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寄洪與權

鎖定
《寄洪與權》是北宋詩人王令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該詩首聯表達了青年志士既要有“倚長劍於天外”的氣概,更要有寬廣的心胸。頷聯以龍虎借喻,激勵友人不要收藏才華等同痴虎,而要召喚風雷行雲施雨,同時也在表達自已渴求用世的心願。頸聯表達了詩人不甘貧賤、積極向上、敢於向權貴挑戰的氣概。尾聯表達詩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為人為官的原則和氣節。全詩以非凡的志操昂揚的氣宇、奇偉的物象感情強烈,表達了作者積極爭取任世之重的大志和堅持道義的高尚節操。
作品名稱
寄洪與權
作    者
王令
創作年代
北宋
出    處
《全宋詩》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寄洪與權作品原文

寄洪與權
劍氣寒高倚暮空,男兒日月鎖心胸
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風雷起卧龍
舊説王侯無世種,古嘗富貴及耕傭
須將大道為奇遇,莫踏人間齷齪蹤 [1] 

寄洪與權註釋譯文

寄洪與權詞句註釋

①洪與權:作者之友。
②劍氣:暗用“雙龍劍”典故。《晉書·張華傳》:斗牛之間常有紫氣,張華邀星象家雷煥仰視,雷煥説:“寶劍之氣,上徹於天耳!”宋玉大言賦》:“長劍耿耿倚天外。”
③“男兒”句:意謂男子漢的胸中當有懷抱日月的氣魄。
④痴虎:愚笨之虎。
⑤卧龍:漢代末年諸葛亮隱居隆中,好為《梁父吟》,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稱為卧龍。
⑥王侯無世種:《史記·陳涉世家》載秦未農民起義領袖陳涉説:“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此話是反詰,意為王侯將相併非貴種天生。這裏用其意。
⑦耕傭:耕作的傭人,這裏指意為貧賤者。《史記·陳涉世家》載:“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陳涉的話語和友人互相勉勵,表示人貴有志,有了大志,方可以成大功立大業。王侯將相併不是世代相傳的,力耕的傭工也有取得富貴的機會,這是早已被歷史證明了的。這裏用其意。
⑧大道:據《王令集》,是指推崇六經,宗師孔孟之道。大遇,就是“奇遇”。遭逢奇遇,都必須得之以義,不義而取得富貴、而致身王侯將相,都是不足取的。
⑨齷齪:指拘於小節。 [1]  [2] 

寄洪與權白話譯文

應如倚天長劍騰光於高寒的暮空,七尺男兒襟懷磊落像抱日月在心胸。
切莫如痴虎那樣自藏爪牙喪失威勢,努力召喚風雷做有志乘時而起的卧龍。
古人曾説王侯將相本非世代傳種,自古多有貧賤者伸志而成富貴的英雄。
當須胸懷大道去把握展志用世的奇遇,切勿重蹈人間喪志失節的齷齪行蹤。 [3] 

寄洪與權創作背景

該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此詩是為王令對當時積弱苟安的現實政治有所不滿,而志在有所作為,建功立業。洪與權是王令的好友,兩人唱和頗多。這首《寄洪與權》,是王令寄於好友而抒懷言志之作。 [4] 

寄洪與權作品鑑賞

寄洪與權文學賞析

起始兩句,挺勁灑落,振響入雲。詩人表示,一個青年志士,要有“倚長劍於天外”的氣概,像龍劍那樣騰光於高寒的暮空之中;要有光明磊落的胸襟,把日月的光輝,深鎖在自己的懷抱。
接着三、四兩句用積極的比喻勉勵友人,也藉以表達他渴求用世的心願。“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風雷起卧龍”,他認為既是一隻猛志常存的老虎,就應當展現虎威,而不要像痴虎那樣自藏牙爪;既是有志乘時而起的卧龍,就應當早日召喚風雷,以求行雲施雨使天下人受到潤澤。虎失去牙爪,即無異於馴服的牛羊;龍離開風雷,即無以奮其神力。這幾句都是借用比喻以言志述懷,詩人力求振奮的形象,躍然紙上。
五、六兩句,詩人借用《史記·陳涉世家》中陳涉的話語和友人互相勉勵,表示人貴有志,有了大志,方可以成大功立大業。王侯將相併不是世代相傳的,力耕的傭工也有取得富貴的時候,這是早已被歷史證明了的。歷史上有許多英傑都是乘時而起,“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甯戚曾經是喂牛的農夫,韓信受過胯下之辱,諸葛亮、王猛等人都似布衣出任當世之務,風雲際會,他們的成功就在於不失其時。詩人用陳勝、吳廣起義時的言行自勵,至少可以看出他對陳勝、吳廣並不抱有歧視的態度,甚至是贊同這些在野的英傑發憤一時,以成就不朽的功勳。然而詩人對於出處的問題,是看得非常鄭重的。
詩的末尾兩句説,詩人一直以實現大道自期,所謂大道,就是原本六經“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功於天下”的道理。出則可以濟世澤民,不出也要以“宏材敏識、偉節高行,特立於一時”。因此在困窮之中不謀苟且進身,而遇有時機,則應力求為世所用。“須將大道為奇遇”,正是積極要求用世的心志的表現。“廊廟”,是指朝廷。遭逢奇遇,見用於朝廷,都必須得之以義。不義而取得富貴、而致身王侯將相,都是不足取的。作者鄙視那些“沉沒於利慾之中”的學士大夫,他們有些人學為章句,以獵取功名;有些人鑽營阿附,以圖謀利祿。對於他們的齷齪行徑,作者是非常痛憤的。作者始終有志於大道,雖經常處於寒餓之中,但“不幹仕”“不應舉”“不肯受人施惠”,這些正是“莫踏人間齷齪蹤”的積極表現,作者的志節,是斷非齷齪小生可與相比的。
全詩意氣高昂,感情強烈,表達了作者積極爭取任世之重的大志和堅持道義的高尚節操。 [1] 

寄洪與權名家點評

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王杏根:該詩與《述志》一文相對照,聯繫作者境遇,可看出其詩確是出於肺腑。(《宋詩精華》) [3] 
原上海詩詞學會顧問馬祖熙:這首言志的詩,意氣高昂、感情強烈、表達了作者積極爭取任世之重的大志和堅持道義的高尚風操,值得深深體會。(《中國曆代古典詩歌精品選譯》) [5] 

寄洪與權作者簡介

王令(1032年—1059年),初字鍾美,後改字逢原,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北宋詩人。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以教書為生。擅長詩文,其詩風格奇崛豪放。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都很推重。有《廣陵先生文集》《十七史蒙求》 [2] 
參考資料
  • 1.    繆鉞,霍松林,周振甫,吳調公,曾棗莊,葛曉音,陳伯海,趙昌平,莫礪鋒,劉永翔等撰寫,宋詩鑑賞辭典 新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07:第314頁
  • 2.    何小顏選注.豪放詩三百首: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08,:第116頁
  • 3.    陶文鵬主編,宋詩精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01:第221頁
  • 4.    蕭滌非 劉乃昌主編,中國文學名篇鑑賞·詩卷,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425頁
  • 5.    蔣孟豪編譯.中國曆代古典詩歌精品選譯:重慶出版社,2006.1:第263頁