽韻)。
徐雲屋
進士、官員
與須溪同年進士及第。劉辰翁有四首詞寫給他,《木蘭花慢》(別雲屋席間賦、《酒邊留同年徐雲屋》三首。
(參考資料) [4] 

劉辰翁人物爭議

  • 生卒年
對於劉辰翁的生卒年,學術界頗有爭議。一種認為劉辰翁生於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持這種觀點的有譚正壁《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圭璋《宋詞四考》、薛礪若宋詞通論》、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鄭振鐸《中國文學年表》也列辰翁生於端平元年。第二種説法為紹定五年(1232年),遊國恩等編的《中國文學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唐宋詞選》、《宋代文學史》、黃拔荊《詞史》、陳如江《唐宋五十名家詞論》、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梁廷燦《歷代名人生卒年表》均持此説。第三種説法為南宋紹定四年(1231年),姜亮夫《歷代人物年裏碑傳綜表》、吳海林、李延沛《中國歷史人物詞典》、英國王次澄《劉辰翁評點陳簡齋詩研析》、蔡鎮楚《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均持此説。 [7]  姜亮夫《歷代人物年裏碑傳綜表》則載辰翁生於紹定四年,備註欄雲“或作生於端平元年。”
劉辰翁的卒年有兩説:一為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一為元大德元年(1297年),持前種説法的有《歷代人物年裏碑傳綜表》《中國歷史人物詞典》《劉辰翁評點陳簡齋詩研析》。持後一種説法的有《歷代名人生卒年表》、《宋詞四考》《中國文學史》(遊國恩編)。 [7]  經過學者考證,其生年據《須溪先生集》卷九《百字令》自注“僕生紹定之五年壬辰”,卒年據《天下同文集》卷三七中王夢應《哭須溪墓》的“紹定壬辰後六十有六,丁酉閏月庚申,四方學者會葬須溪先生北郭外”、 [88]  劉將孫《須溪先生集序》雲“於是先君子須溪先生棄人間十六年矣。乃皇慶壬子。……丁酉以來,深懼散失,編匯成集。” [89]  從丁酉年下推十六年,是元仁宗皇慶元年,據此數證,可知劉辰翁的卒年是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 [7]  [2] 

劉辰翁後世紀念

劉辰翁墓位於江西吉安縣梅塘六公山的半山腰,與劉家清代修訂的族譜記載的先祖劉辰翁安葬地“六公山”吻合。墓碑碑文從右到左分別為“萬曆七年重修”和“宋故祖大學士劉公須溪府郡”。 [5] 

劉辰翁史料索引

參考資料
  • 1.    萬斯同《宋季忠義錄·劉辰翁傳》:“家貧力學,學秘書歐陽守道所,守道大奇之。”
  • 2.    吳企明.劉辰翁年譜,中國韻文學刊(哲學與人文科學),1990,(2):62-79
  • 3.    陳瑜 .《須溪詞》文化心理解讀[D].福建:福建師範大學, 2005.p7-15
  • 4.    曾芳.劉辰翁交遊詞研究[D].湖北:湖北大學, 2014.p18、34、56
  • 5.    劉宗彬.劉辰翁年譜[J].吉安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7,18(3):58-67
  • 6.    孫靜涵. 須溪詞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2008.p25-28、34
  • 7.    焦印亭.劉辰翁研究[D],四川:四川大學, 2007.p5-10
  • 8.    《蛾術編》卷七十八雲:“案象山卒於光宗紹熙三年,見門人楊簡所作行狀。須溪即以此年登其 門,時須溪年十七,復至六十六歲而卒,則當卒於宋理宗淳佑元年,安得至元大德元年乎!若雲宋景定壬戍年二十九,景定是理宗年號,壬戍為景定三年,是年須溪年二十九,則至六 十六而卒,當元大德三年,亦非元年,年數亦不合,然猶約略近之。要之,須溪斷無十七歲 登象山門之事。”
  • 9.    厲鵲《宋詩紀事》卷六十八雲:“辰翁,字會孟,廬陵人,少登陸象山之門。”
  • 10.    劉辰翁《木空堂記》:予年七、八,與西家二三兒共受書屢對於蘿 城曾深甫。
  • 11.    王夢應《哭須溪墓》“其同門生長沙王夢應以是日抵役故鄉先瑩。……夢應又念早從小歐公、廬山公師門‚託交四十載‚晚更流落‚蒙賴實厚‚追惟吾感……”
  • 12.    《光結江西通志》卷一百四十六列傳門雲:王泰來,字太初,廬陵人。父兄俱仕宋,延賞弗及,試藝屢屈,晚位世變,既貧且病,而詩愈工,門人劉辰翁每稱其師詩為廬陵八邑之冠。
  • 13.    《江西通志》卷五十一選舉:寶祐六年戊午解試:劉辰翁、王壽朋、 曾應龍。
  • 14.    劉辰翁《廬陵縣學立心堂記》(《須溪集》卷三):餘年十三,以童子試縣學堂上。後十年而進士第一者,亦於此。
  • 15.    劉辰翁《祭師江垂相古心先生》:上書窮途,祭酒諸生,欣然起我,文特峻清。公閨來朝,或獻宿士。公迎謂曰:相期第一,策及兵謀,掃除學步,摸索暗投。 太學半年,受知再面。
  • 16.    劉將孫《曾御史文集序》:“昔公之以賦魁公閒也,翼齋歐陽先生實校文。……而先子與公同時,六館公鬧,同試聯魁亞,壬戌同第,於翼齋同師,古心同門,平生心同道同,相知為深。”
  • 17.    《江西通志》卷五十一選舉:景定三年壬戍方山京榜:鄧光薦、劉辰翁、王夢震、王國望、王介,均廬陵人。
  • 18.    劉將孫《梅所王公墓誌銘》:吾廬陵科第夕景定壬戍榜最得人,吾先君子嘗稱同年梅所王公最長者。
  • 19.    《江西通志·劉辰翁傳》:壬成,監試,丞相馬廷鸞、章鑑爭致諸門下。平章賈似道秉國政,欲殺直臣,以蔽言路。辰翁廷對,言濟邸無後為劫,忠良栽害可傷,風節不競可憾。大件賈意。泊奏名,理宗親置之丙第,以親老就贛州濂溪書院山長。
  • 20.    羅履泰《須溪評點選注杜工部詩序》:舊見《後村詩話》中,評王楊盧駱,證以杜詩,頗有貶數子意,嘗疑後村誤認杜詩為貶語。一日,須溪談此,先生因出所批示本示僕曰‘吾意正如此。’時《興觀集》未出也,惟末章僕有欲請者,客至而罷。每自恨賦遠遊、並索居‚望先生之廬有不能卒業之愧。後嘗思之,蓋謂區別裁正浮偽之體,而親風稚為師,則於數公之上,轉益多師,而汝師盡在是也。後欲從先生究竟,一而究竟不可作矣。古人文章高處,雖在筆墨畦徑之外,然必通其文義,乃能得其興趣。唐人語法與宋人異,杜公語法又不與唐人盡同。此雖枝葉末流,倘不了然於心目之間,而欲徑造意想之外,譬如食果,不嚼而咽,終未能盡其味也。今《興觀集》行,不載此,每念復見先生所示本不可得。族孫祥翁得其本以示僕,視《六絕句》批語,則昔所見也。其舅氏彭鏡溪又栓摘舊注,不失去取,刻之以便覽者。使學者人人得窺前輩讀書法度,觸類求之,豈獨興於詩而已哉。先生教人初意,於是有所推廣雲。
  • 21.    劉辰翁《祭師江永相古心先生》:“公歸綠野,實始往見。”即記其年事。綠野,堂名,指萬里之故居。此行當在離臨 安去贛州任教以前。
  • 22.    《須溪集》卷七《陳禮部墓誌銘》:“景定末,餘留建,君留京,君畫兩龍寄餘,題曰‘甲子上元日,並贊。’”景定末,即五年,甲子歲,陳俞正月上元題字,月餘後差人送至建寧府,則劉辰翁二月已到 任。
  • 23.    《須溪集》卷七《祭師江垂相古心先生》:提攜反覆,於建於閩。劉將孫《魏槐庭詩序》:“先子 每為將孫言夕甲子秋,彗出柳,會大比。當發策,類觀望暗嗯,所取策亦然。是時適留古心 公三山館中。古心公方鋭意作士氣,八郡取上章策,“先子 每為將孫言夕甲子秋,彗出柳,會大比。當發策,類觀望暗嗯,所取策亦然。是時適留古心 公三山館中。古心公方鋭意作士氣,八郡取上章策,“先子 每為將孫言夕甲子秋,彗出柳,會大比。當發策,類觀望暗嗯,所取策亦然。是時適留古心 公三山館中。古心公方鋭意作士氣,八郡取上章策,一一閲示。”
  • 24.    劉辰翁《甘定庵文集序》:“乙丑,紹陵登極,古心公在政府,餘為京教。”
  • 25.    《宋季忠義錄·劉辰翁傳》:“乙丑,江萬里還樞府,以書招,辰翁奉母來京,數月,病還。萬里薦辰翁 學宜史館,參政王愉贊之,除臨安府教授。”
  • 26.    戴表元《刻源先生文集》卷十四《送曹士彥詩序》:“歲壬戌,餘初遊武林,識廬陵歐陽公權於秘書之署,其人清純簡重,雖居蓬萊道山間,而布袍蔬食之氣,譽譽然見於眉睫。……以杭學博士弟子,識拜劉先生會孟。會孟亦居廬陵,其亦英爽峭邁,下筆造次數千言不休,而踢之無復近世軌跡。至於清談滑稽,四而鋒接,一時聽之,略與李滴仙人何遠。……餘受劉公之愛,於文字間特厚。未幾劉公亦歸,而餘年長,四方之遊從,日以氾濫,其士大夫自廬陵來而喜與餘交者,則以二先生之故焉。最後入太學。太學之徒廬陵為多,餘一皆識之。大抵其人之恢中強項、敦志業而好潔修者,歐陽公之教也其人之英資高裁、多風聲而精體要者,劉公之法也。
  • 27.    吳澄《別趙子昂序》曰“子昂亞稱四明戴君‚戴君重廬陵劉君、都陽李君。”
  • 28.    《宋季忠義錄·劉辰翁傳》:“除臨安教授,拔四明戴表元、三衙何新之、三山馬鈞諸生中,後皆為名士。”
  • 29.    《須溪集》卷六《甘定庵文集序》:乙丑,餘為京教。明年,餘勁去,公代”。
  • 30.    《紫極宮寫韻軒記》:“餘舊過洪,遊紫極宮,徘徊於寫韻軒上, 雖江山明麗而棟宇凋殘,加以俗書滿壁類鮮。……後十六年,當閏辛巳之正月餘自廬山還, 滯留過之。”以辛已歲前十六年推之,當為本年。
  • 31.    元張仲實有《寄須溪詩》:囊在錢塘客,登臨意日如。精神當日見,鄙吝一時祛。自謂無心出,旋聞有詔除。氣將吞屈賈,步豈遜應徐。獻 賦趨金馬,談經進石渠。任從文字始,材實棟樑儲,翰苑裝先趣,公卿席為虛,朝陽鳴彩 鳳,北海縱鯨魚。俄避風塵地,深潛水竹居。春嘗冬月酒,老讀幼年書。猶懼為名累,何妨 與世辣。碧雲幹裏合,凝望轉予愁。”從“錢塘客”,“意白如”看,當指須溪任京職時事, “旋聞有詔除”以下十句,透露出須溪在老師江萬里指攜下,將大展雄才之消息,從“俄 避”“深居”看,當指須溪遭人排擠,離開京都回鄉閒居事。須溪離京職回鄉前後有二次, 一次為丁母憂。一次即丙寅歲,因江萬里罷相,須溪失去依傍,隨即遭人彈劫, 回鄉閒居。
  • 32.    《宋季忠義錄·劉辰翁傳》:戌辰,江萬里鎮太平兼酒節,闢為江東酒幕。
  • 33.    劉辰翁《虎溪蓮社堂記》:從江東得掌故入修門,四十五日,以憂歸。”
  • 34.    劉辰翁《讀杜拾遺百憂集行有感》:“往年承乏佐中書,大官平膳供 堂食。只今賜老作編氓,衣食信天無固必。”
  • 35.    《祭師江垂相古心先生》:“七年不見,無約不酬。昨秋三宿,言餞江畔。”
  • 36.    《宋季忠義錄·劉辰翁傳》:“德祐元年,丞相陳宜中薦除史館檢閲,辭。除太學博士。”
  • 37.    劉辰翁《虎溪蓮社堂記》:“當德佑初元五月,召入館,辭未行。十月,除傅士,道已阻。歲 晚,自永新江轉入虎溪。”
  • 38.    須溪之子劉將孫《文氏祠堂記》説:“將孫之先人交水相兄弟為厚瓷‚蓋嘗一與江西幕議。”見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9冊‚《養吾齋集》卷卜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 39.    李璞.劉辰翁三年飄流行跡補考.中國韻文學刊,1999,(6):88-90
  • 40.    須溪於本年嘗受命知臨江軍事,《宋季忠義錄·劉辰翁傳》:‘·除太學博士,明 年,改知臨江軍事。”其時臨安已破,須溪並未赴任。
  • 41.    《養吾齋集》卷十三《送劉復村序》:“乙亥……又六年,用周始相聞。 先君走廬山,葬文忠公。用周,公子 也。”
  • 42.    其師劉辰翁之子劉將孫曾為其詩集作序‚《九皋詩集序》雲“九皋者‚幽閒深遠處也‚而鶴則樂之。……薛君昂夫以公候胃子入門家地如此‚顧蕭然如書生‚厲志於詩‚名其集曰九皋‚其志意過流俗遠矣
  • 43.    尹靜雅.論劉辰翁與宋元之際文風嬗變[D].福建:華僑大學, 2013.12、23、37
  • 44.    扶平凡.論宋代散文家劉辰翁記體文創作及其特點.求索,2011,(4):183-185
  • 45.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36、345
  • 46.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55
  • 47.    吳企明校注《須溪詞》附錄一,第545頁
  • 48.    《須溪詞》附錄二,第563頁
  • 49.    吳澄.養吾齋集序[o]//劉辰翁集·附錄,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457
  • 50.    《劉辰翁集·附錄》‚第460頁、461頁
  • 51.    明天啓刻本 《合刻宋劉須溪點校書九種附一種》卷首
  • 52.    《須溪評點班馬異同三十五卷》‚明天啓刻本,1-6
  • 53.    楊慎,劉辰翁傳[o]//劉辰翁撰,吳企明校注.須溪詞·附錄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514
  • 54.    胡應麟.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69
  • 55.    明天啓楊人駒刻本,《合刻宋劉須溪點校書九種》
  • 56.    四庫館臣.四庫禁燬書從刊·集部六十六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551-552
  • 57.    牧齋初學集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5-17]
  • 58.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1440
  • 59.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 1965,410、409
  • 60.    劉辰翁,段大林校點.劉辰翁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462、465、466、469
  • 61.    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57
  • 62.    夏承燾.夏承燾集(卷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563
  • 63.    袁行霈 中國文學史  .資源網[引用日期2020-05-02]
  • 64.    朱庸齋.分春館詞話(卷四)[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127
  • 65.    明天啓甲子年刻本韓敬:鄉先正宋倪文節公有 《班馬異同》一書‚當時館閣極重之‚又得須溪先 生評定 ‚遂使龍門、蘭台精神面目從故紙生動‚真讀史者一快助也。文節以 直諫著光 、寧時‚重華之對、姜氏之講‚明大倫於天下‚皆言人所不能言。 當住宵柄國 ‚士大夫捐棄廉恥‚句旬私門‚恩主、恩父之稱遍於給紳‚誰感 以騎虎不下面斥之者 。既彌遠拜相‚制詞僧錯‚公抗疏引董賢事折之‚遂得 罷歸 。其生平如此。歸而逍遙兼山、霄水之間‚讀書談道‚自謂有十五樂而 無一憂 ‚有三十幸而無一敗意其胸次灑灑‚真足上下千古‚宜乎為須溪先 生所服膺也 。餘又嘗見元人張孟浩贈須溪詩曰“首陽餓夫甘一死‚叩馬何 曾罪辛已 。淵明頭上渡酒巾‚義熙以後全無人。”蓋宋祀既移‚終身不出‚ 與史記避封 、漢書之不事莽者‚同一風致‚豈獨以賞鑑擅長耶先生視文節 為前輩 ‚偶得其書‚親為品篤‚條分縷析‚比他夥更精拜其薑桂性合‚蘭 造臭同 ‚故於操解之中‚寓執鞭之意。不然‚當日蓬山、風池之間‚著述殊 彩 ‚豈無有作南園記、撰元龜策者‚何足辱先生一唾哉餘既為節鄉人‚而 發先生遺書頗多 ‚故尚論其世以告世之善讀班馬者。
  • 66.    《四庫全書總目》卷四五“史部·正史類一”《班馬異同》條下雲 舊本或題宋倪思撰 ‚或題劉辰翁撰。楊士奇跋曰‚《班馬異同》三十五卷 ‚相傳作於須溪。觀其評泊批點‚臻極精妙‚信非須溪不能。而《文獻通 考 》載為倪思所撰‚豈作於倪‚而評論批點出於須溪邪其語亦兩持不決。 按通考之載是書 ‚實據《直齋書錄解題》。使果出於辰翁‚則陳振孫何得先 為著錄 ‚是故可不辮而明矣
  • 67.    明人楊士奇:右史漢異同 ‚近從鄒侍講借錄‚凡三冊。此書吾郡前輩家有之‚相傳作 於須溪 ‚而編內不載。觀其評論批點‚臻極精妙‚信非須溪不能。然《文獻 通考 》雲‚倪思撰《班馬異同》三十五卷‚思以班史仍《史記》之舊而多刪 改 ‚務趨簡嚴‚或刪而遺其事實‚或改而失其本意‚因其異可以知其優劣‚ 所論政與今所錄者合 ‚而卷説亦同。豈非書作於倪‚而評論批點出於須溪牙陰 永樂壬寅八月既望 ‚廬陵楊士奇識。
  • 68.    《新編天一閣書目》著錄為“《史漢異同》三十五卷‚宋倪思撰‚元劉會孟評‚ 明李元陽校 。”明人祁承熯的《澹生堂藏書目》卷四記載曰“《班馬異同》六 冊 ‚三十五卷‚倪思輯、劉會孟評。”孫星衍《平津館鑑藏書籍記》卷二雲 《班馬異同》開五卷‚題宋倪思撰‚元劉會孟評‚明李元陽校。前有目 錄一卷 ‚後有永樂壬寅楊士奇跋、嘉靖丁酉汪佃序。據楊汪兩跋‚此書本名 《史漢異同》‚不題撰人姓名。舊未有刻本‚李元陽付梓‚據《文獻通考》 題作倪思 ‚改名《班馬異同》。每頁十八行‚行十九字。《史記》大字作正文‚ 《漢書》小字注末。
  • 69.    《四庫全書總目》卷四六“史部·正史類存目”《班馬異同評》條下雲 宋倪思撰 ‚劉辰翁評。……此書據文義以評得失‚尚較為切實。然於顯 然共見者 ‚往往贅論‚而筆削微意罕所發明。又倪思原書‚本較其文之異同。 辰翁所評 ‚乃多及其事之是非。大抵以意斷制‚無所考證。既非論文‚又非 論古 ‚未免兩無所取。楊士奇跋‚以為臻極精妙‚過矣。舊無專刻‚僅附倪 思書以行 。然究為辰翁之書亂思之書‚故有疑《班馬異同》即為辰翁作者。 今各著錄 ‚停兩不相淆焉。
  • 70.    《四庫全書總目》卷四六“史部·正史類存目”雲 “明許相卿編‚……所列評語‚亦因劉辰翁之本耐肖為損益‚頗不及舊文。……
  • 71.    《現存宋人著述總錄》“子部·道教類”記載“宋劉辰翁評‚明湯顯祖解。 明唐瑜刻本 。現藏浙江省圖書館。”
  • 72.    葉德輝《郋園讀書志》卷三,502、503頁:此元劉辰翁批點老、莊、列三子,即用《慮齋口義》本。明天啓甲子聞啓祥校刻,大題“老子道德經卷上”,次行“須溪劉辰翁會孟評點”,不標口義,亦不題林希逸名,下卷同。前有刻書“凡例”雲“老、莊、列三子,須溪原評點虜齋口義,然經劉丹鉛,林義每墮,故各稱原經,不標林目。須溪不獨著語本文,兼評駁林注,因林顯劉,故並林注存之。
  • 73.    羅振常 《善本書所見錄》卷四“宋刊本《須溪先生校點韋蘇 州集 》十卷拾遺一卷”下雲“每卷後有德枯初須溪題記‚合論蘇州及孟浩然詩 格 ‚共七行。後又有‘孟浩然詩陸續梓行’二行‚每行四字。
  • 74.    《現存宋人著述總錄》“叢部”均記載“清光緒五年巴陵方氏碧琳琅館 刊朱墨印本 。”書前方氏的跋文敍述了二書合刊的由來 《王右承詩》七卷‚《孟襄陽詩》上下二卷‚皆宋須溪劉氏評本。王詩 有明蘇州顧華玉評 ‚孟詩有明北地李獻吉評‚明烏程凌稚成合刻時所附入也。 右垂詩多後人所亂 ‚錫山顧氏類箋頗稱詳備‚然如《與蘇盧二員外期遊方丈 詩 》本王昌齡所作‚《遊悟真寺詩》本王給作‚《閨人贈遠》、《塞上曲》、《隴 上行 》、《從軍辭》、《平戎辭》、《獻壽辭》諸詩皆王涯作‚其張説、盧緯卿、 錢仲文 、張仲素諸人之詩混入尚多‚別擇未為精審‚故國朝趙殿成箋註皆據 劉本 。《襄陽集》‚如《示孟郊詩》宋洪容齋嘗疑其時代不相及‚《長安早春》 一首本張子容作 ‚見於《文苑英華》‚流傳錯雜‚恐亦不免。淩氏是集書後固言之矣 。會孟以文名於宋末‚當文體冗濫之餘‚欲矯以清新幽雋。其所評 點 ‚如《杜工部詩》、《世説新語》、《班馬異同》諸書‚往往標舉纖巧‚帷於 二家詩尚得其要 ‚殆性情相近軟空同、東橋在正嘉十子中最為傑出‚所評 深明詩法 ‚有啤來學。凌刻王集用劉校七卷本‚不用顧氏十卷本‚孟集雖參 用李本而次第仍遵劉本 ‚可稱完善。且板本清朗‚圈點亦精‚別本字句互異 者鹹載於旁 ‚有資校勘刻之以便誦讀‚非謂二集流傳之本以此為最佳也。光 緒六年孟春 ‚巴陵方功惠謹跋。
  • 75.    劉將孫《唐詩選序》:唐詩亡慮數百家,往往特中唐以後所傳。荊公因宋次道家本選之,稱百家固未備。世謂三司吏人亂鏢貼,非初本。先君子須溪先生點校熟復,疑荊公別有選者 。然唐詩浩繁雜襲,得此本讀之者,亦勝如盡讀諸集也。……此本經先君子論仃提掇 ,特欲以啓後學疊睿之機。古云譚見心詩,稱能品,先君子深嘗愛之。已而名士刻雅南者,多選其作,取吾家荊公選詩本刻之,寄聲為序 。予懼夫覽者徒能疑於夏編,乃上下論之。非曰辮其不然,聊以廣惑者之意。
  • 76.    楊慎《升庵詩話》卷七“洛春謠”:劉須溪所選《古今詩統》,亡其辛集一冊,諸藏書家皆然。予於滇南偶得其全集,然其所選,多不愜人意,可傳者止十之一耳。辛集中皆宋人詩, 無足採取,獨司馬才仲《洛春謠》、曹元寵《夜歸曲》,尚有長吉、義山之遺意,今錄於此。
  • 77.    《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鈎沉》:宮內廳書陵部藏,共十三冊。每半頁十一行,行二十一字,黑口,雙邊。本文首行題 ‘王荊公詩卷之一’,次行題‘雁湖李壁箋註’,第三行題‘須溪劉辰翁評點’。
  • 78.    傅增湘 《藏園羣書經眼錄》卷十三雲“《王荊文公詩箋註 》五十卷‚宋李壁撰‚劉辰翁評點‚元刊本‚十一行二十一字‚ 細黑口 ‚左右雙攔。前年譜六葉‚目錄三卷。題‘雁湖李壁箋註’、‘須溪劉辰翁評點 ’。卷中有圈點評語‚‘評日’二字作陰文‚在每句下。”一為大德十年 毋逢辰重刻的 《王荊文公詩》五十卷。王嵐雲“大德十年‚於臨川得李壁箋註 善本 ‚重刻於考亭今福建建陽西南‚並撰序文一篇‚是為福建刊本。近人董康《書舶庸譚》卷三曾載日本‘圖書寮’今宮內廳書陵部藏有一本‚半頁十 一行行二十一字 ‚黑口‚前有‘大德丙年中秋龍門毋逢辰序’‚書口標‘王文公詩集’‚系劉辰翁評點本。”
  • 79.    傅增湘 《藏園羣 書經眼錄 》卷十四也著錄了此版本“日本翻朝鮮古刻本‚十一行二十字‚注雙 行 ‚黑口四周雙攔‚版心題‘簡齋幾’。批語雙行‚附本句下‚行間有圈點‚注 附每篇後 ‚雙行‚低一格。卷一賦‚卷二至十三詩‚卷十四贊銘‚卷十五無住 詞 。有劉辰翁序‚又朝鮮柳希春跋
  • 80.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零詳細記載了此書《放翁詩選》前集十卷後集八卷別集一卷兵部侍郎紀的家藏。宋羅 椅 、劉辰翁所選陸游詩也。前集椅所選‚元大德辛丑其孫憋始刻之。前有憨 自序 。後集辰翁所選‚前後無序跋。椅間有圈點而無評論。辰翁則句下及篇 末頗有附批 。大致與所評杜甫、王維、李賀諸集相似。明人刻辰翁評書九種‚ 是編不在其中 。蓋偶未見此本。詳其詞意‚確為須溪門徑‚非偽託也。末有明人重刻舊跋 ‚蠢蝕斷爛‚幾不可讀‚並作者姓名亦莫辮。其可辮者‚惟稱 弘治某年得於餘杭學究家 ‚屬其同年餘杭知縣冉孝隆校刻之耳。又稱放翁集 鈔本尚存 ‚然聞而未嘗見。獨羅澗谷、劉須溪所選在‚勝國時書肆嘗合而梓 行 ‚以故轉相鈔錄‚迄今漸出。而印本則見亦罕矣云云。據其所言‚則兩人 本各自為選 。其《前集》、《後集》之目‚蓋元時坊賈所追題矣。跋又有附者 去之之語 ‚故兩集所錄‚無一首重見。末附為《別集》一卷‚不題編幕名氏‚ 其詩皆見 《贏奎律髓》中‚以跋中取方虛谷句推之‚知即作跋者所輯‚以補二集之遺
  • 81.    曹軍黎.劉將孫簡譜[J].中國韻文學刊,2010,18(4):94-102
  • 82.    劉將孫《戴勉齋墓誌銘》“勉齋之先世與吾祖母張夫人家有連。”
  • 83.    《養吾齋集》卷六《遊白紵山》:“鹹淳已已‚餘年 十三”。逆推可知將孫生於寶祐五年( 1 2 5 7 ) ‚其父 辰翁時年2 6歲。《通譜》謂將孫生於辛酉( 1 2 6 1 ) ‚ 應誤
  • 84.    宋吳澂《〈養吾齋集〉序》曰:“國初‚廬陵劉會孟氏突兀而起‚一時氣焰震耀遠邇。鄉人尊之‚比於歐陽。其子尚友‚式克嗣響。夫一家二文人‚由漢迄今‚僅見眉山二蘇‚而尚友之嗣會孟‚不忝子瞻之嗣明允。”清曾燠《江西詩徵》卷二十七:“將孫字尚友‚號養吾‚廬陵人‚辰翁子。”
  • 85.    劉參《養吾齋集序》:“先兄養吾先生自少時侍先君子於古心江文忠公館中學,為文出語 驚人,喧眾口,達朝路。及長,習程文,屢魁鄉校,佔前名,老儒匠手敬服,不惟抗衡,且 避其鋭,皆以小須稱之。”
  • 86.    《養吾齋集》卷二十八《登仕郎贛州路同知寧都 州事蕭公行狀》:“公諱宗大‚世為吉州吉水文昌鄉 虎溪人。… …。季弟晚為公婿‚閩山遊宦‚邵武接 畛
  • 87.    《養吾齋集》卷三十二《曾母縣尹霖巖郭夫人墓 志銘》:“予中女歸聞禮。”卷三十《曾霖巖墓誌銘》: “予以聞禮也‚才而婿之。”卷十七《霖巖道院玉皇銅 像記》:“以立名聞禮‚婦劉氏嘉則”。聞禮姓曾‚將 孫門人
  • 88.    周南端.天下同文甲集(卷三十七),選自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66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72:591
  • 89.    劉將孫.養吾齋集(卷三十二)[Z],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199冊
  • 90.    劉辰翁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91.    陳伯海主編;查清華等編撰. 歷代唐詩論評選[M]. 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2003.06.第420頁
  • 92.    和興文化編. 全民閲讀 品讀國學精粹 中國古代詩詞故事[M]. 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2018.05.第206頁
  • 93.    (清)上強村民編選.吳兆基注.宋詞三百首[M].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0.03.第32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